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3章

作者:寂寞剑客

“其中肯定有贪污,但并不是全部都被贪污。”

“就说内阁漂没的这一成,其实是用来给京师官员发福利了。”

“福利?”朱慈烺、朱慈炯还有朱慈炤都一脸茫然,啥意思?

“就是各种的节敬。”崇祯道,“你们也知道,太祖高皇帝给各级官员定下的俸禄标准非常低,京师物价又滕贵,仅靠那点微薄的俸禄根本就养不活家人,如六部等实权部门的官员还好,但像翰林院、詹事府等清水衙门的官员如果没有年敬节敬冰敬炭敬,一个个早饿死了,都说翰林院是储相的养望之所,但其中的清苦又有谁知。”

朱慈烺终于明白了:“内阁如此,六部如此,地方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及都指挥使司也如此,甚至连府衙、州衙以及县衙亦是如此。”

“对。”崇祯点点头,“要不然拿什么养活全天下的胥吏衙役?”

朱慈烺有些生气的道:“这么说官员俸禄开支远不止400万两?”

“当然不止400万两,1000万两都不止,官吏俸禄才是大头。”崇祯叹息不已,“太祖高皇帝给我们这些后世子孙挖了个大坑哪。”

“他把官员俸禄定得低低的,初衷是好的。”

“害怕官员侵蚀民脂民膏嘛,想要减轻百姓的负担嘛,这个初衷还是值得肯定。”

“但他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官员的手里掌握着权力,他们会不给自己谋好处?指望他们自己监督自己?这不是扯淡么。”

“结果就是,表面上的行政开支是减下来。”

“但是各种隐性开支却如开闸洪水般泛滥。”

“最后一盘账,开支翻倍还不止!亏大发了!”

“父皇,此事断然不能坐视。”朱慈烺急道,“得变法!”

“变法?”崇祯幽幽的说道,“你这可是跟全天下的文官作对,这可是要侵夺整个文官群体的财权,常言道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想过后果么?”

“啊这?”朱慈烺顿时间哑了,这个后果他是真没想过。

但他知道太爷爷万历皇帝,还有太爷爷的爷爷嘉靖皇帝,都跟文官群体干过仗,最终好像一胜一负?反正他是不敢想。

第六十八章 财政解决方案

“父皇,儿子明白了!”

朱慈炯突然大吼了一声。

崇祯笑:“你明白什么了?”

朱慈炯:“儿子明白父皇为什么要与黔首为伍、混迹于阡陌之间,还知道父皇为什么要与士卒为伍,同吃同住同操练。”

朱慈烺:“是吗?那你倒是说说父皇为什么要这么做?”

朱慈炯:“当年嘉靖朝的大礼议事件,世宗爷爷是通过封官许愿驱使一部分低阶文官与高阶文官斗,最终才赢得了大礼议的胜利。”

“可眼下从漂没食利的是整个文官群体。”

“所以,父皇就没办法效仿世宗皇帝分化文官。”

“所以,父皇就只能笼络底层百姓以及士卒与文官斗。”

“正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太祖爷爷曾说过,咱们老朱家只要握住刀把子,就不怕这些文官把天翻了去。”

“炯儿方才所言,可谓切中了要害。”崇祯忍不住鼓掌,“文官群体借漂没食利已成官场陋习,而且积重难返,如果没有另外一支或者多支力量支持,纵然是皇帝之尊也是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所以才要争取民心及军心。”

“民心不附,军心不稳,变法改革就无从谈起。”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建奴,不得民心更加没有官绅的支持,可愣是凭借血淋淋的刀把子完成了对江南士绅集团的镇压。

东林党、复社的政治野心彻底遭到扼杀。

此后整整三百多年时间,江南士子都闭口不谈家国政治。

“还有就是,除了底层百姓及士卒,我们其实还可以争取相当一部分寒门出身的士子来支持这一场变革,因为寒门出身的士子,更能体会底层百姓以及士卒的困苦,更有改变官场陋习的意愿以及决心,这点一定要谨记。”

“儿臣谨记。”朱慈烺和朱慈炯起身作揖。

看到朱慈烺和朱慈炯一脸严肃,崇祯又笑着说:“你们也不用太过担心,或许用不着变法革新就能够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

“咦?不用变法也能解决国用不足?”

朱慈烺和朱慈炯面面相觑,这怎么可能呢?

只有朱慈炤是真的不关心,已经靠着草垫睡着了。

崇祯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跟朱慈烺和朱慈炯多说。

因为说了也没用,跟小兄弟俩讲生产力生产关系,他们两个能听懂吗?

许多人认为到了崇祯年间,大明朝的财政就已经彻底崩坏,无药可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大明的财政其实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这就涉及到马克思资本论:生产力还有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会逐渐提升,比如从石器进化到青铜器,再从青铜器进化到铁器,一定会促使生产力的提升,然后生产力的提升又必然会对旧有的生产关系造成冲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还有产品分配等三个方面,其中又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首要。

当生产力发展提升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成冲击。

当石器提升到青铜器,原始社会崩溃了,当青铜器提升到铁器,奴隶社会崩溃了,当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占据主导,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制度就一定会瓦解,资产阶级迟早都要占据人类社会的主导权,直到将来被无产阶级取代。

而眼下的大明朝,尤其是江南八府又一州的商品经济已经是高度发达。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已经对旧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成巨大的冲击,直接表现就是复社的出现,复社中人开始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参政议政倾向,复社领袖张溥甚至妄想通过操控内阁首辅周延儒来实现其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政治意图。

当然,由于时代局限,张溥的这种行为只是无意识行为,主观上并没有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巅覆皇权的意图。

总而言之一句话,大明推行的重农抑商国策已经对江南八府一州的商品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制约,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时候如果能够顺应士论民心,改变重农抑商的国策,无疑可以极大的释放出经济活力。

江南的经济一旦搞活了,税收也就有了。

都说商税是江南士绅集团的逆鳞,但其实江南士绅集团真正抵触的并不是商税。

如果能够给予足够好处,官商集团就会转过身拥抱商税,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这个其实就是做大蛋糕与分配蛋糕的问题,你不想着先把蛋糕做大,只是一门心思想着多占些蛋糕份额,那么就算你是皇帝,江南的官商集团也敢于把你弄死,挡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不共戴天,不弄死你弄死谁啊?

文官或许没这胆子,商人可没有底线。

反之,如果你先想办法将整个蛋糕做大了,那么就算你多占了些份额,官商群体也不会说什么。

道理很简单,官商群体占的份额虽然少了,但是他们吃到的蛋糕份量却增加了,有更多的蛋糕吃,谁会冒着灭族的风险,去弄死皇帝?

所以,大明的财政问题其实还是有办法的,而且一旦真的付诸实施,助力一定会超过阻力,江南的官商集团苦“重农抑商”的国策久矣。

然而,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大事绝不能操之过急。

尤其是当下还面临建奴南下的生存危机,所以只能暂缓。

第二天一早,刘宗周再次来到夷丁军营,劝谏崇祯回南京。

遭崇祯再次拒绝之后,刘宗周又退而求其次提出让太子回南京监国。

对这个要求,崇祯就没办法拒绝,最终让永王朱慈炤跟着刘宗周回南京,反正这小子吃不了军营里的苦,就让他回南京监国。

至于朱慈烺和朱慈炯,崇祯决定带在身边当成储君培养。

以前的大明皇帝,生于禁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今后却不能再这样了,今后的大明皇帝必须有行伍的经历,哪怕只是形式,也要起于行伍,必须掌握兵权!

就在刘宗周带着朱慈炤回南京当天,崇祯也带着朱慈烺、朱慈炯兄弟俩,搭乘运输饷银以及火器的漕船北上夏镇,还有水师的战船随行保护。

至于徐州的屯田事务,则交给了堵胤锡。

……

很快又两天过去,时间来到六月十七。

黄得功率领十镇边军来到夏镇已经超过了二十天。

二十多天的挥汗如雨,整个夏镇防线已初步成形。

土木工事营建起来还是相对容易,如果要修建坚固的城池并在外层包砖,那工程量就会出现极大的提升,一年都未必能修好。

但若只是挖沟并夯土,那就容易得多。

看到黄得功,指挥将士挖壕沟的田雄赶紧迎上来。

“伯爷你怎么过来了?”田雄道,“这里的灰尘大……”

“你别管我。”不等田雄把话说完,黄得功就打断,“你只管修你的铳台。”

“回伯爷话,末将负责的五十个铳台已经全部完成,铳台与铳台之间的那什么撤退以及火力输出通道也都挖通了。”田雄说道,“护坡也修好了。”

“都修好了?”黄得功闷哼一声道,“五十个铳台的栅栏也都立起来了吗?”

“栅栏只立了一部分。”田雄挠头道,“不过这可不能怪末将,因为附近村庄的民房都已经被拆光了,实在是找不到更多的木料了。”

“那就去更远处寻找,栅栏必须立起来。”

“是,末将这就派兵去更远处寻找木料。”

“找木料不用太多人,剩下的人你让他们继续加深外部壕沟,最好再在壕沟底部布置一些尖木桩,有竹刺就更好。”

“是!”田雄有些无奈。

又这么多活,有得忙了。

就在这时候,马蹄声响起。

随即一骑驿卒从北边飞奔而来。

“报!急报!”还隔着老远,便传来驿卒声嘶力竭的嘶吼声,“建奴南下!建奴南下!建奴南下了!”

“建奴大军攻入东昌府!”

“临清州告急!临清州告急!临清州告急!”

驿卒犹如旋风一般冲进夏镇,随即胯下的战马便悲嘶一声倒毙在地,马背上的驿卒也被重重的掀翻了下来,当场就昏厥。

黄得功便立刻吩咐田雄:“暂时不要外出寻找木料了,把现有的木料全部都用于外围的几重铳台,确保外围铳台有栅栏可以作为屏障!”

“再把护坡以及铳台的内部平台给我夯实些。”

“千万不要建奴的一颗炮弹打过来就土崩瓦解。”

“是!”田雄肃然应诺道,“末将一定将护坡及铳台夯得跟砖块般硬,别说一发炮弹,就是一百发、一千发也是打不烂!”

黄得功却已经匆匆回到镇上。

昏厥的那个驿卒已经被救起。

第六十九章 首战

崇祯是第二天到的夏镇。

走的是更近的夏镇新渠,而且是顺水行舟,所以三天就到了。

但是当崇祯到达夏镇后,才得知黄得功已经在两天之前带着一镇边军顺着运河北上去兖州,原因是建奴打到临清了。

黄得功清楚夏镇重要性,但是又守土有责,所以黄得功只带了一镇边军北上支援临清。

崇祯倒也没有生气。

跟建奴大规模野战是送人头,但是千人规模的小型野战还是可以拼一下的,毕竟按历史记载,南下的建奴是偏师的偏师。

黄得功的军队战斗力也还行。

崇祯便立刻将金铉和郑鸿逵两人叫到跟前。

这次北上,金铉的2700多家丁也跟着来了,但还没有整合好。

至于胡国柱的一千夷丁,更是早已经成为崇祯事实上的亲卫,自然是崇祯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

“金爱卿,郑爱卿,你们两个留下。”

“圣上!”金铉和郑鸿逵两人一听就变了脸色。

金铉更是极力劝谏:“圣上,还是由臣率五军营北上支援吧。”

郑鸿逵也主动请缨:“圣上,靖南伯是沿着运河北上的,臣带着水师顺水行舟,两天就能追上他们,而且我们水师可以在运河上来回移动,建奴的红夷大炮很难打中我们,但是我们的佛郎机炮却可以打中他们……”

“行了,你们两个不要说了。”崇祯直接就打断。

“靖南伯守土有责,因而率师北上救援东昌府这没问题,但是我们现阶段的既定国策就是死守黄淮,尽可能的避免与建奴野战。”

“所以,朕是不会与建奴正面硬拼的。”

听到这,金铉和郑鸿逵便稍稍放心了些。

只要不与建奴硬拼,一千夷丁还是足以保护圣上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