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剑山庄
但是而今年纪真的大了,太皇太后心中有些力不从心。
太皇太后问道:“你准备怎么办?”
朱祁镇说道:“有英国公一力支持,杨士奇在这一件事情,并不触及他的底线。其他人虽然群情汹汹,孙儿还是有几分把握的。”
太皇太后叹息一声,说道:“杨士奇老了,他现在不想与你硬顶,是为儿孙留余地啊,如果杨士奇在年轻十岁,决计不会这么轻松妥协。”
太皇太后一时间有些感叹。
老人与年轻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当初杨士奇敢在太宗皇帝面前据理力争。如今不敢与朱祁镇争吗?
只是老了。心力衰竭,心中早就有告老之意。
朱祁镇说道:“还是有娘娘在,杨首辅才退一步。”
太皇太后当然明白朱祁镇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也能猜得到,朱祁镇能放出这个风声,慈宁宫没有一点动静。这已经说明了慈宁宫的态度。
最少是默许了。
很多人对朱祁镇表面上恭恭敬敬的,实际上却有些轻视。但是对影响大明二十多年政局的太皇太后却不敢有一丝的轻视。
太皇太后说道:“放心,到时候我与你去一趟渊阁便是了,不过,我只给你撑腰,要让下面人通过,却要你自己看着办了。”
朱祁镇说道:“有娘娘在。孙儿就放心了。”
从宣德十年之后,太皇太后将早朝仪式化了。真正要处理朝政,都是奏折来往。而朱祁镇现在也无意将早朝恢复。
因为朱祁镇觉得,让好几百人开会,其实也处理不了事情事情。
他似乎习惯将早朝仪式化,也就是每天早上,大家都来活动一下,然后各自回各自衙门处理事务。
真正处理朝政的事情,反而是在华殿,或者是渊阁。
如果一般政务,直接让内阁票拟,朱祁镇朱批就行了。
但是如果是重大的决策,却要召集重臣,与上次决议麓川一般,召开御前会议。
御前决议虽然人数不少,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都察院,有二十多人,但是总不能会让京师五品官都一起等着。
除非涉及某个部门,否则这些部门的侍郎,是没有资格列席的。
这一次也是如此。
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领衔,下面各级言官,无数弹章,飞向通政院。一日之间,数百弹章几乎将内阁给淹没了。
杨士奇也因为这一件事情,单独请旨。
朱祁镇因此召集各部大臣,在华殿商议。
华殿之中,左右武双方分别落座。
这也是朱祁镇登基之后,改变的习惯。
在之前,即便是在内阁,除却御座之外,所有大臣所坐的板凳,就是那种红木长条凳。但是而今却摆上有靠背椅子。
两个椅子之间,还有一个几案,可以放茶碗。
双方坐定之后,都沉默不语。大多数人都在闭目养神,偶尔瞄对面一眼,却是精光四射,似乎是大战之前的互相试探。
“太皇太后与圣上驾到。”王振手拿拂尘,首先从后面出来,扯着公鸭嗓子,高喊一声。
随即两边武大臣,立即起身行礼道:“臣某某,拜见太皇太后,拜见陛下。”
朱祁镇搀扶着太皇太后,先让太皇太后在上首西侧坐定,然后才回到东侧坐定,说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谢太皇太后。”这些大臣才一一起身落座。
这边刚刚落座,王就出列说道:“太皇太后,陛下,故英国公世子张忠遗折,在北京城中传得沸沸扬扬的,扰乱视听,臣请陛下亲自裁定,以定人心。”
朱祁镇听了,眼睛微微扫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心中暗道:“王急了。”
从整个这一件事情上,朱祁镇都嗅到仓促的意味。
因为朱祁镇仅仅是放出风声。
张忠遗折,在北京城中被传开。各方表现不一样,而作为舆论主体的官员士子,居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这自然是武勋集团在背后用力了。
而王想请杨士奇等说话的时候,杨士奇却立场含糊,不给一个痛快话。这样一来,才让王坐不住了。
其实大明前期与后期不同,最少在这个时候,朝廷上的部堂一级的高官,都不受舆情影响。北京士林的风向,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王认为,最有把握的事情。却也把握不住。让他有些等不下去了。
否则等勋贵集团集体行动,搞定大部分官员,说不定,在朝堂之上也争不过了。
对这个时代来说,勋贵集团还没有靠边站,而是朝廷之上的庞然大物。不论多重视都不为过。
王思来想去,决定将这一件事情,摊开在台面上说。
如果以王等人反对者,能够在舆情之中,占据上风。这一件事情,先放放最好。等皇帝真要推行的话。
他们在朝廷之上,再做反驳,更具有主动权。
但是而今,却由不得他们了。
朱祁镇也没有想到,张辅一用力,就这样有效。但是口中却好像什么都不知道说道:“既然如此,大家今日就议一议吧。杨首辅,你觉得如何?”
杨士奇说道:“臣老了,一时间难以分辨利弊,还是听一听各部的意见吧。”
朱祁镇说道:“诸位觉得如何?”
胡濙咳嗽一声,说道:“老臣觉得,张忠所言,还是有真知灼见的,臣之前没有注意到宗室俸禄如此之多。”
“而今宗藩之中,有太祖之裔,秦,晋,周,楚,齐,谭,赵,鲁,蜀,湘,代,肃,辽,庆,宁,岷,谷,韩,沈,安,唐,郢,伊。二十四王。”
“其中。齐王,谷王,因罪夺封。谭王,赵王,湘王,安王,郢王,皆五子国除。太祖一脉有十七王。”
其实胡濙这里面含糊了一脉,乃是太祖长子朱标一脉,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就忽略过去了。
“太宗有三子。长子即仁宗皇帝,次子乃汉庶人,三子乃封赵王。”
“仁宗皇帝有十子,嫡子三人,即宣宗皇帝,越王,襄王,庶子七人。郑王,蕲王,荆王,淮王,滕王。梁王,卫王。”
“其中,越王,蕲王,滕王,三王已经过世,无子国除。”
“宣宗皇帝有两子,当今与郕王。”
“再加上靖江王。”
“故,陛下当今天下有二十七位亲王,遍布天下。占据膏滋之地。以亲王年俸万石而论,则二十六万石之多,更不要说亲王子嗣绵延,如代王有十一子。宗室之中如代王这般,不在少数。”
“太祖规定,郡王 二千石, 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 奉国将军六百石, 镇国中尉四百石, 辅国中尉三百石, 奉国中尉二百石。”
“代王一脉就要支禄米,四五万石之多。而山西之中,有代王,晋王,沈王三王,一年所支禄米就要十几万石之多。”
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
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
“而藩王子孙繁衍不尽,如晋藩到了而今,已经有四代了。郡王之数,数倍于亲王。数十年之后,恐怕尽山西之赋税,不足以养三藩王。”
“而九边要地,都赖北直隶,山陕之地,如果此地粮食全部用来养藩王,那么如何养军?”
胡濙其实有一点转移话题的意思。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挑得也很尖锐。
二十七个亲王,所消耗的绝非他们所有的年俸万石。
如果将郡王,什么镇国中尉,都算上去,少说要一百多万石粮食,才足够支撑。
但是按照大明皇室这个繁衍速度,恐怕几十年就要翻一番。而且之后,翻倍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而且,还有一个让人不得不注意的原因。
那就是北方粮食本就是很缺乏。朝廷每年要从南方通过漕运运输四百万石粮食,来补充北方粮食缺乏。
又用开中法,来支撑九边粮饷。
但是西北山陕之地,有好几位亲王。这些王爷的俸禄都是从各地蕃库,也就是省一级的仓库,直接支出的。
这对缺少粮食的西北,更是雪上加霜。
杨士奇咳嗽一声,说道:“胡大人,朝廷自有法度,不要忘记亲亲之道。”
杨士奇不是不知道藩王引起财政危机,只是事有轻重缓急。
从永乐,洪熙,宣德三代之后,将藩王的权力给消减的干干净净的了。即便仅有几个有护卫的王爷,如楚王也太皇太后的手腕之下,将三护卫给迁到别处去了。
这样的情况之下,藩王仅有一个富贵而已。
如果在逼之过甚,朝廷的吃相就太难看一些。
而且天下藩王,如秦,晋,楚,蜀等大藩,即便没有兵权,潜势力也是不容小窥的。所以行事不能急,而今在朝廷之上议论,不出十几日,天下所谓藩王都知道了。
这是增加不稳定因素。
“陛下,太皇太后。臣以为胡大人所言极是。”刘中敷说道:“臣掌钱粮,国朝用度尚为宽裕,特别是九边用度,先帝时,为九边将士制冬衣,耗费二十万两,本来是一次补贴,但是而今已经成为固定开支了。”
“前番兵部移,言九边缺粮,要从户部划拨,每年漕粮四百万石,每一项开支都有名目,让臣从何处凭空生出一笔钱粮?”
“别处藩王,各省尚可负担,但是西北藩王俸禄,已经成为各省开支最大一项。西北转运粮食困难。以臣之见,如果让西北诸王在南京领俸禄,臣倒是同意。”
“臣奏藩王不法事。”随即刑部尚书魏源也出列了,一口气,将好几个王爷给牵连进去了。
朱祁镇也知道,大明王爷的德行,说都是禽兽,那是再骂皇帝自己。但是说全部是禽兽,却也不对。
比如辽王朱植与他的两个儿子,都弄得水火不容,一个向朝廷告发辽王谋大逆,想至自己父亲于死地,一个想杀了自己的儿子。
辽王死的时候,两个儿子都没有奔丧。
孝道在古代是大节。
这样不孝之事,宣宗皇帝将辽王的儿子都贬为庶人了。辽王的王位也空悬。
至于欺男霸女之事,更是数不胜数。
如果真按刑部的意思来,别的不说了。先将大明的王爷都查一个遍。不削藩胜过削藩了。
只是这些罪名,是要不了他们的小命的。
毕竟亲疏有别。
这些罪名,放在后世死上一万次都不够,但是在这个时代,王爷这个身份,最多高墙圈禁。
没有办法,这是这个时代的行为规范。
朱祁镇也无可奈何。
“陛下,刑部所言大多都是风闻。但是关系到天家名声,还是要派御史去核实一下。”杨士奇心中一盘算说道。
朱祁镇心中顿时有些迷惑,心中暗道:“这杨士奇刚刚还说朝廷亲亲之谊。而今又怎么下狠手。”不过,朱祁镇很快就明白,杨士奇的心思。
杨士奇继续说道:“臣以为宗室毕竟是天家的子弟,单单御史不能服众,就请各藩王作为宗室之长,与御史一起严查本藩不法子弟。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王听了,心中恼怒,说道:“杨首辅,你这不是让贼抓贼吗?”
杨士奇说道:“王大人,过了,本官相信,各亲王还是明是非的。”
朱祁镇心中暗道:“好一手和稀泥。”
大明立国才七十年上下,各藩王人口虽然繁多,但是还没有多到出五服,都是一大家子,又各藩王在,这处置自然重不了多少。
至于处置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去外巡查的御史与藩王之间的斗法了。
如果真有御史敢铁憨憨硬来,这些藩王未必敢怎么样?
朱祁镇也悟出了杨士奇这样做的,第二层意思。
这就是太皇太后秉政以来,一直强调的稳定。不想掀起大案。太皇太后与杨士奇的内外合作,更多就是政治理念上的合拍。
而今南方征战,北方瓦刺坐大。给各地藩王剪剪枯枝,杨士奇不介意,但是他要想将这一件事情给定调子。
那就是朝廷无意削藩,只是有些人闹到太不像话了,朝廷派人来,是收拾烂摊子的,如果识趣的,自己先办烂摊子收拾好。朝廷就不为己甚了。
朱祁镇随即想道:“怎么样做,对我才是最有利的。”
朱祁镇这一次,请出太皇太后,就是要将襄王封麓川之事敲定,襄王到了麓川自然是总领军政,最少有三护卫,一万五千多将士。再加上各地土司。
这是一个对藩王政策的大改变。
所以,在改变之前,对藩王这个群体来说,还是安抚为上。根据这个政策转向,将来藩王也会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而不是现在的小透明。说不定,朱祁镇还有借助他们力量冲击而今大明官权力大幅扩张的问题。
至于他们之中,真正有禽兽不如之辈,今后自然有时间收拾。而现在不是时候。
一想明白这一点。朱祁镇说道:“说得好,朕也相信,各位王叔,都是明事理之辈。说起亲亲之道,朕记得,似乎齐庶人,谷庶人,汉庶人,建庶人,等还圈于高墙之内,有为亲亲之道。”
上一篇:奉系江山
下一篇:开局要被唐太宗五马分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