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479章

作者:烽火重燃

难道只许你们秦人放火?

白起伸出右手,握在杯子上,大拇指与食指慢悠悠地转动杯身,神色颇为凝重。

“他为何杀?”白起问道。

江逸回道:“就如武安君不得不杀赵军一样,大秦是要攻赵,而楚国当时,是要攻秦。”

“指望秦军降卒跟着项羽去打秦国,这根本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秦军降卒也有家人,他们的家人或许在楚军马上就要攻打的地方,而秦人本就充满血性,临阵倒戈的可能性甚至比长平的赵军还要大。”

“他们,也有二十万人,这足以在楚军内部掀起不小的风浪。”

“项羽要推翻大秦,就必然需要一支目标和方向一致的军队,但秦军降卒明显不符合这点,这是隐患之一。”仟韆仦哾

江逸每说一句,白起就皱眉一分,左手食指轻敲着桌面。

“第二个隐患,是晚辈从后世史书《史记》中看到的,在那些投降的秦军中有悄声的议论。”

“他们一方面担心秦军得胜,那他们作为叛军,在大秦的妻儿必将不保。”

“一方面,他们又害怕项羽取得成功,那样自己就成了秦国的奸细。”

“他们在大秦那般危难的时候还愿意成为秦军的一份子,显然有着极为浓重的家国情怀。”

随着这些日子对话的深入,以及对话人物的增多,江逸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反思。

“再就是诸侯军和大秦之间本就有血海深仇,因此在秦军投降之后,诸侯军的将领乃至于士兵,都把他们当成了奴隶驱使。”

江逸说出了一些内心想法:“在史记中就有记载,‘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由此可见,在这些投降的将士中,很多人并没有真心归附楚国,反而是认为自己被骗了!”

“章邯抱有私心率领着他们投降,结果他自己在楚营中吃香喝辣,而他们却从引以为傲的秦军沦为了奴隶,换谁都无法接受。”

“项羽本就对秦军没啥好印象,自然不可能让诸侯军善待他们,那无异于自我分裂。”

试想,谁会为曾经灭了自己国家的军队求情呢?

就算他们是俘虏,那也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为仇人去得罪还要跟自己打天下诸侯,那跟二傻子有什么区别?

白起听到这里,也大概明白了怎么回事。

“再就是粮草,项羽本打算和秦军大战一场的,这时候秦军忽然降了,反倒给楚军增加了二十万人的粮草压力。”

“那时候诸侯军粮草本就短缺,秦军俘虏就和赵军一样,吃饱饭随时就有可能暴动,但他们的危险程度却远比赵军要高得多。”

白起对这点并没有疑问,秦军无论何时都是勇士,他始终坚信这点。

“他们并没有被楚军打服,经历了巨鹿之前那些胜战的历练,许多满怀热血,本还想大展身手的秦军莫名其妙就成了俘虏,心底对章邯和项羽可都是恨之入骨,更别提忠诚了。”

江逸继续道:“因此,秦军俘虏就和今日之赵军一样,杀虽失人心,却不得不杀。”

话音落下,观众们在直播间也激烈讨论起来。

“唉,这么说,我咋感觉项羽才是被坑的?”

“本来想着在战场上杀了就完事了,结果章邯直接投降?”

“据说章邯怕回咸阳被杀,还两次派人找项羽商量投降事宜呢,投降后章邯就成了雍王,要说没在投降条件中加点私心我是不信的!”

现代世界。

始皇帝看到这些弹幕,并没任何反应。

“始皇帝,朕若是你,必杀章邯。”

太宗皇帝说道:“此人只顾私利,用秦军当做谈判的筹码,变相让二十万秦人死于非命,让大秦蒙羞。”

“他虽之前在秦末有功,但在此事上,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太宗皇帝认为,以章邯的才能肯定能想到,秦军投降后,会遭受到各种冷眼和虐待,但还是带着他们投了!

这就彻底丢了国家的脸面!

“朕当然知晓。”

始皇帝漠然道:“只是还未到清算之时。”

“的确,有始皇镇着,只需让章邯继续为秦卖命,待时机到时,再细数其罪。”

太宗皇帝一副打抱不平的样子。

汉武帝在耳麦说道:“章邯看似勇猛,实则自私无能,二十万秦军被坑杀之后,他就应当自刎谢罪。”

“可他居然还在项羽帐下做着雍王,这就是他百死莫赎的罪过。”

最终,三位皇帝都一致认为……章邯该死!

“砰!”

直播间画面之中,白起一把摔烂了杯子!

“此事,章邯做的还不如赵括!”

“赵括虽然被围,但他碰见的是本帅,就算是输也无可厚非!”

“在被包围的情况下,他从始至终都未派人向本帅提过任何自私自利的要求,反而身先士卒,率军四次突围,直至被秦军射杀!”

“章邯但凡能有此等血性,二十万秦军岂会枉死?!”

白起目露凶光:“本帅回秦之后必会回禀王上,由我亲自出手,坑尽章邯一族!”

第733章 论赵之败

白起这话,让江逸和观众们想起了长平之战的另一个主角。

赵括。

江逸忽然想知道,眼前这位杀神,对赵括是何看法?

“武安君,后世根据赵括在长平之战失败的结果,衍生出了“纸上谈兵”这一典故,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哦?哈哈哈----”

白起忽然大笑起来:“后人就因此事,断定赵括无能?”

“那可大错特错了!”

“为何?”江逸问道。

白起正色道:“王上本就不想本帅出战,赵括要真只会纸上谈兵,本帅还来长平作甚?”

“光是王龁就能把廉颇打得固守不出,对面换了主张进攻的赵括,难道不是正中王龁下怀么?”

“王上一直不想让本帅离开咸阳,赵括必然不如廉颇,可在这时本帅却亲自来了,为何?”

白起起身,走到长平地图边上,说道:“除去王上想一举灭赵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王龁无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赵括是个具备基本能力的将领,作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他经常跟随赵奢在战场历练,因此同样需要重视。”

“我军之所以想让赵括当赵军主帅,不是因为他太过无能,而是只有他才敢主动出击。”

白起说到这里,江逸忽然有个疑问。

他对白起问道:“武安君,后世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秦赵两军的阏与之战,赵军之所以大胜,其中就有赵括和许历的出谋划策之功。”

“而在赵军攻齐国麦丘之时,赵括知道城内断粮之后,建议赵奢放回俘虏,并且每天往城里面扔粮食。”

“有人认为,就是这一招攻心之计,使得齐军动摇,麦丘城内士气大乱,民众和下层军官联合杀了齐军主将主动献城!”

“当年协助齐军守城的还有墨家弟子,除去城内的齐军动不动就对赵军发动夜袭,墨家游侠也在四处袭扰,即便是赵奢也为之头疼。”

“当时,便是赵括想出了这样的主意,协助赵奢在规定时间内拿下麦丘。”

“只是这种说法,晚辈并未在后世史书中见到记载,不知是否属实?”

江逸说出了自己一直很好奇的一个疑问。

如果赵括真的参与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按理说赵括虽然长平大败,但好歹也算是历史上的名人之一了,如果真有这么段历史的话,应该不至于被忽略。

除非赵国觉得赵括实在可恶,以至于记都不想记。

反之,如果他没有参与,谁又能凭空编出这样的故事,那他的想象力未免太过丰富了。

白起听了颇为诧异:“麦丘之战很难打么?”

“你连这样的小战都记住了?”

江逸点头:“没有容易的战争,每一场胜果,都值得重视和借鉴,只是晚辈找不到史料。”

孺子可教!

白起嘴角扬起,很喜欢江逸这种求知性格,生出了指点之意。

不过,对这战他的回答也只是:“本帅记不清。”

唉……

连史书都懒得记的东西,战神白起又怎么会去记呢?

江逸默默思忖着,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暂时无法得到答案。

可本就是一个疑问句,一些观众却不知道咋的,居然脑补似的把它当成了肯定句,激烈地交流道:

“真的假的啊,江神你莫要骗我!”

“楼上你不会真的觉得赵孝成王脑壳卡了,就因为秦军说怕赵括,他就派赵括去吧?”

“可是蔺相如就说过,绝不能派赵括出阵,他只会读赵奢留下来的兵书,甚至连他的母亲,都急着和赵括撇清关系。”

一些对赵国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说道:

“再就是赵奢临死前,也说如果赵国不让赵括为将还行,要是让赵括当将军的肯定会毁了赵国。”

“就算我们后人曲解了赵括,但他的亲生父母总比我们了解吧?”

“更何况这本就是江逸替我们提出疑惑,他什么时候肯定了这份功绩了?”

……

“那此事,我们暂且不论,武安君为何说赵构是可塑之才呢?”

江逸诧异道:“据晚辈所知,赵国有不少人都质疑赵括的能力,就比如他的父母……”

白起摆手道:“赵括和赵奢的战术和心性并不一致,在赵奢和其他身经百战的将军面前,赵括当然不值一提。”

“作为父亲,没有不希望孩子比自己更优秀的,可显然,赵括一些战略和战术构想并不符合赵奢的观点。”

江逸思忖了一会,接话道:

“的确,就像他母亲对赵孝成王说的那样,赵奢获得了赵孝成王的赏赐后,会把它们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会在打仗期间不问家事。”

“但赵括一得赏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这里就可以看出父子间的风格不同。”

“风格?”

白起默默记下了这个新词,随即,不屑道:

“赵括母亲就因为儿子和丈夫的处世之风不像,就急着撇清关系,想独善其身,免受诛连。”

“虽说之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她决策的正确,但此举却让自己儿子身上多了一个笑话。”

“在举国对外,本该众志成城,荣辱与共之时,赵括母亲谏言赵括的能力不足,无可厚非。”

“可她的目的竟是为了自己,这点本帅极为不齿。”

“由此便可断定,赵括之母虽然良将之妻,但实则胆小怕事,并无主见和城府。因此她的观点,大多是受到赵奢的影响罢了。”

“至于赵奢----”

白起笑道:“他既然看出了赵括身上的强弱处,为何一方面说他缺乏实战,一方面又不让他小以实战训练?”

“作为将领,他居然看不出赵国很可能没有后继之将,居然也不想想,若真有一天战事需要,赵括作为他的后裔,怎能不被赋予使命?”

“难道赵国会让大将赵奢的儿子只去当个小兵么?”

“此乃其第一过!”

“作为父亲,他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博闻强识,饱读兵书,却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导,不循循善诱,扬长避短地加以培养,此乃第二过。”

“临终前留下这么一句遗言,让赵国更加不敢给赵括实战机会,导致他刚上战场,就毫无统帅经验地遇到本帅,此乃其第三过。”

“赵括就算不是大将之才,但也不失为可造之材。正值赵国用人之际,赵奢却亲手断了自己儿子历练的路,他看似识人,实则过于迂腐,此乃其第四过!”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