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78章

作者:寂寞剑客

“可惜。”陈明遇有些遗憾的说道,“这次的潮水退得太低了,要不然有水师在,建奴根本别想把炮台修起来。”

“建奴想要修炮台还是能修起来的,有水师也阻止不了他们。”

阎应元摆了摆手,又说:“毕竟水师的红夷大炮无论是口径还是射程,都不足以跟建奴的红夷大炮相提并论,所以建奴完全可以先在稍远的地方修炮台,然后凭借这些炮台的掩护到更近的地方修炮台,早晚总是可以把炮台修到现在这个位置的。”

陈明遇黑着脸道:“哪怕只能延误几天也比什么都不做强百倍。”

“拱辰,你错了。”阎应元却摆手说,“谁说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只要我们守在这里,就相当于是一把尖刀抵在了建奴的咽喉要害,建奴就得在大沽口留下足够的兵力以及火器,这就是对建奴国力的极大消耗。”

陈明遇点点头说:“就怕建奴不会善罢干休。”

“建奴肯定不会善罢干休,但是在入冬之前他们是无能为力了。”说到这稍稍一顿,阎应元又说道,“至于说入冬之后,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局面。”

“也是。”陈明遇释然道,“或许那时圣上就兴兵北伐了。”

“圣上北伐应该没那么快。”阎应元道,“但在入冬之前向大沽口增兵却完全有可能,毕竟相比进攻,坚守城池等着建奴前来进攻似乎代价要小得多。”

“有理。”陈明遇又道,“算算时间,圣上也应该接到消息了吧?”

“那就得看圣上在哪里了。”阎应元道,“圣上若在徐州,怕是已经得到我们的消息,他若是在南京,恐怕还得等两日,若是在四川,还得再等数日。”

……

崇祯此时仍在徐州。

多铎终于还是撤兵北返了。

带着无限的惆怅还有不甘,多铎最终还是撤了。

确定建奴真的已经撤兵北返,崇祯也准备南返。

然后走到徐州城外的时候,正好遇到北返的陈子龙夫妇。

“臣农科都给事中陈子龙,叩请圣上金安。”陈子龙向着崇祯拜倒在地。

在陈子龙右后少许,柳如是也是盈盈拜倒:“民妇柳如是叩请圣上金安。”

“贤伉俪请起。”崇祯虚虚的一托,又笑着对陈子龙说道,“陈子龙,朕这么急着将你召回徐州,你应该不会怪朕不近人情吧?”

“圣上言重了,臣岂会有此等荒谬想法。”

陈子龙连忙说:“何况臣也没打算在南京多呆。”

柳如是起身后则是垂着头,也不知道她在心里想些什么。

不过崇祯也懒得去想这些,他不可能因为柳如是的艳名就对钱谦益轻轻放过,像钱谦益这等不知进退不知收敛的奸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更重要的是不杀钱谦益不足以维持商界的秩序。

当然,这里所说的杀并不是杀头,崇祯其实很讨厌杀头。

相比人头落地,崇祯更喜欢将这些奸商或者蛀虫的骨头都榨出油。

对付魏国公、黔国公等勋贵如此,对付靖江王、楚王等宗室如此,对付常熟钱家、松江徐家及如皋冒家等奸商亦如此。

崇祯对冒家也没有丝毫手软。

有功该奖赏,有过那就该受罚。

冒襄一人之功庇护不了冒氏一族。

当然,连坐剥夺冒襄名誉是不会的。

冒襄的子侄辈该享有的权力仍旧还在。

但是如皋冒氏一族的家财就赔个精光。

当下崇祯又对陈子龙说道:“陈子龙,春耕已经开始了,你现在最要紧就是一桩,做好甘薯、苞谷及土豆的选种育种,尽快培植出亩产更高的粮种。”

“臣领旨。”陈子龙肃然道,“臣定会尽心竭力选种育种。”

崇祯又对随行在侧的堵胤锡说:“堵卿,记得多种些辣椒。”

“臣领旨。”堵胤锡恭声应道,“臣会让徐州镇兵多栽番椒。”

崇祯也没有跟堵胤锡过多解释,让徐州镇台种辣椒做什么用。

事实上辣椒这玩意用处大了去,除了直接用作生化武器之外,更可以用作明军口粮的调味品,有辣椒和没有辣椒的口感是截然不同的,关键还能够御寒。

用不了太长时间,大明朝就肯定会对辽东、漠北甚至西伯利亚用兵。

在那等冰天雪地,如果没有高度数的白酒以及辣椒御寒,那是不可想象的。

崇祯带着陈子龙、柳如是夫妇,边说边走,很快来到官道边的一个寨堡前。

这也是一个标准的寨堡,住了三百户镇兵,因为现在已经是四月初,所以这个寨堡的镇兵以及亲属已经开始在春耕。

只见长满绿草的田间地头尽是扛着犁耙或者牵着老牛的镇兵。

除了镇兵之外,还有许多拎着篮子的农妇,不少农妇还挺着大肚子,也有农妇背上背着背篓,背篓里躺着一个小小的婴儿。

不时有婴儿的啼哭声随风传来。

回想起崇祯十七年四月初过徐州时的景象,简直跟隔了一个世纪般。

那时的徐州真是一片死气沉沉,官道上甚至看不到一个活人的身影,好不容易看到几个难民,也大多神情木讷、面容枯槁。

至于炊烟什么的更是半点看不见。

只有到了县城府城才稍微有点生气。

然而仅仅过去三年,徐州就大不一样。

一垄一垄的耕地回来了,扛着犁耙牵着老牛的农夫回来了,挺着个大肚子背篓里装着婴儿的农妇也回来了,一派生机盎然。

事实上不光是徐州、归德跟开封这边。

江那八府一州的光景比这边还要更好。

完全可以预见,今年将有一波生育高峰。

只不过,还是会有不如意之处,当经过下一个寨堡的时候,便远远的看见有一家正在办丧事,派人去询问才知道这家的媳妇刚刚难生死了,一尸两命。

崇祯闻言便叹口气,扭头对着堵胤锡说:“堵卿,回头朕去跟傅山说一声,让他从医学院抽调一批师生前来徐州镇台先开一家医院,别的可以先不管,但是得尽可能的保证产妇和孩子的生命安全。”

“多谢圣上。”堵胤锡闻言大喜。

堵胤锡早就听说医学院的师生在南京开办了医院,分门别类收治各种病人,尤其是医院里专设的妇产科,专门救治难产孕妇,活了许多产妇。

堵胤锡正想着如何跟崇祯开这口,没想到崇祯先提起这茬。

崇祯又说道:“堵卿,近几年内你们徐州镇台没有作战任务,主要是种田,把甘薯、苞谷还有土豆尽量多种一些,为下一步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做准备。”

“臣谨领旨。”堵胤锡拱手一揖说,“臣会亲自督促种粮事宜。”

正说话之际,一骑快马忽然间从山东方向飞奔而来,隔着老远就开始高喊:“大沽口急报,大沽口急报!”

山东总督王家彦和山东提督胡心水得知崇祯在徐州,

直接就把水师从登州卫发来的塘报,送到徐州来了。

看完山东布政使司发来的急递,崇祯顿时大喜过望。

第四百七十四章 恩威并施

“好消息。”崇祯扬了扬手中塘报说,“大沽口守住了。”

“大沽口守住了?”堵胤锡、胡国柱、陈子龙等人也是大喜。

“胡国柱,你瞅瞅。”崇祯又将塘报递给胡国柱,“阎应元在大沽口的表现,并不比你们骑兵营差多少,也是打得极为漂亮。”

崇祯是想借阎应元来敲打一下胡国柱。

胡国柱这小子自从在谷亭镇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之后,整个人就有些飘了,言语间经常流露出老子就是大明第一战神的口气。

甚至于对崇祯的封赏也是不怎么满意。

战斗结束之后不久,崇祯就酬功敕封胡国柱为忠勇男,将来娶妻生子之后还可以荫一子免试入国子监读书深造。

凭心而论,这封赏其实已经不错了。

毕竟谷亭镇这一战,主要功劳并不能记在胡国柱身上。

因为无论换谁指挥,骑兵营都能轻松顶住建奴的围攻。

谷亭镇这一战主要是赢在空心方阵,而不是赢在有他胡国柱。

但是胡国柱不这么认为,这小子把主要功劳记在了自己身上。

有一次这小子在喝醉了之后扬言说,凭谷亭镇这一仗,他就足可以封侯爵。

这就让崇祯不自禁的联想到了洪武年间的大将军蓝玉,胡国柱这小子的本事可能不到蓝玉的两三成,狂妄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实话,崇祯也不喜欢畏畏缩缩的武将。

一个武将如果连自信都没有,又怎么可能打得了胜仗?

但如果自信变成了自负那就很麻烦,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狠狠的栽个大跟斗,就跟丢了街亭导致诸葛亮北伐失利的马谡。

所以崇祯想刹一刹胡国柱的威风。

“阎给谏在大沽口确实打得漂亮。”

胡国柱看完塘报后,不咸不淡的说道。

看得出来,胡国柱内心还是非常不服气。

胡国柱觉得阎应元在大沽口确实打得不错,但是跟他们骑兵营的表现不是一个层次,他们骑兵营打败的可是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且还是兵力六倍于己的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而且最终还给建奴造成了巨大杀伤。

阎应元在大沽口打的是绿营,怎么跟他比?

崇祯眉头一皱又道:“胡国柱,你是不是觉得阎应元在大沽口的表现,跟骑兵营在谷亭镇的表现无法相提并论?”

“臣不敢。”胡国柱低着头道。

“不敢?看来你是真的不服气。”崇祯的脸色垮下来,“如果朕跟你说,谷亭镇之战无论换新军哪一个步营去打,都能打出同样结果,然而大沽口,换其他任何一个步营又或者你们骑兵营去打,都不可能打出这结果,你肯定也不服气是吧?”

这次胡国柱直接就不再吭声了,显然心里是真的不服气。

崇祯也没蠢到试图说服胡国柱,永远都不要尝试说服别人。

只不过,胡国柱也被打入另册,看来这小子还需要继续打磨。

当下崇祯对胡国柱说:“胡国柱,将来你会知道朕并没有骗你。”

顿了顿,崇祯又转头对堵胤锡说:“堵卿,本来朕还想着跟你回徐州,无论如何也要喝了这一顿庆功酒再回南京,可是现在却不行了。”

“大沽口虽然守住了,但接下来建奴肯定不会善罢干休。”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入冬之后,建奴肯定还会对大沽口发起进攻,而且这次建奴大概率会采取土攻的战术。”

“所以朕得赶紧回南京去做准备。”

崇祯是急着赶回南京去研制水泥。

今年入冬之前建奴肯定不会再进攻大沽口。

但是等到入冬后,北海全面封冻,水师被迫撤出北之后,建奴就一定会再次向大沽口发起进攻,而且大概率会挖地道搞爆破。

在强攻没有效果的前提之下,爆破就是最好的攻坚手段。

到时候就只能依靠水泥浇灌坑道,封堵建奴的爆破战术。

烧制水泥的原理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先将石灰石研磨成粉末,再和黏土搅拌在一起装进大铁罐里高温锻烧,出来就是水泥。

但是大铁罐具体要锻烧到多少度?

还有石灰石和黏土的配料比是多少?

再还有除了石灰石和黏土两样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添加成分?

这些崇祯就一概不知,所以这就需要不断反复试验,需要时间,所以崇祯就连一天的时间都不想耽搁,想要尽快赶回到南京去。

这事非得崇祯自己做,因为大明没有适合主持这项工作的人才。

刚刚通过卜弥格拐来的三十六个西洋年轻学者又因为语言不通,至少一年之内恐怕是指望不上他们的,所以只能崇祯自己来负责。

正好也可以趁着这段时间点一下科技树。

看看能否把线膛步枪以及蒸汽机给搞出来。

至于四川,崇祯是不打算去了,一来太远,二来也不是主要作战方向,三来秦良玉也是比较让人放心,收拾四川的那些军阀跟张献忠,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至于说李自成,虽说李自成已经亲领大军去了汉中,但是以崇祯估计,李自成只怕是很难打垮张献忠再杀进四川,双方最多打成相持,然后让秦良玉捡个大便宜。

至于张献忠会不会联合李自成,崇祯觉得断然不会,自从两人先后称帝之后,就已经成了死敌,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