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正值大孝子举孝廉成功的关键时刻,这个消息立刻就传遍了全县。
惊天大丑闻啊。
六年守孝,孩子四岁?
你这孩子是谁的?
这还了得?
这个消息被捅破,顿时,本地县城的舆论场就爆炸了,进而漫延到了整个陈留郡。
面对汹涌的人潮,陈留郡太守实在扛不住压力,让专业人士去确定此人家里孩子的年龄是否属实是四岁。
然后一群专业人士通过齿龄的研究,确定这孩子就算超过四岁,也绝对不超过六岁,可以认定,这孩子是在大孝子守孝期间出生的。
如果这家女主人没有给丈夫戴绿帽子的话。
对,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这大孝子不惜污蔑妻子和他人私通。
这年头人妻要是和他人私通,那是重罪,尤其关乎到举孝廉这种大事,触犯了礼法,闹不好是要被处死的。
妻子不敢置信的看着这位大孝子丈夫,想起和他偷偷摸摸做刺激的事情的过往,顿时倍感凄凉,然后要求滴血认亲,确保自己的清白。
其实滴血认亲毫无科学道理,但是现在的人信这个,也觉得这是最好的证据,于是陈留郡守假模假样的亲自坐镇监督。
然后,就坐实了妻子的清白和大孝子的欺瞒。
大孝子一看瞒不住了,就瘫坐在地上满脸仓皇失措,所有家人也都束手无策。
陈留郡守赶快离开这里回去想办法了——
他已经不想和这个蠢货有什么联系了,这个蠢货和他的家族一样,都愚蠢至极,搞不好还要牵扯到他自己。
他现在需要考虑一下该怎么保住自己的官位了。
于是整个郡都爆炸了。
然后消息立刻不受控制般的向四周扩散,很快就传遍了兖州,接着就火速往洛阳方向传播,根本拦不住。
主要这个事情实在是太敏感了。
很多人都还记得,前朝的时候,名士陈蕃在乐安郡做郡守,当时乐安郡有一个超级大孝子。
人家守孝一般守三年,更孝顺一点的、图谋更大一点的,那就再来三年,实在是野心更大的,咬咬牙,拼了,再来三年,九年,了不得了吧?
这哥们儿,守了二十年。
二十年……
二十年吃糠咽菜睡地上枕土块,也就是东汉那时候没有苦行僧的概念,要有,这哥们绝对是史上第一苦行僧。
太不可思议了,这孝感动天地啊!
陈蕃到任以后得知此事,大为惊叹,立刻前往拜见这个大孝子,一番攀谈交心之后,被他的孝心深深感动,然后说什么也要为他举孝廉。
他要弘扬天下正气,要让真正有孝心的人狠狠地让京城里那些混蛋感到羞愧。
然后陈蕃一波操作猛如虎,很快就搞定了这件事情,结果惊天丑闻爆出——
这个大孝子在守孝的二十年内,不仅娶妻,还纳了妾,然后居然和妻妾秘密生了五个儿子!
这件事情是谁告发的,不知道。
陈蕃事前是否知道此事,也不知道。
陈蕃和这个人的背后家族是不是有什么关系,一样没人知道。
是不是有人要借着这个大孝子搞陈蕃,当然也没人知道。
反正陈蕃一听这事儿大惊失色,立刻前往核实,然后确定这是真的。
陈蕃当场差点晕过去。
后来陈蕃当然是严厉惩处了那个欺世盗名的混蛋,自己也没受到什么冲击。
但是这件事情却流传下来了,为人所共知,一直以来都被当做笑话看,成为陈蕃为数不多的几个黑点之一。
但是郭鹏很清楚,爆出来的这件事情,绝对不是孤例。
就好像家里如果发现一只蟑螂,就意味着这绝对不是第一只蟑螂一样。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世上的很多事情,不是零,就是一万,没有区别。
第1181章.一千一百九十一 郭某人的怒火如期而至
察举制度运行至今,已经完全被士族和大豪强完全控制住了。
他们说谁孝顺谁就孝顺,他们说谁清廉谁就清廉。
互相帮忙,互相捧起对方家的子弟,大家一起做官。
这种事情外人不清楚,一手操作过这样的表演的郭某人可是再清楚不过了。
而且这件事情爆出来还不是在举孝廉之前爆出来的,而是孝廉名单都到洛阳了,都送到郭某人面前了,才爆出来。
郭鹏得知此事以后怒火冲天,把礼部一众大小官员全给叫来了,当着他们的面发了老大一通火。
“孤信任你们,这才把举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的把关资格交给你们,孤三番两次的告诉你们,要严格把关,有些人欺世盗名,利用朝廷制度谋取私利,孤要你们注意一点,你们注意到哪儿去了?”
郭鹏瞪着眼睛盯着礼部一众高官。
以许靖为首的礼部高官们只能跪下不断地请罪。
可这并不能制止皇帝的怒火。
“前汉孝灵皇帝年间,有雒阳童谣,当年,孤还是一个太学生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童谣,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孤当时年轻,对此一笑了之,也不是很明白这些话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这样的事情到底是怎么被传为童谣的,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童谣绝非空穴来风!”
郭鹏恼火的一拍桌子:“为国选材,居然选出个不忠不孝的混账东西!为了脱罪,居然不惜污蔑自己的妻子和他人私通!这等道德败坏之辈,居然能被举为孝廉!
荒唐!荒唐!荒唐透顶!为保住自己居然连妻子都能污蔑!要是我魏官员个个都和这种人一样,要不了几年,孤就要做亡国之君了!你们是不是都盼着孤做亡国之君?啊?”
礼部官员们大为惊恐,纷纷以头触地,表示不敢,连连请皇帝息怒。
可皇帝的怒火怎么是那么容易就能熄灭的呢?
更何况郭某人压根儿也不想就这样熄灭怒火啊。
他巴不得把这件事情彻底闹大,闹得不可收场,方便他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
“滚出去!给孤查!今年的,去年的,前年的!从孤登基以后凡是察举走上来的,都给孤一个一个的查!彻彻底底的查!查得清清白白!一丁点肮脏的东西都不准留!给孤去查!查出来的,孤要他们人头落地!!”
郭鹏举起茶碗狠狠摔在地上,啪的一声,茶碗粉身碎骨。
“滚!!”
皇帝的怒吼声吓坏了所有周围的人。
这些礼部官员被吓的脸色煞白,就差大小便失禁了。
“臣遵旨!!”
许靖面色惨白的从地上爬起来,带头往外跑。
然后一群礼部官员紧随其后,屁滚尿流的逃出了奉天殿偏殿。
有几个礼部官员还因为被吓到腿软,一不留神从宫殿的台阶上摔了下去,一路往下滚,直接摔晕在了殿下,有一个还磕破了额头流了血,十分狼狈。
此时此刻,距离上一次勃然大怒已经过去好一阵子了,有些人几乎都忘却了郭某人发怒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郭某人勃然大怒,把礼部高官们赶出皇宫的事情一传出来,一些官员就忍不住面色一紧,然后一些不好的回忆瞬间袭上心头。
郭某人每一次发怒,都意味着有一批人要倒霉。
无论是什么人,一旦撞在了郭某人的枪口上,下场都很难看。
面色惨白的许靖连夜召开彻查会议的同时,郭鹏为了更进一步推动这种紧张的氛围,罢免了陈留郡守的官职,把他赶回老家种地,还下达了一封圣旨,直达各官衙。
加注了标点符号的圣旨。
【朕受禅登位以来,处置国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敢有一丝疏忽,唯恐有负天下重责,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朕对自己就是如此苛刻。
可纵使朕对自己如此苛刻,如此辛勤处置国务,亦不能处理所有国务,朕需要贤能良才为朕分忧,为朕解难,是以才有察举贤良之制,可如今,察举贤良已然变成了察举不良!
孝子不孝,廉吏不廉,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朕常以为这是前汉旧事,可谁曾想这等丑事就发生在朕面前,打朕的脸!朕痛心疾首!朕痛苦万分!
本为国选材之举,居然变成藏污纳垢的肮脏之地,朕如何能忍受?着礼部将今年察举所得名额全部退回原籍,并派人前往调查自朕登基以来被察举者之学业、品德,务求详实,若有虚妄之言,罪同欺君。】
圣旨原本是郭鹏亲笔书写,原本送往内阁之后由内阁官员负责誊抄数份,然后下达到具体办事部门。
这一次,郭鹏的圣旨要下达到整个朝廷中央,不准有任何人不知道这件事情。
于是很快,所有官员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这个事情闹大发了。
这不是针对今年被察举的人,要只是今年被察举的人的话,倒还好说,不至于让大家那么惊慌失措。
关键在于皇帝要收拾的人是自从他登基以来被察举的所有人。
皇帝登基以来被察举的人要从延德二年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五年。
多年来被察举的官员里有官运不畅只做到芝麻绿豆一样的小官的,也有青云直上在中央尚书台做管的,也有在地方做县令乃至于郡守的。
牵扯面很大,涉及到的人很广,这一波绝对是扩大化打击,很有皇帝陛下的风范。
对此,很多人瞬间就意识到了——意料之中的政治风波又来了。
皇帝陛下掀起的政治风波或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说起来,皇帝这一次如此恼火,在很多人看来也有点大惊小怪小题大作了。
察举运行到现在,变成一个地方士族和大豪强瓜分政治利益的工具实在是太正常了,举不举你,主要就看你的出身。
出身高度决定了人生高度。
你出身好,自然有的是人为你举荐给朝廷,你出身不够,那就要另辟蹊径,碰运气,或者搞点骚操作让人注意。
郭某人当年脚踹许邵和凿冰捕鱼,就是因为在士人群体里的地位太低,是个吊车尾,不得不搞出一点事情增加名声,好让自己被人注意到,被人投资。
现在,那些人其实也一样。
所以郭某人特别理解他们。
可时过境迁,屁股的位置不一样了,脑袋也就不一样了,郭某人已经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存在了。
加上他素来双标,只准自己做这样的事情,不准他人做这样的事情,更兼打击察举制度的必要性,所以才决定进行爆破。
反正察举制度的黑点一抓一大把,只要去查,一定能查出来,绝对不会有问题。
为了确保这些事情一定可以完完全全的查出来,一定不会有漏网之鱼,郭鹏调动了三司的官员,调动了礼部的官员,调动了内阁官员,还调动了内廷的宦官。
第1182章.一千一百九十二 一批“欺世盗名”之辈浮出水面
这一次行动,郭某人首次动用了内廷的宦官加入其中。
内廷宦官负责监督,负责监督这些官员会不会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况,他们拿着皇帝的圣命,代表皇帝莅临当地,监督所有人。
郭某人终于开始把宦官的力量往外放了。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把宦官当做他的敛财工具,使用宦官到处敛财,连东厂这个威震天的存在,也真的变成了厂。
但是从这一刻开始,郭某人要把自己权力的触角往更多的地方延伸,所以让宦官代表皇帝的权威外出办事,就是不二的选择。
或许是很久没有感受到宦官乱政的感觉,或许是袁术一口气杀光了所有宦官这种事情让宦官群体损失惨重人才断档,以至于郭某人还要费尽心思的培养宦官。
现在终于培养出来了,是时候该使用了。
宦官,就是皇权的延伸,就是皇权的象征,有这群宦官跟着,郭某人不怕他们不能搞出点什么事情来。
事实上这个命令刚一公布,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对。
他们惊觉这是皇帝要重启宦官干政的前兆,以至于大量上书劝阻,甚至都忘记了认真思考郭某人的目标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