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82章

作者:寂寞剑客

多尔衮哂然说:“就算是由大臣说了算,也轮不到汉臣吧?”

“现在当然是绝无可能轮到汉臣说了算。”侯方域摇头说,“但是二十年后,五十年之后呢?汉人更善于科举考试,若是让汉人享有与满人一样的权力,那么总有一天,汉臣将会成为主流,而满臣将会被排挤出大清权力中枢。”

多尔衮忽然笑着问道:“侯方域,你可也是汉人。”

“奴才是汉人,但更是主子您的奴才。”侯方域恬不知耻道,“所以自当事事处处替主子您着想,也是替大清着想。”

第四百七十九章 多尔衮的坚持

“狗奴才,你这说的是真话?”

“主子,奴才所言句句属实,若有半句虚言,天打五雷轰。”

“发毒誓就不必了,朕可不信那些虚妄之言。”多尔衮哂然一笑又说道,“不过,你刚才说洪承畴他们试图改造大清朝廷,朕也是发现了,他们甚至还将前明官场的一些陋习也带到了大清朝廷,想在大清也搞党争。”

“主子您乃是不世出的英主,似洪承畴这等汉臣的伎俩自然是瞒不过您的眼睛。”侯方域谄媚的道,“党争属实贻害无穷。”

“党争的确是贻害无穷,那是会动摇大清之根基的。”

多尔衮深以为然道:“洪承畴他们几个人提议的将所有汉民划入八旗汉军的建议,势必会导致满臣与汉臣之间变得势同水火,党争不断。”

“便是汉臣与汉臣之间的党争也会变得更加的激烈。”

“如此一来,无需南明或伪顺用兵,大清自己就会土崩瓦解。”

“主子明见。”侯方域也是深以为然,“党争必然会导致亡国。”

“但是此举也有一大不可忽视之好处。”多尔衮喟然说道,“那便是可以让大清一夜之间获得上百万兵源,此事尤为重要,毕竟南明已经拥兵八十余万。”

侯方域沉吟了片刻之后说道:“主子可以取其折中,如此既不会得罪满人动摇根基,又可以让大清获得兵源上百万之众。”

“折中法?”多尔衮神情微微一动问道,“怎么一个折中法?”

侯方域道:“从京畿、河北、山西及山东筛选出五十万户汉民入八旗汉军,可给予这些汉民按丁分田,并且免征粮税或者只征很少的粮税,其余的一百多万户汉民则全部迁来京畿与满人做包衣,具体则按照满人功勋爵位进行分配。”

“这倒真是一个不错的法子,不仅可以在一夜之间为大清扩充五十万兵源,而且可以讨好大多数满人,如此一来也就不会导致满人的反对。”多尔衮眼前一亮,随即又说道,“但是这么做也会得罪广大的汉族缙绅。”

筛选五十万户汉民划入八旗汉军,而且还要给这五十万亩汉民分田,再把剩下的一百多万户汉民强行迁来京畿给满人做包衣,这就严重损害了汉族缙绅的利益,简直就是噶了北方数省的汉族缙绅的命根子。

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山西、河北以及山西的耕地,大多集中在汉族缙绅手中,大清若要给抬旗的汉民分地,就只能抢夺这些汉族缙绅的耕地。

让满人吐出之前跑马圈地圈走的耕地,这是绝无可能的。

再一个除了抬旗的五十万户之外,再把剩下的一百多万户迁到京畿,那就搞得大清各省的地主缙绅连佃农都没有,这不是噶了他们命根子又是什么?

至于被迁居到京畿的一百多万户汉民,屠刀之下,由不得他们不从。

再说他们在原籍给汉族地主种地是种,到了京畿给满人种地也是种,没什么区别。

“得罪了汉族地主缙绅又如何?”侯方域阴阴一笑又道,“他们除了做大清顺民,难道还有别的选择?是南明能收留他们,还是伪顺能容得下他们?”

多尔衮闻言开始认真思索,侯方域的这一提议或许真能行?

先夺耕地,再接着夺佃农,似兵部尚书张缙彦、礼部侍郎孙之獬等汉臣肯定不满,但是不满又能如何?

这些汉臣先叛前明,再叛伪顺,无论崇祯还是李自成都恨这些汉臣入骨。

崇祯更是公开声称要在北方推行均田,所以这些汉臣就算叛清重归大明,也不会有好结果,至于伪顺皇帝李自成就更加不用担心,从他将牛金星凌迟处死就能看出,此人并不是有大胸襟之辈,所以那些汉臣再投伪顺的可能也不大。

还真如侯方域所言,汉族地主缙绅得罪了又如何?

这些人不过就是一群绵羊而已,就杀了吃肉又能怎样?

“狗奴才。”多尔衮笑着踹了侯方域一脚,又骂了一句,“鬼点子还不少。”

侯方域便立刻一脸谄媚的笑道:“奴的鬼点子是多,可也只会为了主子您、为了大清朝而贡献鬼点子,旁的时候奴才不过就是个白痴。”

多尔衮笑了笑,又吩咐曹尔玉:“立刻召祁充格、刚林、索尼等人来议政。”

似洪承畴、范文程、宁完我以及侯方域等幕僚仅仅只能提供建议,可是真到做决策的时候,多尔衮还是得跟祁充格、刚林以及索尼等军机大臣商议。

次日一早,军机房就下了一道诏令,令各省督抚筛选汉民并抬旗。

多尔衮还是有点手段的,没有想着一步到位,而是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筛选出五十万户汉民进行抬旗,籍此稳定地方形势,使得京畿、河北、山西以及山东诸省的百姓归心。

第二阶段,才是将剩下的百多万户迁往京畿。

所以第一道诏令颁行后,除了那些坐拥大量耕地的地主缙绅之外,名下耕地不多的地主缙绅甚至还对清廷感恩戴德,以张缙彦为首的河北缙绅甚至于还弄了一封万言书,公然要给多尔衮上帝号,将皇父摄政王改为皇帝。

坐拥万顷良田的大地主大缙绅当然不高兴。

但是没用,刀把子握在建奴手里,你能怎样?

相比地主缙绅,北方百姓的感激就更加朴实。

抬旗并免税的汉民百姓争相给多尔衮立生祠。

然后逃亡到南方的现象也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故土难离,如果能活得下去,谁又愿意背井离乡?

如此一来,建奴治下数省的治安形势得到极大好转。

半个月后,清廷紧接着又颁行了第二道诏令——迁徙。

而且多尔衮还留了一个心眼,没有直接说要把迁徙到京畿的汉民百姓分给满人做包衣奴才,而只是说京畿空虚,需要迁徙北方数省百姓充实京畿,而且还骗百姓说,只要到了京畿就能每丁给耕地五十亩。

因为有了抬旗分地的五十万户的范例在前,而且清廷还下发了搬家口粮,所以北方数省剩下的一百多万户汉民便很高兴的踏上了迁徙京畿的旅途。

到了这会,北方数省的地主缙绅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

经历多年战乱之后,北方数省原本就只剩下150多万户。

现在50万户已经划入八旗汉军,成了旗人,剩下100多万户又被清廷强行迁往京畿安置,这样一来,就再没有佃农给地主缙绅种地了,就再没人给地主缙绅盘剥,今后他们吃谁去?今后就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种地,这怎么行?

此诏一下,建奴治下数省顿时之间激起轩然大波,朝中之汉臣议论纷纷,地方上的缙绅更是痛心疾首,如丧考妣。

对于这些地主缙绅来说,真的是好日子到头了啊。

于是以张缙彦为首的缙绅代表又上了一道万言书,声称这一举措会动摇大清国本,让多尔衮无论如何也要收回成命。

洪承畴、范文程和宁完我也力劝多尔衮收回成命。

因为洪承畴他们看出来,多尔衮在听取他们意见,对八旗制度做了重大改革之后,却并没有继续沿着他们划出的道路走下去,而是原地掉头,一下退回到老汗的八旗渔猎制,多尔衮分明是要将北方数省打造成一个放大版的后金汗国。

这与洪承畴他们理想中的“国度”可相差太远了。

然而多尔衮却根本不听,他是很重视洪承畴他们的意见,但是绝不轻信,在多尔衮的内心还是有着他自己的坚持的,比如剃法,又比如八旗渔猎制,这是女真或大清的根本,多尔衮绝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劝谏而轻易放弃。

……

当李若琏通过秘密渠道将建奴的这道诏令送到南京的时候,崇祯正在清凉山下的格物科工场亲自督造水泥。

要想造出水泥,首先必须得有个窑。

格物科工坊就有大明最好的泥瓦匠,崇祯选了一批泥瓦匠,在清凉山的北麓修砌了一溜足足五十口锻烧窑。

崇祯只记得水泥的配料中有石灰石、黏土以及某些添加剂,但是配料比例还有添加剂的种类就不是很清楚,所以只能摸索尝试。

五十口锻烧窑,共分为五个对照组,每组共计十口锻烧窑。

第一个对照组装入九成石灰石加一成黏土,十口锻烧窑中加入不同种类的添加剂,比如说铁矿石、铜矿石、玻璃又或者木炭等。

第二个对照组装入七成石灰石加三成黏土,加不同添加剂。

然后依次类推,第五个对照组装入一成石灰石加九成黏土,每组的十口锻烧窑中分别加入十种不同添加剂,然后往炉腔中填充进麦秸开始长时间锻烧。

崇祯的锻烧窑,跟常见的砖窑差不多,窑温通常能达到800度左右。

烧制瓷器的瓷窑的温度就要超过1200度,普通砖窑的温度就不够,然而锻烧水泥所需要的窑温那就更高,足足需要1400多度才行。

第四百八十章 大明的优势

崇祯根本不知道,烧制真正的水泥需要1400度以上的高温,这么高的窑温不说能不能达得到,就算能达到,这也仅只是锻烧水泥的其中一个条件而已,事实上除了窑温之外,还有其他更苛刻的条件。

所以要想锻烧出真正的水泥是绝无可能的。

崇祯最终能锻烧出来的只能是阉割版水泥。

也就是传说中古罗马帝国所发明的火山灰水泥。

这种水泥的强度远远不及现代硅酸盐水泥,相比三合土也是强不到哪去。

毕竟大秦用三合土夯打的直道,直到两千后都还是清晰可辩,然而古罗马帝国用火山灰水泥涛筑的存世建筑还剩下哪些呢?

只不过崇祯并不清楚这点,所以兴致很高,带着一群工匠还有一批勤王士子,在清凉山的北麓干得热火朝天。

朱慈烺也跟在崇祯的身边。

但是朱慈炯却是不见身影。

崇祯用脚指头都能猜得到,朱慈炯肯定是去紫金山打猎了。

自从得到那支线膛步枪后,朱慈炯就彻底迷上了这款步枪,连每天晚上睡觉都必须抱着线膛步枪才能够入睡。

这会,崇祯父子正带着工匠在研磨石灰石。

由于缺乏机械,所以只能使用原始的方法,就是用铁锤砸,将大石块砸小,再将小石块砸成碎末,碎末还要继续研磨,最后用筛子筛。

只有最细的粉末才能与黏土进行混合锻烧。

为了确保混合均匀,石灰石和黏土称重好之后还要用水融解再灌入锻烧窑,再用风箱来鼓风进行长时间的锻烧。

崇祯正拿着锤子砸石灰石,王承转走进来。

“万岁爷,北京来的密信。”王承恩小声说。

崇祯便赶紧站起身,走到一边先擦干净双手,然后从王承恩手中接过蜡丸。

捏碎蜡丸,取出密信展开,一看之下崇祯的脸色便垮下来,多尔衮又整活,这狗东西还真是不能小觑,居然整出这出?

朱慈烺也跟着过来,问道:“父皇,出何事了?”

“你自己看吧。”崇祯没有多说,只是将手中的密信递过来。

朱慈烺看完密信之后也是愕然说:“怎么会这样?多尔衮是疯了吗?他就不怕洪承畴等汉臣作妖,难道也不怕吴三桂、姜瓖等降将举兵作乱?”

“洪承畴他们是绝对不会作妖的,至于姜瓖、吴三桂他们,原先或许还有可能作乱,现在只怕是半点胆量都没有了吧。”崇祯喟然叹息道,“多尔衮还真是不简单哪,此诏一下,建奴一夜之间便多出五十万顺民。”

“但是那五十万户终究是我汉民,未必就会从此心向建奴。”

朱慈烺从情感上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北方数省的老百姓会真的臣服于建奴的统治之下。

崇祯对此却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烺儿,只有受过儒家教育的士子才会有拥有家国情怀,大字不识几个的底层百姓是不可能拥有家国情怀的,对他们来说,大明是朝廷,满清也一样是朝廷,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历史上,契丹人、女真人也曾统治过黄河以北地区,生活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大量汉民很快也习惯了异族统治。

宋朝时,生活在河湟地区的汉民甚至于被蛮族同化。

说到底,指望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底层百姓跟脱产的士绅阶级一样拥有家国情怀,这纯属是痴心妄想,正所谓仓廪足而知礼仪,人类只有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才有体力以及精力追求精神生活,否则的话搬砖都来不及,跟我谈诗和远方?

“可是,这怎么能一样呢?建奴乃是蛮夷,乃是异族。”

“可他现在已经入了华夏,按照儒家法统,已然华夏之。”

华夏文明只重法统,而不重血统,无论是汉族还是蛮族,只要入了中原并且肯承认儒家法统的地位,那便是华夏共主,汉族的士绅对此也是承认的。

只不过,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很少发生就是,严格说起来只发生过两次。

仅有的这两次便是元朝以及清朝,这两个阶段儒家法统是被蛮族继承,但是汉族士绅也是承认蒙古及满清的正统地位。

朱慈烺闻率顿时无言以对。

好半晌,朱慈烺才又闷闷的问崇祯道:“父皇,如此一来,建奴之军力将会得到空前增强,北伐之战岂不是胜算渺茫?”

朱慈烺明显还是受到这个时代的局限,对建奴有畏惧心理,觉得同等兵力同等装备条件下,明军肯定是打不过建奴的,然后现在,建奴无论是火器还是兵力数量,都已经陆续抹平了与大明之间的差距,所以就觉得北伐的胜算渺茫。

正所谓见微知著,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朱慈烺充其量只是个守成之主。

建奴仅仅只是暴兵五十万,而且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暴兵,而只能说是有了五十万的后备兵源而已,可是朱慈烺的内心就已经打起退膛鼓。

所以说,指望朱慈烺来开疆拓土是指望不上的。

这方面,反而是朱慈炯更具有进取心,不过朱慈烺缺乏进取心也不是什么缺点。

如果他足够长寿,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打下了足够大的疆域,那么继位的下一任皇帝是个守成之主反而是好事。

这些念头从崇祯脑海里一闪即过。

“不会。”崇祯淡淡一笑又接着说,“北伐之战乃是两国国力之争,双方军队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建奴纵然能够组建起一支上百万人的庞大军队,可是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武器以及后勤,也不过是纸老虎。”

“国力之争?”朱慈烺闻此脸色好看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