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442章

作者:新海月1

  为了不出现奥地利军队在前线苦战,盟友在后方加油打气的尴尬局面,弗朗茨果断下令军方暂缓进攻。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近东战争爆发了,却只有奥地利海军在行动。

第十三章 将星云集

  根据盟约规定奥、俄、希、黑四国分别出兵:35万、33.6万、2.6万、0.3万,由奥地利参谋长阿尔布雷希特担任联军总司令官。

  看着这个数量就知道,这是奔着灭国去的。要知道上一次近东战争中,俄奥两国出兵都不到三十万,就揍的奥斯曼帝国怀疑人生。

  联合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协调,最大的难题还是语言不通、交流困难,增加了联合作战中各部队的配合难度。

  5月份的后半月四国就围绕这个难题展开工作,阿尔布雷希特这个联军总司令官多次召开联合会议,协调组织关系。

  联军的行动迟缓,让奥斯曼政府看到了希望,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下令举国动员。

  奥斯曼政府丧心病狂的将动员年龄放宽到了12岁,往上扛得起枪的都算,没有所谓的上限。

  在过去的岁月里,奥斯曼拉了太多的仇恨,反土同盟四国都是他们世仇,没有任何缓和的可能。

  生死存亡面前是最容易激发一个国家的潜力。在亡国灭种的压力下,奥斯曼帝国的改革派、保守派、宗教势力,默契的停止了内斗。

  ……

  唐宁街,首相官邸内不列颠外交大臣乔治:“奥斯曼政府的表现不错,他们已经做好拼命的准备了。

  奥斯曼政府宰相米德哈特帕夏发布了极限动员穆斯林动员200万军队出来和反土同盟决一死战。”

  格莱斯顿首相大惊失色道:“奥斯曼要200万军队,这怎么可能?他们才多少人口,靠什么维持这支大军?”

  不要看普俄战争中,两国都动员几百万军队,就认为动员简单了。

  全欧洲能够动员200万军队的国家,只要英法俄奥四国,再也找不到第五个了。

  西班牙或许能够动员出这么多青壮,但是西班牙的国力根本就支撑不起。后面的德意志联邦、北欧联邦,更是连人数都凑不齐。

  除了硬件上的要求外,这种级别的动员,对政府组织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动员的出来,不等于可以马上动员出来。以不列颠为例,爆肝的时候不要说动员两百万,就算是五百万也能够爆出来。

  问题是这需要时间,战场上最缺的就是时间。现在已经是热武器年代了,不是把青壮招入军中,就算完成了动员。

  或许普通士兵训练十天半个月,就可以送上战场当炮灰了;可是炮兵、飞艇兵,这些技术性兵种就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出来的了。

  奥斯曼帝国巅峰时期,都没有能力200万军队,现在就半条命的奥斯曼,要动员200万军队怎么看都不靠谱。

  外交大臣乔治面不改色道:“数字是夸张了一点儿,不过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奥斯曼政府的决心。

  要知道奥斯曼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全民皆兵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他们七八百万的人口,还是有希望凑出两百万军队的。

  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帮助。一旦进入全民皆兵状态,奥斯曼国内的生产基本上就废了,以他们的国力支撑不了多久……”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打断道:“爵士,这次近东战争非比寻常,维也纳政府已经下定了决心要灭掉奥斯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斯曼帝国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

  现在我们在他们身上进行投入,根本就不可能收回来,政府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

  战争是吞金兽,即便是大英帝国财大气粗,也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不!”

  “这怎么能是浪费呢?”

  乔治解释道:“没有了奥斯曼做缓冲,我们就要直面北极熊和双头鹰。

  可以想象,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印度保卫战就不远了。

  奥斯曼人已经准备拼命了,我们只要资助他们一批物资,奥斯曼人就会竭尽全力的挡住双头鹰和北极熊。

  与其将大量的钱花到印度保卫战上,不如用更少的资金扶持奥斯曼……”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不屑的翻了翻白眼,直接泼冷水道:“前提条件是奥斯曼人能赢。要不然除了激化矛盾,让印度保卫战提前爆发外,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财政大臣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看好奥斯曼人。一旦输了战争,奥斯曼都不存在了,不列颠还没有让维也纳、圣彼得堡承担债务的能力。

  甚至因为赞助奥斯曼的行为,引发了两国的强烈不满,导致两国缔结瓜分印度的盟约。

  外交大臣乔治坚持道:“账不能这么算,奥斯曼获胜的几率确实很低,但有我们的支持,他们能够支撑更长的时间。

  反土同盟四国中,希腊和黑山只是跟着凑数的,俄国人的军事实力虽然不错,可他们兜里没钱,战争经费注定只能由奥地利垫付。

  我们在奥斯曼人身上投入一便士,反土同盟要赢得战争,就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法兰西已经不中用了,拿破仑四世就算是镇压了叛乱,也要数年时间才能够缓过来。

  利用这场战争给奥地利放血,消耗他们的财力,对维护欧陆平衡的至关重要。

  况且,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拖得的时间长了,总是能够发生变化的,没准还可以逆转局势。”

  别的都可以当做废话,利用这场战争消耗奥地利的财力,还是引起了格莱斯顿的重视。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保不住奥斯曼,就把奥斯曼打烂,最好能够打成白地,就算是扩张了领土,也无法增强奥地利的实力。

  损人不利己,那也要看双方的损失比。“自损三百杀敌一千”的招数,完全可以当做出奇制胜的手段。

  大国博弈已经不能单纯的计算得失,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竞争对手比我亏得多,就是胜利。

  ……

  君士坦丁堡这座古老的城市,火药味再次浓郁了起来,反土同盟总指挥部就设在这座政治意义非常的大都市。

  这也是俄奥政治上的妥协,联军总指挥官由奥地利派人担任,总指挥部就放在俄国人的地盘上,以示俄奥两国在联盟中地位平等。

  此刻联军指挥部已经是将星云集,可以说是“将军满地走,元帅才是高层”。

  没有办法,普俄战争过后,俄军从巅峰时期的五百多万压缩到了五十万,就算是近东战争爆发,也只是增加到了七十多万。

  压缩编制过后,军长变成了师长、师长变成团长都是正常操作。

  在这种背景下,俄军将领军衔想不高都难。

  原本各国普遍的少将师长、上校师长,到了俄国人这里通通不适用,最低级别的师长都是中将起步。

  近东战争被视为捞取战功的最佳机会,自然是从者云集,结果就是中将团长都出来了。

  或许是受到了俄国人影响,想要在战场上可以平等对话,黑山和希腊也火线提拔了“临时将军”、“临时元帅”。

  尤其是黑山公国的那位元帅,大概是同时代最悲剧的元帅,只能够指挥一个加强团的部队。

  这么多将军,直接增加了阿尔布雷希特协调难度,按照惯例:战场上通常都任命军衔更高的担任主官。

  如果这么干了,配合作战中奥地利军队就要吃大亏了。

  奥地利可没有“临时军衔”、“临时元帅”的说法,弗朗茨可不会干这种没品的事。

  对等是不可能了,把奥地利全部的将军调来,都对不了等。

  阿尔布雷希特这个参谋长亲自来担任联军指挥官,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

  没有战争,军人升官自然不快。奥地利军队体制已经成熟了,没有足够的战功,随便怎么熬资历,也不可能成为元帅。

  随着老一辈的故去,阿尔布雷希特成了奥地利硕果仅存的元帅,直接成为了担任联军总指挥官的最佳人选。

  联军指挥部,军法官巴托洛梅少将:“司令官,这是最近三天发生了128起扰民、打架斗殴事件,军法处共逮捕358人,其中包括三名将军。”

  四国军队云集,君士坦丁堡的治安也急剧恶化。在这座将星云集的城市,警察实在是无能为力。

  在君士坦丁堡市长的要求下,阿尔布雷希特组建了联军军法处,遗憾的是军法处有权抓人,却无权处置。

  联军是盟友,没有上下级关系,各国的军法的量刑标准也不一样,只能移交给各国自行处置。

  一般来说,只要没折腾出大事,最后都是息事宁人。

  没有能够杀鸡儆猴,军法处的震慑效果自然不佳。

  发展到了现在,军法处的工作就是每天抓人——放人——再抓人——再放人……周而复始。

  联军指挥部组建不到半个月,就已经有人取得了七进七出的辉煌战绩。

  阿尔布雷希特点了点头,君士坦丁堡是俄国人的地盘儿,俄国人都不急,他也不好做这个恶人。

  事实上,圣彼得堡的俄军最多,违反军纪的大部分也是俄国官兵。

  看着纷乱的联军,阿尔布雷希特对这次联合作战,已经不抱有希望。

  要知道进入君士坦丁堡的都是各国军方将领或者是卫兵,相对普通士兵来说,这些人都算是长了脑子的。

  然而好脑子抵不过酒精,几杯酒下肚问题就出来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违反军纪事件,都发生在酒后。

  争风吃醋、打架斗殴都是小事,霸王餐、买东西不付钱都是正常操作,最奇葩还有人在大街上决斗。

  只要喝多了,就没有什么奇葩事情不可能发生。

  战场上有今天没明天,战争爆发前需要舒缓压力,底层士兵这么放纵并不奇怪。

  正常情况下将军这种级别的应该不会犯事了,不过俄军是例外。战争的缘故,俄军中崛起了大量的黑马。

  这些人打仗的能力不错,违反军纪的能力也和打仗的能力成正比。刚开始阿尔布雷希特还想要约束的,后来见得多了,也就放弃了。

  阿尔布雷希特已经懒得问发生了什么:“关他们一天禁闭,然后让各国代表领人。”

  内心深处,阿尔布雷希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能让部队和俄军一起待着,要是接触多了,学了这些坏毛病就麻烦大了。

  分兵的念头一起,就再也挥之不去了。脑海中不断的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带着这么一大帮子上战场,会被猪队友坑死的。

  ……

第十四章 坑队友的阿尔布雷希

  军事会议上,阿尔布雷希特:“奥斯曼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小亚细亚半岛漫长的边界线,都是的战场。

  鉴于目前的特殊情况,我决定分兵多线、多点出击,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

  考虑到语言不通、配合作战难度大,暂时各国部队独立指挥作战,等登陆完成后再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就近联合行动。

  登陆作战中,奥地利海军会负责运送各国部队过去,并且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

  联军指挥部会派人记录军功,大家在战场上的表现,都会成为战后分配战利品的参考。

  谁有问题,现在可以提?”

  “分兵”,这个消息太突然了,完全出乎了众人意料。

  在此之前,联军指挥部一直都在协调各国之间的配合,提出“分兵”前,阿尔布雷希特没有和众人商议。

  不是阿尔布雷希特独断专行,主要是参加会议的人太多了,人一多智商就容易不在线。

  尤其是还代表着四个国家,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本身出发点就不一样。

  拉着大家一起讨论,除了浪费时间之外,没有半点儿作用。

  俄军统帅伊万诺夫率先开口道:“司令官阁下,分兵作战没有问题,问题是后勤怎么保障呢?”

  阿尔布雷希特淡定的回答道:“联军总指挥部会根据各部队的人数统一分配物资,未作战的时候,直接下发到师。

  发起登陆作战后,总指挥部将物资分配给各国指挥部,你们自行负责分配给各部队。

  总指挥部可以派船运送到你们指定的港口,前提是你们必须要保证指定港口的安全。”

  略加思索过后,伊万诺夫回答道:“我代表俄罗斯帝国赞成分兵!”

  没办法,战场上谁掌握了后勤,谁说话就硬气。

  阿尔布雷希特能够这么快压服这么多骄兵悍将,不是他的战绩彪悍,也不是他的人格魅力有多强,靠的就是掌控了联军的后勤物资分配权。

  这是现实决定的,反土同盟四国除了奥地利富裕一点儿,剩下的三个都是穷鬼。

  黑山和希腊是又穷又小,让他们为大军提供后勤物资,前线的部队都得饿死。

  俄国人倒是能够提供部分物资,普俄战争过后他们还剩了不少战略物资,可惜短时间内运不过来。

  后勤上完全依赖奥地利,联军的话语权自然落到奥地利手中。负责分配物资的阿尔布雷希特,自然成为了君士坦丁堡最有权力的人。

  俄国人也出兵三十多万,分兵作战对他们的影响不大。有这么多部队在,就算是单挑奥斯曼帝国,伊万诺夫都不怂。

  分兵作战影响最大的还是黑山和希腊,独立指挥虽然避免了成为炮灰的风险,可全军覆没的风险也增加了。

  跟着联军主力一起行动,固然有可能干脏活累活,可大家毕竟都是盟友,遇到了危险,俄国人和奥地利人不可能不可能不拉一把。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一旦部队损失惨重,联军总指挥部立即就会让他们扔到后方打杂。

  兵少那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属于反土同盟中不可动摇的四庭柱之一。要是全军覆没,那就相当于少了一个国家。

  军事上影响不大,政治上确非常致命。无论是希腊、还是黑山,团灭任何一家,阿尔布雷希特这个总指挥官首先就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