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124章

作者:寡欢太叔

  周围百姓一哄而散,就连台上的戏班子,也都了乱作一团。

  那边,带着头的冯轩原本只是远远的观望。却看到了朱允熥稚嫩的面庞。不由得心中叫苦,小跑着过来,“臣,应天府尹冯轩参见吴王千岁。”

  朱允熥冷笑道,“冯轩,你好大的威风。孤好不容易出宫一趟,遇到个戏班子,听几回戏,这都被你给搅和了。都说你这个应天府尹,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些孤没看出来,反倒是欺市罢行,做的可真是好功夫。”

  冯轩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开口解释道,“殿下,臣也是奉旨来的。”

  说着,冯轩拿出旨意,接着说道,“今早,户部承河南、山东两省布政史司。有百姓,擅逃至京城避祸。皇爷下旨,清查在京户籍。臣不敢耽搁,只得加紧清查。”

  “这个戏班子,是上月初到的京城。说的虽是凤阳官话,可里头的人绝大多数又都是开封府的人。”

  朱允熥不禁看向哄散的人群,叹气道,“既然是皇爷爷的旨意,你就继续清查吧。切记,不要伤了无辜百姓。真有乱跑的,遣送回原籍就是了,不得动刑。”

  “臣知道了。”冯轩慢慢的起身往后退。

  对于流民,朱元璋一向十分的严苛。

  《大明律》的首条,就是严禁百姓,各省乱跑。一切走动,都需得与官府报备。

  百姓乱跑,会造成耕地的荒废,人口的不稳定性。因此,各朝各代,都是不准的。尤其是到了本朝,那更是严厉禁止。有抓着的:徒千里,不得赦。

  在朱允熥面前,冯轩也不敢过于的放肆。有抓着的,也只是给戴上枷子,却不敢用力的推搡。

  “关于这事儿,锦衣卫有信儿吗。”朱允熥忽然的开口问道。

  宋忠略有些迟疑,“三爷,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从长城北边逃到河南、山东。而那边,今年又是旱灾、涝灾不断,因此就继续往南。有到了中都,也有到京城的。”

  “凤阳的流民与京城相比,如何?”朱允熥又问。

  在看到五城兵马司驱赶百姓时,朱允熥不由得心中一紧。京城尚且如此,那京城之外,岂不是更加的厉害。

  果然,宋忠说道,“中都的流民不少,可大多被关了进去。在京城,好歹是天子脚下,应天府尹与五城兵马司不敢的过于放肆。可到了中都,只要有来的,那都得抓。”

  朱允熥不禁深深皱眉,“今年年初时,皇爷爷听说有流民到了中都。特地下旨给户部,拨粮五千担。百姓进了牢里,那这五千担粮食去哪了。”

  嘴上这么问,实际上,在朱允熥的心里,已经是有了答案。

  “三爷,凤阳多是皇家地。好多大臣们的子孙,到了凤阳国子监,就只能去吃朝廷下发的赈灾粮了。”

  宋忠说的十分小心,生怕朱允熥突然的生气,波及到自己。

  朱允熥脸色愈发不好,“怪不得,都费了劲儿,想往中都国子监跑。在那儿做了大爷,回来京城,就可入朝为官。虽然都是些不入流的小官,在百姓看来,这些人都是朝廷的脸面!”

  双手攥紧,朱允熥咬着牙,“皇爷爷最为厌恶贪污,尤其是贪污百姓的赈灾粮。他们就不怕,被皇爷皇爷爷剥皮充草嘛。”

  自问自答一句,“也对,他们是不怕。能到那个地方的,家里头也都是在朝廷里能呼风唤雨的。前方的将士们吃麸子打仗,百姓忍冻挨饥。而他们却在后头吃大米,寻欢作乐。”

  “哪怕刚刚,也还遇上一个,求着有权势的亲戚,把自己送去国子监的呢。就是抠,我也要把这些人嘴里的大米给抠出来,送去前线。他们该死,最好是饿死了,才能对得起不要命砍鞑子的将士们。”

  说着说着,朱允熥把自己说笑了,“不是孤不讲情面,实在是有些人,配不得孤的情面。孤让他们好过,他们却不让孤好过。”

  宋忠不敢往下说话,跟在这位吴王身边,不短的日子。

  他已经是摸清了朱允熥的秉性,这位吴王极少的会外外人面前发火。即便是刚刚在高丽侯府时,也不曾有过半点的不快。

  可真正到了百姓的问题上,朱允熥又会完全的不讲情面。

  这一点,与宫里的老皇爷,一模一样。

第262章 城郊

  闲着绕至城郊,此处靠东,为一瓮城。人家不多,堪堪几户。可细看之下,这几户百姓人家,又与城中,似有不同。每一户人家,门口都绑着一缕红绳。

  这个地方,朱允熥从未来过。他不禁的放慢脚步,“宋忠,带的路,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宋忠指着路边一户人家,“三爷,您瞧见的这些,他们都是军户。”

  所谓军户,即建国之后,那些从军中退下来的将士们。他们或是独立成家,或是跟在原将军身边,在府中当差。而后者,占了绝大多数。

  这些人,亦兵亦民。平日里的时候,与民无异。若有战事,则再为兵。

  这些,都是朱元璋给定下的规矩。

  他充分吸取了前元亡国的教训,当国家危急,处处生起民乱。而此时的前元朝廷,安置在各处的兵将,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因此,在建国之后,朱元璋便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使他们成为藩王,以为朝廷臂膀。

  另一方面,那便是到处散落的军户们。

  他们只受朝廷所制,一为兵部,二为大都督府。在别人眼中,他们就是皇帝放置在全国各处的亲兵。

  “嗯...”朱允熥低喃一声。

  朱允熥的步子愈发的慢,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军户之中。空气里,似乎还弥漫着铁锈味与血的腥气。

  这些军中散户,无不是从刀山火海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曾将生死置之度外,如今却也贪恋着妻子繁荫的日子。

  不过,朱允熥仍然坚信。

  只要朝廷有需,这些曾跟着自己的皇爷爷打下天下的大明勇士们,仍然会奋不顾身。

  原因无他,那便是这个民族的气血,大明朝的气节。

  就如同朱元璋所说的那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而且,这句话,就犹如是刻在了大明朝将士们的骨子里那般。一提到鞑子,他们眼中冒火,誓要再拿起朴刀,为这个民族,再战一次!

  走上几步,朱允熥心里已是猜出,这是宋忠有意带自己到这个地方来。

  从瓮城与主城,隔着一条无人的街,一下子就能分出哪边是军户,哪边又是普通的百姓。街上无人,也没人在做生意。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一家门口,男人打着铁,女人提来水桶,准备浇上。

  “您自个儿的打铁做兵器?”朱允熥瞧着新鲜,几步走过去,蹲在地上问道。

  男人抬头,看了一眼,不做声。手中的家伙,猛的砸下。女人抬起水桶,冲着刀刃就这么浇下去。

  瞬间,一股白烟,顺带着“滋滋”的声音。

  朱允熥虽有些自讨无趣,可还是好奇心驱使,让他看完整个过程。尤其是金属与金属猛烈碰撞时,砸出的火花,在朱允熥眼前跃动。

  “好手艺。”朱允熥拍手叫好。

  男人轻笑,擦了擦额头的汗。已经是隆冬了,可男人却是光着上半身。整个人,也都是汗津津的。

  再抬起手,就要砸下去。另一只手冲朱允熥摆一摆,“后生,退后些,别砸着你。”

  朱允熥连忙的退后几步,男人高高举起锤子,猛的砸下。

  顿时火光四溅。女人也是瞧准了,半桶水再给浇下去。“滋滋”作响之后,男人把手里的家伙放在一边。接过女人递过来的皮水袋,一灌就是一大口。

  喝完,一滴不剩,再把皮水袋小心的收好。

  朱允熥看的入神,不禁问道,“您原先是开平王帐下的吧。当年,开平王驰骋漠北,何等的威风。他手底下的八郎兵,更是所向披靡。开平王的八郎兵,即便是鞑子最精锐的铁骑,也要发怵。”

  男人眼中冒火,表情从错愕到惊讶,再是归于平静。

  “你晓得八郎兵?”

  当初,常遇春从军时,身边只带了同乡八个人。再跟着朱元璋从濠州城出走时,也是只有这八个人。

  后来,这八个人只活着一个,封得万户。其余人的,各处战死。

  朱允熥点头,“不仅知道八郎兵,我还知道你是其中的长枪兵。手上的茧子太厚,又能做得这么一手好兵器。当年,八郎兵底下的长枪兵,个个都是打铁的好手。”

  男人动了动嘴唇,用十分复杂的眼神,看着朱允熥。

  “你是什么人,如何知道的这些。”

  朱允熥笑道,“开平王是我外公,当今八郎兵统帅开国公是我的舅舅。你说,我如何知道的这么多。”

  男人一惊,接着转惊为喜,“小的见过三爷...”

  刚要拜下,就被朱允熥扶住,“诶,没在宫里,可不必这么多的规矩。你继续打铁,孤瞧着有意思。得了空,帮孤打一把短刀。”

  男人坐下,朱允熥也坐在女人刚刚端来的小板凳上。

  “我瞧着这四处,都是军户,你们都是当年开平王帐下的?”

  男人边干活边摇头说话,“不全是,当年开平王帐下的,这么多人算上小的也只有两户。绝大多数,都是永昌侯、景川侯帐下的。嗐,都是给皇爷砍鞑子,也不分是谁帐下这一说的。”

  说着,男人伸手一指不远处,“那几户,便是景川侯帐下的。他们那几个,要比小的不讲理的多。”

  “东头的几户,则是永昌侯帐下的。除了这一处,再就是京城的西北边上。那儿是信国公、宋国公、魏国公原先帐下的。”

  这么一说,朱允熥反倒是疑惑了。

  同是军户,为何还要这里一块,那边一块。也从来没听说,军中有着不和。反倒是,淮西武将们,素来团结。

  “为何你们军户也要分开住。”朱允熥不由的问道。

  男人接着说道,“三爷,俺们这些军户,可不是想住在哪儿就能住在哪儿的。在刚进城时,东西南北四个翁城再加上八方,都是住着俺们这些的军户。”

  这时候,男人伸手一指,“三爷您看,那儿是一座粮仓。它不归朝廷,也不归百姓。而是归属着,景川侯。”

第263章 粮仓

  在刚入城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犒赏三军,也为了防止这些人惊扰白银。朱元璋下旨,四角八方,共是十二处地方。皆可化为个人所有,以养所需。

  因此,就有了京城外大藩王,京城内小藩王的说法。

  而这么做,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喂饱了那些“饿狼”们。他们烧杀掳掠,啥事都干。

  在建国前,朱元璋倚仗着他们打天下,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入城之后,朱元璋又不得不去担心,他们再为害城中百姓。因此,就有了这条看似不合理的规定。

  而如今,天下已定,国泰民安。

  朱元璋对于当初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们”,也不再客气。

  正如刘基所言:治理天下,得靠律法。而土匪,则是随心。

  虽十分不喜刘基,但朱元璋也知道其中的利害之处。于是,对待那些“老伙计们”们,朱元璋也是颇为严厉。

  “那些都是粮仓?”

  顺着男人手指的地方,“不错,那确实是粮仓,还是当年皇爷赐予给的景川侯。打那之后,这块粮仓,就一直归属于景川侯,就再没变过。俺们这些人,也都是景川侯弄来,帮着他看管粮仓的。”

  “平日里,景川侯管着俺们的吃食,俺们就替景川侯看管粮仓。”

  说话的人挠一挠脑袋,有些不好意思,“景川侯也一老早的与我们说了,替他看好粮仓,亏待不了我们。”

  朱允熥也算是听明白了,也明白了宋忠把他带到这个地方来的用意所在。且不说凤阳,单单在这座应天府里,天子脚下,就藏着这么多的弯弯绕。

  远远去看那座粮仓,可是不小。里头的粮食,看着也够前方将士吃上几天。

  “带孤去那儿瞧瞧。”

  男人咧嘴一笑,“成。”

  拍一拍屁股上的土块,男人转身吩咐女人,“待会儿老王头过来,你只说我去去就来。在家里,莫要闲着。三爷爱吃鱼,你去把家里的鱼给煮了。再去讨些喝的上嘴的茶叶,泡与三爷喝。”

  到了粮仓门口,朱允熥这才看到这粮仓到底是有多大。

  最长处,足足有十丈长。左右宽条,也有近五丈。木制的大门上,别着一把厚重的铜锁。站在门口,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灰尘的味道。

  “里头有粮食吗。”

  “有。”男人答道,“还不少嘞,当初皇爷给景川侯多少的粮。景川侯每年用了之后,再按数给添上。这仓的粮食,每年都是满仓。”

  朱允熥点点头,透过门缝,果然能看到里面黑压压一片,满满当当的谷子。

  朱允熥瞧着有些兴奋,“有钥匙嘛,给打开孤瞧瞧。还有,除去这一处,京城里似这样的粮仓,还有多少处。”

  “四角八方,一共是十二处。”

  男人伸出手指头,“景川侯这个,还是小的。最大的那个,就在开国公底下。所有的粮仓一块儿加起来,足够十万大军吃上半个月。”

  朱允熥倒吸一口凉气,不禁骂道,“平日里都藏着掖着,问起了,都说没有。结果,家底子个比个的厚实。”

  “宋忠,你去让景川侯,过来见孤。”

  不多时,景川侯曹震小跑着过来。见着自家粮仓时,曹震心里头,自己有了计较。这座粮仓,怕是不保了。

  曹震先行礼,“臣见过三爷。”

  朱允熥笑讽道,“景川侯好大的手笔,这么大的粮仓,放在整个大明朝,这该是数一数二的。里头的粮食,可是足够宫里头吃上一阵子了。”

  光是看外头的规模,朱允熥已经是暗暗咂舌了。

  可若是再看里头,朱允熥便更觉的是开了眼界。如此的粮仓,在应天府也足足十二个之多。

  如今的大明朝,正是粮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