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910章

作者:秋来2

“督师,我们是怎么个进军的路线?”

发问的是王朴,他不愿意闷头赶路。

洪承畴差人把地图摆上来:“皇太极在我们的后路杏山、塔山都布置了许多防线,我意差遣马科率部向杏山方向厮杀,做出撤回关内的动作。

待到皇太极调兵遣将后,吴三桂的后队变先锋直接奔着锦州方向冲击清军,扫出一条路来,唐通、白广恩再率领车营跟上,王朴护着粮食以及军饷跟我居中,李辅明接应马科作为后队。”

“督师,我们历尽艰险接应到祖大寿后,如何撤军?”王朴指着大凌河方向道:“这十几万人光靠坐船返回宁远,怕是一点都不现实。”

“我们明面上是要让人从宁远派船前往大凌河城附近,但实际上要沿着小凌河走,出松岭子门,走草原回山海关。”洪承畴指着锦州城道:

“你们也都知道,吴国俊假冒锤匪已经在沈阳周遭肆虐了,皇太极已经调拨兵马回去了。

到了那个时候,靖辽侯的人马会与我们回合在一起,另一波假扮蒙古人的锤匪也会为我们吸引许多清军。”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皆是显得极为振奋。

狗鞑子也有今天?

竟然被锤匪给偷了家!

其实到了草原上,走新台门或者水堂门都到了宁远的辐射范围,皇太极有本事就来追击,看到时候驻守杏山、塔山二地的守军能不能截断他的粮草运输。

而且洪承畴笃定一点,真要拼命,其实皇太极是害怕的!

如今清廷鞑子体量太小,上一次被贺今朝在大同暴揍了一顿后,军中不少精锐士卒,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充。

需要更多的时间成长。

这也是皇太极拼了命的放炮,想要引诱洪承畴出来野战,而不是由他攻城。

洪承畴也清楚的知道,这个机会一旦错失,皇太极平定了“锤匪”在沈阳的作乱,他们这拨明军没了粮草,最终只能是个死。

莫不如趁着清廷手忙脚乱,奋力一搏,方能死中求活。

“督师,此事为真?”吴三桂急忙追问道,他没成想贺今朝来了这么一手。

妥妥的帮助大明啊!

“自然为真,都到了这个地步,我骗你们做什么。”洪承畴对着众人道:

“要不然我为何要趁机率部前往锦州接应祖大寿?”

众人对于洪承畴这番安排没有什么异议。

谁都清楚都这个境地了,洪承畴不会轻易带着大家赴死。

九分真一分假的话,自是让众人分辨不出来。

但近些日子交战,清军的士气明显低落许多,他们是能够发现的。

决战到了仅要关头,皇太极是不会允许有人回家探亲的。

“这件事你们要保密,不要对外说,只要强调我得了消息,锤匪在沈阳周遭肆虐极可。”

洪承畴看着是对众人说的,其实还是叮嘱吴三桂的。

他麾下的关宁军将校,可是不少人有降清之志的。

为了避免众人降清,洪承畴又补了一句:“依我观之,贺今朝有可能会夺得天下。”

不等众人瞪眼驳斥,他继续说道:“若是如此,他贺今朝将来就不发兵辽东灭清了吗?

你们最好不要降清,免得到时候脑袋挂在旗杆上,成为锤匪的炫耀战功的榜样!”

第1088章 突围

洪承畴的话说的很直白,他怕自己说的委婉,这些人听不明白。

目前形势而言,降清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洪承畴也是再假借锤匪的威名来压制这些军将,让他们好好听自己的命令干活,而不是中途跑了,投降皇太极。

这一路上发生的事情很多,难免有些想要开小差。

故而洪承畴就是要点破他们。

然后便叫他们全都下去休息。

对于洪承畴的这番话,八个总兵因为各自的利益皆是有着不同的想法,但他们共同想的一点,洪总督该不会是想要转换门庭。

对于关内消息的来源,这些人都不清楚。

先前所说的贺今朝攻破南京的消息看来是真的了!

众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各自退去。

唐通则是想着,依照洪承畴一贯的作风,他是不是在钓鱼啊?

看看有几个人是想要投靠锤匪的,待到回了京师,再做他论?

总之唐通是不愿意与旁人多谈论锤匪之事,一副我全都听总督的意思。

毕竟像他这种人,为了不引起怀疑,有时候比真正的大明忠臣干的事情还要靠谱,属实是正常操作了。

待到军将都撤走了,就剩下二人,辽东巡抚邱民仰对着洪承畴道:“你方才是什么意思?”

“稳定人心罢了。”洪承畴捏着胡须道:“绝了他们降清的心思。”

“难不成你回到京师之后,坐拥十万人马挟持皇帝,投降锤匪吗?”

这种事,邱民仰是忍不了的,他可是忠于大明的。

“你胡说些什么?”洪承畴瞥了他一眼道:“都到了这个份上,你真觉得还能靠着朝廷的威严,就让这帮骄兵悍将乖乖听你我二人的话?”

听到这里,邱民仰也是极为愤慨:“那你也能宣扬投靠锤匪的言论?”

“我宣扬了吗?”洪承畴弹了弹衣袖道:

“你想的太多,你我二人保住手中这些兵马,顺利返回京师,护卫陛下才是要紧事,些许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又算得了什么?

非常之时必要行非常的手段。”

邱民仰又回想起洪承畴“人屠”的名声来,当年他为了避免瘟疫大规模流行开来,可是屠了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更不用说投降了还被他拉出来砍死的农民军了。

洪承畴说的这些话,真是一丁点都不违和。

明军高层这里已经做好了战术安排,并且开始整治各类物资。

清军这两日对明军邀战不仅没有得到回复,反倒被明军反复诉说你们老家被锤匪偷袭了之类的。

要不然不会有人急匆匆的返回沈阳。

有关此事的谣言传的不是一两日,说多了,清军士卒当中难免有人不相信。

再加上正白旗被调走,说是增强锦州的围攻,依旧是知止不住讨论。

皇太极对此极为忧心,一时间又喷出了鼻血,用来缓解压力。

而清军士卒也显得十分忧心,他们历经战火的洗礼,辛辛苦苦才积攒了一些家业,可不能全被锤匪给抢走。

再加上传闻那些汉人奴才一同造反,这就更让他们忧心了。

第一天,范文程非常客气的给洪承畴写信邀战,结果被洪承畴把信射了出来。

说他早就知道锤匪会派人袭击沈阳,你们这群鞑子不信老子的话,现在吃到苦头想要速战速决,门都没有。

第二天,范文程又非常客气的给洪承畴写信,劝他投降大清,反正你回去也会被大明皇帝给坑死,葬送在锤匪手中。

莫不如投效大清雄主,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利益,至少是为“君父”报仇啊!

如此还能在青史中,留下一个好名声。

洪承畴只是回复了一句你也配?

“不对劲。”皇太极随即看着众人道:“洪承畴必定是要跑!”

范文程觉得不大可能,洪承畴如今占据优势,如何能撤?

明军一旦撤军,便会遭受到重创,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洪承畴息兵修养,为最后的突围做好准备,锤匪在盛京肆虐,一旦我们派人回去,锤匪必定不会与济尔哈朗厮杀到底,这是洪承畴最后的机会。”

皇太极随即在杏山、塔山做了部署,为了以防万一有船只接应,甚至在小凌河口到海滨,派遣了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率领四百骑作为巡视,断绝明军的归路。

第三天,不等范文程再次送信。

洪承畴一大早出动步骑车营向着清军展开了全面进攻,这一次选的依旧是镶红旗方向。

镶红旗的旗主虽是不足二十岁的罗洛浑,但是由代善管辖两红旗。

他是岳托的长子,继承了爵位以及旗主,代善留守盛京,他自是要亲自管理旗内诸事。

这不是罗洛浑第一次与明军交战,先前一直跟在郑亲王济尔哈朗身边与明军交战。

洪承畴就是欺负镶红旗旗主战争经验不多,上一次明军就在他这里捡到了便宜,最终是皇太极留着鼻血手持长枪亲自鼓舞,这才站稳脚跟,逼退明军。

这一次罗洛浑面对气势汹汹的明军,号令镶红旗战将应对马科的进攻,着实是菜了一些。

岳托有这个服众的能力,但罗洛浑没有,也不愿杜度看不上罗洛浑这个旗主,私底下一直骂他是个没本事的一介小儿。

罗洛浑指挥清军确实不像他爹一样,更打不过马科这个沙场悍将。

马科率领麾下打的清军节节败退,路上甩了上百具清军的尸体,明军奔着杏山的方向就去了。

皇太极极为兴奋,洪承畴他终于要趁机放弃松山大营,跑回宁远。

一旦拔出松山,那锦州、杏山与塔山又如何拿不下来?

山海关外孤零零剩下宁远城,对于清军而言,又能有什么威胁呢?

为了防止祖大寿也趁机突围,从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他也派遣多尔衮率领众人埋伏起来。

“派人告知罗洛浑让开道路,引诱洪承畴率领大军出来。”

“是。”

随着皇太极的命令,罗洛浑心不甘情不愿的下令士卒撤军。

这样就让明军直接向前冲锋,畅通无阻,甚至马科的先锋已经冲到了杏山,都不见有清军阻拦。

于是上千骑兵直接入了杏山城。

洪承畴得到消息后,确认皇太极上当了。

他连忙派遣吴三桂打头阵,奔着锦州的方向杀去。

吴三桂这么一冲锋,着实把皇太极给迷惑住了。

他有些看不懂洪承畴在搞什么鬼,没有趁机奔着杏山方向而逃,而是奔着锦州方向进发。

一旦靠近锦州,明军返回山海关的路程就越来越远。

明军如此行动,还真不好让皇太极判断洪承畴的真正意图,他是想要声东击西?

“皇上,我们理应迅速跟上。”

范文程面上有些焦急之色,万一洪承畴真的去解救被围困在锦州的祖大寿,那连夜的布置可就全都白费了。

属实是南辕北辙了。

皇太极确实没有立即应声,而是在仔细思考,洪承畴此举的意图。

他可不相信洪承畴这个人是大明的忠臣。

谁都清楚,当大明的忠臣,死得快,无论是大明皇帝还是其余各方势力都会想发设法杀掉这个群体。

“洪承畴是在调虎离山?”

皇太极开口说道:“这个人不简单,晓得我在松山后撤的路上布置了许多手段,就等着他踏入陷阱。

索性他就前往锦州接应祖大寿,然后沿着那条大路返回宁远。

多尔衮等人在那里联合多铎还咬不住他吗?”

“皇上,话是这么说,但辽东这块地界上已经不是明清两方势力了。”范文程捏着胡须道:

“从盛京可是有两条大路直扑锦州而来,若是硕托等人想要调离我军,他再掩人耳目与明军汇合,增强力量,一同厮杀。”

听到这个论断,皇太极紧皱眉头:

“贺今朝怎么就跟明军勾搭在一起了呢?”

“皇上莫要忘了,正是因为朱由检与贺今朝签订了盟约,朱由检才敢放心大胆的派军来护住辽东的宁锦防线。

就算贺今朝在南方攻克南京,可并不妨碍他在这场战事当中拉偏架,只有大明胜了,对他才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