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154章

作者:名剑山庄

“程济用故布疑阵的办法,骗了臣不知道几次了,每一次都如真似假,似假如真。”

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对手,胡濙对程济不吝啬称赞。毕竟胡濙带着皇命寻找建,几乎是一寸寸的找遍了各地。

以大明的户籍制度,胡濙所携带的政治资源。如果什么也没有找到也就罢了,偏偏是找到踪迹,都被脱逃了。

胡濙是一等一的聪明人。这么多年,一直再想,也想越明白,他其实不如程济。

朱祁镇不由问道:“如此人才,建当政的时候,为什么不用?”

胡濙说道:“天下之争毕竟是人主之争,建在位四年,程济没有一日当政,早在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建欲行削藩之策,程济就预言北方将有战事。但是建将程济入狱,而后太宗起兵,建在才放程济出狱,询问对策。结果程济与方孝孺之辈起了冲突,程济拒绝了建任命,在翰林看书而已。”

“程济自负才若诸葛孔明,等建三顾茅庐,但却不知道他这一去,被人诋毁之深,建四年都不用之,直到城破之时,程济才主动出谋,带建离开。”

“建比太宗皇帝相差,不可道计,人主如此,就算程济是诸葛孔明,又能如何?”

朱祁镇这才明白胡濙的话,真是负才而少量,忠直而傲上。

甚至朱祁镇恶意的揣摩,如程济这些年掩护建逃窜,不过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而已。未必有多忠于建,程济所忠于的不过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已。

朱祁镇说道:“永乐二十一年,那一夜,你与太宗说了什么?”

太宗皇帝对建下落的追查,止于永乐二十一年,那一天在实录之中记载的清清楚楚。当时太宗皇帝在塞外,胡濙从南方赶来。与太宗皇帝谈了一夜,一直谈到了四更天。从此胡濙就去南京负责监视当时是太子的仁宗皇帝。也在礼部任职,一直到了现在。

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一夜胡濙与太宗皇帝谈了什么。

包括朱祁镇,朱祁镇看实录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一段,有好奇心。但是却没有多问,因为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旧事了,朱祁镇无须了解。

但是而今不一样了。

建帝的突然出现。

朱祁镇必须搞清楚,当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太宗皇帝放弃了追查建帝。

胡濙说道:“其实臣没有说什么,只是将南方百姓安居乐业,官百官奉公值守之事告诉太宗皇帝,臣二十一年虽然没有抓到建帝,但是也并非什么也没有做的。在永乐十年之前,建余党还有所动作,但是在永乐十年之后,他们就只顾得逃命了。”

“当时臣很确定,建帝逃到了西南土司之中,只要各地有朝廷黄册,臣都核查了一遍,建长于深宫之中,从没有到过民间,故而他不可能单独出行,最少是三人同行。除此之外,还有大队人手隐藏。臣早已剪除建羽翼,跟随建逃入西南土司的,不超过十人。”

“建余党是翻不出浪来了。”

“太宗皇帝认为,他总就是姓朱,既然如此,就放他一马。”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说起来,他是朕皇叔祖。胡先生,你以为朕当如何对他。”

胡濙说道:“陛下,太宗皇帝早有定论,陛下何故迟疑。”

朱祁镇听了,自然知道胡濙的意思。

虽然谁都知道建当年没有死在大火之中,但是太宗皇帝一口说那一具尸体是,那就是。

建这个人,在身份上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最好的办法,不管是真也好,假也好,是也好,不是也好。

统统不承认。

已经盖棺论定的事情,不能再翻起来。翻案对朱祁镇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坏处。

朱祁镇说道:“朕明白了。”

朱祁镇心中虽然同意了胡濙的做法,但是这一件事情,不必其他事情。太皇太后虽然不管事情了,这件大事,朱祁镇还是要汇报给太皇太后的。

所以,在送走胡濙之后。朱祁镇立即去了慈宁宫。

朱祁镇到了慈宁宫,却见太皇太后正在驻着拐杖散步,只是行走之间,明显缓慢了许多。

之前,太皇太后用拐杖更多是仪式上的,但是而今她却真需要拐杖来借力了。

朱祁镇上前立即搀扶住太皇太后说道:“娘娘,孙儿来看你了。”

太皇太后见了朱祁镇心中也很是欢喜,随即说道:“你不在前面忙活,来看我做什么,是不是又出了什么大事,来向我老婆子问计?说吧。”

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朱祁镇有些惭愧。

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今年上半年,救灾与麓川之战的事情,几乎将朱祁镇所有时间都站满了。

可以说大明这么大的国家,每天哪里有不出事的,朱祁镇只要心中有事,那就有忙不完的事情,他除却每天早晚问安之外,其实也很少进慈宁宫了。

朱祁镇说道:“娘娘英明。还真有一件事情要向娘娘禀报。”朱祁镇说道这里微微一顿。

太皇太后立即明白,一挥手,让身边的侍女都退下去了。

朱祁镇这才负责太皇太后在一大颗参天的松树下面坐下来,吹着傍晚的凉风,听着鸟鸣,松树晃动的声音,有一种恍如天籁之感。

这就紫禁城之中两处花园之一,慈宁宫花园。比御花园不差分毫。

太皇太后说道:“说吧,什么事情?”

朱祁镇随即将建帝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太皇太后一时间有些恍惚,说道:“这还真是朱允炆的风格。做事情摇摆不定,该心狠不心狠,该宽仁不宽仁,反复摇摆,心中还存了一颗读书人的心。”

太皇太后的感叹,朱祁镇一时间插不了嘴,但是心中感叹,的确如此。

如果建刚刚削藩的时候,怀柔以对,不将事情做的那么绝,太宗皇帝未必会起兵,即便起兵未必能引得这么多藩王坐观成败。

以朱允炆对湘王之举,那根本不是在削藩,而是在要人命。

但是太宗皇帝起兵了,他方才想起名声了,那一句勿要害朕杀叔之名,虽然可以正反理解,但是双方已经兵戎相见,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就不能说一句明正典刑吗?

从来是在不合适的时候,做不合适的事情。

太皇太后说道:“你准备怎么办?”

朱祁镇说道:“胡先生的意思是,建皇帝已经死了。太宗皇帝已经盖棺论定了。”

太皇太后说道:“也好,就这么办。不过,我要见见这位当年故人。”

朱祁镇说道:“朕听娘娘的。”

太皇太后说了这一件事情,随即话题一转,说道:“正事说完了,说说你的婚事吧,准备什么时候办?”

朱祁镇面露苦色说道:“娘娘,能不能拖一拖,孙儿不孝,内库的银子不多了。”

太皇太后说道:“我算过大婚要二百多万两就够了,内库里面没有吗?”

朱祁镇说道:“有,只是朝廷正在用钱的时候,孙儿不想这个时候动用内库的财力。”

太皇太后说道:“国有根本,才是大事之中的大事。二百万两已经是精打细算了,不能再推迟了,我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在了,你总要让我见重孙子吧。也让我能安心去见仁宗皇帝,否则,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朱祁镇毕竟是后世的思想,一时间不能理解太皇太后的担忧。

朱祁镇这半年处理政事,并不是毫无错处的。但是总算是有板有眼,规规矩矩的,再算算朱祁镇的年纪,才十四五岁,已经很不错了。

想来朱祁镇将来年纪大了,处理政务的手段就会更加娴熟了。

在这一点上,太皇太后担心不多。

但是他的担心,却就放在朱祁镇的子嗣上面了。

太皇太后担心的不仅仅是朱祁镇的子嗣,还有宣宗皇帝一系的子嗣。

宣宗皇帝死的太早,子嗣太少,其实是朝廷一大隐患。

太皇太后洪武年间嫁给了当时还是燕世子的仁宗皇帝,几乎见识了大明到现在所有的皇帝,更明白什么叫做人世无常。

就好比宣宗皇帝,腊月二十三还是好端端的,但是一进正月就不行了。

事先谁能想到了。

宣宗皇帝只有两个儿子,朱祁镇与朱祁钰。现在看来都是好好的,但是谁能说得清楚?一旦有一个万一,他们两个人都不在了。

别的不说,单单是皇位归属问题,各方就没有一个权威的人选。

太皇太后如果当时还在,自然什么都不用说了,但是太皇太后对自己的身子骨,最清楚不过了,没有多长时间了。

一旦他不在了,在宫中做主的就是皇太后孙氏。

太皇太后对孙氏的政治智慧深感担心。倒时候会成什么样子,太皇太后都不想了。前代故事早已说明了问题。

而后来发生的正德无嗣,嘉靖继统闹出大礼仪,不知道闹出了大多的乱子。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太皇太后要在自己生前见到重孙子,这固然是一点私心,也是对帝系传承的一种保障。作为皇帝多子多孙,是必然的责任。

说起来弘治皇帝一生只有一个皇后,但是真爱了,却给天下留下了多大的隐患。

朱祁镇一时间没有想那么多,只当是太皇太后的心愿,他固然不想早婚,这才十几岁就要成亲,但是却硬顶太皇太后老人家,说道:“娘娘想办,就办吧。”

太皇太后说道:“也好,正好张天师也到了京师,正好让张天师为你们合一八字,算一下吉时。”

朱祁镇心中暗道:“我当初拖延之策,将张天师召进京师,却没有想到在这一件事情派上用场了。”

太皇太后召见了张天师,第二日,皇帝即将大婚的消息,就在京师之中流传开来了。一时间京城之中也变得热闹多了。

毕竟虽然北京城中百姓,见多识广,见过不少世面,但是皇帝成婚,却还真没有见过,概因朱祁镇是大明第一个成婚的皇帝。

倒不是其他皇帝都没有成婚,而是他们都是成婚之后才当了皇帝。

一般来说,结婚都用隆重,即便是平民百姓结婚,新郎官还能穿官服了。而皇帝结婚,更是要比太子隆重多了,礼仪之重,几乎不可加复。

所以,事情也繁杂多了,虽然都知道这结婚的日子,大概就在明年春天了。但是而今就已经忙碌起来。

马顺一路上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北京城的时候。

见到了就是这样的情况,建帝重现的消息,固然传开了,但是大家都不是太信,因为一来锦衣卫抓了不知道多少愚夫愚妇假装建帝,民间其实也是有所耳闻的。

而且很多吃瓜群众,一致认为,这个大抵也是假的,否则皇家怎么一点也紧张,反而在忙忙碌碌的筹办婚礼。

皇帝嫁娶之事,将建帝重现之事压了下去。

马顺是最清楚其中前因后果的,他毕竟是锦衣卫指挥使,消息灵通之极,忍不住暗道:“姜还是老的辣,太皇太后到底是有办法的。”

就在马顺身后,十几名锦衣卫扮成了寻常衙役。却不知道他们都是一等一的搏杀好手,身上火器长刀短弩,一应俱全。一直小心提防着马车里面的人。

而马车之中却有两人。

一个老僧,一身袈裟跌坐在马车之中,手中念珠不住的转动,颇有一番宝相庄严之态,不是别人,正是自称建帝的云南老僧。

而老僧旁边却还有一个,却是一身道袍。他自然不是真道士,只是他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损。他宁可扮做道士也不愿意当和尚。

当然了很多时候,他还有一直变幻身份。书生,农夫,士卒,各种身份都变幻过。他就是被姚广孝与胡濙推崇的程济。

老僧固然睁开眼睛,说道:“可是到了北京了。”

程济说道:“已经到了,看来燕逆这么多年做的不错了。北京也很是繁华。”他忽然起身,跪在老僧面前,说道:“陛下,臣就送陛下到这里了。”

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

第六十九章 建已死

老僧顿时有些失措,说道:“程卿,你”

这么多年,颠沛流离赖有程济在,建虽然屡有惊险,但总算是平安无事。此刻程济这样说,如何不让建吃惊非常。

程济说道:“陛下,年事已高,有叶落归根之意,然臣好强一辈子,断然不会向燕逆低头,而今一路到了北京,想来燕逆不会伤害陛下了,这是老臣为陛下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四十年来天下孤苦,而今臣职已尽。”

程济忽然大礼参拜老僧,忽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翻出一柄匕首,反手插进了自己的胸口。程济整个人爬在地面之上,鲜血从身下流了出来。

“程卿,程卿。”建想要搀扶程济,去世一摸一手血。

程济本身伸手也不错,否则也不能保护建行走在西南的深山老林之中,就不说当地的人情险恶,单单说深山之中豺狼虎豹之属。就不在少数。

程济心意已定,反手这一刀,又准又狠。程济此刻已经断气了。

车中的动静。引起了外面人的注意。

马顺几乎是闯了进来,一眼就看见伏地而死的程济,他一挥手立即有两个人上来,将程济的尸体清理出去,然后将车上的血迹都清理干净,然后重新出去,将车门锁死。

他们不敢与建说上一句话。

因为正因为他们是锦衣卫才知道,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情,是要人命的。

马顺将老僧安置在京城一处寺院之中。

这个寺院就是庆寿寺。乃是姚广孝在永乐年间居住的地方。只是姚广孝死后,这里就是东厂在外的秘密行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