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245章

作者:月麒麟

后来仁宗骤崩,宣宗继位,立刻便将他老人家迁升为礼部尚书,直到如今。

换句话说,从考上进士开始,胡濙在七品的位置上,坐了近二十年的小透明。

然后突然被擢升为三品大员,接着花了七年的时间,攒下了从龙之功和清流资历,直升七卿,跨过了很多官员一辈子都无法跨越的门槛。

不,更准确的说,后面的这一步,他并不是花了七年,而是花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朱仪突然想起,当时胡濙被授为户科都给事中之后不久,便出京为太宗皇帝“访仙”。

永乐十七年,胡濙家中老母病亡,按制请求回家守孝,太宗皇帝不许,并将他从七品都给事中,拔擢为了礼部侍郎。

其后四年,胡濙虽然官职迁升,但是依旧在外“访仙”,直到永乐二十一年,他才被召回。

到宣德元年,短短三年,便跃居七卿。

往常的时候,因为是陈年旧事,他不好多问,也不曾细想,但是如今,他却突然想起小时候偷听叔伯们谈话,说到的一则传言。

胡濙外出的那十七加四年,名为“访仙”,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猜测,他真正寻访的,是靖难之时,在南京大火当中消失的建文皇帝。

不然的话,无法解释他为何能够得到如此的超擢,以及接连三代皇帝近乎偏爱的圣宠。

何况,太宗皇帝素来对求仙问道之事并不感兴趣,却偏偏派了胡濙“访仙”长达二十余年,怎么看怎么奇怪。

最初听到这则传言的时候,朱仪还小,转头也就忘了,而且时过境迁,他也再没有听到类似的传言。

但是今天,提到胡濙的“早年经历”,朱仪忽然便想了起来这件事情。

闻听朱仪问话,胡濙罕见的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长久的沉默之后,胡濙轻轻点了点头,道。

“当年,老夫的确是外出,为太宗陛下寻访仙人,并最终查得仙人踪迹,然既为仙人,自不惹凡尘,当登仙界,得大自在,于是,老夫便回禀太宗陛下,天人殊途,不可贪恋虚妄之事。”

终究,胡濙还是没有承认,但是这般隐晦的说明,已经足够朱仪听懂了。

这般秘闻,即便早有猜测,可真的听闻之时,他还是忍不住感到有些震惊。

最后,还是胡濙最先将此事揭了过去,淡淡的道。

“陈年往事,出我之口,入你之耳,不必再提,老夫早年的经历,陛下想来是清楚的,如此说来,陛下所说的功绩,恐怕未必是指军功。”

朱仪也反应了过来,胡濙到底有没有寻访过建文皇帝,早就是过去的事了,他要关注的还是眼下。

“可是,岳丈您是礼部尚书,典制一事您应该是最清楚的,我朝祖制,凡爵位世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这……”

胡濙的神色有些复杂,张了张口,似乎想要说什么,但是最终,他还是长长的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半晌之后,方开口道:“总之,你不必担心,陛下说你我相似,只怕还有一层用意。”

朱仪想了想,却不得要义,只得乖乖的道:“请岳丈赐教。”

胡濙淡淡的道:“等!”

见朱仪依旧疑惑,胡濙解释道。

“陛下特意提起老夫早年的经历,就是让你不要着急,老夫当年,访仙访了二十年,陛下说你还年轻,未来必有机会,便是让你戒急用忍,静待时机。”

“他让你以国公之礼为你父亲下葬,外人看来,这是在刻意贬低你父亲,但是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保全了你父亲的国公之位?”

“陛下没有削去成国公府的爵位,又对你说了这些话,便是在告诉你,成国公府的门楣不会失掉的,但是,想要真正承袭下来,只怕要等上一段时日了。”

说着,胡濙叹了口气,感到一阵头疼,年纪大了,这么用脑子真有点受不住。

一念至此,他对某丰国公的怨念更深了一层。

要不是这货多事,在天子面前提了成国公府的存在,哪来这么多麻烦事。

听了这番话,朱仪竟一时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忧虑。

高兴的是,峰回路转,成国公府还有保住的希望,忧虑的却是胡濙的话。

踌躇了片刻,朱仪还是没忍住,问道:“岳丈,您当年为太宗陛下访仙,用了二十年,陛下他不会……”

不会也让自己熬上二十年吧。

胡濙摇了摇头,这回倒是没怎么犹豫,开口道:“这恐怕不会,当年……事态特殊,如今应该不会,老夫猜测,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这件事情必会尘埃落定,至于具体要多久……”

望着老岳丈的神情,朱仪总有一种感觉,他老人家猜到了什么,但是却不肯对自己说。

他刚想要开口发问,胡濙便再度开口,将他噎了回去。

“老夫记得,你方才说,陛下给了你三天的时间准备?”

朱仪点了点头,于是胡濙道。

“既然如此,那就三天之后再出发,三日之后,刚好有常朝,老夫就不去送你了,你走的时候低调些,最好是趁常朝的时候出发,路上千万不要着急,尤其是刚出城的时候,慢慢走,明白吗?”

呃,其实不太明白……

但这不是什么难事,朱仪便依言点了点头,随后,他便瞧见胡濙揉了揉额头,开口道。

“好了,提起心劲儿来,老夫还是那句话,每逢大事有静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此一事,或许成国公府,能更上一层楼呢?”

“这么晚了,折腾来折腾去的,老夫也乏了,这就回府了,你赶紧回去瞧瞧你家老夫人,还有月娘,替你担心了大半夜,好好回去安慰安慰她。”

说罢,胡濙甩了甩袖子,起身便要离开。

朱仪被训了一番,也不敢再多问,乖乖的将胡濙送到门口。

不过临出门时,眼见他一副欲言又止的神色,胡濙最终还是叹了口气,淡淡的道。

“不必多问老夫,咱们这位陛下,做事一向周全,不会叫你糊里糊涂的等下去的,你想知道的答案,要不了多久,会有人告诉你的。”

说罢,不再多言,上了轿子便离开了成国公府,只留朱仪一个人愣在原地,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第366章 积极的于谦

翌日,天色刚蒙蒙亮,群臣便从金水桥鱼贯而入。

今天虽然不是常朝,但是却是廷议互市的日子,为表郑重,天子特意启用了奉天殿。

清晨的阳光洒在紫禁城上,老大人们拾阶而上,在宽大的奉天殿中站定,天子的身影早已出现在了御座上。

行礼过后,朱祁钰便开口道。

“数日之前,蒙古使团进京,致书于朕,请求践行瓦剌一战当中,大明与蒙古达成的约定,其中包含开放互市等诸事,鸿胪寺及户部奏疏,已明发各衙门,今日廷议此事,诸卿畅所欲言。”

话音落下,底下一阵议论之声响起,接连有好几个御史纷纷站了出来,正欲开口,却见最前端,已然站出了一人,正是户部尚书沈翼。

沈尚书立于殿中,从袖中拿出一份奏本,开口道。

“陛下,数日以来,朝野上下对互市之事议论纷纷,反对者大略有几点原因。”

“一则恐蒙古坐大,再犯大明,二则恐贼虏狡诈,借机侵扰边境掳劫,三则恐互市一开,走私难禁,四则恐劳民伤财,无利可图。”

“户部针对以上四条,制定了互市条例,请陛下御览。”

底下原本已经站出来的好几个大臣,纷纷面面相觑,一口老血梗在喉间不上不下。

这本来是他们的台词,怎么就被户部抢了?

不过,虽然失了先手,但是沈翼所说,大抵没有什么错。

于是,底下的好几个大臣,不约而同的望向沈翼手中的那份奏本,想看看户部究竟如何应对。

奏本递到了天子的案前,天子匆匆扫了一眼,便挥了挥手,于是,一旁的内侍便接过奏本,当众宣读了起来。

这份条例写的十分详细,但是总结下来,其实就是几点内容,都是之前朱祁钰和沈翼商量过的。

以皇店为基础,禁止民间交易,全程由朝廷派兵保护,定时定点,严查走私。

同时,参与交易的一应物品,按照十税一或八税一的比例缴纳重税。

读完之后,底下“嗡”的一声就炸了,原本打算反对的诸多大臣,一时都有些懵圈。

谁也没有想到,户部提前准备好了如此详细的条例。

与此同时,一直让老大人们想不明白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那就是,户部为什么在互市之事上如此积极,却原来,是有这么大一块肥肉的前头等着。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便听得御座上天子的声音再度降下。

“互市一事,涉及大明与蒙古的战和之事,刚刚户部所上的互市条例当中,也多有需边军配合之处,皆为兵部执掌,于尚书有何看法?”

于谦移步出列,开口道:“回陛下,臣以为互市若能达成,当是利国利民之事。”

???

什么情况?

老大人们想到了,于谦可能会支持此事,但是却没想到,他会态度如此鲜明,这口气,听着怎么比户部还要积极。

当下,便有御史立刻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弹劾兵部尚书于谦,屈从圣意,逢迎献媚,置国事如戏言,请陛下降罪。”

都察院,从来都不缺头铁的御史。

这话说的毫不留情,不仅骂了于谦,甚至连天子都骂进去了,就差直指互市一事,是天子在暗中推动了。

不然,哪来的屈从圣意?

朱祁钰摸了摸鼻子,倒是没生气,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于谦的身上,问道:“于尚书何出此言?”

于谦扫了一眼那个跳出来的御史,旋即便道。

“陛下,长久以来,我大明与蒙古交战不断,太祖,太宗,宣宗都曾北征蒙古,连年交战,以致国力损耗,如今瓦剌战败,大明天威宣赫,正当时议和之机。”

“如今蒙古各部四分五裂,也先崛起势头正盛,若听之任之,则蒙古各部再次统一,必威胁我大明,兵部早有打算,上奏陛下,以羁縻政策,拉拢蒙古弱小部落,令其不断内乱,保边境安宁。”

“故此,臣以为如今之时,正当开放互市。”

不得不说,于谦在众大臣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他的话说完之后,底下有不少的大臣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不过,片刻之后,也立刻有大臣站了出来,开口道。

“于尚书所言不无道理,但是此次蒙古使团入京,气焰嚣张,全无臣服大明之意,固我有议和之意,恐对方并无讲和之心。”

这其实才是关键,鸿胪寺递上的那份奏疏当中,写到了很多的条件,口气也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是让老大人们最感愤怒的地方。

然而,对于这个,于谦显然也早有准备,沉吟片刻,开口道。

“此事不必担忧,鸿胪寺呈递上的信函,乃是脱脱不花所写,多有狂妄之意,但是蒙古部落繁多,不必局限于汗庭。”

“这些日子,本官奉陛下圣命,前往鸿胪寺接待特使,其中有不少人来自各个部落,他们转述了各部首领对大明的敬意,表示愿意臣服,接受大明的册封。”

这又是一颗炸弹。

谁也没有想到,于谦不仅是这么想的,竟然还真的跑到鸿胪寺去见那帮使节了。

回想了一下鸿胪寺的那份奏本,似乎,真的只有脱脱不花的那份信函,口气狂妄,其他几份各部首领的信函,言辞都还算恭敬。

这还没有结束,于谦继续开口道。

“众所周知,此次瓦剌一战当中,脱脱不花率先撤军,我大军方能取得战机,大获全胜,此一役后,也先与脱脱不花必有一战,如今也先强盛,若击败脱脱不花,统一蒙古,势必成我大患。”

“互市一开,双方实力均衡,草原内乱不止,大明方能长治久安,如此自然是利国利民之事。”

通常情况下,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文臣们都是比较心黑的。

有聪明的人,很快就想到,这一招完全可以一直玩,也先败了,那么大明可以改变互市的对象,再造出一个也先,让草原各部,永远陷于战火当中。

这可比什么重税之类的,都能打动老大人们的心。

毕竟,收税多了,肥的是户部,但是边境如果能够安宁,对于整个朝廷来说,都是大好事。

殿内涌起了一阵议论之声,原本持反对态度的许多大臣,渐渐的都趋于倒向支持。

当然,不仅仅是刚刚的一番辩论,更重要的是,于谦的坚决态度,起到了很大一部分作用。

自从前任天官王直致仕之后,朝廷当中威望最高的,就数礼部的胡濙和兵部的于谦。

胡老大人日常睡不大醒,所以如果单论威望的话,于谦在朝堂之上,可以说是无人可及的。

毕竟,这一任的天官大人,受的非议颇多,有点撑不起百官之首的名头。

再加上,于谦一站出来,便算是户部和兵部两个要害部门一起出手,份量着实不轻。

说起来,这件事情还真的够让人意外的,明明这件事情得利最多的应该是户部,结果如今,态度最坚决的,却是需要出兵出力,但是落不着什么好处的兵部。

这不由让老大人们对于谦的敬佩再深了一层。

随着议论声渐渐落下,朝臣之中又站出了一人,却是翰林修撰裴纶,他上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