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寡欢太叔
“不敢言天子过失的,都是佞臣,臣羞与他们同伍。”
此刻,朱元璋脸色渐渐的凝重起来。刺耳的话,不断的在他脑子里回荡。忠言逆耳,可朱元璋最不喜欢的,就是不好听的话。
他是大明朝的皇帝,管着自家事,还要被大臣们指手画脚。
“你别以为,咱真不敢杀你!”
方孝儒正色道,“陛下您要杀臣,那臣一死便可。只是,您杀了臣,却杀不光天下的读书人。”
“大明以武建国,以文治国。如今天下已定,百家登场。古有周公吐哺,再有魏征讽谏。臣不闻,古今可有因天子接受大臣劝谏而亡国之例!”
朱元璋大怒,手中毛笔,拍在桌面。
朱允熥上前一步,站在方孝孺与朱元璋之间。
两只眼睛,注视着方孝孺,“赵宋重文,以至于钦徽二帝北掳。金、夏、宋三国并立,宋空有半壁江山,甲兵十万,却打不过淮河去,你说为何。”
方孝孺摇头,“臣愚钝。”
“因为,打江山与守江山,从来靠的不是文人的嘴皮子。秦桧几次出访,换来的是金人的变本加厉。若不是岳武穆,怕是整个大宋,都是一个笑话。”
朱允熥顿了顿,接着说道,“再有隋文、隋炀二帝,分权于武将。以武将守天下,却不知武人得权再得兵,始终是个祸害。治国一略,若非文武并重,天下岂能长久。”
“如今,大明北境安定,鞑子不敢南下,此为武将之功。朝中,百姓和乐,税收稳定。民丰而国富,这是文人之力。”
“皇爷爷西灭陈友谅,东除张士诚。北上灭元,南下征讨方国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明国力强盛,万国皆来朝拜,高丽惧而称臣。如此不世之功,在你们这些文人的嘴里,竟如此一文不值。”
方孝孺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去说。
朱允熥退回朱元璋身边,“为人臣,谏并非坏事。可被人蒙了双眼,也要上谏,这与逼宫何异。一道万民疏,你方孝儒是成了典范。可皇爷爷,却落入读书人的口诛笔伐之中。”
“置君于此,受百姓非议,这就是你方孝孺口口称称的忠孝二字。”
朱元璋默不作声,心中却暗暗称快。
相比于早年,他的脾性,已经改了许多。若是放在胡惟庸案发时,方孝儒定要是被打成胡惟庸一党的。
只是当时,方孝孺为胡惟庸辩解的折子,被朱标留下。
方孝孺脸色十分不好,一阵红一阵白。几番说辞下来,他竟哑口无言。
朱允熥也松了口气,他知道,方孝孺在文人之中,呼声很高。再一年,齐泰、黄子澄之流,也将进了朝廷。
相对于这两人,朱允熥更喜方孝孺。
至少,方孝儒是真的为朝廷着想,并非为一己私利。只是,从一开始,方孝儒就走错了方向。
复古法,重礼文。
这些,都在朱允熥看来,十分的不可理喻。他亲眼看到,在文官的几句口舌之下,郭英不得已辞官。耿炳文,更是几尽自刎。
朝中几十万大军,不敌朱棣数万。
虽也有统兵之将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朱允炆对武将们的不信任。只区区几句话,就罢了三军主帅。如此寒了人心,自然没人替他卖命。
这样的轻率,南军不胜北军,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方孝孺渐渐舒展神情,这一次,他真正的低下自己的头,“殿下所言,臣醍醐灌顶。为臣者,不置为君者于不义,方为人臣。臣几次轻率所言,实属不该...”
朱允熥笑道,“皇祖母看重的,就是你身上的才学。往宽了说,你与父亲也是师出同门。当年宋濂所教与你的,还望不吝赐教。”
看着方孝儒,朱允熥颇有些得意。
方孝孺在读书人之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往后,朝中老臣皆老时。剩下的朝廷支柱,就都是与方孝孺同岁的人。
就如姚广孝于朱棣所言:收了方孝孺,便是收了全天下的读书人。杀了方孝孺,便是绝了读书人的种子。
第200章 贵人
深秋宫斜小径,这里直通景仁、坤宁二宫。因地处偏僻,极少有人从这儿走。自打洪武三年时,奉先殿得到修缮。殿前通往奉天、永安的路,就成了宫中行走最多的路。
而坤宁宫边上的这一处小径,打那之后,就鲜有人从这儿经过。
今日与往时不同,司礼监总管太监刘三喜,耷拉着脑袋,走在最前头。他的身后,十几个稍小点的太监,抬着三口大箱子,一步一步。
“都慢着点儿,坏了箱子,你们可都吃罪不起!”
刘三喜扯着尖锐的嗓子,发出不男不女十分难听的声音。时不时地,刘三喜还往后头去看。
“奴婢们知道了。”
路窄,两边尽是花花草草。
平日里,宫里的宫女、太监们都能在这里看到马皇后在这里拾掇花草。
转弯时,太监们都小心翼翼,生怕磕着碰着这些花草。虽皇后仁德,不至于挨板子。但这又难免,会被记在锦衣卫的密案里。
再有哪个王公大臣们犯了事,平日里没勤于打点或是不长眼睛的,就会被锦衣卫说是同党。
刘三喜开口就要骂时,眼珠子忽然的定住,带头一瘸一拐的跑到小径的最前头,卑躬屈膝,“哎哟喂,曹国公,您今儿咋得了空进宫来了。奴婢们,可都盼着您呢。”
李景隆笑道,“是盼着老子口袋里的钱吧。”
说着,李景隆从腰间袋子里,掏出一个绣着春图的荷包,抓出些黄白之物来,“喏,拿去喝茶。下回再进宫,指不定得到啥时候了。”
刘三喜眉开眼笑的接过,“奴婢多谢曹国公了。”
把金银收好,李景隆恍若无事,“刘公公,这些日子,宫里头可有啥子有意思的事。”
两人之间的如此勾当,已有数十年。李文忠还在时,就几次带着李景隆进宫,各处打点。久而久之,宫里头丝毫的风吹草动,曹国公家总是能第一个知道。
十三时,毛镶弹劾胡惟庸。就在朱元璋在永安宫里对胡惟庸破口大骂时,就已经有了太监偷偷溜出去,把消息送到曹国公府。
本与胡惟庸打的火热的李文忠,立刻与胡惟庸划清了界限。转天朝会,第一个跳出来,请求彻查胡惟庸一党。
【《明史·列传十四》:帝怒,左右使密以告曹公。明日,曹公劾胡惟庸。众皆以为,曹公为帝置胡惟庸侧。】
对此,朱元璋自然是知情的。
身边放上几个溜须拍马的人,总要搞过那些奸佞小人。
刘三喜把嘴巴凑近李景隆耳边,“曹国公,不瞒您说,还真有。今儿一早,太子召宋国公、颖国公,到现在两人还没出来呢。奴婢估摸着,是要在里头和太子一块儿用膳呢。”
听了这,李景隆舔了舔干燥的嘴唇。
与太子一块儿用膳,这可是个不错的差事,咋就没落在他头上呢。
“还有呢?”
“还有,皇爷召见了一个指挥使。”
“指挥使?”
李景隆愣住了,五品的小官,何时需朱元璋亲自召见了。莫非,这又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谁?”
“奴婢记不太清,只记得姓赵。不仅如此,您老奴婢身后那些箱子,都是皇后娘娘下懿旨给赏的。”刘三喜说的有模有样,露出大豁牙,“奴婢估摸着,这得是立了多大的功。”
李景隆边听边点头,“人呢,回去了?”
“没呢,这不刚刚进宫。这会儿啊,正往坤宁宫赶呢。”
听完,李景隆笑了,又摸出一只金蟾,放在刘三喜的手心儿,“知道了,烂在肚子里,除了那几位。旁人谁问,你也别说。”
刘三喜会意,可还是忍不住问道,“曹国公,那个赵指挥,是个什么人。”
李景隆笑道,“往后啊,八成也是你的主子。”
拨开脚边的花草,李景隆抄一条近路,就往奉先殿门口过去。步子够快,他能在奉先殿,遇上那人。
果然,在奉先殿门口,就能瞧见。
李景隆轻轻咳嗽一声,正步迎面走过去。稍微近些时,立刻喜笑颜开,明知故问,“赵大人,您这是奉旨进宫?我刚打皇爷那儿出来,皇爷还念叨着您呢。”
赵思礼远远的站住行礼,“下官见过曹国公了。”
再近些时,李景隆故作不悦,“赵大人,您这是骂我呀。昔日战场之上,您可于我有救命之恩。这恩还没报呢,咱们哥俩之间,需得这么多礼?”
“这...下官岂敢与曹国公称兄道弟。”
“啥这儿那儿的,我是国子监祭酒又是早已跟在吴王身边的近臣。而你,又是吴王亲点的。”李景隆顺势拉住赵思礼的胳膊,“就冲这一层,咱俩也该近些不是。”
李景隆说话时,眼睛不住的向后去瞟。
后面跟着的是青轿,这种轿子只有普通人家才会得用。出现在宫里,只能是赵思礼的。
再者,能坐着轿子进宫的。要么是御赐,要么是礼数。
所谓御赐,即是旨意准许。
而礼数,便是女眷不便见生人。寻常百姓家,自然没那么多的规矩。赵思礼家的女眷,见不得生人...
想到这儿,李景隆了然于心,“赵老哥,您今日进宫,所谓公还是私。”
“皇爷召见,不敢不进宫。”
这个回答,李景隆就更加明白了。他拉住赵思礼的手,站到一边,“赵老哥,我家在城外,有一处咱们自家庄子。得了空,到庄子里来吃酒喝茶。”
赵思礼拱手,“一定。”
眼看着赵思礼走远,后头那顶青轿跟着。李景隆不由摇头,“好事,咋让他家赶上了。一个啥时候,咱老李也能转转运。不然呐,这曹国公做不了多久。”
拍一拍手,隔着不远,跑来一个太监,“曹国公,您吩咐。”
李景隆开口道,“告诉给你们刘三喜,赵思礼从宫里出来之后,去差人到府上告诉我。再有,这一家子,可都是贵人,小心着些伺候。”
第201章 高丽侯
永安宫门外御阶,赵思礼战战兢兢。
站在这儿,已经是不短的时候了。可大狗却只让继续等,里头有人正议着事。
等的急了,赵思礼偷偷看一眼大狗。咬咬牙,从袖子里摸出一把玉簪子,“这位大人,这点东西,不成敬意,您还请笑纳了。”
大狗低下眼睛,看了一眼,轻笑道,“赵大人,咱们可不兴来这套。您啊,与曹国公走的太近了些,啥事都学他,可不是啥好事。再说了,您这玉簪子,可是有些年头了吧。曹国公他送东西,可是极少送这首饰,都是送那些黄白之物,”
赵思礼愕然,摸了全身,也只摸出几钱的散碎银子。
“大人,下官只有这么多了...”
大狗推回去,“赵大人,我真不收。您,也把这东西收回去。皇爷他在里头,正和信国公说话呢。现在放您进去,也不合规矩不是。”
帮着赵思礼把手掌握拳,“赵大人,我与您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到宫里头,上下打点,是不错。可您要是掏不出什么值钱的,您就啥也别掏。如此,别人还能敬重您几分。”
这时,太监推开门,附在大狗耳边说了几句。
大狗笑道,“得,赵大人,轮到您了。皇爷口谕,宣您进去说话。您注意抬脚,小心御阶。”
永安宫,总是点着几根香。
整座殿内,都是烟雾萦绕。赵思礼屏住气,慌慌张张的小跑进去,“臣参见皇爷,皇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透过烟雾,赵思礼瞧着朱元璋板着脸,一言不发。
大狗小声提醒,“皇爷,赵思礼进来了,就在下头跪着呢。”
朱元璋这才放下笔,上下打量一番赵思礼,“起来说话吧,大狗,给他搬个椅子。他跪在那儿,咱看不着他的脸。”
屁股刚挨着凳子,朱元璋一开口,赵思礼就又跳起来,“皇爷,臣在呢。”
“咱看了这个,吴王和蓝玉包括咱家老四,都说你这回打高丽,功劳可是不小。瞅着军报,你可真够威风的。几次都是你,硬生生的把李景隆给救出来。”
赵思礼半边屁股坐椅子上,小声的回答,“臣方年跟着开平王,就是干着这事。当年,开平王被围时,也是臣给救出来的。”
朱元璋努着嘴,饶有兴致的听着,把折子调过来,对着赵思礼。
“吴王说了,给你一个伯爵。”
顿时,赵思礼手中握拳,更加紧张了。伯爵,看似不高,但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当年,开国功臣之一的刘伯温,也才是一个伯爵。
虽说刘伯温不及李善长,但也是打过许多胜仗的。而他赵思礼,一个小小的兵马司指挥,竟也能做得一个伯爵。
“臣谢皇爷,谢吴王!”
赵思礼立刻感恩戴德起来,“臣一定不负皇爷,不给伯爵丢脸。”
朱元璋笑了,把折子转回来,开口说道,“有儿子不。”
“没,正打算要一个呢。”赵思礼挠了挠头,“可这么多年,臣那口子,肚子一直没啥动静。臣想着,这家业,都不晓得,传给谁呢。”
朱元璋点头,继续说着,“生儿子不急,咱再和你说个事。你那小闺女,让她进宫吧。那日,咱妹子瞧见了,一眼就喜欢的紧。她和咱说,不管怎样,也要把带进宫里来。”
上一篇:短视频通古代,皇帝们羡慕哭了!
下一篇:大唐:八岁熊孩子,气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