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499章

作者:名剑山庄

朱祁镇心中忽然想起,他翻查杨士奇对太皇太后的对话。心中暗道:“的确,身为皇帝那么没有什么能力,单单有这种怜悯之心,这种仁心,做一个守成之君,已经足够了。”

朱见濬说了好久好久,只说道嘴巴有些干燥,才停了下来,怀恩见状立即奉上茶。

朱见濬饮了一口说道:“父皇,为什么天下会是这样的?”

这也是朱见濬一直以来的疑惑。

满朝武都在吹嘘盛世,似乎本朝洪宣之治之后,又会紧接着一个正统盛世了。

朱见濬听多了,也有几分相信。

如果说,西北,西南,还是大明的边角之地,之前不被重视,很早朱见濬都知道,这里都是穷地方。

但是他赈灾的长江沿线,却是大明的精华地带。

却依旧是这个样子。

朱祁镇微微一笑说道:“宋彦博说过,朝廷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就是根本,凡是你能听见的声音,不管是写在奏折之中,写在明报之中,写在各种典籍之中的,都是士大夫所为做,他们想让你知道。”

“是他们的声音,但是有很多人是发不出声音的。”

朱见濬想起了很多很多人,一时间有些黯然,说道:“父皇,难道就没有办法吗?”

朱祁镇说道:“不,这就是皇帝的责任。”

“本朝开国以来,君权之盛,无过太祖皇帝,太祖皇帝做下那么大事,屡兴大案,士林之中多有诟病,但是他们依旧拿太祖皇帝无可奈何?你觉得是为什么?”

朱见濬说道:“乃是我太祖高皇帝,淮右布衣,振衣而起,十数年而有天下,天心人意尽归之,尔曹如何敢有异言。”

朱祁镇听了,微微一笑。祖先崇拜,似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即便是平头百姓夜晚乘凉,芭蕉扇一摆,也说,我祖上如何如何。

朱祁镇说道:“对也不对,太祖皇帝何以得天下?”

朱见濬自然听出了朱祁镇的言外之意,说道:“父皇的意思是?”

其实太祖皇帝何以得天下的议论有很多,朱见濬就看过不少,而今他看得出来朱祁镇的意思,自然不与别家有所同。

朱祁镇说道:“你一路过来,可拜祭过祖陵,有没有见过祖陵的碑。”

朱见濬说道:“已经见过了。”

朱见濬虽然没有以太子的身份去拜见,但是路过的时候,也是去看了看,自然是见过祖陵上的碑。

这碑乃是太祖皇帝亲笔所写。

朱祁镇说道:“太祖皇帝起兵之前,所受到的苦难,与你所见的百姓,有何异同,不仅仅没有异同,甚至犹有过之。”

太祖皇帝身世之惨,真是惨不忍睹。而太祖皇帝的碑,也是他所谓章之中,最好的一篇,真情实意,可以动人。

“正是因为太祖皇帝深知百姓疾苦,去其所恶,善其所善,使百姓安堵,太祖所部,乃是元末义军之中,军纪最好的一部。”

“所过之处,百姓安堵。”

“这些不能发言之人,太祖皇帝代其言之,代其鸣之,这才有天下归心,我朱家而今的江山社稷。”

“得民心者得天下,非得士绅之心,而是得百姓之心,否则以秦之强,一夫做难,而七庙堕。为人所笑。”

“这也是朕让你深入民间的原因,你记住将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住这一件事情,大明皇帝要为那些不能发声之人发声,不能言语之人代言。”

“唯有如此,才能江山永保。”

“这也是我太祖高皇帝祖制的本意。”

朱见濬听朱祁镇如此说,心中如洪钟大吕,之前不清楚的事情,也一瞬间清楚了不少,他立即起身,跪倒在地面上,说道:“儿臣谨记此事,此生此世决计不敢忘怀。”

朱祁镇微微一笑,说道:“你起来吧,能记住就好了。”

第七十一章 教子

第七十一章 教子

对大明祖制的再解释,一直是朱祁镇想要尝试的。

自从大破瓦刺之后,朱祁镇渐渐减少了对具体政务的干预。很多事情都交代给内阁处理了。

这固然是对李贤为首内阁的信任,也是朱祁镇的自信。

自信不管出了什么事情,朱祁镇都能夺回主动权。所谓给你的才是你的,不给你什么都不是。

当然了,朱祁镇如此作为,并不是因为瓦刺一去,大事已毕。朱祁镇开始携带了。

而是因为他更多的事情,放在务虚上面。

放在对理学,对大明祖制,对大明体制的思考上来。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会典一直在修,却没有什么成果出来。

因为准备写进大明会典之中很多东西,都需要慎重之极。

朱祁镇不仅仅自己要反复斟酌,还频繁写信给内外重臣,在家的老臣,还有一些在野的大儒。

他认识到一件事情,他所做所为就是要推翻太祖皇帝的祖制,那就要一套能代替太祖皇帝思想的理念。

朱祁镇所能想到的自然是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了。

但是,即便是一样的道理,在这个时代要能说得通,就要有不同的话术。

如果朱祁镇老老实实将政治课本上的某些话语说了出来,定然会被满朝武看成独夫民贼。

但是而今,朱祁镇说给太子的话,却是以儒家仁君的理念为核心,辅佐以太祖皇帝真真假假的故事,借了几分帝王心术的套子,将这个政治理念说给太子。

不过,即便是朱祁镇换了几个弯,但是如果太子真能做到这一点,纵然不能成为有为之君,但是守成也足够了。

如此朱祁镇也就很满意了。

毕竟他也没有指望太子一辈子有多少作为。

大道之行,无非阴阳,一动一静而已,朱祁镇这一辈子,定然是大有作为,大有变革,到了太子手中,就该安静务本了。

朱祁镇说道:“你大婚的事情,我就不问了,你娘正在选人,过了年就将事情给办个吧,你也可以去看看,遇见喜欢的留下便是了。”

“你尽可挑一个你喜欢的。”

“你身边那一个苗女,也可以给一个名分,却是做不得太子妃的。”

朱见濬听了立即跪倒在地说道:“孩儿”

朱祁镇语气微微一重,说道:“跪什么跪,你这孩子一些小事,动则下跪是什么意思,这是父子说话,又不是君臣对奏。”

朱见濬说道:“孩儿行事孟浪,让父亲费心了。”

朱祁镇微微一笑不以为为意。

他的思想在这个时代感染多了,也被这个时代思想感染多了,作为太子朱见濬玩个把女人,从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当日大藤峡四家土司送给了朱见濬很多美女,都被朱见濬给拒绝了。之后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朱祁镇也没有细问。

对于太子的儿女私情,朱祁镇也没有心思问。

只是该教育还是要教育的。

朱祁镇说道:“本朝从来立以嫡长,你是嫡子,也是长子,故而你的地位无可动摇,下一代天子自然是你。”

“但是如果你有了庶长子,事情就麻烦多了。”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朱见濬浑身一颤,说道:“孩儿知道了。”

朱祁镇见状,就知道这孩子又想错了,说道:“我只是让你第一个孩子,必须是嫡子,又没有让你做别的。”

朱见濬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道:“父皇仁慈。”

朱祁镇摇摇头说道:“我并不仁慈,你或许不知道这个时代的避孕药,长期避孕的话,很可能一辈子就没有孩子了。”

“这就是我教给你的一件事情,你的任何错误,都会付出代价,虽然这个代价,未必要你来承担,却也不是很多人承担的起的。”

朱祁镇深知在深宫之中,一个女人没有生育能力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纵然是有万千宠爱,也难逃晚景凄凉。

朱见濬听了,浑身一震。

朱见濬少年慕艾,又是苗女多情,这个出身大藤峡的汪氏,是朱见濬第一个爱上的女人。

因为她与朱见濬见过其他女人都格格不同。

那种天真烂漫,那种天然野趣,却不是其他女人能给她的。

这才一直带在身边服侍。

却不想他的一点小心思,却会为她带来如此灾难。

男人的深情一般都是少年之时,而朱见濬而今正是少年,他忍不住说道:“父亲。”

朱祁镇说道:“太子,你要明白,很多事情即便是对的,在不对的时候做,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如果你而今有嫡子,你院子里面有几个人,我决计不会问一女,我也没有那么闲。只是而今却是不行的。”

“身为皇帝,最重要的是自我克制。”

“这一件事情,你要好好想想吧。”

朱见濬有几分失魂落魄,低头行礼说道:“是。”

朱祁镇的权威在朱见濬这里,是无可动摇的。而且父子之间,还有缓和的余地,但是朱祁镇已经称呼他为太子,那就不再是父子谈话,而是君臣奏对了。

就意味着,已经无法更改了。

朱祁镇看了朱见濬,心中也有几分心疼。

却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抉择。

朱祁镇这样做,固然是坚持嫡长制度,不想给后世留下麻烦事情。但是同样是看出来,太子对汪氏情根深种。

以此绝了后患。

其实如果太子对汪氏感情不深,朱祁镇反而可以退一步,毕竟一个不受宠的妃子,即便是得了庶长子,也未必能有什么作为。

但是如果这个女人是宠妃的话,从此朝廷就多事了。

另外一个原因,朱祁镇就是要给朱见濬一个教训。

无他,朱见濬太顺了。

作为太子,真是顺风顺水,万千宠爱在一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一切都是最好的。

但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将来就能成器吗?

未必。

朱祁镇总是觉得太子缺少一点东西,挫折,失败,与敬畏。

这些东西,后世普通人却是一点都不少,但是对太子来说,却是太少了。

但是真正成长本身就是非常痛苦的蜕变,这些东西外人给不了太子,朱祁镇自然要让他知道,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真如朱祁镇所说的,自我克制。

在大明体制之中,皇帝是一个不受约束的人。

不管官集团多强大,如果皇帝横下心来不想按照原本的套路来,是没有任何人能阻拦的住的。

朱祁镇见朱见濬情绪不高,也轻轻一叹,说道:“你回去准备大婚吧,大婚之后,朕还有事情让你去办的。”

其实太后强调太子大婚也是有原因的,太后想让太子留在京师。毕竟太后想大孙子了。

但是朱祁镇依然不会同意的。

他对太子的培养计划,就是在太子年轻的时候,看看大明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历练出来的,就会代他处理一些地方事务。

不求别人,将来太子只要能胜任一方总督的能力,将来接任大位,也没有什么好担心了。

所以,纵然太子大婚之后,朱祁镇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计划。

朱见濬此刻却没有心思去想朱祁镇是怎么想的,他行礼如仪,缓缓的退出大殿之后,走在长长的宫墙之下,脚步越来越慢,变得踌躇起来,心中想着汪氏的一颦一笑,心中万般苦恼升出来,暗道:“我该怎么跟她说啊?”

万般愁绪从太子少年的心中生长出来,恰如春长,更行更远还生。

第七十二章 汪氏

第七十二章 汪氏

东宫也就是清宁宫。

自从朱见濬到大本堂读书开始,他就住在这一组宫殿之中,清宁宫虽然为东宫。但是长期住在这里的太子,并不是太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