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398章

作者:飞星骑士

孙桐萱急忙也举起望远镜,确实,第20旅也参战后,苏军开始全线后撤了。

“这一点正好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孙桐萱神色凝重,“苏军打算在夜间全面攻击我们,否则,他们不至于还没有伤筋动骨就后撤!”

这场大混战无疑是南京军获胜,参战的第17、第18、第20旅累计伤亡三千余,取得杀伤、俘虏苏军一万余人的战果。

对此,冯圣法颇有微词,他认为之所以战果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因为孙桐萱过于保守谨慎,不够大胆果断,当孙桐萱向他解释后,他表示认同,两人随即紧锣密鼓地部署部队,准备夜间迎战。

损失一万余人,对于普尔卡耶夫而言只是皮肉伤而已,他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因为白天的战斗并不出乎他的意料,他让部队后撤,是因为白天作战不利于苏军发挥重火力。

“同志们,准备夜间展开真正的全面强攻!”召集来所有的师长后,普尔卡耶夫镇定自若地下达命令,“另外,把我们的大口径火炮挖出来!”

苏军在火炮力量上大大地优于南京军,但制空权却属于南京军,如果南京军飞机发现苏军的大口径火炮,肯定集中轰炸机展开轰炸。

对此,普尔卡耶夫采取了一个很简单但非常有效的办法:把重炮埋在沙子里,这样,即便南京军飞机低飞过苏军队伍上空,也发现不了被苏军埋在沙坑里的重炮,更别提轰炸了。

苏军重炮肯定不能在白天暴露使用,所以普尔卡耶夫要等到夜里再发动全力攻击。

第471节 黄沙百战(1)

参加苏联战争,意味着中国军队从东亚的战争小舞台迈上了世界的战争大舞台,意义可谓非比寻常。

尽管参战没多久,中国军队(南京军)就已经暴露出了一个弊端,即在战争思想上和世界前列水平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论起战争思想,毋庸置疑,德国是一流的,苏联、美国、英国也算是可圈可点,各有各的出彩点,法国、意大利、日本都较为平常甚至是平庸,至于中国,虽然蒋纬国很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承认,国军将领们的战争思想基本上跟法意日是一个档次的,甚至还有所不及。

说得不好听一点,日本陆军是一群没见过世面、妄自尊大、不自量力、自以为是的“土鳖”,中国陆军其实跟日本陆军也差不多。

论起“二战十大名将”,基本上都是德、苏、美、英四家上榜,并且德国起码占半壁江山,在某种说法里也有日本人上榜(主要就是日本海军的山本五十六,日本陆军没有一个真正的世界级的名将,冈村宁次、山下奉文都不够资格),唯一肯定的是,没有中国人上榜。

二战期间,中国没有一个世界级名将,这是不争的事实,更深层的是折射出中国的将军们普遍严重缺乏世界前列的战争思想。

归根结底,这说明中国人不会打仗吗?当然不是,光是一个《孙子兵法》就足以奠定中国人在战争学上的地位。

近代中国出不了世界级名将,主因是没有培育人才的土壤。

中国太穷弱,搞不起机械化部队,自然不会诞生中国的古德里安,搞不起航母舰队,自然不会诞生中国的山本五十六,搞不起潜艇群,自然不会诞生中国的邓尼茨,搞不起铺天盖地的飞机,“战略大轰炸”思想自然不会出现在中国。

蒋纬国的南京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西化了,但仍然保持着东方军队的很多特点和绝大部分的优点,不过,南京军在本质上依旧是东方军队。

蒋纬国是这样形容南京军的,“使用德国武器的日军”。

这个评论不得不说是鞭辟入里。

眼下,本质上依然是东方军队的南京军踏上世界战争的舞台,不足之处可想而知。

蒋纬国其实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他费心费力地邀请数千名德国军人来华担任军事院校教员,教导南京军的中高层官兵,学习现代化战争的打法。

因为客观条件的约束,这个举措也只能说是“恶补”,并且存在这么一个特点:级别越低的军官,领悟得越透彻、学习得越深刻;级别越高的军官,正好相反。

说得简单点,一个排的南京军使用“步坦协同战术”与一个排的德军使用“步坦协同战术”没有什么差别,德军达到的水平,南京军也打得到,但是,南京军一位师长指挥一个机械化师打仗,与德军一位师长指挥一个机械化师打仗,差别就很大了,前者明显不如后者,后者指挥得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前者则十分吃力僵硬。

为什么会这样?缘由是:把南京军一个士兵培养得跟德军一个士兵一样,很容易,把南京军一位中级军官培养得跟德军一位中级军官一样,也不算难,但是,把南京军一位高级将领培养得跟德军一位高级将领一样,难度就大了,原因不言自明。

所以,在南京军官兵里,级别越低,打仗跟德军、跟世界一流水平越接近,级别越高,打仗跟德军、跟世界一流水平越偏远。

蒋纬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的“中国的德军士兵”,但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的“中国的德军将领”。

蒋纬国此时的军衔是少将,实际上,按照他的功劳,晋成上将也足够了,但蒋介石一直“压着”他,原因有二,一是蒋纬国年龄太轻,现在就当中将、上将,以后怎么办?毕竟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二是这么做可以显得蒋介石这个统帅“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绝不偏袒自己儿子。

在这件事上,蒋纬国没什么意见,他根本不在乎他是少将还是上将,他跟老头子完全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蒋介石这么做产生一个很大的负面结果,就是使得跟蒋纬国同辈的南京军青年军官们难以晋升,因为蒋纬国这个少将在上面压着,南京军的青年军官们都不方便在军衔上“爬到”蒋纬国头上,所以大部分都是上校中校,自然而然,只能当上团长副团长,顶多旅长副旅长,虽然这些青年军官因为西化程度很高而非常优秀,具有世界前列的军事头脑,却始终被跟蒋介石同辈的那些老将军“压着”,才干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导致南京军内部“青黄不接”。

湖东战役就是一个典型。

参加此战的南京军的总指挥孙桐萱绝非无能之徒或平庸之辈,他为人正派、人格高洁,有着很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治军有方、爱惜部下,并且关怀百姓、怜恤孤寡、热心公益、力促民生,无论是治军还是治民,他的成绩都是有口皆碑的。

只不过,跟苏军交战,让孙桐萱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以前跟日军作战,孙桐萱打胜仗的能力是有的,那是因为日军和南京军的战术水平、机动能力、火器配备等方面差别不大,并且都不是世界前列的,眼下参加世界大战了,情况自然跟以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面对大举袭来的苏军,孙桐萱采取的对策是野外阵地战防御,这个虽然稳妥但欠考虑的对策使得南京军在当天夜里陷入了苦战。

在白天的激战中,孙桐萱没有让手中部队全面投入攻击,这个明智的命令很快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第17师和第20师有一半官兵的体力得到了保存,入夜后,白天没有参战的官兵们精力饱满地严阵以待,参战的官兵们则抓紧时间吃饭睡觉以养精蓄锐。

孙桐萱派出了数十股小规模的机动部队对苏军展开侦察、刺探、袭扰,但效果不佳,因为苏军占据着绝对人数优势,布防地域十分广阔,南京军的侦察队在茫茫夜色中获得的敌情完全就是盲人摸象,难以管中窥豹,孙桐萱不得不改变办法,把侦察队改为巡逻队,在己方两翼展开巡逻和戒备,防止苏军对己方侧后进行绕路偷袭。

前敌指挥部内,高级军官在紧急地召开着会议,勤务兵不断地倒茶递烟,高级军官们不断地喝浓茶抽香烟,以此提神醒脑。

“苏军会在夜间大规模的攻击我们,这是无需多言的!”孙桐萱说道,“从各方面看,苏军除了人数众多,似乎并没有其它的较大的优势,我军依靠战壕工事,严阵以待,打一场高强度的防御战,不但稳妥,也可以达成大量杀伤苏军的目的!”

冯圣法说道:“对手的弱点,我们必须重视并要充分利用。

跟日军进行横向对比的话,苏军因为苏联工业规模大大地超过日本,所以机械化水平、重武器数量都超过日军,但苏军兵员素质明显地逊于日军,最起码的,日军个个都像亡命徒,宁死不降,哪怕被打散,也会顽抗到底,苏军则不同,苏军在整体上浩浩荡荡,一旦遭到重创,十有八九会陷入土崩瓦解。

我军实力有限,但若找到苏军的要害处给予重击,我看,打垮我们眼前的苏军是很有希望的!”

孙桐萱看着冯圣法:“你的意思是...对苏军指挥部来一个斩首?”

冯圣法点点头:“若能如此,那就再好不过了。

当初跟日本人作战时,二公子建立的那支第417特战队不就在这件事上屡屡得手吗?”

孙桐萱摇头:“苏联人跟日本人不同啊,第417特战队是投诚的台湾籍日本兵组成的,日本皮、中国心,我们现在想对苏军搞这一手,哪有相同的条件呢?你有俄国皮、中国心的部队吗?”

冯圣法微笑道:“有的,我部第18旅就有这支部队!”

第17师第18旅副旅长成康是南京军的少壮派军官之一,也是典型的“德国化的国军青年军官”,很有头脑和远见性。

中日议和停战后,成康虽然不知道德中日三国联盟,但他敏锐地预测到“中国下一场大战可能是跟德国一起打苏军”,因此早早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苏联是一个地大人多并且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家,想要打垮这个大国,光靠武力肯定不行,必须辅以一些对症下药的特殊手段,其中,“以夷制夷”必是屡试不爽的办法。

成康判断,苏联内部民族问题复杂而激烈,阶级政治斗争更是到了血腥和骇人的地步,压力越大,反抗越强,苏联内部必定存在着大量的反抗分子和潜在反抗分子,眼下他们被斯大林政权的高压手段所压制着,如果战争爆发,压制他们的压力就会大减,若加以合理利用,不但可以实现“用苏联人打苏联人”的效果,还可以在苏联境内拉拢人心,必定成为中国打败苏联的一大助力。

产生这个想法后,成康将其不断地补充、完善、修改,最后,他决定“尝试一下”。

成康的构思得到了旅长张云、师长冯圣法的赞同,被上报给蒋纬国后也得到了蒋纬国的支持和批准,他的构思就是:先组建小股的苏俄伪军,为以后组建大规模的苏俄伪军摸索好经验。

成康的“试验品”来源就是南京军手里的苏军俘虏。

远东战争期间,苏军累计共有75万余人参战,最终损失惨重,死、伤、病、被俘超过60万人,其中,被俘者约25万,落在日军手里的约3万,落在南京军手里的约22万(其实苏军被俘者不止这么多,还有起码五万人因为被俘时已经受伤、生病、体质衰弱而被日军和南京军遗弃以至丧命,日军和南京军都不想用宝贵的医药救治苏军伤员病员),值得一提的是,如此众多的苏军俘虏,大部分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少数是在无法战斗、无法抵抗的情况下被抓获的。

对于苏军俘虏,日军和南京军堪称不谋而合,办法惊人的一致,都是拉去做免费的劳工苦力。

实际上,落在日军手里的苏军比落在南京军手里的要凄惨得多,因为日本人性格残忍暴戾,并且极度蔑视这种没有骨气的懦夫行为,所以把苏军俘虏不当人,屠杀、虐待、折磨、凌辱...一件不落,据说还有不少苏军俘虏被日本人拿去充当细菌实验的试验品。

当然了,落在南京军手里的苏军俘虏也不可能过得舒服,南京军在蒙古省和北海省境内建立十几个大型战俘营,集中关押这些苏军俘虏,强迫他们在蒙古省、北海省境内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修路、建桥、挖矿...至于待遇,“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除了勉强有口饭吃外,没有任何安全保证和医疗保证,平均一个月死亡一千多人(这个死亡速度比起日本人那边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日本人手里的三万苏军俘虏不到半年就被日本人全部弄死了)。

对于落在中日军队手里的苏军俘虏,莫斯科当局的态度近乎冷血,完全就是不管不顾、不闻不问。

蒋纬国曾想利用这批足有二十余万的苏军俘虏敲斯大林一笔,交换些武器什么的,结果莫斯科回复道“苏联红军没有被俘者和投降者,只有烈士和叛徒”,言下之意是:不管是主动投降的还是身不由己地被抓获的,落在敌军手里的苏军官兵就是叛徒,自然没有解救的意义和价值。

当成康跑到战俘营里搜寻“愿意弃暗投明的苏俄义士”时,他发现自己先前准备好的长篇大论大道理完全白准备了,因为过程顺利得出奇。

成千上万的苏军俘虏愿意“弃逆归顺”,堪称应者云集,原因很简单,第一,他们在战俘营里过得痛苦不堪,做梦都想摆脱这种生不如死的苦日子,第二,他们对莫斯科、对斯大林的忠诚度并不像苏联当局吹嘘的那样“赤胆忠心”,虽然也有不少顽固分子,但斯大林倒行逆施的暴政确实让苏联境内怨声载道,无数苏联人早就心怀二意了,被俘苏军里大部分人也是斯大林暴政的受害者,或是贪生怕死之徒;第三,莫斯科当局抛弃他们,甚至还宣布他们都是叛徒,此举进一步地让他们感到心寒齿冷。

自然而然,苏军俘虏里选择“背叛苏联、效忠中华”的人犹如过江之鲫。

经过精挑细选以及各种考验,成康征集到了3000多名愿意加入南京军的苏军俘虏,这些俘虏都具有四个特点,第一,身体强壮,战斗素质过硬,第二,对斯大林政权恨之入骨,第三,通过了“忠诚考验”,拍下了“效忠宣誓照片”,照片是这样的:脚踩着斯大林的画像,手持着写有“打倒斯大林”字样的横幅。

蒋纬国给这些苏军俘虏提供了很优厚待遇,允许他们加入中国国籍,三倍军饷,家人以后也能加入中国国籍等,为中国受伤、残疾后可以领到丰厚的抚恤金,为中国阵亡后可以进入中华英烈祠等。

蒋纬国这么做,一方面是让他们更能死心塌地地卖力卖命,一方面是立好光荣榜样,引诱更多苏军俘虏走上这条“弃暗投明的阳光大道”。

实际上,给中国人打仗卖命的俄国人早有先例,张宗昌和盛世才都曾有“白俄归化军”,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外籍部队,蒋纬国只是做得更好、更完善以及目标更长远而已。

眼下的湖东战场上,第17师内就有这样的“中国俄罗斯族南京军”部队,兵力一千余。

关于这支部队,蒋纬国效仿第417特战队,将其定名第714特战队。

成康还特地跟卢欣荣借来一批原第417特战队的队员充当教官,精心教导培训第714特战队的官兵,效果十分满意。

至于第714特战队的武器装备,清一色都是苏联制造,毕竟南京军在远东战争期间缴获到大量的苏军装备,使得这支部队除了效忠对象,其余的跟苏军毫无区别。

在南京军内部,第714特战队被称为“黄俄军”,这个称呼暗含着一种冷幽默,与“红俄军”“白俄军”相对。

听完冯圣法的叙述,孙桐萱喜出望外:“原来你手里还有这么一支奇兵!真是太好了!如此一来,斩首计划就有很大的胜算了!”

第17旅旅长张灵甫提议,为了加强对苏军要害部位的打击力度和成功率,建议再组织一支机械化部队,尾随着黄俄军,互相密切联系,黄俄军发现预定目标后,机械化部队即刻冲锋上前参战,力求一举成功。

第17旅副旅长纪鸿儒修改了张灵甫的提议,他认为,天黑后,把机械化部队分散使用十分不利,互相配合程度大不如白天,不如把坦克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坦克营以集中力量,并且攻击重点应该是苏军的辎重物资。

苏军拥有二十多万兵力,必然携带着不计其数的物资,若能大量地消灭苏军的物资,我军很有可能不战而胜,同时,我军也要防备苏军对我军使用这一手,必须加强对后勤部门的防卫。

第189团团长刘俊哲提议,请求空军派遣一批轰炸机或攻击机和运输机准备参加夜战,虽然此时的空军飞机不具备夜间作战能力,在夜间展开轰炸也无法做到精确轰炸,但也可以尽力试一试。

南京军在南京会战中曾使用过一种“带着小型降落伞的空降照明弹”,在这里自然可以再次使用。

第18旅参谋长朝勒们提出一个办法,调拨一批探照灯,在苏军展开攻击时将其安装在汽车上,一边移动以躲避苏军火力打击一边用光柱照射苏军,既能让苏军眼睛发花看不清楚也能让己方官兵清楚地看清苏军并展开扫射炮击。

孙桐萱和冯圣法在商讨后,从善如流地接受了这些青年军官的提议。

夜幕降临后,交战区域内呈现出一片怪异而肃杀的宁静,白天的风起云涌也风消云散,飞沙走石同样尘埃落定,只有横七竖八地散落在战场上的坦克残骸、军人尸体、密密麻麻的弹坑在时刻地提醒着双方,南京军和苏军因为不同目的而暂时都按兵不动,为防止遭到对方炮击,双方都没有点起篝火。

戈壁地区气候特殊,白天酷热如火,夜晚寒冷如冰,气温剧减,在白天汗流浃背、身着单衣的官兵们在晚上则要穿上外套甚至棉衣以御寒。

黑森森的夜色里,苏军阵地上不断地通过高音喇叭传来一阵阵生硬的汉语,那是苏军在进行喊话宣传:

“中国士兵们!苏联和中国不是敌人,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以蒋介石、蒋纬国为首脑的国民党反动派集团!蒋介石、蒋纬国为了自己的私欲和野心而把你们送上战场,让你们随时都会死在异国他乡,让你们的父母妻儿生活在随时都会接到噩耗的惊恐中,并且他们也正在把中国带向灾难和毁灭!国民党反动派集团才是你们的敌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家父子!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万岁!”

南京军阵地上迅速竖起一个个高音喇叭,用俄语回击道:

“从两百五十多年前开始,你们俄罗斯人就开始对我们中国展开侵略了!你们霸占了我们无数的土地,屠杀了我们无数的同胞,掠夺了我们无数的财富,强迫我们签署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从外新疆到外东北,从唐努乌梁海到库页岛,从海参崴到旅大,到处都是你们对我们犯下的滔天罪恶!你们的斯大林把我们的外蒙古分裂出了中国,还妄图把我们的新疆也分裂出中国!你们欠下我们无数的血债!你们俄罗斯人丧心病狂地侵略我们中国人,灭绝人性地屠杀我们中国人,贪得无厌地掠夺我们中国人,肆无忌惮地欺辱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无数的罪恶!现在居然还说什么友谊万岁,简直就是厚颜无耻!你们的花言巧语绝不会动摇我们复仇决心的一分一毫!投降我们,我们会善待你们;顽固反抗,我们就把你们彻底消灭!”

双方大打口水战的同时,都在磨刀霍霍。

南京军的阵地上,一半官兵在警备,一半官兵在休息。

战壕里的画面就像一条稀疏的银河,成千上万的烟头在忽闪忽闪着。

官兵们靠着抽烟来提神,同时也消遣无聊枯燥的时间,在烟气中思念几千公里外的家。

南京军官兵们并非机器,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此时在这个距家乡有几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为国征战,并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跟家乡天差地别(南京军官兵成员过半是华北人,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东北、西北、塞北、南方等全国其它地方),不得不让他们感慨万千。

比起苏军,当地的沙漠戈壁也是南京军需要战胜的敌人,有南京军官兵在接受战地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虽然这地方是咱们国家的神圣国土,但说心里话,这个鬼地方真的太糟糕了,虽然也有好地方,但大部分地方还是让人想躲得越远越好。

酷热,是我们的第一大感受,真是太他妈的热了,阳光暴晒得毒辣辣的,空气滚烫滚烫的,就好像炼钢炉闸口喷出的铁水热气一样。

我们先是浑身大汗淋漓,然后就不出汗了,被晒干的汗水在皮肤上结了粉末状的盐粒盐晶,皮肤生疼生疼的,大块大块地脱落,红通通的,又疼又痒,脑袋更是被晒得昏昏沉沉,真的,人长时间呆在酷热的环境里,大脑就会变得迟钝,有一种稀里糊涂的在梦游的感觉,到了晚上,沙漠又冷得要死。

...饮水是最大问题,我们最喜欢的还是从新疆运来的哈密瓜、葡萄、大枣,又充饥又解渴又好吃,但很快就吃完了,因为不多,后方运输线运输军械物资都运力吃紧,哪里还能给我们运水果,好在阿拉木图有很多的苹果,不过也比较难得,不可能天天吃苹果,解渴还得喝水。

巴尔喀什湖是一个奇特的湖泊,一半湖水是淡水,一半湖水是咸水,很可惜,我们在的湖东战场的湖泊东部都是咸水,必须使用小日本发明的滤水器进行过滤,还要进行蒸馏,那种液体根本就不能说是水,又咸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根本不能解渴,只能维持我们活着而已。

遍地都是石头、沙子、砂砾,没有溪河,没有池塘,没有飞泉瀑布,简直让人发疯。

白天,我们差不多被炎热给折腾疯了,到了晚上,无数的虱子、臭虫、蟑螂又来烦不胜烦地折磨我们,还有令人防不胜防、危害非常大的蜱虫、蝎子、响尾蛇,不少兄弟没有经验,一不留神被藏在沙子下的响尾蛇一口咬死,或是被蝎子蛰得中毒,被蛰的地方青肿得发亮,然后溃烂流脓,最可怕的还是蜱虫,密密麻麻地爬满你全身甚至钻到你耳朵里,看得人头皮发麻,恶心至极。

...后悔?唉,记者先生,我说不后悔,你信吗?孙子才不后悔!但是,总得有人来打那些挨千刀的罗刹鬼吧?咱们是军人,这就是咱们的责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