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673章

作者:烽火重燃

第1051章 春蚕到死

“老师好。”

同学们站起身来,热情洋溢地冲女老师打招呼道。

“请坐。”

女老师笑着点了点头,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自己也从桌上起身的样子。

只不过那时候,教室里的地面可不是水泥路,而是泥土路。

每次下雨天教室里都会淹得又湿又潮,孩子们上学哪怕到了教室都有可能滑倒,大家平日里下课追逐打闹时,摔跤是常有的事情。

要想好好读书,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加集中精神,克服各种恶劣的环境,这就是大多乡村孩子们读书的现状。

随着国家的发展,大批的财政支出投在了教育上,孩子们在教室里再也不用去踩水泥地,即便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也绝大多数都能享受到这个环境。

唯一还有不少需要修缮的,就是操场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孩子的操场还是泥土地,一到下雨天,老师们就得想办法搞来几块板子,临时搭出一条板子路来,否则孩子们还没到教室里,往往就会湿了裤脚,或摔的一声湿。

大部分乡村读书的90后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一些还不算十分偏远的学生们,见证了学校的泥土操场,变作水泥操场的过程。

这其中,有好心人的投资修缮,也有国家财政的大力支出,这也是江逸说的,为何要感恩国家的原因。

现在,女老师看着教室内外都已经是水泥路的学校,心里十分开心,一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

家里让你淋了雨,的确是家里还有需要进步的地方,但要是因为淋了点雨,就跑到别家而放弃养育自己的家,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老祖宗和父辈用血和汗水拼出来的土地,需要的是后辈承前启后地改进,带动整个家族兴旺起来,不是说把你护大了让你给别国送子弹。

长大后,她成为了曾经授业的老师,接过教育兴国之棒,继续砥砺前行。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课是……”

……

画面一转。

年轻的女老师拎着礼品,找到坐在瓦片屋檐下的老师。

“老师好!”

见到老师果然还住在这,年轻老师立即鞠躬道。

“你是?”

老师看起来已经有六七十岁了,她的脸上满是皱纹,记忆力也下降了许多,怎么也记不起眼前这个人来。

“我是您的学生,陈小莲。”

“哦?”老教师转了转眸子,抬头看了看天,怔神许久之后,说道,“孩子,不好意思啊,我不记得了。”

“老师,我记得您就行了。”

陈小莲赶忙凑上前来,蹲下膝盖,对老师说道:“十几年前,我小学毕业后爸妈就带我到外地读书去了,一直想回来,但是当时没什么钱,一直耽搁着没能来看您。”

陈小莲叹了口气,那时候的高铁,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又是学生,真去了外地,一年到头都未必能回来一次。

“哦,那你现在,还好吗?”老教师抬起手,轻拍着她的手背,问道。

“还好,还好,老师,我现在也来到这个村子里教书了,我打算向您一样,让我们村的孩子们都能走出大山。”

“像我一样啊?”

老教师笑着,露出只有少许牙的嘴巴,感慨道:“那要吃很多的苦哦。”

“我不怕苦,老师您条件那么苦都能坚持留在这教我们,现在学校里的环境已经好很多了呢。”

“现在啊,都没多少年轻人愿意来乡下教书了,你到这来,老师怕会耽搁你的前程,可惜我实在是有心无力了,否则,怎么也得为咱国家啊,多培养几代年轻人!”

一说到教书,老教师满是皱纹的眼睛就放起了光,说起话来的劲气也足了许多。

“老师您放心,这事啊,以后就交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了,许多地方的乡村教师虽然少,但光是今年,选择到乡村支教的老师就有好几万人呢!”

“好几万人?”

老教师欣喜地想要起身,却双腿一软又不由坐在了竹椅上,激动之前溢于言表:“有好几万人愿意投身乡村教育?”

“是的,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千千万万的老师,教给千千万万个学生的道理,我们现在懂得了这个道理,也想把这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陈小莲感受到,老教师握着自己的手充满了劲道,知道她是真的激动了。

“好啊,好!”

老教师笑道:“真要这样的话,我死也瞑目了,我还一直担心,要是没有年轻人愿意来了,那那些还无法走出大山的孩子们该怎么办啊?”

“他们买不起城里的房子,也很难走出去,要是没个老师教,可怎么得了,可怎么得了啊!”

说着说着,老教师的眼角就流下了泪来,泪水划过她满是皱纹的脸颊,苍老的眸子里尽是沧桑,和对乡村孩子的担忧。

这,也是现代,千千万万个扎根在乡村教育的老师,最担心的问题。

他们扎根乡村数十年,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的沧海变迁。

有越来越好的,也有渐渐没落的,每次看到没落时,他们都生怕,这一方土地上,仅仅只有几个的学生,会被这个社会抛弃,会没有老师愿意来教他们。

不是谁家都有能力走到城市,每个人生来都享有教育的权利。

乡下的孩子虽然少了,但哪怕只有一个,老师都有存在的必要啊。

无数的乡村教师,都在头疼这个问题,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为的就是能将乡村的孩子们,送上高等教育的学府,可以拥有更好的命运。

可是……可是他们,也会老啊,也会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到那时,要是还有学生,却没有老师教,该怎么办啊?

老教师每每想到这里,都会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现在好了,村里总算又来了个老师,虽说不知道能待多久,但哪怕是一年、两年,也能让孩子多学习到一点知识,不至于做文盲或弱后于人太多啊。

一念至此,老教师噙着热泪,既满是慈祥,又心疼地看向自己的学生,颤巍巍道:

“孩子,老师怕你在这里吃苦,可又怕……那些曾经像你一样的孩子,没有出路……”

“你说老师,到底该怎么想……才好?”

第1052章 送别

“老师,您听我说,我这次来,就是来报恩的。”

“要想做点事,哪有不吃苦的,一边怕苦,又一边想做成,那跟好吃懒做有什么区别呢。”

陈小莲伸出另一只手,紧紧地贴在放在她手上那只苍老的手上面,温柔地说:“更何况我要报的呀,是祖国和您的栽培之恩,现在乡村的教育环境已经比之前好很多了,我能做的,也就是长于乡村,还于乡村了。”

“以后啊逢年过节,我都会来看您,给您和学生们讲我在读书期间遇到的有趣的事情,让学生们能开开世面,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来,咱的孩子们学习会更有干劲的。”

老教师笑得合不拢嘴,牢牢地把她的模样记在心底,连连点头:“好,好,一定要送孩子们,走出大山啊。”

“放心吧老师,我一定尽全力。”

秋日的霞光映照在师生二人的脸颊上,一个苍老的面孔和青春的脸庞铺上了金黄色,老教师看着这年轻的学生,心中亦不由想起了,当年响应国家号召,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的自己。

那个时候呀,她甚至,要比这学生还要年轻一些呢。

哈哈,好啊,真好,现在教育条件好了,我这学生啊能考上大学,不像当年的我一样,只能上个高中咯。

老教师心底想着,缓缓闭上了眼睛。

她再也不用,悬着一口气担心孩子们的未来了,她相信,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青年关注到基层的孩子们。

那些走出乡村的青年,总有那么一群会回来的。

一定,会有那么一群青年,在全国各地,找到自己的老师,对着他说:“老师,我回来了,回来走你曾经走过的路,做我们未完成的事。”

她想,这个事啊,就叫做……教育兴国。

脑海中,幻想出了这样一副画面:青年学子学成归来,或在城市里学成的学子关注到了乡村孩子,毅然从城市里奔赴大山,扎根大山。

时空之镜中,浮现出了她的所思,所想。

“孩子,你去支教做什么,那地方又远又穷,条件不知道多艰苦!”

“爸,国家还有很多需要人的地方,还有很多孩子需要读书,就是因为条件艰苦,才更需要有人去!”

“你早晚会被现实打败的,那里撑死一个月只能给你几百到几千的工资,你能干什么啊,连老婆都娶不起。”

“那就等我被打败的那一天再说吧,我哪怕只能在那教个一两年,也都是在为国家和孩子们出力!”

青年郑重说道:“每个有心支教的青年哪怕都只能教一两年的话,大家累积和接力起来,就会是五年、十年,一百年,总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会走出大山,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总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实现全面复兴!”

说完,青年毅然填写了报名表。

“女儿,你也要去支教?”

另一个场景浮现,一个中年妈妈对自己刚大学毕业的女儿说道。

“你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应该知道农村里的环境有多艰苦啊,再加上那里监控什么都没有,万一有个什么人对你不利怎么办?”

中年妈妈摁住瞒着她报名的女儿的行李箱,她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女儿冒这个风险。

年轻女孩说道:“妈妈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就是因为我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我才更知道,农村里的孩子要是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会有多艰难。”

“我知道那边很苦,但支教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决定,我们的眼里不应该只有城市里的繁华,更应该要注重许多乡村的需要。”

“为了读书,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可以每天划钢丝绳从山的一头到另一头,为了读书,偏远地区的孩子们甚至每天要爬垂直上下的铁梯,一不小心就会掉到山崖下面,我们不能让这样的孩子没有书读。”

“傻女儿,那是他们没有选择,他们不得不读书啊,就像以前的你一样,妈妈就是因为没读好书,才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你读上。”

中年妈妈坚定的劝阻道。

女孩松开行李箱,拥抱着自己的妈妈,轻声说:“可是妈妈,就是他们没得选择,所以我们这些有选择的,更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事,不是吗?”

“就是因为他们像以前的我一样,所以我才更想让他们,也能走出大山,是国家没有放弃乡村教育,才有了我和无数农村孩子们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放弃那些曾和我们一样的孩子,这是对国,也是对您和爸爸的感恩。”

“唉……”

中年妈妈沉思许久,叹了口气,无奈的苦笑道:“你现在书读得多了,妈妈说不过你了,但是你要每天都给爸妈打电话报平安。”

“嗯嗯,放心吧妈妈,我会一定会保护好自己。”女孩做着最后的保证。

妈妈艰难地挤出一丝笑意,轻拍着女儿的背。

老教师嘴角扬起,仿佛看到,全华夏各大乡村走出去,或原本就在城市里的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到了支教事业,关注到了乡村里贫苦的孩子。

孩子们逐渐能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一个个都能走出大山。

之后,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各大行业,或成为国家的基石,或成为国家的栋梁。

她仿佛看到,他们正穿着不再破旧的衣服和鞋子,开心地朝自己跑了过来,张开双手,大笑着朝自己喊:“老师,老师!”

“哎~哎!”

老教师张开嘴角,亲切地应了两声,满是关怀地问道:“孩子们,你们……都还好吗?”

还……好吗?

……

想象的画面到此为止,观众们纷纷诧异,怎么没了?

却见那瓦片屋檐之下,老教师的头突然侧了过去,身子往旁边偏下,拍着陈小莲的手也不再动了……

伴随着身体的重量,那只手也脱离了陈小莲。

陈小莲吓得赶紧把她搀扶了住,观众们内心“咯噔”一下,心道不好,不要!

“老师?”

“老师?”

陈小莲声音颤抖着,头微微摇着,心中冒出了一个让她难以接受的想法。

不,不会的……

她伸出手,把手指抵在了老教师鼻子下,一点都不敢呼吸,全神贯注地,想要感受老师的鼻息。

可是……

可是……

她什么都没有感受到啊,她的老师没有鼻息了!

“老师?老师!”

陈小莲“哇!”的一下哭了出来,痛哭声越来越大,村子里的街坊四邻纷纷跑了过来,见到老人安详闭眼的模样,心绪,不由猛地一沉。

一个村里的老郎中赶紧过来,仔仔细细地把脉把了又把,片刻后,他的泪水再也掩饰不住地落下:

上一篇:诸神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