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175章

作者:寡欢太叔

  “那你干净吗。”朱允熥又问。

  这回,宋忠明显的身体一僵,还是摇摇头,“臣也不干净。”

  朱允熥反倒是笑了,“既然都不干净,那你怕啥。锦衣卫这把大伞,护着的可不仅仅是他毛镶,还有你宋忠。”

  脑子里装着事,朱允熥有些没了兴致。

  他走到池子边上,池中空无一物。

  原本的几条锦鲤,也顺着地下的暗道,游到另一处池子里去了。朱允熥每天喂它们,换来的也只是这些锦鲤的说走就走。

  “起来吧,甭跪着了。让别人瞧见,不晓得的还以为孤这是在乱用私刑呢,”

  这个帽子,宋忠可不敢被扣,只得连忙的起身,站在朱允熥身边,“臣告罪了。”

  朱允熥摆一摆手,目光变得深邃,“你派人去趟信国公那儿,就说孤请他进宫说几句话。至于皇爷爷那儿,孤去说,你甭操心。”

  宋忠答应一声,正要走时,又被朱允熥几句话叫住。

  “你记得,锦衣卫是替皇爷爷做事,替父亲做事,而不是替他毛镶做事。这其中,你得分清楚主次来。这你若是拎不清,那你活该被毛镶压着。”

  ...............................................................

  面前这杯茶,朱允熥不先动,宋天彰、陈囯两人,也不敢动。坐在布墩子上,十分的不自在。

  朱允熥轻轻一笑,“两位先生,一个是刑部尚书,一个是大理寺卿。这审案子,您二位可比我,要熟稔的多。”

  一双眼睛,盯的宋天彰心里发麻,“只是,殿下,两人一案,审问的结果却不一样,朝廷有失公允啊。”

  这个刑部的宋天彰,是一个硬骨头,只认死理。这样的人,留着自然有用,只是用的不会那么顺手。

  朱元璋一下子冷了脸,“掌嘴!咱的几个儿孙,个个都聪慧着呢。你个没卵子的,哪知道儿孙之乐。”

  赵氏揉一揉发疼的脑袋,赶紧把赵思礼拉到一边,“咋的了,当家的。咱们家门口,咋一下子这么多的官爷。”

  赵思礼连忙接话是说,“对对对,这是小的贱内。小的没啥能耐,就娶了这一房。”赵思礼连忙接话是说,“对对对,这是小的贱内。小的没啥能耐,就娶了这一房。”

  赵思礼有些不好意思,“小的再加把劲儿,生个男娃,给您去做护卫。也给咱们大明朝,出处力。”

  当家的拿饷不多,一共就那么点的散碎银子,还要腾出钱来给赵思礼治腿,一家子过得紧巴巴的。

  赵思礼提着酒坛子,给常升倒上,“这些年,小的也不舍的喝。看到这酒时,小的心里头就难受,总想着开平王。”

  附近的商户们,都认得赵宁儿。这个不大的小闺女,经常在四周买菜。家里的人,也都是老实本分的。

  老板摇摇头,“那可不成,你回去和你爹说,等他发了饷,再给也不迟。我这儿小本小利,要帮工做什么。”

  老板答应一声,切上一大块狗肉,给了赵宁儿,“丫头,那儿有小少爷帮你给了。”

  李景隆一愣,“丫头,这可是吴王。你没见着,你家里那个常二爷带来的人,都搁这儿行礼呢嘛。”

  常升顺着赵宁儿进来的方向去看,一点点的门缝,常升看到了朱允熥的身影,一下子从凳子上跳起来。

  等朱允熥一坐下,周围人也就没人敢坐着了。这一圈,只有朱允熥一人,是坐着的。

  除此之外,赵思礼再也没和皇室的人打过交道。因此,这个时候,赵思礼全身的难受。

  “到了啥时候,这规矩也不能破。你俩起来,今儿孤是客,你是主,没有客坏了主的规矩。”

  “四叔那儿,也缺个护卫。赵思礼,孤想着,让你去北平,给燕王做护卫,你意下如何。”

  赵思礼磕头,“臣不要什么爵位,臣只想着为皇爷砍鞑子。臣这条腿,虽然是废了。但臣即便是爬,也不辱皇命。”

  赵思礼心里不是滋味,他还是咬咬牙,“殿下,臣啥时候去北平。”

第374章 殿前

  “吴王来了...”

  穿过奉天殿广场时,眼瞧着那些聚扎成堆的文武们,迅速的分开。互相看一看,兵部尚书唐铎,先一步走过来。

  顾不得众人,唐铎冲朱允熥行一个礼,“吴王。”

  朱允熥环看众人,这些人见着自己,就如同是见着瘟神一般,全都是躲得远远的。不过想想也是,账还没算完呢,可不能就这么完了。

  “说吧。”

  这个唐铎,朱允熥对他既不喜,也不厌。

  这个人,只是常家与蓝家,在朝廷兵部里的一个话事人。这种人的存在,朱元璋也乐意见得。

  唐铎有些不安,几次都是话到了嘴边,又给生生咽了下去。

  “不说?”

  见唐铎几次欲言又止,朱允熥有些等不及,抬脚便走。

  “殿下,您留步。今早的朝会,皇爷是昭告群臣的。可信国公,昨儿刚刚回京,今儿的朝会,信国公给告了假。”

  唐铎声音不大,语速也不快。

  每句话之后,都微微的顿一下,给足朱允熥思考的时间与间隙。

  “臣以为,这是信国公心里头,起了别扭,故而不来上朝。可昨日到京时,信国公得言,吴王您召见了他。信国公一早的,穿好了朝服,在景仁宫外等着您呢。”

  一早天还未亮时,朱允熥便起床,洗漱之后去往各宫请安。

  他从景仁宫出去时,汤和还没有到。

  本以为,到了朝会上,能说上几句。下了朝会,再把汤和叫到景仁宫,说上几句话。

  那几位开国勋贵,汤和是最犟的,却也是最聪明的。

  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

  汤和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如何明哲保身。即便是今早,不来上朝,汤和也给自己想好了退路。

  “他倒是聪明,不来上朝,反过头来去找孤。”

  朱允熥不禁冷笑,“这些东西,你从哪儿听来的。”

  “臣...”

  刚要回答,唐铎倒是一愣,眉毛拧成“川”字形。半张着嘴,许久才再说话,“这些,都是臣猜测的,空穴来风。信国公年纪大了,刚刚回了京城,水土不服,舟车劳顿的,自然是要多歇歇的。”

  朱允熥听完笑了,“不笨嘛,还能想得通就成。”

  “这些话是能说的?即便是真的,也不能从你的嘴里说出来。锦衣卫的活,就让锦衣卫去干。你堂堂一个兵部尚书,怎么做起了锦衣卫的勾当来了。这事儿。锦衣卫都不说话,你说话做什么呢。”

  这时,唐铎恍然大悟,倒吸一口凉气,面色凝重,“臣谢殿下救命之恩。”

  “得了,就这么着吧。”

  说完了该说的,朱允熥也没什么心思,继续呆在这儿。

  唐铎面向朱允熥,又问了一句。

  “吴王,那信国公那儿...”

  “让他等着,不上朝怕惹了皇爷爷不高兴,反倒是跑到孤这儿来寻求庇护。孤护着他,可孤也不是白护的。”

  唐铎深叹一口气,有些苦恼,“信国公诶,您可是害惨了下官了。您在吴王那儿,若是说不出好话来,下官也得跟着您遭这份罪。”

  ...............................................................

  至于赵思礼,胆小谨慎,又深得常遇春大恩,脑子一根筋。而且,还有一个赵宁儿。

  朴无用赶紧跑过来,扶着木梯子,紧紧的握着,“殿下,您慢着些。奴婢在下头扶着您,您站稳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不给,他要啥你就给啥。你这个吴王当的,还不抵他一个齐王呢。”

  把朝政丢给朱标,朱元璋就没想着再去多管,随朱标去折腾了。只是,很少会有召见藩王进京的事。

  朱元璋冷哼道,“太子说的不错,他不准,你和咱说也没用。加私兵这事儿,太子点头了,那咱也没话说。”

  而这七万人中,老弱伤残,就占了三成。剩下的人中,又要分守北平各门以及周围府县。

  “你要是塞王,你也能带兵打仗了,咱也给你加。太子不准,咱抽京师大营的,给你加上!”

  关好屏风,一个太监站在朱榑跟前,“齐王殿下,皇爷有旨,您在外头等候。”

  “孙儿敬重这些为咱们大明朝立过功的功臣们。因此,也乐得与他们说上几句话。”

  京师大营,驻守京城,负责京畿防务以及随时被派出去。京师大营指挥使,是魏国公徐达。

  这条回廊,又直通御花园。出了永安宫,门外的大狗赶紧迎上来,“皇爷,您这是...”

  “走吧,先出宫。去看看那个赵思礼,能不能把你这差事办好。别人跟个呆鹅似的,到了北平走不动道儿。”

  说话间,水烧开了,赵宁儿捏几棵茶叶,放进碗里,“您不够,咱们再放。”

  “大孙,这丫头,多勤快。到时候你娶媳妇,就得娶这样子的。和你祖母一样,能干!”

  赵思礼赶紧的点头,“知道,知道,下官知道。在来之前呐,应天府的冯大人,就和下官说了。”

  “府尹冯大人来了信儿,皇爷带着吴王,去了你家了。你家外头,围着好多锦衣卫呢。”

  “这些茶叶,是娘回娘家时,从城外带回来的。这茶虽不比宫里,却也不差,您来尝尝。”

  朱允熥一路扶着朱元璋,“孙儿记着了,四叔怎么样,您和父亲,肯定比孙儿更熟悉。”

  燕王,大明朝最靠北的藩王。也是三个塞王之中,唯一那个要面对蒙古、女真两个游牧民族的塞王。

  多年黄沙的洗礼,朱棣已经从当年那个黄毛小子,变成了如今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大明塞王。

  满朝文武,朱棣最为敬重常遇春与徐达。前者教他打仗,后者则是他的老丈人。

  徐六摇摇头,“小的不知,但群臣之中,也有人传说。给几位塞王安排护卫,这是皇爷的意思。”

  常森手指着,“瞧见没,那就是燕王了。燕王脾气可不好,这往后,你得小心伺候着。”

第375章

  两边四周的人,见朱允熥先他们几步进了奉天殿,便再迅速围上来,把唐铎围在中间,“唐大人,您还请留步。”

  被里里外外几层的围着,唐铎这是想走,也走不了了,愈发的无奈,“诸位大人呀,你们这是做什么。殿前如此,有失仪之嫌。咱们都快些进去,准备着上朝吧。”

  众人仍然不散,“唐大人,这吴王他与您说了些什么。我等瞧着,吴王为何有些气恼呢。”

  唐铎一愣,恶狠狠的咬牙道,“有我等这样的臣子,不想着为君分忧,每日明争暗斗的,吴王他如何不气恼呢。”

  “这...”唐铎推开人群,又说了一句,“诸位,上朝去吧。”

  奉天殿的金殿中,文武两边站好。

  与往日一样,朱标站在朱元璋的身边。而不同的是,朱允熥这回站在堂下。与几位藩王,站在一块儿。

  朱元璋半眯着眼睛,在人群中,寻找着汤和的踪影。

  “汤和呢,咱记得他昨儿回来了。”

  无人回答,朱允熥只得站出来,“陛下,信国公一路舟车劳顿,到了京城又有些水土不适,故染了些轻疾。今儿的朝会,信国公告了假。”

  朱元璋笑道,“得,就他一人金贵着呢。咱从大同回来的时候,也没见咱哪哪不舒坦。这老了就是老了,不服不行。”

  “传旨,让汤和好生静养。待他好了些,咱亲自去看他。”

  朱允熥默默退到一边,耳边是朱元璋说的几句场面话。毫无疑问的,汤和此刻在哪,朱元璋比任何人都要清楚。

  正如十多年前,封侯拜相时,得知自己只受得一个侯爵,心中不忿。

  “汤和没来,咱们还得继续说事。”

  朱元璋站起来,走到最前头,目光看一眼朱允熥,再迅速收回来,“前些日子,兀良哈使者到了。也没说旁的,就是要跟咱们大明朝称臣。说的就是,年年送岁币、牛羊。”

  “咱们和蒙古,也是打了一辈子的仗了。到了今儿,总算是分出个胜负来了。”

  笑吟吟的看着蓝玉,“蓝玉,此役当为首功。在山西时,咱就下旨蓝玉。打赢了,咱就给他一个梁国公。如今,咱可不能食言是不。”

  虽说是提前给了铁券、金印,可今日从朱元璋嘴里说出来,这事儿才算是真正定下来。

  “李景隆、赵思礼二人,赐免死铁券,银万两。至于咱儿子,你们的燕王。咱有一条咱当年用过的皮带子,赐给他了。”

  几位主将,皆有封赏,就连本被划去名字的赵思礼,也得了一万两银子与一张铁券。唯独,今儿朝会没来的汤和,漏掉了。

  看似无意,却也是有意。

  却有不开眼的,都察院右都御史提起了汤和,“陛下,您漏了信国公。”

  朱元璋脸上的笑瞬间止住,看一眼声音传来的方向,又迅速移开,冷冷的答应一声,“咱,知道了。”

  “这事儿,就让吴王去吧。待散了朝会,该如何,吴王代咱跑这一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