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11章

作者:寂寞剑客

只不过刚才说话的那个士子却没有跟上去。

只见“升官发财”“贪生怕死”旗下已经有近百士子排队。

待夏完淳父子一行士子加入后,维持秩序的夷丁挥了下手,示意这批勤王士子走进两面大旗形成的那道“无形之门”。

旗门内,只见崇祯身披一身戎装按剑而立。

崇祯身后的朱慈烺、朱慈炯同样身披甲胄,显得威风凛凛。

待近百士子站定了,崇祯才按剑上前问道:“知道朕为什么要立这两面旗吗?”

“知道。”夏完淳昂然道,“圣上之所以要立这两面旗,是要让那些想当幸臣、近臣并且以升官发财为目标的士子知难而退。”

“还有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子!”崇祯肃然道。

“所以,朕现在给你们最后一次反悔的机会。”

“你们现在就扪心自问三遍,能否做到不以升官发财为念?”

“能否做到以天下为己任,能否做到为华夏衣冠、宗庙社稷而献身?将来上了战场,能否做到不畏死、不退缩,能否做到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我能!”崇祯话音刚落,夏完淳便昂然往前跨一步。

崇祯目光落在夏完淳身上,问道:“你就不再考虑一下?”

“不必,草民已经考虑得很清楚。”夏完淳不假思索的道。

“好一个少年英雄!”崇祯欣然道,“你叫什么名字?”

夏完淳长揖到地道:“草民松江生员夏完淳。”

“你就是夏完淳?”崇祯眼前一亮。

“是,草民便是。”夏完淳道。

“好!入列吧。”崇祯点头道。

夏完淳随即走向崇祯身后站的士子。

只见崇祯身后已经站了有上千士子。

看到夏完淳过来,上千士子齐刷刷作揖。

夏完淳也是长揖到地回礼,然后站到队伍最末。

再回头看旗门处,与他同来的士子已经出现了分化。

夏允彝和陈子龙同时上前,拱手作揖道:“圣上,臣等愿入此门!”

“你们两个都是在籍官员,可要想清楚。”崇祯一脸严肃的说道,“一入此门,便需舍弃个人名利,升官发财从此与尔等便彻底无缘,甚至连生死也再不由己。”

第一百四十三章 寒门士子

夏允彝和陈子龙对视一眼,然后同时说道:“臣等已然想清楚了,就以此身付华夏、付宗庙、付社稷,虽百死亦无悔。”

“好,入列吧。”崇祯欣然点头。

夏允彝和陈子龙便昂然走向旗门后列队的士子。

包括先一步入列的夏完淳,列队的士子再次齐齐抱拳作揖,表示对夏允彝和陈子龙他们俩的欢迎,夏允彝两人也是长揖回礼。

礼仪,配上襕衫以及人物,有一等莫名的风雅。

不得不说,华夏的古礼真比握手之类的好得多。

这个时候,又有两个士子站到崇祯跟前,说道:“草民等也愿入此门。”

崇祯照例又询问两个士子:“你们听好了,一入此门从此便不再自由,朕要以军规军法对待尔等士子,你们可想好了?”

军规军法?两个士子略有些犹豫。

崇祯也不生气,摆摆手说:“既然没想好,就暂且到一边去想清楚了。”

那两个士子灰溜溜的走到了一边,看着旗门后列队的士子,有些羡慕,但是也难免有些犹豫,内心陷入到了巨大的挣扎之中。

……

远处士子中间,一群官宦子弟也在犹豫。

方以智皱眉道:“你们几个倒是给个准话,这个生死门咱们进是不进?”

“要我说,此门绝不能进。”侯方域说道,“我辈士子身份何等之清贵,圣上又岂能以对待丘八厮卒之军规来对待我等?此实有辱斯文。”

“朝宗兄此言大谬。”顾杲摆手说,“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认为圣上此举是为磨炼我等,而非真要拿吾辈士子当成丘八厮卒驱驰之。”

“子方兄斯言也,深合吾意。”吴应箕一拍折扇说道,“吾当附骥其后。”

侯方域的脸色瞬间变得难堪,因为一向以来,复社中公子都是唯他马首是瞻,可是现在顾杲却公然对他的意见提出质疑。

更让他生气的是,吴应箕居然也是支持顾杲。

陈贞慧却皱眉说:“我却以为朝宗兄说的在理,毕竟现在我等也颇受内务府副主事马大人之器重,就算是不入此生死门,不追随圣驾北上,也一样可以在留都呼风唤雨,如此又何必入此门,将自身置于危墙之下?”

好嘛,一向亲密无间的公子哥终于出现了裂痕。

这也是复社领袖人物之间第一次出现严重分歧。

可以预见,复社这个在江南文坛有着特殊影响力的团体,已经处于分裂边缘,估计今天就得分崩离析。

……

崇祯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这边。

不过,被侯方域、陈贞慧他们这些世家公子哥视为江南文坛扛鼎社团的复社,却根本不在崇祯的视野范围内。

从始至终,崇祯就没把复社当回事。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绝非区区一个社团萌芽、一群连生死都没有经历过的世家公子所能够左右扭转。

复社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社团,还差得远。

这不,眼下还没到真正的生死关头,身为复社领袖的公子哥群体就开始分裂。

至于此前加入复社的那些寒门士子,自打来到南京,几乎从来不在人前提及自己的复社成员身份,这些士子其实已经脱离复社。

关于世家子弟和寒门士子,崇祯和马鸣騄曾经有过一次深层次的探讨。

马鸣騄更加看好顾杲、吴应箕、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及郑森等官宦子弟,认为这些官宦世家子弟不仅有人脉,而且自幼跟随在父辈身边接受熏陶,所以处事的能力以及看问题的眼界都要胜过寒门士子。

寒门士子大多没见过什么世面,看问题的眼光就难免狭隘,甚至偏执,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常也难如人意。

所以培养官宦世家子弟的价值明显大过寒门士子。

但是崇祯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像眼界、处事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历练获得,但是意志品质这种东西却很难通过历练获得。

官宦世家子弟之中也有意志品质出众的,比如郑森。

但是总体上,官宦世家子弟的意志品质是很堪忧的。

反观寒门士子,因为从幼年起便要承受苦难的磨炼,这种苦难的磨炼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烙印,也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烙印,使得寒门士子对于艰难以及困苦的承受力远远胜过世家子弟。

比如说读书,世家子弟也有天赋出众者,但是他们大多熬不住圣贤书以及八股文章的枯炽乏味,因此把天赋用在了散文诗词甚至于谱写曲本上,这也是因为他们衣食无忧,所以不需要通过科考来改变人生。

但是寒门士子则不同,因为他们只有通过科考才能改变人生,所以就只能咬紧牙关埋头苦读圣贤书,然后在十年寒窗苦读中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寒窗苦读的代价就是不会长袖善舞交际,更不会秦淮河上赋诗填词博美人一笑,但是将来纵横官场的却多是这些寒门子弟。

这些寒门子弟只要给一点机会,他们就会紧紧抓住,至死都不会轻易放弃。

也正是这点,对于崇祯设想之中的新军,还有廉洁的新文官群体至关重要,至于其他的都不是什么问题。

别看这些寒门士子此时远不及世家子弟处事老练。

但是崇祯确信,等到这些寒门士子在徐州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从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从此他们从思想和处事能力上都会出现巨大升华。

那时,这些寒门士子从原生家庭带来的短板就会被完美的补全。

等到这些寒门士子再回到南京,面对那些贪图享乐而留在了南京的世家子弟,就是一种降维式的碾压!双方无论是从思想高度还是意志品质,或者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到那时候,像复社这种社团就再不会有生存土壤。

所以,崇祯是真的没把复社放在心上,来南京这一个多月,他甚至都懒得出面干预,而只是静静的等着这些公子哥自行分道扬镳,哪怕他们没有分裂,再然后一个都不肯北上,那也没什么,一群官宦世家子弟而已。

这一个月汇聚到南京的寒门士子已经超过八千。

加上国子监的两千多个学生,总人数已经过万。

今天竖的“升官发财”“贪生怕死”两面大旗肯定会劝退或吓阻大部分士子,但是以崇祯的估计,差不多会留下四千人!

崇祯的心理底线是留下三千!

只要有三千士子留下,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北伐军组建之初,也只有两千多黄埔学生。

只要有三千士子留下,崇祯就有信心将这三千人打造成三千颗种子,然后以这三千颗种子孵化出一支新军及一支清廉自律的新式文官队伍。

等这支新军遍练成型,等这支新式文官队伍打造成型,大明也就该真正复兴。

整个仪式一直持续到次日中午时分,在这期间,崇祯除了吃饭解手就没歇过,这个环节他只想亲自负责,不愿意半点假手他人。

最终的结果,远远好过崇祯的预期。

崇祯的底线是三千人,但是最终有六千多士子毅然决然跨过生死门。

对那些选择留下的士子,崇祯也没有恶语相向,反而勉励其中已取得举人资格的士子抓紧时间温习功课,争取在恩科金榜题名。

勉励了一番,崇祯便带着六千多士子往北开拔。

朱慈烺带着留下的士子,一路将崇祯和北上士子送到了燕子矶码头,依依惜别。

直到崇祯和北上士子搭乘的渡船已经驰向北岸,消失在茫茫烟雨中,朱慈烺才带着有些失落的心情回到了南京城内。

在返回南京的士子中间,就有侯方域和陈贞慧。

看着远去的渡船和士子,两人的心情也很复杂。

复社四公子终究决裂了,方以智、冒襄还有顾杲他们跟着崇祯走了,侯方域和陈贞慧等人却选择留在南京的温柔乡。

侯方域一回城就立刻往媚香楼而来。

因为这几天勤王士子一直呆在一起,不得擅离,所以侯方域已经好几天没有见着李香君了,他很担心李香君会不听他劝执意加入国难戏班,这样的话,他就会很尴尬,在南京就连个住处都没有了。

没有李香君,李贞丽可不会养着他。

侯方域紧赶慢赶,终于赶到媚香楼。

结果却看到鸨母李贞丽正指挥家仆往外搬家具。

“妈妈,你这是在做甚?”侯方域愕然道,“是要卖家具么?”

“我卖什么家具。”李贞丽没好气道,“我已经把媚香楼卖了。”

“啊?”侯方域闻言大吃一惊,“妈妈竟然已经把媚香楼卖了?”

“不然呢?”李贞丽没好气道,“香丫头都已经跟着国难戏班北上去徐州,我这媚香楼没有了香丫头,那还能是媚香楼吗?不如卖掉。”

“这贱人!”侯方域脸色垮下来。

第一百四十四章 苦难行军

回头再说勤王士子。

过江的时候就已经乌云四合,燕子矶码头上甚至已经下起了倾盆大雨。

勤王士子上岸不久,大雨就从长江南岸追到了江北,走在后面的勤王士子顿时之间就被淋个正着。

顾杲、吴应箕等就走在最后。

“快,赶紧找一个地方躲雨!”吴应箕将手中折扇一合,就往官道边跑。

听到吴应箕的招呼,方以智、顾杲、冒襄等公子哥以及同行的寒门子弟,便纷纷四散而逃,准备到官道边寻找树林避雨。

然而,这些士子才刚刚散开,数十骑夷丁便飞奔了过来。

“喂,能否捎我一程?谢了。”顾杲浑然不知道发生何事,居然主动招呼这些夷丁,希望他们能够带着他走一段。

这样就能少淋一段雨。

以前在南京时他们跟夷丁相处得就挺融洽。

结果顾杲话音才刚落,冲在最前面的那个夷丁就已经一马鞭猛的抽过来,只听“叭”的一声炸响,顾杲脸上瞬间就多出了一道血印子。

突然遭此重击并羞辱,顾杲整个人都懵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