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89章

作者:寂寞剑客

无论如何,大明和大顺都尊崇儒家宗庙,汉家衣冠,可是建奴信奉的却是喇嘛教,发式也是金钱鼠尾,其服饰更是与汉家衣冠迥异。

但是从国家利益的立场,却必须助清伐明。

因为建奴一旦灭亡,大顺肯定不是大明之敌。

宋献策这次也保持沉默,因为大势已经是明摆着的。

让宋献策和李岩颇有些意外的是,此前极力鼓吹助清伐明的顾君恩却又换了说法,居然极力撺掇李自成出兵打建奴。

“圣上,此乃趁火打劫谋取山西之天赐良机!”

“此时建奴之重兵已然云集北京及静海附近,山西必然空虚至极。”

“大顺于此时出兵山西,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拿下,待拿下山西,圣上再驱大军东出固关或紫荆关,与崇祯会猎于北京城下。”

“如此,大顺定鼎天下之时机至矣。”

听到这,李自成和宋献策两人已经傻眼。

李岩眸子里却掠过一抹明悟之色,他已经猜到顾君恩的真正意图。

不得不说,顾君恩此计确实是又阴又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旦此计得以成功,建奴还有明军只能落下两败俱伤,大顺则可以尽收渔翁之利。

此战之后大顺鼎定天下,也不是不可能,诚然好计!

李自成还是反应不过来,皱着眉头问道:“右军师你之前不是主张助清伐明的吗?怎么突然改了主意,改打建奴了?”

顾君恩也没有故弄玄虚,直接和盘托出。

“圣上,打建奴是顺带,臣的真正意图是暗算南明!”

“暗算南明?如何暗算?”李自成问道,“背后偷袭?”

“圣上明鉴,正是背后偷袭。”顾君恩道,“不过此言不足以为外人道。”

“圣上可颁布一讨虏诏,言我大顺决意发兵与南明联兵共讨建奴,圣上还可以与崇祯再订一份君子协定,顺明两军先不分彼此,共击建奴,待灭掉建奴之后,再选择一处开阔地堂堂正正一决胜负,胜者为君,负者为臣。”

“如此一来,黎庶百姓可以免遭刀兵。”

“九州万方也得以玉全,则天下幸甚。”

说到这一顿,接着说道:“臣料崇祯不敢拒之。”

“好!右军师此计甚妙!”李自成一拍龙案叫出声来。

李岩与宋献策也是默然以对,盖因此计确实无可挑剔。

尤其是顾君恩建议大顺趁火打劫趁虚夺取山西,更足以迷惑世人,令世人皆以为大顺真有意与明军先灭建奴,再定君臣。

李自成又道:“速召左懋第觐见。”

到了这份上,李自成也就不再藏着掖着。

其实李自成早知道左懋第一直为大明传递情报。

召见左懋第,令左懋第向大明传递消息之后,李自成便在当天下午颁下讨虏诏,并于次日上午誓师东征。

大顺军其实早就在黄河边集结。

颁下讨虏诏后的第三日,李自成便亲率中营十五万马步大军从禹门渡东渡黄河,李岩则与李过率后营十万马步大军,从保德州杀入山西。

此时的山西确实很空虚,仅有不到两万练勇驻守。

原本山西有十五万练勇,但是得知明军北伐之后,多尔衮便将山西的绝大部份练勇都调到北京加强防御。

剩下的两万练勇也分散驻防在八个州府之中。

平均下来每个州府的驻军仅有不足三千练勇。

这些练勇虽有一定斗志,但是严重缺乏训练,军械更是奇缺,许多练勇甚至只能拿木刀或者竹矛当兵器。

这样的练勇,如何抵挡大顺军?

南北两路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杀入山西。

短短不到五天时间,李自成的中营就打到了平遥,离太原只有咫尺之遥,李过、李岩率领的后营进兵尤其迅速,居然已经打到了浑源县境内,距离紫荆关只有不到三百里,缩在北京城内的建奴几乎已经可以听到大顺军将士的杀伐声。

……

多尔衮闻听此讯后,顿时感到一等被愚弄的羞恼。

“李自成背信弃义,言而无信,小人,真小人也!”

“李自成不仅背诺,而且愚蠢,简直是愚不可及!”

“他真以为崇祯会信守什么君子协定?君臣之约?”

“他也不想想,大清若是亡了,崇祯又岂能饶过他?”

“大清于伪顺有夺国之恨,但是伪顺于南明也一样有夺国之恨,他真以为崇祯会看在同属儒家宗庙、汉家衣冠的份上,网开一面?”

范文程、宁完我走进睿亲王府的垂花门时。

远远的就听到多尔衮的咆哮声从东暖阁传来。

当下两人对视一眼,又齐齐的长叹了一口气。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初让出山西该有多好?

但是现在再说这些,已经于事无补,只能见招拆招。

两人走进东暖阁时,只见地上散落着不少钧窑瓷器碎片。

其中还有一对多尔衮最为珍爱的天青釉花盆,此时却也化为了满地的碎片,由此足见多尔衮内心有多么的愤怒。

最倒霉的还是曹尔玉。

脸上有着五道鲜红指印。

估计没少挨摄政王的耳光。

做奴才的,也是属实不易。

“两位先生来了,都坐吧。”

见到范文程两人,多尔衮迅即收敛起了怒意。

在曹尔玉这样的奴才面前发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范文程、宁完我这样的汉臣跟前发怒失态那是会出事的,传出去会动摇民心、军心。

范文程和宁完我单手撑地给多尔衮请了个安,然后才敢落座。

多尔衮直接问道:“李自成的讨虏诏你们看了吗?不知两位先生对此做何感想?”

“主子,李自成鼠目寸光之辈,常看不清时势,不过此次悍然发兵山西,扬言要与崇祯会猎于北京,这其中颇多可疑之处。”范文程扳着手指头逐一的细说,“其一,李自成若真欲合击我大清,他又何必假手桑噶尔,组建蒙古联军反过来帮助我大清?”

“其二,李自成若真是个莽夫,恐怕也不会等到今日始才出兵山西。”

“其三,李自成诚然蠢货一个,但是当皇帝也有数年,怎么也该知道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才是真的,利益之外全都是假的。”

“其四,李自成确实鼠目寸光,但是他麾下的顾君恩、李岩等人却是颇有眼光,当知唇亡齿寒之理,所以不可能不向李自成提出劝谏,有鉴于此,奴才更愿意相信伪顺大军此次发兵山西,除了趁火打劫之外,更多的是在唱戏。”

“唱戏?”多尔衮若有所思道,“唱给谁听?给朕听?”

“唱给天下人听。”宁完我接着说道,“不过最主要还是唱给崇祯听。”

多尔衮沉声说道:“两位先生的意思,伪顺军伐清是假,讨明才是真?”

“不。”范文程摇摇头说,“伐清是真,讨明也是真,若是奴才没猜错,李自成是想撺掇明军先击灭我大清兵,然后从背后向明军发起致命一击。”

宁完我接着说道:“如此便可一战定乾坤,定鼎天下。”

这一操作,跟当初多尔衮在一片石之战中的操作一个套路。

“李自成鼠目寸光之辈,能有如此之心计?”多尔衮有些不信。

范文程道:“主子明鉴,李自成自然不会有此等算计,但是他手下的顾君恩、李岩等人却是见识非凡,设计此等毒计当不在话下。”

“明白了。”多尔衮道,“那么该如何破之?”

范文程沉思片刻后说道:“主子,汉书有云,时过于期,否终则泰,眼下的局势于我大清而言可以说是坏到了极致,那么按照周易算数,接下来就该否极泰来,所以伪顺出兵于我大清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宁完我也道:“危机危机,历来就是危中有机,只要抓住其中机会,大清立时可以转危为安、渡过难关。”

多尔衮又问:“该如何抓住机会?”

范文程答道:“所谓君子协定不过是自欺欺人,奴才绝不相信伪顺与南明真能做到毫无芥蒂的互信互通,所以只要挑起两国之间的矛盾,使得明顺两军互相猜疑、互相提防,则我大清兵居于中间,反而可以安如泰山、高枕无忧。”

“必要时还可以假意向南明称臣。”宁完我也道。

“如此一来,伪顺必然不会坐视,必然与南明反目。”

多尔衮的眼睛再次亮起来,让范文程两人这么一说,局面似乎还不错?至少远远没有到他之前以为的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六百二十二章 会猎京师

“与朕会猎于京师?”

“哈哈,李自成好大口气。”

“他算什么东西,也配与朕会猎京师?”

崇祯几乎是同时看到李自成的讨虏诏,看完之后也是被气乐了。

时间退回去三年,崇祯或许还有兴趣与李自成虚与委蛇,可是现在大明的工业发展已经是初具规模,新军也已经成军,国子监更是每年都可以向新军输送六千名接受过良好的军校教育的军官,这个时候还有必要讨好伪顺?

现在就是真的把伪顺和建奴绑在一起,也不是大明对手。

更何况,伪顺和建奴之间有夺国之限,根本合不到一块。

这时候,徐应伟、江天一还有郑森等士子也已经看完了讨虏诏。

李自成的讨虏诏书并不长,遣词造句也是极为朴素,简单易懂,所以徐应伟他们几个很快就看完了。

“伪顺居然出兵了?”

“是啊,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不过,依我看来,伪顺定没安好心。”

“这是不用多说的,伪顺若真是好心,早在我们誓师北伐之初,就该一起发兵,赶在这个时候发兵,明显就是想趁火打劫捞好处。”

“不只是捞好处这么简单,李自成恐怕还有更大的野心。”

“不错,此贼定是想趁着我军与建奴杀得两败俱伤之时,从背后突然发动突袭,如此一来他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十几个士子一顿讨论之下,就把伪顺的用意猜了个大概。

江天一最后总结道:“不过,如果伪顺的25万马步大军真的出现在了北京城外,也还是有些棘手的,晚上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睛。”

“的确。”郑森也道,“伪顺大军自从在一片石惨败之后,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但是经过数年休养,后来又能在河套的君子津跟多尔衮亲自统率的建奴主力打得有来有回,可见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我们万不可小觑。”

“没人小觑伪顺军,但是也不必自己吓自己。”

崇祯道:“所谓的25万马步大军,听着吓人,但是没用,真要是单纯比拼数量,建奴不也有50多万练勇加上二十多万八旗军?我们大明的各镇镇兵加上新军,军队总数更是已经接近百万人,但是这些军队只能吓唬人。”

“圣上所言极是。”徐应伟道,“当下已经进入火器时代,军队数量的多寡已经不是主宰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甲胄是否精良、刀兵是否犀利也不再是重要原因,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双方火器的数量多寡,是双方的军队是否接受过良好的训练,尤其是线列阵的训练,在这两方面我大明的军队拥有决定性的优势。”

“所以伪顺军来了北京反而是好事。”

崇祯笑了笑说道:“省得我们跑两次。”

“啊……”在场士子闻言不由得面面相觑。

圣上这话的意思,是想一次性解决建奴和伪顺?

这也太莽了吧?对付建奴一家就已经颇为吃力,再加上伪顺的25万马步大军,真的可以吗?千万不要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

然而老话说的好,计划没有变化快。

就在李自成雄心勃勃的准备与崇祯会猎于京师,一战定乾坤时,作为黄金家族直系后裔的桑噶尔却闹出了幺蛾子。

这之前,桑噶尔一直是大顺的傀儡。

大顺让桑噶尔做什么,桑噶尔就必须得做什么。

大顺让桑噶尔以蒙古共主的名义,颁发金箭令,号召蒙古诸部组建护黄教联军,桑噶尔就老老实实的发下金箭令。

但也正是这个金箭令,让桑噶尔有了非分之想。

金箭令颁发下去之后,不仅是土默特、察哈尔蒙古诸部纷纷响应,甚至就连喀尔喀、卫拉特蒙古诸部也云集景从。

桑噶尔一看这个架势,就有些不高兴。

心忖老子乃是堂堂黄金家族直系后裔,蒙古共主,凭什么当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