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红 第792章

作者:圣诞稻草人

  而苏定方面对质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殿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您要是有个什么好歹,臣就成大唐的罪人了。

  所以请您不要为难臣。”

  李元吉听到这话,长叹了一口气,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

  人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还能说啥。

  带三四千人就三四千人吧,希望梁洛仁到时候别被吓跑了。

  “对了,程咬金、尉迟恭、薛收他们呢?”

  李元吉没看到这三个人,忍不住疑问。

  苏定方拱手道:“薛刺史已经回刺史府了,程将军和尉迟将军在军营里坐镇。”

  李元吉点了一下头,又问道:“梁洛仁那边有消息了吗?”

  苏定方摇头道:“还没有,最快也得到三天以后。”

  梁洛仁如今驻守的地方距离代州挺近的,但即便如此,前去送信的人一来一回也得好些天。

  因为前去送信的人只能跟梁洛仁暗中接头,不能跟梁洛仁明着见面。

  ……

  时间一晃就到了三天以后。

  梁洛仁那边还没传回消息,长安城那边倒是传来了新消息。

  看着信件里提到,萧瑀、陈叔达、任瑰三人先后请李纲和李秀宁出面,成功的说服了李渊,打消了请李建成出来监国的主意以后,李世民一个劲的直呲牙花子。

  他当初要是有这么多人支持的话,早就问鼎九五了,那还用搞什么玄武门啊。

  李元吉则没心情计较这个,李渊请不请李建成出来监国其实他都不在意。

  请李建成出来,他无非是多费一番周折而已。

  不请李建成出来,他无非是少费一番周折而已,除此之外,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他现在的注意力都放在李纲给他送来的信上。

  李纲在信中言辞犀利的批判了他一番,并且用各种大义逼迫着他接下李氏族长之位。

  看上去很不客气。

  实际上他一眼就看出了这是李渊逼李纲学的。

  毕竟,他做不做李氏族长,李纲根本没心情管,也没资格管。

  只有李渊才在乎这个,才有资格管这个。

  所以李纲要写这些东西,必须得李渊点头才行。

  而李渊不逼迫李纲的话,李纲根本不会写这种会得罪他的东西。

  李纲是刚正不阿,但人家又不是憨憨,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事事都往前莽,不该他管,或者他没资格管他事情,他根本不会一往无前的往上冲。

  所以李纲写的东西根本不是他的本意,而是李渊的意思。

  但这并不妨碍他借此拿捏李纲。

  “去笔墨来。”

  对赵成雍吩咐了一句后,李元吉拿出了一张纸,用镇纸压平了,开始斟酌。

  待到赵成雍拿来了笔墨以后,他开始提笔挥毫。

  一刻钟以后,一封信就写好了。

  信里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让李纲将长安城内外的所有蒙学全都跟九龙潭山的两座文馆联系起来,搞一个蒙学升县学、县学升潭山文馆和潭山书院的教育体系,系统的培养读书人。

  这件事办起来简单,但所产生的影响力却很大,会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

  两三年之内可能没人会找李纲的麻烦,但是两三年之后,等到这套体系彻底的在大唐推广开,大唐各地的蒙学、县学都沿用这套体系以后,李纲怕是要受到所有世家的攻伐。

  毕竟,这也算是在掘世家的根基。

  到时候能不能挺得住,那就是他的事了。

  “派人给李公送去,他要是不答应,就征召他族中的子弟来军前效命。”

  李元吉将信装好了,递给赵成雍,让赵成雍派人去送。

  李世民见此,不阴不阳的道:“你这是要逼李纲出面帮你做坏事?”

  李元吉瞥了李世民一眼淡淡的道:“什么叫我要逼李纲出面帮我做坏事,我做的一切还不是为了大唐,为了你的子孙后辈能安详上富贵?”

  李世民不服输的道:“我看你就是为了自己。”

  李元吉不在意的道:“你要是非要这么认为,那就是了。”

  李世民碰了个软钉子,有些心塞的瞪起了眼。

  李元吉没有再答理他,而是派人去问梁洛仁有没有回信。

  没过多久以后,苏定方来了,带来了一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消息。

  “殿下,梁洛仁不愿意跟您在仙人岭碰面,他希望跟您在仙人岭外三十里处的葫芦丘见面。”

  “葫芦丘?”

  李元吉扯开了地图,在上面仔细找了找后,找到了葫芦丘的位置。

  葫芦丘听上去像是一处丘陵,实际上却是一块盆地上的山头,下了葫芦丘,是一片约莫有一城大的盆地,上了葫芦丘,则是一马平川的草原。

  据说葫芦丘下以前有一座葫芦湖,数百年前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干涸了,如今只剩下了一条溪水,几道泉眼。

  但看葫芦丘本身没什么问题,可葫芦丘下却是一处险地。

  人马要是被赶进去了,那就真成了四面埋伏。

  “他在丘底,我在丘上?”

第九百一十三章 兵多者势劣

  苏定方明显的愣了一下,摇头道:“那倒没说……”

  李元吉沉吟了一下,吩咐道:“那就派人去跟他说清楚,他要是愿意在丘底等我的话,我倒是愿意将地方改到葫芦丘,他要是不愿意,那就只能在仙人岭。”

  苏定方迟疑道:“他要是不愿意呢?”

  李元吉没说话,李世民轻咳了一声道:“是他求着我大唐,不是我大唐求着他,万事不能由着他来。”

  苏定方特地瞥了李世民一眼,继续道:“但他要是坚持己见的话,我们跟他的谈判恐怕会陷入到僵局。”

  李世民还要说话,李元吉却抢先一步拍板道:“那就边打边谈!”

  反正大唐已经做好了征讨突厥的工作,十数万大军也齐聚到了唐突的边陲,没有必要一直让着梁洛仁,由着梁洛仁的性子来。

  现在可不是突厥或者梁国占优,大唐需要策反梁洛仁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现在是大唐占优,大唐占据着说有的主动权,所以唐、突、梁三方势力之间的一切都应该由大唐说了算。

  苏定方听到这话,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当即振奋的道:“早就应该这么干了,我大唐数万兵马屯聚在此处,朔方城一鼓而下,梁洛仁有什么资格跟我们讨价还价?

  他要是愿意倒向我们,我大唐自有高官厚禄待之。

  他要是不愿意倒向我们,我大唐也没必要跟他客气。”

  在代州待了近两年了,苏定方已经将代州、朔州等各个地方的情况都摸透了,对于如何兵出代州,兵临朔州,兵进突厥,他心里早有了定计。

  如果不是因为大唐需要突厥持续内耗,需要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梁国,他早就请缨去征讨梁国,兵进突厥了。

  如今一切都按着他的心思来了,他怎么可能不振奋,怎么可能不高兴?

  估计不仅仅是他,代州上下的将校们八成也是这么想的。

  毕竟,能来代州的,除了程咬金、尉迟恭等人是迫不得已的之外,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冲着战功来的。

  可是他们来代州快两年了,除了近期程咬金部出去捡了一些功劳回来外,其他人未立寸功。

  如今一个个恐怕都已经憋坏了,现在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出去上阵杀敌,建立开疆拓土之功,他们绝对一百个愿意。

  “你也别高兴的太早,让你去打不是让你由着性子随便打,而是要你配合着灵州那边的战略打,所以一切得以灵州的部署为准。

  灵州那边若是让你缠着梁洛仁,或者大贺氏,却不让你消灭他们,你就得这么来。”

  李元吉白了苏定方一眼,没好气的说道。

  苏定方脸上的神情一怠,干巴巴的笑道:“这个臣知道……”

  征讨突厥的战事,由李靖为主,其他人为辅,所以战争的大致走向,以及所有的布局都得听李靖的。

  不是说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有些仗,能打赢的情况下,如果大局需要你继续僵持,或者输,那你就得想办法去僵持、去输。

  所以苏定方这个仗想要打的舒心,想要打的随心所欲,想要放开了手脚打,根本不可能。

  因为他本来就不在征讨突厥的战斗序列当中。

  是因为变化超过了计划,所以他被临时纳入到了战斗序列当中。

  所以他这个临时的,必须事事听李靖那个正式工的,不仅如此,他在完成李靖交代给他的任务的同时,还不能破坏李靖的任何谋画。

  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很憋屈的事情。

  毕竟,让他一个常胜将军放着胜仗不能打,眼睁睁的看着功劳在眼前晃荡也不能捡,只能跟敌人对持,或者示敌以弱,他会很憋屈的。

  再加上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他打起仗来,会有一种被人关在笼子里打仗的感觉。

  这种仗对他这种胸中有韬略的人来讲,就是一种折磨。

  这也是很多将帅之才跟其他将帅之才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原因所在。

  毕竟,能做鸡头的情况下,谁愿意做一个没头没闹,只能跟着人家的脑袋和身躯瞎晃的凤尾?

  不能有半点主见不说,还得处处受制于人。

  虽说凤尾远比鸡头要漂亮,可漂亮这种外在的东西,是那些胸中没有韬略的、心中没有大志向的人喜欢的东西。

  但凡是胸中有韬略的,心中有大志向的,都不可能喜欢这种华而不实的外在的东西。

  所以,苏定方这一场仗注定要打的很憋屈,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有笑的非常牵强。

  李元吉也没有安慰,而是欣慰的点了一下头道:“你知道就好,那就先下去准备吧。先让突地稽和踏实力部给大贺氏一个教训,逼迫大贺氏退回营州以北,给苏尼失和梁师都一点压力,也让梁洛仁看看我们的实力。”

  简而言之就是吓唬吓唬苏尼失和梁师都,顺便也吓唬一下梁洛仁,让他们都知道,大唐有随时兵临他们都城、王帐的实力,他们是继续跟大唐作对,还是向大唐投诚,他们自己掂量着办。

  苏定方也不需要人安慰,他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

  他也是战场上的宿将了,懂得花无百日红的道理,也懂得战场上从来没有谁能一枝独秀的道理,所以他也懂得如何给李靖做绿叶。

  “臣遵命,只是如此一来,很容易将苏尼失和梁师都逼到一起去,让他们携起手来对付我们。”

  苏定方在接下了命令以后,迟疑着说。

  李元吉看向苏定方,疑问道:“你是想让他们保持现状,甚至想挑拨他们反目成仇,然后再逐个击破?”

  苏定方话里的意思明显不是害怕苏尼失和梁师都携手,而是希望苏尼失和梁师都继续保持现状,又或者翻脸成仇。

  如此一来,他的想法也就不难猜了。

  苏定方点着头道:“逐个击破的话,我仅需要三万兵马就能达成击溃他们的目的,可是他们携手在一起的话,我们最少得五到六万精兵,外加三万府兵。

  如此一来我们的投入就大了,损耗也就大了。”

  打仗这种事情,并不是说兵马越多越好。

  具体的得看情况。

  当敌人有十万兵马的时候,你也的准备十万兵马,才能保证自己不处在下风,你要是准备二十万兵马的话,那你就处在了上风。

  从气势上能压倒敌人。

  但相应的,你所要承担的钱粮,以及战损也就大了。

  本来是一万对一万的战事,战败了以后你可能损失三千到四千人马。

  但如果你投入两万兵力,战败以后你所遭受的损失可能会超过四千,达到六七千之多。

  所以大规模的投入兵力,战胜了还好说,战败了所需要承担的战损会成倍数增长。

  所以绝大多数统兵的将帅,在出征之前,都会根据敌兵的数量,给出一个合理的出兵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