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649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刘赐便没有开口,认真的等了起来,这么一等就是等了半个多时辰,晁错在写完之后又是进行修改,改来改去,等到刘赐的肚子都开始饿的咕咕乱叫的时候,他总算是写完,将东西递给了刘赐。

刘赐急忙接过观看,“请治塞外书?”

“不错,这就是我献给大王的治策,塞外与中原截然不同,若是按着中原的办法来治理塞外,定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傅清是个能臣,可没有治理塞外的经验,大王可以将这书送到他手里,他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办事了。”

董仲舒也弹出脑袋来观看。

晁错轻声说道:“要治理塞外,还是要效仿当初的冒顿啊,冒顿整合塞外,采取了分化的办法,他将本身的势力分成了三个部分,又给不同部族安排了不同的放牧区,不许他们外出,以此避免他们私自联合,再委派大臣来监督他们的情况,采取通婚的方式来安抚为首者,将各部族的年轻后生聚集在身边,学习学问,让他们不知自己的部族而只知大夏……易其风俗,定下大礼,组织各部之商队,积极与中原进行通商,大开门户,让中原的商贾前来,不求为大夏盈利,只求能打破隔阂,使其互通……”

“在各地游牧必经之地修建城池,召集百姓在这里耕作,推广农业技术……从几个重要的点来来逐步控制整个塞外地区……”

“尽快开始考核制度,通过军功和考核来招纳当地的贤才……”

晁错一共列出了二十多条政策,大多是效仿当初的冒顿,也有一些是与大汉的制度相结合。

刘赐看的目瞪口呆,他抬起头来,看了看面前的晁错,忽然仰头长叹,一脸的懊恼与悔恨。

“大王?您这是怎么了?”

“寡人是后悔为什么要出手救下晁错啊!!”

“若是他获罪被流放到夏国,我还何必四处去求人呢??”

刘赐拿着那上书,开开心心的离开了晁错的府邸。

张汤却没有一同离开,将他们送走之后,他回到书房内,继续服侍晁错。

晁错此刻正在书写着另外一篇关于处置豪强方面的策文,张汤看的很是仔细,都说晁错有国相之才,不弱于张苍,张汤是认可这番话的,晁错的才能确实很高,天赋超然,写文章是全国前三的文学家,出策略是全国前三的政略家,钻研学问是全国前三的学问家……可惜,就是人太倔,不干正事,对削藩的事情念念不忘,总是觉得诸侯国是大汉头号威胁,不能不除。

按着晁错的理论,能对大汉造成最大威胁的,就一定是内部的诸侯国,这只是时间问题,早晚都会发生。

晁错匆匆完成了又一篇上书,放在了一旁,活动了一番筋骨,抬起头来,正好与张汤对视。

“你在这里做什么?”

“若是有事我会叫你,回去休息吧!”

晁错挥了挥手,张汤只好回答道:“我是想要跟着你学点东西。”

“哈哈哈,你个娃娃能学到什么呢?去读你的书吧!”

张汤附身行礼,转身就要离开。

也不知晁错想起了什么,忽然开口说道:“等一下。”

张汤止步,转头看向了晁错。

晁错打量着面前的张汤,神色似乎有些复杂,在他的眼里,张汤的形象似乎与另外一个人的身影渐渐重叠,晁错看了他许久,最后感慨道:“或许真的是我的过错吧!”

“晁公?”

“站过来。”

张汤小心翼翼的站在了晁错的身边,晁错指着面前的策略,认真的说道:“以御史府来治理天下,所要做的事情有三个,不同的职务有着不同的治理天下的办法,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共同的……尤其我们这样的法家治理天下,张释之这样的人治理天下,他会偏向以成文的律法来维持天下的秩序,因此他要不断的针对那些能超越律法所限制的人,如太子,如陛下……张不疑这样的人治理天下,他的天下仅仅局限在皇帝的身上,若是皇帝不够贤明,那天下崩坏也是迟早的事情,又如我这样的人来治理天下,我所想的天下乃是万民之天下……”

“我为什么不直接大开杀戒,非要查明他们的罪证后才动手呢?杀人很简单,可是治理天下不是为了杀人,杀人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若是忘记了根本,无视了律法,藐视了天下,只以杀人为自己升迁和获得赏赐的途径,只是为了完成皇帝的吩咐而做事,不顾其他,甚至将杀人变成自己的目的,那就算不上是法家了,只是些酷吏而已……做法家很难,但是做酷吏很容易……”

“上下有制,皇帝登基开制,所谓制,其实就是维持庙堂的根本所在了,而酷吏多轻视制,逾制而行事,这样的行为固然能在短期内取得更多的成效,可放眼长期,却会对天下之制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使得庙堂没有信誉可言,法家治理天下,是不能没有信誉的,若是天下人都不再相信官吏,不再相信庙堂,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了……”

晁错指着自己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又详细的解释起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制定。

张汤大喜,急忙低下头,极为认真的听着,又怕自己记不住,干脆拿起了纸和笔来记录晁错的言语。

等到晁错讲解完自己这次的策略后,张汤非常认真的朝他行礼,“多谢老师的教诲!”

晁错的脸上并没有多少笑容,只是一如既往的板着脸。

面对晁错忽如其来的教导,张汤显得有些受宠若惊,在跟随晁错之后,张汤就发现,这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他的脑海里只有自己,或者说,只有自己要去办的大事,所有人在他这里都只是办事用的工具,他完全不在意这些人是怎么想的,也不在意这些人是否理解自己……这还是他第一次对自己之外的人表示了在意。

“做个法家……莫要做酷吏。”

晁错轻声说着,眼眸里闪过一丝黯然的光芒。

……

“哈哈哈,阿父!我思来想去,亲自制定了治理塞外的二十多条策略,您来看看,我写的如何啊?!”

刘赐极为得意的站在刘长面前,拿出了那上书。

厚德殿内,刘长和刘安两个人都是惊愕的看着他,刘安手里也拿着上书,看到弟弟这模样,忍不住调侃道:“赐居然也开始上书了?”

刘赐瞥了一眼刘安手里的纸张,忍不住说道:“难道只有大哥才能上书吗?其实我的才能并不弱于其他人,只是因为你们都看不起我,才忽视了而已,若是兄长不信,就可以跟我比一比,看我们的上书哪个更好?”

若是其他诸侯王这么说,那大概就有点夺嫡的嫌疑,但是刘赐就无妨了。

刘安没有说话,刘赐却再次说道:“怎么?兄长不敢比了吗?让阿父来看看我们的上书谁的更好!输的那个要献出三匹骏马!!”

刘安大笑,随即点点头。

刘赐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上书递给了刘长,又催促着刘安将上书也交给刘长。

刘长拿过上书,看都没看,“安获胜。”

刘赐一愣,随即气的跳了起来,“阿父!何以如此偏爱大哥呢?你都没有看!”

“我不用看都知道是安获胜,你这写的是什么东西?”

“您就看一眼!”

刘长低头看了一眼,“还是你大哥胜……”

“这怎么可能呢?这可是晁错所写的啊!!大哥就是再厉害,还能赢了晁错不成?”

刘长顿时骂道:“你还好意思说呢!我为人堂堂正正,从不曾贪墨过他人的成就,向来都是亲力亲为,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呢?抄袭晁错的策略,连抄都懒得抄,你觉得我是看不出晁错的字迹吗?!”

刘赐委屈的低着头,“我这不是自己不会写嘛……”

刘长又看了看刘赐的策略,看了许久,随即点着头,“晁错还是不错的,想法与朕是不谋而合啊,我原先就是这般想的。”

刘赐问道:“那可以施行?”

“恩,自然可以,不过,你怎么会有晁错的文章呢?”

刘赐急忙解释了起来,“他骂我是挟恩图报……当时我就怒了,我就以子贡抢走俘虏然后不给钱的典故来讽刺他!”

刘安只觉得额头有些微痛。

刘长勃然大怒,“竖子!不会用典故就休要胡说八道!那是子路!”

刘安只觉得额头有些很痛。

自己何德何能啊,居然出生在这般的文化世家里!

“阿父……还是看看我的上书吧。”

刘安忍不住打断了他们父子二人,刘长这才拿起了刘安的上书,刘安认真的解释道:“儿臣在通读《禹贡》,《职方》等书籍之后,忽然有了些想法……当今大汉疆域宽阔,是过去都不能比的,而郡设监御史,难以有效的行监察之权,儿臣以为,若是能按着禹贡之书籍,与天下设州,增设州刺史,凌与郡官之上,监察国相之列,不予实权,直通天阙……查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刘长听闻,一瞬间居然有些恍惚。

“州?”

“是啊,我都已经想好了,以天下为州,增设州刺史……有兖,青,冀,徐……”

刘长打量着刘安,狐疑的问道:“这都是你自己所想的?”

刘安有些无奈,不是我自己想的还能是抄晁错的嘛??

你们俩擅长做这样的事情,我可不行……

“不错!与朕可谓是不谋而合!!”

第669章 定制

“御史大夫令史赵禹,勾结外强,谋害三公!”

“涉事四位彻侯除国,赵禹弃市!”

王恬启正式将此案结案,并且对他们做出了应有的判决,赵禹是一定要被处死的,就算刘长能原谅他以太上皇为由头,可也不能纵容这种勾结彻侯来谋害三公的行为。

哪怕谋害大汉的小吏,都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罪行,何况是谋害当朝三公呢,这都可以诛其宗族了,弃市都显得有些太轻。

刘长眯着双眼,王恬启的回答显然不是他所想要听到的答案。

“真的只有这五个人吗?”

“确实只有这五个人,还有一个楚国游侠田仲,已经自杀身亡,故而不在其列。”

刘长笑了起来,只是点着头,“好,朕知道了。”

“事实就是赵禹编造了书信,然后通过赵不害来让豪侠将书信带到申屠嘉那边,申屠嘉上书,晁错入狱,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一件事对吧?”

“对。”

“那申屠嘉为何不罚呢?”

“申屠嘉在看到书信后上奏,是他的职责,并不能算是同党,他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

“整个御史府里,三个大员,四十五个官员,一百多个小吏……里头就只有赵禹一个人违法?”

“是这样的。”

刘长挥了挥手,让王恬启离开了。

看着刘长满脸的不屑,吕禄笑着说道:“王恬启虽然能办事,却还是太怯弱,他是不敢扩大打击面,不敢将更多的人给牵扯进来……”

“这不叫怯弱,这叫圆滑……他愿意办事,却不愿意跟晁错那样得罪太多人,这些彻侯们彼此通婚,互为亲戚,打了一个就得罪十个,御史府里的那些人,都是些年轻有为,敢做事的,他们连晁错都敢谋害,王恬启是担心得罪了他们,等到他们将来得势,会来报复他……反正事情他已经查清了,他是宁可舍弃赏赐,也不要承担太多的罪过……”

“朕就不明白了,这大权都交给他了,他也这般年纪了,又是国中彻侯,何以退缩呢?!”

刘长骂道:“这厮真是奸诈,等他再老几岁,朕定然不会放过他!”

“不过,朕早就看出他会这么做,因此也不曾将希望放在他的身上。”

刘长说着,抬起头看向了大门,很快,就有一人走进了殿内,拜见了刘长,吕禄看到他,起身就往门外走,来人正是刘章。

“仲父,都调查清楚了,御史中丞在内的十六位御史府官吏都是知道这件事的,还有吕家的三位侯……城门校尉吕产也知道这件事,豪侠正是通过他偷偷进入长安的……另外,臣在探查的时候,还抓住了三位刺客,这三人遵守在廷尉府外,准备行刺晁错,经过查询,这三人都是齐国的游侠……很可能是……齐王刘襄所委派的。”

那一刻,刘长的脸色顿时就黑了。

他顿时就明白方才王恬启为什么会那么坚决了,不是人家怯弱,是人家真的不敢再查下去了。

查到御史中丞,他大概就退缩了,御史中丞叫郦寄,乃是大汉开国名将,诸开国功臣里排名第六的曲周景侯郦商的儿子……他阿父的排名甚至比夏侯婴灌婴他们还高,因为他阿父的关系,可谓是人脉广泛,动了他,就可能会引起夏侯婴等这些还活着的开国大臣的敌视,再查到城门校尉吕产,那王恬启基本就直接放弃了,动了这个人,那后果就更严重了,甚至王恬启曾跟随过吕产的阿父吕泽,这是自家举主的儿子,更别说吕家如今这强悍的势力,长乐宫里的那位老妇人……

难怪如此啊。

看到皇帝沉默了下来,刘章方才询问道:“是否要捉拿这几个人呢?”

“若是陛下觉得难办,我倒是有个想法……”

“你说。”

“可以将这件事上书至长乐宫。”

刘长很是不悦,“阿母都这般年纪了,难道还要让她做这些事情不成?为人子,岂能将遇到棘手的事情就丢给自己的阿母呢?成何体统!我大汉以孝治国,你难道不知道吗?!”

“仲父,是我考虑不周!”

刘章急忙行礼认罪。

刘长大手一挥,“将你查到的东西送到刘安的府邸去吧,让刘安自己去解决!”

“啊?”

“我大汉以孝治国,朕也是在想办法让那竖子有个尽孝的机会!”

“陛下英明!!!”

刘安当然不知道刘长已经将棘手的问题直接丢给了自己,他如今还在热火朝天的操办着州刺史的事情,州刺史并非是刘安临时起意,其实早在刘盈执政的时期,因为御史监的不作为,就有群臣提议加强地方的监察权,其中包括了很多思路。而州刺史只是其中一个思路而已,刘安在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后,认为这个政策挺适合如今的。

刘安跟晁错联手,想要限制各地的外王,这次也能看作是刘安对地方的再一次出击。

将地方划分为不同州后,设立的州刺史是直达天听的,他们本身没有实权,不能插手地方的事情,却可以凌驾在郡县之上,甚至是在封国之上,诸侯国当然也能监察……这不是简单的派个人去监察地方,而是要将大汉繁琐且无用的监察体系联系起来,三位一体,首先就是御史府,然后是刺史,最后才是郡县乡里的监察部门,三者结合,从而形成一套监察上下的完整体系。

刘安麾下门客极多,有能力的人更是不少,他们给刘安的上书,可谓是应有尽有,他们大多年轻,敢想敢做,刘安在先前又积累了大量的行政经验,整个人愈发的成熟,威望也是与日俱增,张释之都不敢轻易来拿刘安刷声望了,因为张释之就是被刘安所释放的,而且刘安还插手了大汉的律法,刘安对法家的学说也颇有研究,刘安在廷尉曾召开了一次会议,探讨如今的律法,在那次会议上,他大杀四方,说的诸多法家贤才们无言以对。

只有晁错能与他抗衡,而在谈论学问的同时,刘安说出该完善大汉如今的回避之律法,晁错一反常态,表示绝对支持太子!

刘安所设想的回避法,正是未来大汉三互法的雏形,这是一种针对当今官吏和豪族的律法,具体来说,就是看籍贯,联姻,出任等情况,比如你是赵国人,那就不能在赵国担任官职,若是你与赵国人联姻,那就不能在赵国担任官职,若是你曾受到过赵国君王的恩惠,那你就不能在赵国担任官职,如果一个楚国人在赵国担任官职,那赵国人就不能在楚国担任官职……

这当然是为了杜绝官员勾结,豪族坐大,彼此牟利。

这个太子是不太好糊弄的,单论学问而言,刘长这一脉的脑子都长在了他的身上,导致其余几个兄弟看起来都不是很聪明。

在诸多门客的相助下,刘安完成了对天下各州的划分,刘安将天下划分为了冀,幽,并,凉,青,兖,徐,豫,扬,荆,益,交,西,朔,倭,司隶等十六个州,这些州还是非常大的,例如朔州,就囊括了夏国和部分大汉直属的部分北方边塞郡县,幽州更是囊括了燕国以及周边诸郡,交州囊括了南越国和吴国的一部分,益州囊括了巴蜀和滇国,西州囊括了河西部分地区和西庭国北庭国,倭州是倭岛以及周边的岛屿。

可以预料,所有上任的刺史,都要承担很重要的职责。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