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228章

作者:画凌烟

“折彦质留下。”

众人出去后,心中想着,接下来赵官家恐怕要对军政动手了。

折彦质留在文德殿,赵宁问道:“知道朕为何宣召你回来吗?”

“罪臣不知。”

“听说你在西北给延安府知府王燮买了一批汗血宝马?”

“确有此事。”

“你如何买到的?”

“张相公让臣在湟州联络西北回鹘人,以谋马市,恰逢有回鹘人从高昌而来,在湟州一带做茶马买卖,臣买了十几匹马,每一匹马都不俗。”

“臣也不知王知府是从何处知晓,派人前来,说延安府急缺战马,从臣这里高价买了十匹走。”

回鹘人?

而且还是高昌回鹘人?

自中唐以后,路上丝绸之路被阻断,西域几乎与中原失去联系。

汉人王朝的华夷之辩思想越来越严重,唐后期,人们将眼界从外面逐渐收缩回来。

从诗词中就能看出来,初唐和盛唐时期那种包罗万象的大气磅礴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诗词个人心境的抒发。

尤其到了宋,宋人的大事不在边疆,而在闺房中。

连欧阳修那种一朝宰相的词居然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西域对于大宋来说,实在太陌生。

“你可还有办法买到更多马?”

“吐蕃和回鹘都急需茶叶,若朝廷能给更多茶叶,西北买马可成。”

“能买多少?”

“每年可买两千匹。”

只能买两千匹?

这数量赵宁肯定是没法接受的,他继续问道:“可否有办法买更多?”

折彦质说道:“原本漠南诸蛮也会运一些马到陇右去卖,但臣数月前打探到消息,漠南战马全线紧缩,买卖战马明显减少,若朝廷要买马,臣可出使一趟高昌回鹘,那样便可心中有数。”

漠南诸蛮收缩战马南下?

赵宁脑子里开始搜索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靖康四年?

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才猛然想起。

是耶律大石!

这一年的耶律大石在漠南召集十八部众对抗金国,地点就在可敦城。

可敦城就是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北阴山北麓。

大唐时期,安北都护府的治所便在那里。

这对赵宁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现在漠北蒙兀诸部正在跟金国闹矛盾,耶律大石则在漠南搅动风云。

“若是能与西昌回鹘建立贸易,一年的战马能增加到多少匹?”

“臣也无法确定,若是朝廷能加大茶叶的供给,吐蕃和回鹘的马商应该能增加数量。”

“那朕给你一个任务,每年战马引进数量定在五千匹,可否?”

第319章 在皇家马场养羊?(第二更)

折彦质说道:“若是能保证充足茶叶,臣以为可行。”

“好,朕会让人给你另外安排新官职,国家缺马严重,希望卿能助朕度过难关。”

“臣必不辱使命!”

其实引进战马的同时,大宋自己境内也要养马。

大宋境内也是有一些养马场的,虽然不大,但都可以利用起来。

例如开封府的皇家养马场牟驼冈。

那里本来有两万匹战马,在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南下的时候,郭药师告知完颜宗望那里有马。

完颜宗望便派人将牟驼冈战马全部拿了过来。

不过中原马肯定没有西北马优质,这是气候环境决定的。

最优质的战马在西北河西走廊,尤其是张掖,那里有东方大陆最大的养马场。

就目前对赵宁来说,缺马如沙漠旅人缺水一样。

若是能大量购买到西北战马,再装备以重骑兵,组建大规模重骑兵军团,以岳飞那种能力的统帅来指挥,就不再是守城战了。

那时候宋军可以真正做到大规模野战、追击、歼灭。

而目前战马之急需,也不言而喻。

宋金停战了,但宋夏之战可能随时爆发。

想要灭金,先灭夏。

想要彻底灭西夏,没有战马是不可能的。

毕竟整个河西走廊都在西夏手里。

第二日一大早,赵宁准备了一番,便要带着张浚、张叔夜、折彦质去一趟牟驼冈。

刚准备出发,赵宁接到了庆源府胡铨送过来的最新汇报。

庆源府已经在大规模推行交钞,目前效果稳定,已经兑换出去三千贯有余。

这对赵宁来说,也是一个大好的消息。

如果庆源府的交钞新政能起示范作用,那接下来在北线大规模推行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呢?

开始印钱吧!

货币战争在即,大规模印钱,推行交钞。

而且交钞配合新农政,使赋税成本降低,多方共赢。

牟驼冈是大宋皇家牧场,在东京城西北二十余里。

上午的时候,赵宁带着人一路抵达了牟驼冈。

听闻天子抵达,牟驼冈的马官们纷纷前来。

“小臣李柱参见陛下,万岁。”

“都免礼吧。”

“谢陛下。”

在秋季刚刚结束的初冬,四周平原和树林还是五彩斑斓,有一些绿色,还有浅黄、金黄、赤色、火红。

各种色彩如同油画一样呈现在初冬湛蓝的天幕下。

“李柱,现在牟驼冈有多少匹马?”

“回禀陛下,现在牟驼冈有马两千三百匹。”

赵宁也没有多说什么。

两千多匹马已经不错了,毕竟其余战马,都已经配置在军中。

大宋马政之坑爹,那是历史出名的。

接下来,马官带着赵宁等人开始查看养马。

赵宁忽然说道:“叔夜相公,禁卫旅的战马配置目标为何?”

“目前禁卫旅一共有一万五千匹马,每一骑兵有两匹马,不过有一部分战马年岁已经超过十三岁,再过四年就要退役,这样的战马数量大概有六千左右。”

“另外还有五千战马的年岁在十岁左右。”

“按照目标,明年急需补充两万匹以上的战马。”

“德远。”

张浚说道:“臣在。”

“陕西禁军需要多少战马?”

“吴麟部配置五千骑兵,刘锜部配置五千骑兵。”

“够吗?”

“从长远看来,陕西诸路所需战马总数至少要十万匹,若是长途奔袭,每人配置三匹马是最好。”

“多久要十万匹?”

“若是在五年之内能有十万匹正好。”

周围人心头皆一沉,五年之内十万匹!

张浚!你他妈的真敢说!

见张浚神色自若,马官们心里瑟瑟发抖。

“折卿。”

“臣在。”

“张相公这个目标如何?”

“臣……臣只能竭尽全力。”

赵宁又说道:“德远,你说大宋为什么突然就缺马了?”

张浚直言不讳说道:“大宋缺马是从澶渊之盟后开始的,澶渊之盟之前,大宋尚有二十万匹马,澶渊之盟后,宋辽主和,边事废弛,马政凋零,养马数量急剧下滑。”

他这话倒是不假。

据《宋史》记载:当是时(真宗时期),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二十余万匹,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每岁京城草六十六万六千围,麸料六万二千二百四石,盐、油、药、糖九万五千余斤、石,诸州军不预焉。

澶渊之盟签订后,东方最大的两个帝国达成兄弟国的协议后,和平成了主旋律。

到了仁宗朝,马不养了。

河北原来防备契丹人的塘泊工事停了。

仁宗时期东平监、单镇监、洛阳监相继被废。

到了神宗年间马政就算彻底完蛋了,年产马一千多匹。

马少就少吧,但耗资巨大。

《宋史》有载:河南北十二监,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余仅足配邮传。而两监牧吏卒杂费及所占地租,为缗钱五十三万九千有奇,计所出马为钱三万六千四百余缗而已。

就那么点马,每年地租就要五十几万贯。

后来就干脆设置茶马司,开始从边境贸易。

也就是从辽国、西北进口战马。

进口战马有多贵?

《宋史》有载:直至出界,计其所直,每匹不下五六十千。

每匹大概五六十贯。

如果要一万匹,就是五六十万贯。

问题是,买来的还大多是老弱病残。

后来王安石搞的“保马法”收效甚微,再加上北宋中后期人口剧增,以前需要内地养马的牧场已经变成良田。

这才有了现在尴尬的局面。

“依朕看,仅仅的朝廷养马,战马数量不足以支持朝廷所需,还应当开放民间私人养马,也别再玩什么私人为朝廷养马那一套了,王荆公的新法已经证实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