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一方
杜启则是亲自带摩诃多到左侧的首位坐下,才招呼所有人坐下。他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看向众人道:“诸位随摩诃多国主来归顺,本王甚是欣喜。疏勒国有摩诃多国主这样的人,是疏勒百姓之幸。鉴于摩诃多国主的功勋,本王决定,摩诃多为疏勒王,荣享王爵。除此外,摩诃多会搬迁到高昌去,在高昌国居住。毕竟高昌眼下,是我夏国的国都。”
“谢夏王。”
摩诃多立刻道谢。
虽说他失去了执掌疏勒国的机会,却依旧荣祥王爵,依旧享受着夏国给予的王爵待遇。在这一个前提下,摩诃多很是欣喜。
所以即便去高昌,他也没什么意见,这都是正常情况。
杜启还算是仁义。
不亏他主动来投奔,保全了自身的权势。
杜启安排完摩诃多的官职后,目光一转,就看向上官仪。登时,上官仪起身宣布对各个疏勒国官员的安置。原本疏勒国的官员,官职全部做出变动,不再担任原本的官职。因为疏勒国比姑墨国更小,官员并不多,所以此前上官仪已经做了调整。
如今只需要一一宣布即可。
一众人的情况安排好,杜启又安排人把王乔喊来,把王乔引荐给摩诃多众人,让摩诃多一众人知晓今后的疏勒州刺史。
有王乔在,杜启便下令开宴。
伴随着侍从送入酒肉菜肴,杜启向摩诃多敬酒后,宴席便渐渐进入佳境。
众人推杯交盏,气氛热络。
许多的官员向杜启敬酒后,也纷纷向王乔敬酒,王乔如今是疏勒州的父母官,他们的家族都在疏勒州,自是要和王乔打一个照面的。
一场宴席结束,杜启把所有人都安置在驿馆内。第二天一早,以王乔为首,便带
着此前安排的诸多世家子前往疏勒国任职。与此同时,还有摩诃多以及麾下的官员跟着回去。因为要进行交接,所以摩诃多得带着人先回去一趟,然后再去高昌。
不过王乔去的时候,薛仁贵也率军护卫,带兵进入疏勒州境内为王乔保驾护航。
十月中旬,有不良人送回消息,王乔已经完成了疏勒州官员的调整,已经彻底掌握了疏勒州。另外薛仁贵一路往西,扫荡了突厥的牙帐千泉,因为统叶护都死了,原本在千泉还有的一些突厥人,早都已经是跑光了,一个都没有留下的。
疏勒州拿下,西突厥彻底覆灭,薛仁贵留下少量驻军,便已经带兵撤回姑墨州。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十一月的中旬,天气愈发寒冷。
疏勒州、姑墨州都调整完毕,杜启便率军启程返回。这一次杜启返回,摩诃多一众人是随行的,原本在姑墨州、疏勒州的官员,都跟着一起返回高昌州,要在高昌州落脚。
杜启返回高昌城后,安置了摩诃多等人,便立刻召见六部、五寺、一台、一监的官员议事,询问了今年发生的事情。
这一年夏国的收成不错,经济发展也很好,一切进展良好。尤其如今的夏国,不需要大唐境内的资源扶持,已经能自己造血,本身境内就愈发的繁华。
尤其一直以来,都有百姓汇聚而来,或是从山中出来的,或是从大唐边境来的,或是从吐蕃来的,使得西域人口越来越多愈发的繁华。
杜启是乐见其成的。
这是好事儿。
诸多的政务商议完,杜启吩咐众人各司其职,便往后院去。
得去看看孩子。
出征姑墨国,一去就是大半年的时间,如今回到高昌都已经抵近十二月,又是一年过去,孩子又长了一岁,杜启也又成熟了一岁。
第885章 大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策
两个孩子如今,已经一岁半左右,早就已经能下地四处跑了。如今天气渐渐寒冷,身上穿得厚实,宛如小熊一样,使得两孩子行动颇为笨拙。虽说隔了几个月不曾见到,但两个孩子一见到了杜启,都是无比的开心,纷纷张开手朝杜启跑来求抱抱。
两孩子很是亲近杜启。
尤其不论是李烟云,亦或是千雪,对孩子都很严格,没有半点的溺爱,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更喜欢挨着杜启。
杜启在后宫陪孩子玩耍了小半天的时间,才离开后宫去处理政务。
他这一段时间外出,空了没事儿就写书,誊抄了诸多的教学资料,有涉及到数学的,也有涉及到物理、化学,以及其余的生物、地理等的,各个学科都有涉及到。
这些书都是杜启从脑中摘抄出来的。
杜启把所有书籍分门别类后,便安排人去通知国子监王绩来。
王绩是国子祭酒,执掌国子监。除此外,科技大学以及其余的教育,都是王绩在负责。所以涉及到书籍上的事情,由王绩安排下去,交给科技大学的人研究。
只是侍从刚出大殿不久,竟然又折返,说道:“大王,王祭酒来了。”
杜启道:“这么快?”
侍从道:“卑职去通知,恰巧在王宫内,就碰到了要觐见的王祭酒。”
杜启摆了摆手,侍从退下。
转而王绩进入,如今的王绩,两鬓斑白许多,因为执掌国子监他操心的事情很多,尤其是涉及到科技大学的,涉及到教育的,王绩更是关心。他时常去伊州视察科技大学,另外涉及到科技大学的经费,王绩也是费心费力的争取,希望让科技大学发展更好。
王绩站定后,躬身行礼道:“臣王绩,拜见大王。”
“坐!”
杜启摆手吩咐一声。
待王绩落座后,杜启道:“王祭酒今日来,可是有什么事情?”
王绩正色道:“回禀大王,臣和科技大学内的一些老师讨论了些事情,臣认为颇为重要,尤其涉及到令西域百姓归附认可的问题,故而臣拟定了折子,恳请大王阅览。”
说话时,王绩自衣袖中取出一道奏折,交给内侍转给杜启。
杜启拆开后,便快速阅览。
杜启越是往下看,越觉得心惊,因为王绩的这一封奏折,说得简单点,就是论汉人在西域的占比,如今西域境内有焉耆国人,有龟兹国人,以及其余的诸多各国子民。因为各国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人群,也就有了划分。
这一情况下,王绩和科技大学的老师讨论后,认为这有些类似于秦国灭六国,各国虽说覆灭了,实际上,各自国家的百姓依旧有各自的传统,都有各自的信仰。
甚至这些百姓打心底,都认为各自是哪一国的。即便归附了杜启,也没有发自肺腑的认可。所以王绩的折子中,提到的就是车同轨、书同文,要把各地的文字全部统一。
语言上,也要全部统一,不再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要让所有人推行同一个标准,同时所有各国的百姓,都只能是同一个种族。
但凡夏国境内的子民,皆为汉人,不再有什么种族的区分。
这是大一统的理论。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凝聚向心力,才能令所有人都归附。
杜启看完后赞叹道:“王祭酒,你的这篇文章相当有价值。可以说有了这一片文章,才能奠定夏国的大一统基业。否则,夏国也就仅仅是一个西域小国,没有自己的根基,没有自己的底蕴。有这一片文章,才有了夏国真正的主干和身躯。”
王绩正色道:“大王谬赞了,我们只是觉得西域夏国,应该有自己统一的文字、尺度等,不应该过于简单粗暴的把各国各族糅合在一起。”
杜启颔首赞同王绩的话,旋即就吩咐道:“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