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48章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赵曦的直白大家已经习惯了。

“但因为工坊城所奏事发突然,我昨晚慎重考虑过了,对于工坊城这次请奏之事有几点要求:工坊城说白了还是以军备为主,即便是出售工艺,大多也是由军备延伸出的产品。”

“比如马车,跟战车并无二致;比如饼干,又跟军粮相关;比如水泥,乃是修筑城墙及其他防御工事的利器。就是锅炉,由于盐铁管制,也与军备关联颇深。”

“我不希望在与他国征战时,被别国用我大宋的战车与我军作战,更不希望他国的防御工事是由我大宋的水泥修建。”

“所以,即便工坊城出售各种产品的工艺,也必须确保这些产品和工艺不被他国窃取。关于工坊城产品工艺出售一事,必须基于这一点,这是底线。”

“对于工坊城产品工艺的出售,一律以授权形式,工坊城不能丢掉主导权。另外,市易法正处于讨论期间,但对国朝易货垄断的弊端基本达成共识,这次工坊城诸多产品工艺的授权,将会杜绝垄断现象的发生。”

“考虑到部分产品跟军备相关,在工坊城产品工艺授权一事上,我决定以官办民助的形式为主,至于具体怎样运作,今日诸位就基于这个底线讨论吧。”

“诸位经过讨论,并达成一致后,经在座各位签署后,以奏折形式递给我……”

赵曦不想听他们挂羊头卖狗肉的借口,自己留在这,也不能让他们把利益摆在台面上明说。

在言明基本原则和底线后,赵曦就离开了议政厅,留下一群懵逼又凌乱的臣工。

昨日议政,因为事发突然,大家在议政结束后,赶紧相互走串了,并且在各种交换中形成了怎样瓜分那些工艺的意向,也为皇家留足了利益。

本来都满怀信心,认为今天的议事,完全可以把工坊城出售工艺的事敲定了。

可结果……这还没开始,官家一个原则和底线,就把大家好不容易谋定的事扯的七零八落的。

议?怎么议?必须基于官家要求议,这相当于推倒重来,还没得反驳的理由。

一是垄断,那怕是对市易法反对的臣工,也认识到了大商贾垄断对朝廷的损害。

二是军备,自庆历年开始,国朝能由败转胜,谁都清楚是因为军备上的提升。

这两点,谁都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反驳官家。

虽然大家本质上是为利益,可真正拿的出手,说的出口的,还是得有能放在台面上的理由。

赵曦是有完整的方案,之所以这样挤牛奶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往外挤,目的还是想让这般精英把心思放在为国谋事上。

因为市易法,赵曦在朝堂上装模作样的发了一次火,也提点了一下臣工们私心。

但他并没有指望那一次就能让臣工们彻底醒悟了,或者几句话就可以让那些老狐狸改弦易辙忠贞报国。

有些事需要慢慢来,不管是改变老爹原本的作风,还是树立自己的威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或许这样做有点故意折腾臣工的意思,也可能真有这心思吧。赵曦看来,只有这样折腾几次,才能让臣工真正用心,并逐渐转变到契合自己的风格上来。

第497章 借力借势

设置命题,由臣工们破题、解题,到最后公布答案。这样的过程对于经过科举的士大夫们,印象会非常深刻。

每经历一次这样的过程,就相当于赵曦一次执政理念的宣讲。

从这五六年的亲政经历来看,赵曦认为还是初见成效了。

或许是旁观者清,在这些议政的臣工还没有拿出定论时,赵曦接到了富弼对工坊城产品工艺出售的奏折……

国朝的臣子丁忧,到时间后是否回朝,是由朝廷召回的,特别是像富弼这样的臣子。主要是回朝后职位的问题,他不想那些低品级的官员,可以赖在汴梁等。

富弼对工坊城产品工艺出售,表达了很深的担忧,并且详细剖析了产品工艺出售的后果。也提出了应该由官方主导的建议。

未在朝堂,倒是可以撇开那些乱七八糟的利益,以一个真正的臣工的眼光看问题。

这也是在告诉赵曦,他富弼丁忧到时间了。

这事……欧阳修这段时间好像忘记了他要离开政事堂的想法,这富弼要回朝了,欧阳修反倒不再提自请出外的事。

这段时间满朝堂都在市易法和工坊城上,连个弹劾都没有。加上自己又提到过革新官制,又有勤政殿这样的建筑格局…~欧阳老先生该不会不想离开政事堂了吧?

鉴于两世对欧阳修的印象,赵曦还真不好意思随意的就贬黜他。

其实,赵曦很看重欧阳修到讲武堂的作用……

“拟旨……”

原本只有王中正一个人陪伴的勤政殿,瞬间就出现了一群人,从研磨的内监,到制旨诰的翰林,再到记录起居注的中书舍人……

就是一道关于富弼起复的诏令……赵曦也是没办法,才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诏令需要经过政事堂,欧阳修是肯定会看到的。赵曦可以根据欧阳修在看到这道诏令后的反应,再决定下一步怎样做。

按赵曦的腹案,内阁、执政和朝会三级决策制,内阁人员并不是现在政事堂的人数。但在赵曦的腹案里,欧阳修界定在执政层,而不是内阁层,即便就是内阁层,也不想让欧阳修占据政事堂这边的名额。

把欧阳修想错了,老先生还真不是贪恋职权,只是在朝廷的多事之秋,他不想一直以自请出外来叨扰官家。

这不,诏令刚到了政事堂,欧阳修就请求觐见了。

欧阳修手里带着一份奏折……看来老先生时刻准备着。

“欧阳相公,有些话我还是需要跟你说清。自我即位以来,朝堂稳定为第一需要,所以,政事堂乃至朝堂并无多大变动。”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官制改革做准备,也不准备再为离开政事堂、离开朝堂的任何臣工加官进爵。有些风气我要转过来。”

对待欧阳修这样的君子,赵曦不想欺骗,实话实说,把离开政事堂的可能先讲明了。

“陛下,老臣尊陛下之言,频繁于讲武堂,老臣有些看法,当于陛下奏明……”

“臣于讲武堂阅遍陛下制定的条令条例,包括陛下为讲武堂将领、校尉包括军卒拟订的课程和讲义,老臣均以阅读。老臣想问,陛下可是有意教化武将?可是想用武将征战天下?”

这不奇怪,赵曦设立讲武堂,目的就是用忠诚武装军将的头脑。欧阳修能从历年自己撰写的文案中读到这些,并不意外。

“恕臣无礼。不知陛下为何在如此庞大的谋划中将文臣撇开?历经五代十国,太祖以文御武的祖宗法度不会错。臣不否认讲武堂可以凝练武将忠诚意志,可陛下准备以何种方式改变朝堂文武之别?如何堵住朝臣的悠悠之口?”

欧阳修或许是要离开朝堂的核心层了,倒是能这样敞开了奏对。

“欧阳相公,鉴于这般情况,也是无奈之举。我也知道,要改变国朝文武之别的难度有多大,因前朝因武而亡,又经历五代十国的混乱,再有百年以文御武的国朝格局,文武之差已经根深蒂固。”

“恐怕当今的士子,在启蒙时就开始灌输士人高于一切的理念吧?可在我看来,忠诚是为臣核心品质。教化武将,灌输忠诚理念,我还有信心,到对于文臣……就国朝当今朝堂,欧阳相公以为如何?”

“如今士林推崇冯道,那是历经十三朝的千古一人,可谁又想过他冯道辅助十三朝又是几家几姓之天下?”

“我不是对文臣有偏见,事实上我认为文武都是根本,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用怎样的思想去武装他们的头脑,让他能对国朝有怎样的认知才是关键。”

“但朝臣是什么样,士大夫整个阶层又是什么样,想必欧阳相公很清楚。讲武堂不是早年的护卫营,也不是太子亲军,我又正当年,讲武堂对于趋利避害的文臣没有任何吸引力,并不是我要将文臣撇开,而是我捉不准文臣的思想脉络。”

“欧阳相公也应该看到了,我从早年开始,所有的产业布局都连带着臣工归心的意图,甚至将工坊城和讲武堂以及轨道运输独立于朝堂之外,就是想培养出一批忠于国朝,忠于大宋的人才,而不是有千年家族和千年王朝差别的臣子!”

赵曦很直白的对欧阳修解惑,毫不客气的点明了文臣心底话肮脏和小九九。

欧阳修是君子,也只有面对这样的君子,赵曦才畅所欲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