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550章

作者:寂寞剑客

旁边的高起潜听得瞠目结舌,心说这些人怎么都这样,一个个的都不拿万岁爷当皇帝是吧?万岁爷好说话,所以一个个就顺着杆子往上爬,是吧?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狂悖之徒好像都是万岁爷惯出来的。

因为万岁爷在被这些狂悖之徒顶撞之后,非但不会生气,反而很高兴的样子。

崇祯无奈的道:“朕想说的是,这只是权宜之计,将弹头与软木塞嵌合在一起,终究还是会对炮弹的飞行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弹道不稳定,射程变近等等,所以火器科最好还是能研制出一种不怕高温高压的火药。”

在崇祯记忆中,后世的炸药之所以不怕高温高压,是因为掺合进了一种钝化剂,但具体是一种什么钝化剂,崇祯已经忘记。

顿了顿,又道:“此事你可找帕斯卡帮忙。”

“领旨。”张继孟拱手一揖转身匆匆离开。

看得出,张继孟这家伙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崇祯只好作罢,这些事急不得,得慢慢来。

更何况,大明科技树的攀爬速度已经够快了。

他从崇祯17穿越而来,今年是崇祯22年,现在大明陆军都已经用上了线膛枪加无烟火药,而海军更是已经装备了铁甲舰。

大明更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样的速度,已经不能再快了。

点科技树不着急,但是奴工的事必须抓紧。

当下崇祯又吩咐高起潜:“高伴伴,你去一趟康府,让康绍敬发一个公告,让江南八府一州的商会代表七天之后到市易所开会。”

……

高起潜领了圣旨,颠儿颠儿的去了。

崇祯办完了急务,再次回到定淮门外的海军基地。

进门时,只见偌大的官厅里边,郑芝龙正领着海军科的一众参谋在做计划,在官厅北边一整面的墙上还有中间的长方桌上都摆着倭国的地图。

从这里,就能看出郑芝龙这些年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郑芝龙至少把沿海的朝鲜、倭国、吕宋、交趾、暹罗、缅甸、寮国、爪哇等国家或岛屿的地图给绘制了出来,也算做好了先期的准备工作。

“圣上。”郑芝龙看到崇祯,赶紧迎上前来见礼。

“免了。”崇祯一摆手问道,“你们这是选好目标了?”

“回圣上,已经选好目标了。”郑芝龙喜滋滋的说道,“长崎。”

“长崎?”崇祯唯一的印象,就是跟广岛一起挨了原子弹炸,别的就没什么印象,当下问郑芝龙道,“你们为什么选长崎?”

“圣上,选择长崎有三个原因。”郑芝龙道。

“其一,长崎地处九州岛最西,距离德川幕府行在江户极远,所以即便遭到攻击,德川幕府短时间内也难以调集大军来援。”

“其二,臣曾在长崎生活多年,对长崎很熟,而且臣的次子就在长崎,若攻长崎,臣的次子以及田川家的武士可作为内应,夺城并不难。”

“其三,长崎是德川幕府唯一的对外商贸港口。”

“因而城内商贾云集,东西两洋各种货物极其丰富。”

到底是海盗出身,到哪都忘不了打家劫舍的老本行,听崇祯说打倭国,郑芝龙便立刻想到了去长崎干票大的。

郑芝龙甚至还有个隐藏的目标。

最好是夺了长崎,让他的次子四川七左卫门当城主。

然而郑芝龙的这个计划却被崇祯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崇祯问郑芝龙道:“闽国公,长崎城内的人口有多少?”

“人口不是很多,但也不少。”郑芝龙道,“大概五六万人。”

“才五六万人口?这太少了。”崇祯说道,“换个人口更多的大城市吧。”

郑芝龙闻言一愣,有些失落的说道:“这样的话就只有江户、京都或者大阪三处,因为其他的城市都跟长崎差不了多少,最多五六万。”

崇祯道:“朕记得大阪应该就在海边不远吧?”

郑芝龙笑着说道:“圣上,大阪其实就在海边。”

“那么,京都呢?”崇祯又问,“离大阪也没多远吧?”

“也就不到百里。”郑芝龙答道,“急行军的话一天也就到了。”

“那就打大阪吧。”崇祯断然道,“如果有可能,把京都也一并打了,就算没有机会打下京都,大阪的人口应该也值回程票了。”

顿了顿,又问道:“对了,大阪大概有多少人?”

“不少于二十万。”郑芝龙顿了顿又道,“圣上,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征得崇祯允许后,郑芝龙又说道:“在丰臣秀吉时代,大阪曾是倭国事实上的都城,并且丰臣氏在旧石山本愿寺的基础之上修建了大阪城,城池修得极其坚固,虽然后来一度被德川氏所攻破,但是德川氏灭亡丰臣氏之后又对大阪城进行了加固,并成为德川氏的天领,意思就是受德川幕府直接管辖。”

崇祯道:“所以呢?闽国公你的意思是?”

郑芝龙无奈的说道:“臣是想对圣上说,大阪城作为德川幕府的天领,就必然会有重兵把守,重兵再加上坚城,急切之间只怕是很难攻克,而一旦战事陷入胶着,德川幕府召集八万旗本乃至数百个大名来援,那就麻烦大了。”

“旗本?”崇祯又问道,“大名朕知道,相当于诸侯,旗本又是什么?”

郑芝龙道:“就是直属于德川幕府的武士,所领禄米不足1万石且有资格参见将军的叫旗本,没有资格的叫做家人,德川幕府大概有5000多旗本,17000多家人,算上这些旗本和家人的家臣,至少可凑出8万的精锐战兵。”

崇祯笑问:“相当于就是建奴的八旗满洲?”

“差不多。”郑芝龙说道,“但是建奴的国力远远不足以与倭国相提并论,倭国除了直属于幕府将军的这8万旗本之外,必要时可以征召数十万足轻!甚至还可以征召全国数百个大名出兵来助战,届时我大明天兵就将陷入重围。”

劳师袭远,而且远隔重洋,一旦陷入重围基本就死定了。

崇祯却对明军有着绝对的信心,而且这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打出来的自信,装备了那么多火器的五十万建奴都败给明军,区区倭奴又算得了什么?

退一万步,就算明军取胜无望,自保终归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大明拥有绝对优势的海军,别说倭国,就算是这个时期的世界上最强大的荷兰海军来了也得吃瘪。

郑芝龙没有参加过八里桥之战,所以对明军还不够了解。

又或者说,倭国的武士早年间给郑芝龙留下了深刻印象,导致郑芝龙对倭奴和明军的战斗力出现误判,但是崇祯不会误判。

当下崇祯说道:“就攻打大阪城,改计划吧。”

“臣领旨。”郑芝龙无奈,只能带着几个参谋修改计划。

第七百零三章 奴工贸易

一艘挂着“郑”字旗号的商船停泊在燕子矶码头,石久可领着差不多50个身穿襕衫的秀才从舷梯上走了出来。

而在商船的甲板上,另有50多个秀才正挥手道别。

领头的则是个身穿灰色长衫的老儒生,此公名叫徐柏榆,乃新县昌教谕。

“柏榆公,郑记商船会将你们一路送到北京的浙江会馆,这一路上的膳食晚生也已经打点好了,你们无需担心。”

“如此就多谢石掌柜了。”

老儒生口中道谢,脸上却是矜持无比。

这是个老派儒生,石家虽是新昌巨富,但是在他眼里却不过是四民最末,要不是看在这一路的茶水酒食侍候,他甚至都懒得理会。

石久可也不在意,又对着船上的50多个秀才抱拳作揖道:“那石某就在这里预祝各位同乡此去京师能得高中。”

好家伙,敢情船上这50多个秀才是要去考北京国子监的。

至于跟着石久可下船的秀才无疑就是要报考南京国子监的。

新昌只不过是个十几万人的小县,却居然有上百秀才赴考,可见这几年,随着徐应伟名望的提升以及石家财力上的巨大支持,文教已经变得十分兴盛。

送走了徐柏榆等,石久可又对下船的50多个新昌籍秀才说:“走,进城。”

然而话音才刚落,一个秀才忽然吓的一声,然后苦着脸说道:“糟,吾之数学课本好像落在船上矣,真苦也。”

“无妨,不过一本数学课本而已。”

石久可洒然说道:“再买一本便是。”

那秀才有些忸怩的道:“吾囊中羞涩。”

石久可这才发现这个秀才的襕衫上打了补丁。

“亦无妨。”石久可道,“眼下书肆中的书籍价钱已降了不少,一本数学课本也不过五角而已,这钱我替你出了便是。”

“谢过石大掌柜。”穷秀才感激涕零。

石久可微笑了笑,又对其他秀才说道:“诸位同乡如果不嫌弃会馆条件简陋,只管到新昌会馆落脚,一应开销都按照最低价收取,如果实在手头不宽裕,也可以先赊账,待日后手头宽裕再付,当然了,如果在南京城内有熟人或亲眷,只顾请便。”

话说完,当场就走了十几个,这都是在南京有熟人或者亲眷的。

不过剩下的三十多个却都是穷人子弟,只能老实跟着石久可来到了新昌会馆。

刚安顿好三十多个同乡晚辈,伙计就跑来报告说,吴记成衣坊的大掌柜来访。

石久可赶紧迎出会馆大门外,但只见吴记成衣坊的大掌柜吴荣让早已经等着,而且一脸焦急的样子。

吴记是石家的大客户,而且两家合作得颇为愉快。

“石兄,这回你可一定得帮帮我。”吴荣让一见面就连声的哀求。

石久可却不敢轻易答应下来,因为他已经猜到吴荣让想说什么了,这事他真帮不了,因为他们石家的几个作坊也在闹用工荒。

尤其是上方门外新开的缫丝工坊,都快要停工了。

果然,吴荣让一开口就说:“石兄,你们新昌县地处偏僻,应该还有不少多余劳力,小弟也不奢求熟练的老师傅,只要裁缝学徒就成,您看?”

“吴兄,这事真难办。”石久可道,“小弟我这也招不到人,这不,上方门外剿丝厂的管事刚来找我,说又被人挖走几十个工人。”

“唉呀,这可如何是好。”吴荣让急得跺脚。

“要是再招不到裁缝,我们吴记就要违约了。”

“吴兄,这事不能急,听说内务府已经在想办法。”

顿了顿,石久可又道:“总商会的这次临时代表大会,据说是康会长奉了圣上旨意召集的,此事有圣上亲自过问,相信很快就能够解决。”

“现在到处都在缺人,哪儿有这么容易解决?”

吴荣让却不怎么看好:“圣上他也变不出活人来。”

“吴兄你没有听说吗?”石久可便压低声音说道,“小弟听人说,圣上要带兵去倭国抓人,抓回来的倭人全部低价卖给各家工厂作坊做奴工。”

“奴工?”吴荣让道,“石兄,你说的奴工是个什么意思?”

石久可接着说道:“所谓奴工,相当于买断的家奴,只要给吃饭,就可以强迫他们夜以继日的干活,若是胆敢不听话闹事,可随意打骂教训,打死也不要紧。”

“这好。”吴荣让闻言大喜过望,“这样的话可以节约一大笔成本。”

“谁说不是呢。”石久可笑着说,“咱们真是摊上了一位好皇帝哪。”

“那下午可得早点去,小弟先走一步。”吴荣让揖了一揖转身就走。

石久可也赶紧回到新昌会馆吃中午饭,赶了一上午路都还没吃饭呢。

……

崇祯也还没有吃午饭。

因为密侦科都给事中张煌言到南京了,并且带来了各股势力的动向。

虽然不急着剿灭伪顺及张献忠的乱兵,但是随时掌握他们的动向还是很有必要的,要不然也不敢放心的出兵倭国。

“张献忠派两个义子,各领两万乱兵,分别向川东及嘉定发起袭扰,皆被忠贞侯率领四川镇兵击退,之后张贼就再没有太大异动。”

“伪顺方面则正在夜以继日加固潼关。”

“加固潼关?”这个有些出乎崇祯意料。

李自成这是让八里桥战场的明军炮兵刺激到了?

担心潼关的关城承受不住明军大炮的集群炮击,所以全力加固关城?

只不过,潼关修得再坚固又有什么用?就算大炮轰不开,老子直接就不走潼关了,你总不能在每个路口都筑城吧?

“另外,伪顺似乎正在全力打造燧发枪以及骆驼回旋炮。”

张煌言又道:“自左公回归之后,西安方面的情报就没有以前那么灵,所以此事只能推测,因为山西境内的铁匠已经全部被征发到了西安。”

“呵呵,看来李自成是真的受刺激了。”崇祯笑了笑又道,“可惜的是,这时候再打造燧发枪和骆驼回旋炮已经没什么用了,因为大明都要出开花弹了。”

开花弹一出,哪怕是最初级的开花弹,都能碾压伪顺和伪西。

随着陆战之神的成熟,大明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