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一方
内侍进入,只听杜启吩咐道:“立刻通知内阁成员,以及六部尚书、五寺主官和御史台的官员来议事。”
“是!”
内侍立刻去传令。
内阁成员,以及六部尚书,是最核心的一层,是杜启麾下嫡系中的嫡系。内侍去传令,不一会儿的功夫,就见上官仪、柳正希、郭孝正等人,齐齐往宫中来。
一众人行礼后,各自落座。
待众人落座,杜启把手中的奏折给了上官仪,吩咐道:“上官仪,你先看一看这篇文章。你看了后直接往下传,不必拘泥于身份官职,就按照前后顺序绕一圈。”
“是!”
上官仪立刻应下。
他打开奏折,便开始看文章中的内容。上官仪越是往下看,也越是惊讶。因为这
一份资料中,所涉及的内容,相当的有分量。
作为一个智者,上官仪自然清楚车同轨、书同文且统一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影响力,这是真正能糅合各族的,因为按照这一标准推行下去,两到三代后,西域便只剩下一国,那就是夏国。
上官仪看完后深吸口气,便把书信往下传递。
柳正希、郭孝正等人全部看完后,有的人倒是不以为然,因为看不怎么明白,譬如余得水、张景平就是有些弄不明白的,其余的人都是有识之士,一个个清楚这一份资料的重量,不亚于定鼎之重。
杜启吩咐道:“现在你们所有人,都已经看完了书信的内容。既如此就都说一说,这一事情的推行,以及如何安排。”
话语中,已经涉及到推行。
是准备推行的。
上官仪开口道:“大王,这一份资料,可谓贵重。对我夏国来说,有了这一份资料,便有了未来的根基。昔日秦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才奠定了后世的疆域,开启了后世各国大一统的局面。若非大秦如此做法,即便天下一统最终也会分崩离析。我夏国一
统西域各国,自当效仿。不过臣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更为强硬的条款。”
杜启说道:“说来听听!”
上官仪说道:“最为强硬的一个条款,是但凡在夏国境内,只有汉人,没有其余的人。但凡是我夏国的疆域内,尽皆为夏人。如有抵抗的,不认可的,格杀勿论。即便这一安排,颇为强硬,甚至铁血,但对万世基业来说,却是极有帮助的。”
杜启颔首道:“这大一统的理论,是相当不错的,上官先生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所有人,尽皆为汉人。所有人,尽皆为大夏的子民,尽皆读书习字,讲汉话。”
上官仪道:“大王英明!”
柳正希道:“涉及到这一事情,臣认为眼下扩张的局势,那就暂时得停下。我们如今,近乎已经囊括了整个西域。再往西就涉及到天竺、波斯等国。眼下臣认为,那就可以着手调整内部,暂时不再扩张。”
杜启道:“扩张一事在拨换城时,本王就已经有了打算,暂时不再扩张。我们眼下,主要是以发展自身为主。”
此言一出,柳正希、上官仪等人,齐齐称赞杜启英明。
都是夸赞杜启的。
对所有人来说,适当的调整发展,是长治久安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一基础,那么想扩张想要发展,也会后继乏力,必须有足够夯实的基础。
第886章 凡我治下皆为汉民
凡我治下皆为汉民
在众人称赞后,马周忽然开口道:“大王,臣认为推行车同轨、书同文,以及让所有人尽皆为汉民,为我夏国子民,应该有一个前提,不应该是抵抗者杀无赦。”
杜启道:“怎么说?”
眼下的情况,是在仔细的研究事情,最好是都畅所欲言。
杜启就希望各自发表意见,如此才能得到最为合理的消息,而不是一拍脑门儿决定。众人的目光,也都是看向马周,眼中有着一抹期待,想听一听马周的高见。
在当前的情况下,虽说所有人拥护杜启,拥护夏国,可要让所有人发自肺腑的拥护夏国,认可自己汉民的身份,那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为每个国家的百姓,都有各自的信仰,以及各自的言语等。
所以要彻底消弭这些,要把所有人统一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强行推行,肯定会发生抵抗和战事,所以众人此刻,都好奇马周会说出什么言论来。
马周掸了掸袖袍,便继续道:“大王,臣在夏国期间,了解了当下的赋税结构。如今夏国的赋税结构,主要是商税为主,其余农税可谓微乎其微,近乎是不占比例。即便
如此,我们眼下的商税,已经连年递增,在高速发展。在这一个前提下,臣认为我们有足够的财力做出一定的条件,促进大一统计策的推进。大体方面,臣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考虑。”
杜启说道:“哪三个方面?”
马周微微一笑,不卑不亢的道:“第一个方面,是涉及到书院的安排。此前大王曾允诺各地的百姓,会修建书院,让无数人读书。”
“其实读书,传授学问,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要推广书院,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肯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于消耗巨大。如今要推行大一统计策,书院必须进行,不能耽搁时间。”
“而且如今夏国的财力愈发充裕,国库充盈,有了钱就可以大范围的建立书院。在我夏国境内,从州,到县,再到乡,都必须要设立书院,以便于传授学问。”
“传授的学问,也是有限定范围,不能随意敷衍。从小开始,从语言、文字,再到对于所有孩子灌输忠于夏国拥护夏国的思想。因为读了书,就有了参加科举的机会,就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相信会有无数人读书的。”
马周阐述了一点后,又继续道:“第二个方面,是以利诱惑。但凡我夏国境内的
汉族子民,都享受农税、徭役上的惠民措施。眼下诸多的地方,免除了农税、徭役,但等到恢复时,凡我汉民,才有享受一定年限的免除农税、徭役等。”
“至于其余的各族子民,没有这样的机会。你要依旧是焉耆州的某某族人,就不能享受待遇,只能是脱离自身的族群,成为汉民才有这个待遇。”
“官府不主动出面鼓励,也不反对其余各族子民加入汉民,成为夏国汉民的一份子。但是成为了汉民,就必须讲官方的话语,要按照汉民的规矩办事。”
“这一办法,是逐步的削弱各州各族的子民。即便是出身突厥,亦或是出身吐蕃,还是出身其余各族的人,只要愿意成为民汉,他们就都有机会。”
马周侃侃而谈,已经阐述完第二个方案。这方案结束后,众人却是议论了起来,因为涉及到这一方案时,存在一些问题。
礼部尚书王文开口道:“大王,按照策略来说,马周提及的策略,的确是极好的,因为有利益作为引导,推进起来会很轻松很容易。问题是,这样用利益吸引,恐怕并不牢固。另外,公然优待汉民,却是苛待其余各族,是否有失偏颇平衡。”
王文接连说了好几个问题,才又说道:“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认为不怎么妥当合适!因为一旦传出去后,百姓议论,民心沸腾,到时候大王在百姓当中有很高的威望
,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的。”
随着王文开口后,袁胤也道:“大王,臣也赞同王尚书所言,计划是极为不错的。问题是这样的施政,是否会引发大波澜大动荡呢?”
其余的人纷纷表态。
不过支持马周的人居多,尤其上官仪、来济都是站在马周一方的。这也表明内阁的态度,内阁是同一个声音。至于其余人,有是支持马周的,反倒是赞同王文观点的少,因为王文的观点太过于畏首畏尾。
杜启听到后不以为意,笑了笑道:“我夏国要长治久安,自然只能容下一种声音。所以在当下,只留下汉民,逐步削弱其余各族,本就是要进行的。”
“马周的建议以利益影响,这是最为平和的过渡方式。就按照这个策略办。至于说什么苛待其余各族,我不曾苛待,只是优待汉民而已。”
杜启说道:“你想拥有这个好处,可以啊,成为汉民就是。如果你不愿意,执意要坚守自己的底线,那就坚守,本王也不反对。马周的建议,可以推行。”
此话一出,便直接定鼎。
再无人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