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第425章

作者:画凌烟

“前线的粮食?”赵宁的语气突然冷了下来,“朕的军政有一套完整的规矩,战时如何购买粮食,如何征收军用,登州有丰富的储备,杭州与复州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粮运线路,什么时候要在青州征调粮食了!”

赵官家的语气越说越冷:“朕倒是要看看,是谁不按照朝廷的章程办事的!”

高俅又犹豫了一下。

“还愣着干什么!”

“陛下,会不会与秦相公有关?”

高俅其实不想再继续废话。

可是赵官家曾经跟他说,秦桧现在还不能出事,所以他委婉地提醒了一句。

“放心大胆地去查!”

“是是!”

高俅立刻离开。

秦桧?

秦桧是一个野心家,但他不是蠢货。

就算是他跑过去想要发财,就算背后是他指使的,但他也绝不会留下把柄。

想要通过这件事抓秦桧?

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倒是有人现在在利用政治正确,来为自己谋利是真!

什么是政治正确?

多地的报纸都发布了高丽的罪状,民意已经拥戴东征高丽,这就是政治正确。

站在政治正确的制高点,就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一样。

可对外需要立场,对内,需要的是公义。

公义是指维护普罗大众的权益,如果内对只有立场,公义将荡然无存。

大家一时间站队站得爽,没有人去问是否合理,最后公义的秩序被破坏,有钱和有权的人自然可以保住自身,将所有的祸端转嫁给下面的人。

所以,为政者,在对内处理矛盾的事情的时候,是必须将维护公义放在第一位的。

赵宁也没什么兴趣待在后苑了。

他走回文德殿,开始提笔继续写《辨证论》。

一直写到中午,才悻悻然地结束。

这个时候,从南海回来的钱喻清,到了宫外,准备陛见。

而关于青州案的消息,却在朝堂上下传开。

甚至政事堂召开了议事。

原本对高丽持续用兵就已经分化成两派,主战派们认为应该继续大量投入资源灭掉高丽。

而主和派们认为,继续持续投入,不仅仅会引发内部动乱,也会让西夏、金国心生歹意。

主和派的思想,更像一种保守主义思想。

而青州案的出现,无疑让主和派们拿到了把柄。

例如,蔡懋就在政事堂公开说道:“如果继续下去,只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无数的青州。”

但主战派却有主战派的立场,例如王宗濋说道:“如果从高丽退兵,之前攻打开京的战绩等于白费,接下来高丽将会持续不断地向复州派兵,消耗复州,而这背后显然是金人的诡计。”

双方的各个官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王宗濋显然还站在交钞发行的角度说了这件事。

高丽是一个悬于海外之地,若是能将高丽牢牢抓住,朝廷可以大量吸收高丽的商品,填补交钞发行产生的交钞贬值。

王宗濋继续说道:“蔡相公,别忘了,民意是站在主战这一边的。”

蔡懋毫不客气地说道:“民意是被人随意耍弄的跳梁小丑!”

“蔡相公,你注意你的言辞!”王宗濋也毫不客气,显然是准备搞事情,“民贵君轻,民乃社稷之本,相公安敢口出狂言!”

“如果再继续下去,不出一个月,西夏人就会出兵!”蔡懋也毫不客气,“民意能看到西夏人的野心吗!民意能看到金国人的诡计吗!”

第613章 粮食是不缺的(第一更)

对高丽的战争,开京城也打下来了,天朝的威慑力也向四方彰显出去了。

在古代,一般到这一步,也就基本结束了,再打下去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这也是朝堂两派意见相左的根本原因。

王宗濋继续回怼道:“陕西有数十万大军,西贼岂敢乱来!”

蔡懋说道:“西贼若是真的乱来了,金贼会作何反应?”

王宗濋悻悻然,不说话了。

倒是康王说道:“高丽这件事并不简单,明显是金贼在背后挑唆,如果朝廷退兵,高丽必卷土重来,出兵复州,不断扰乱复州军镇。”

赵构神色自若,语气平静,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夺回复州,是金国的目的,高丽的行为,也是金国的指使。”赵构继续说道,“撤兵意味着将复州的背后交给高丽人。”

“对嘛!”王宗濋也赶紧跟着说道,“现在一步也不能退!”

蔡懋也无话可说了。

政事堂还在吵闹,没有一个结果。

倒是肃省院衙门的动作飞快,立刻就派人去青州做调查。

此时,钱喻清抵达文德殿。

“臣参见陛下,万岁!”

再次见到钱喻清,赵宁非常兴奋,他走过来,一把抓住钱喻清,激动地说道:“你终于回来了。”

“陛下,臣并未抓到占城王,请陛下恕罪。”

“无妨,丧家之犬罢了。”赵宁看了看眼前的人,“卿瘦了,也晒黑了。”

“为陛下尽犬马之劳,是臣的荣幸。”

“这两年真是辛苦你了。”赵宁颇为深情地说道,不知道还以为他在骗哪个小女生,“过来坐,坐下跟朕好好详聊。”

钱喻清坐到赵官家办公的御案前,他心情也很激动,因为他的确有很多话要跟赵官家说。

这两年的南海之旅,不仅仅只是攻打占城这么简单,钱喻清去了很多地方。

“朕想先知道占城的详细情况,你跟朕好好说说。”

其实大宋朝之前与占城的来往也颇为密切,不少宋人都知道占城的存在。

在朝贡商贸体系里,占城多次与大宋贸易。

甚至官方也有对占城的文字记载。

但是,那太局限了。

钱喻清这种在南海游荡了两年的,对南海的了解才更加全面。

钱喻清理了理思路,说道:“陛下,占城这个地方,信奉的是天竺人的教义,国内民风温和。”

“由于濒临海域,也喜欢商贸。”

“不仅仅与天朝有往来,有更南边的三佛齐、阇婆(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爪哇)、渤泥、真腊皆有来往,且商贸极其丰富。”

“占城常年如夏,水稻一年三季,甚至冬季也有丰盛的水果,当地人擅长酿造各种果酒,味美甘甜。”

“占城虽无骡、马,但牛颇为繁多。”

“又有镔铁、珊瑚、玛瑙、乳香等等商品,不计其数,其物产之丰富,令人震撼。”

赵宁问道:“粮食的极限在何处?”

“占城至少可以开垦出一亿亩良田,每一亩田的产量是中原的两倍,产量达到4石。”钱喻清这个小奸商开始给赵宁大奸商算账,“天朝需要迁移一部分人口到占城,种一亿亩田,还要维持其他各行各业的运转,人口总数至少要在三百万以上。”

“假设一人一天消耗两斤粮食,占城一年所吃掉的粮食是11亿斤,算上损耗,保守预估,需要22亿粮食供给。”

“而一亿亩田可以产4亿石粮食,也就是480亿斤粮食。”

“若是让占城保持旺盛的粮食供给,提升到每年留50亿斤粮食给300万人吃,则依然还有430亿斤粮食可以运输到天朝来。”

钱喻清这账一算,赵宁也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兴奋起来。

钱喻清又说道:“当然,现实情况的不可测太多,臣也只是停留在纸面的预算。”

“没关系,你的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赵宁言简意赅地说道。

“朕不要430亿斤粮食,每年能输送100亿斤进来就算很好了。”

毕竟占城的粮食不可能全部运过来,近五分之一拿出来专供内陆,这没问题吧?

这无疑让赵宁对东南改稻为桑的国策更加有信心,并且对朝廷后续一系列的基建货币超发,都有稳定作用。

这还不算对红河平原的开发。

“至于乳香、果酒一类的商品,加上粮食,臣做了一些测算,分一半给民间商社经营,朝廷还能赚取1500万贯,这还是不算税收的,南海国营商社的利润。”钱喻清说道,“但前提是,占城全部接受大宋交钞。”

“另外,按照陛下的吩咐,臣派人去了琉求岛上。”

“如何?”

钱喻清说道:“在岛上确实发现不少鸟粪,这些鸟粪可以用作庄稼的肥料。”

“那你开始行动了吗?”

“臣已经开始行动,南海商社的货船停靠在琉求,不久之后就会有许多鸟粪运输到杭州。”

“另外,还有吕素岛,臣也派人到了,当地有不少夷人种植甘蔗,很快,那里的甘蔗就会出现在东京城内。”

“不,那里的甘蔗要优先进入国营的制糖商社,先暂时不要开放对民间的出售。”

“陛下的意思是……”

“现在军队比民间更急需糖。”

钱喻清大吃了一惊,赵官家居然要向军队提供大量的糖?

要知道,糖这种物品,可算得上是很贵重的物品了。

尤其是在东南苏杭一带,人们以吃甜食为荣。

因为糖的价格高嘛,谁家吃的越甜,自然就越有钱。

这玩意儿以前的历朝历代可都没有向军队提供过。

钱喻清也不多问,他又说道:“三佛齐人与大食人来往颇为频繁,而臣派人去问过大食人,大食人对天朝的丝绸、陶瓷、纺织品极其喜爱,据说在遥远的西方,还有许多人,大食人在南海买了大宋的商品,便带回去高价卖出去,若是朝廷能招揽一批大食人为陛下效命,我们对海外的商贸,会越做越大。”

“准,这件事交给你来处理。”

“是,臣回去安排好。”

“海船供给足够吗?”

“沿海民间本身就有许多造船坊,海船不缺。”钱喻清说道,“现在有一个问题,三佛齐只收铜钱,大食人也只收铜钱,他们不认交钞。”

第614章 夺储新势力(第二更)

赵宁问道:“我朝今后从三佛齐那里购买的商品多吗?”

“不会少,三佛齐有巨木、粮食、药材,都非常丰富。”

如果赵宁没有记错,他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与王宗濋核对太府寺的存货商品,竟然还有一百多万斤南海运过来的药材,其中大部分来自三佛齐。

这倒是与真实史料记载吻合。

三佛齐地处热带,阳光、雨水极其丰富。

12世纪,各国公认的货币是大宋朝的铜钱,暂时还不是大宋朝的交钞。

突然让他们转变过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赵宁说道:“那便先用铜钱,将与三佛齐的商贸逐步扩大后,再谈交钞推行。”

“臣也认为应该如此。”钱喻清说道,“所以还需要兑换一些铜钱南下。”

“此事你先去与王宗濋、赵鼎商议一番,随后做提报,需要多少铜钱写清楚即可,朕是支持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