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开酒馆/大唐:我的绝世才学被曝光了 第254章

作者:小胖的熊猫

首先第一种是一样看起来跟面条有点像的一条条的东西,但是却明显不是粗面或者精面的那种米白色或者淡黄色,反而是一种略带透明的褐色。

单单这一种别人都看不懂,那就更遑论其他簸箕里面的了,淡红色的如同树根一样的东西,金黄色的如同金叶子一般香气扑鼻的薄片……

只要走进来的顾客,哪怕不知道这里到底是卖什么的,但都不用一盏茶的工夫就会明白,这里,全是吃的。

毕竟,那种充斥在鼻腔里的香气,那种淡淡的但却勾得人唾沫直往外冒的食物特有的味道,是怎么也骗不了人的。

长安城里勋贵多,那么手上阔绰的自然就一抓一大把了,张诺的铺子历来卖的都是好东西,如今新开的铺子还是卖吃食的,自然有大把人愿意掏钱试试味道。

毕竟如今谁都知道,秦王殿下可是在长安城里第一个「发明」了炒菜这一神奇的技艺,硬生生的把原本大唐的饮食水平拉高了一个台阶,如今东西市两间张诺家的酒楼更是长安城里老饕必去的场所,要是没去那两间酒楼吃过所有的菜式,都不好意思叫自己老饕。

如今秦王殿下没弄什么新菜式,更没弄什么新花样,可弄出了一大堆看似如同零食一样的东西,但就凭着张诺的名声,也有的是人愿意上来好好试试。

结果这一试就试出问题了。

以前的时候,零嘴这东西就是妇道人家以及家里幼子才喜欢的,大老爷们就算嘴馋了,也是弄点下酒菜配上一杯张氏酒坊出来的高度酒而已。

可如今他们却发现,秦王殿下新弄出来的这些吃食,似乎不仅仅是小孩子喜欢,他们自己也挺喜欢的啊,是真的香啊。

不同于以前的那些果脯、蜜饯之类的甜得掉牙的玩意儿,张诺弄出来的这些个零嘴,味道都比较清淡,似乎就是食物本身的味道。

但他们都有几个特点,一个就是不贵,比起蜜饯果脯什么的简直便宜得不要不要的。

另一个就是味道虽然清淡,但是特别的香。

而且不是那种调料弄出来的香气,就是食物本身的香气,这就让人非常感兴趣呢。

最最重要的是,以前的零嘴都是用来打牙祭或者给嘴里添点味道的,可张诺这位秦王殿下弄出来的吃食,不仅仅味道好,而且貌似还挺能填饱肚子的。

据这些勋贵子弟们从店里掌柜那边打听的消息来看,这些东西都是粮食做的,而且就是秦王殿下弄的新粮食,只是重新进行了加工而已。

也正因为都是粮食做的,所以能填饱肚子也不足为奇了。

价格不贵、能填肚子、口味不错,就凭着这几点,都没用几天功夫,这些零嘴就从王公贵族一直风靡到了平民百姓。

所以当张诺收到消息,说新开的零食店仓库都告急了以后,他整个人都是懵的。

卧槽,这东西居然好卖到这个地步?

张诺之前就想到这些应该销路不错,毕竟大吃货帝国嘛,只要是往嘴里塞的东西,能做到物美价廉这一点,一般销量都不会太差。

可他万万没想到销量会这么好啊。

但转过头来他就头疼了,这库存快没了一时之间也不大好办啊,因为这东西是在平壤城生产的啊。

没错,地瓜干、红薯片、粉条等等一系列吃的,都是平壤城里那个食物研究小组按照张诺所说的弄出工艺以后,由平壤城的食品工厂生产,然后海陆联运给送到长安城里来的。

这是张诺在平壤的平局当中的一个小点而已。

在他看来,整个高丽半岛,最适合的就是成为工农业基地,毕竟后世的北大荒此时就已经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了。

虽然之前在他的安排下,那些地主们都种上了各种各样的粮食,并且张诺也承诺了包销。

可直接把粮食运到关内贩卖的话一个挣得太少太没水平,根本没有任何产品附加值,只是低买高卖的挣个辛苦钱而已。

另一个则是因为在如今运力紧张路途遥远的情况下,运输原材料无疑是最浪费运力的行为。

所以,张诺果断的在平壤城建立了食品工厂,把绝大多数产品都加工成成品或者半成品以后,再打包送到蓝田城这边进行二次加工或者分包售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张诺的这一项投资无疑是非常成功的,顺利的带动了长安城里新一轮的饮食风潮,让无数看起来古板正经的官员大爷们都习惯性的回家以后,随手往嘴里放上一块地瓜干嚼嚼。

但这运输的问题,想想也是头疼啊,而且平壤城那边还得加大生产力度才行啊!

第641章 以工代赈项目开始

李世民自从认识了张诺以后,别的地方长没长进不知道,但单单在吃这一方面,那绝对是突破次元壁一般的进化了。

所以,当宫里采买了这种新型零嘴送到他面前,他听着是张诺的生意吃了几块以后,除了觉着还不错以外,没有一点意外的意思,反而觉着貌似没有以前弄出来的好吃了。

但反过来,他对于张诺在平壤大力生产粮食以及粮食产品的行为非常非常的满意,他都没想到,平壤那破地方居然能产出那么多粮食,同时还能弄出这么好吃的来。

对于李世民这个皇帝来了说,他巴不得天下到处都是丰收,天下到处都是粮食满仓才好,因为那就意味着,老百姓基本上都能吃饱了,而吃饱了就没人扯淡造反了。

但是,自古以来或许是学识方面的限制吧,除了当年百家争鸣时农家绽放过一次光彩以外,农业虽然一直都是大家皇帝、大臣乃至读书人嘴里最最重要的事情。

可偏偏奇怪的就是,很少有人能花心思去正儿八经的研究怎么让粮食增产怎哪里有新型作物等各种问题,这方面,张诺可谓是真正的第一人。

这一点,随着几种新型作物的推广,几乎天下所有人都得竖起大拇指承认。

而从手头的这些吃食来看,这几种新型作物的潜力恐怕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至少目前大家似乎都只知道产量高、不耗费地力、吃起来不错,这些优点。

可张诺这里则是让大家明白了,新型作物不仅仅能直接煮熟以后填饱肚子,还有许许多多玩法能弄呢。

而且,按照张诺的玩法,李世民几乎没去问就知道,以后肯定还有源源不断的其他吃食给弄出来,到时候恐怕这俩铺子的门槛都得被人踩破。

这一点李世民还真没冤枉张诺,反正他目前麾下辽东道、平壤道两道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不说跟着他一起参与了高丽征战项目的股东了,单单说从关内过去的移民以及张诺麾下的将士,这一年下来开垦的土地以及收割的粮食,就真的不是个小数目。

虽然张诺能全部收购过来,从而平稳了粮价,不至于让大家出现粮贱伤农的情况,但他自己也不是个专业粮商啊。

再说了,一旦关内粮食丰收的话,单单做粮食卖又能卖多少呢?

所以他不仅仅已经弄好了这些地瓜干之类的工厂,还已经在很早之前就安排人准备建立豆制品工坊了。

说起豆制品这东西,那就简直是个奇葩了,恐怕一般人都没法想象,为啥豆腐一类东西下面能发展出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来。

从豆浆、豆沫到豆腐脑,从普通的家常豆腐到臭豆腐、油豆腐以及腐乳,从豆皮、千张到腐竹、辣条,这些乱七八糟一大堆的东西,全都是豆制品。

张诺此时在平壤城的工厂就在研究怎么大规模生产辣条以及其他豆制品的事情,在这个如今这个连精盐都刚刚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走向日常用品的年代。

相信味道极其丰富的辣条,光用那味道就得征服不知道多少人,最终让人不自觉的把兜里的钱给掏了出去。

连辣条都在想着生产了,那就更别说玉米类产物了,玉米面这东西只要是北方人就没有不熟悉的,那之后就更加的千变万化了。

所以张诺敢肯定,但凡有平壤的那逐渐扩大的食品工业园区在,张诺就能源源不断的消化平壤各地的粮食,然后贩卖到大唐各地去。

李世民自然对这种情况非常认可,尤其是之前在平壤城的时候还忘记去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地方去看去了,如今回了长安反倒见到了实物本身,想想也是有趣。

但此时李世民还没工夫去找张诺凑趣,反正张诺又不会跑,有空了什么时候都能溜过去,尤其是如今李世民不仅仅自己会开车,连身边的侍卫头子都会开车了,他随时都能坐着车舒舒服服的溜到蓝田城去。

他此时要关注的,是之前就商量好的以工代赈项目,这是最能平复灾区人心的项目,只要人们有饭吃有活干还有钱拿,那天大的事情都能平复下来。

而如今第一个以工代赈项目已经在灾区开始启动了,这容不得他投注心思关注起来,毕竟之前想得再好,也不如现在实实在在的施行起来。

所以老李这次干脆直接拉着人坐在了电报室隔壁的会议室,一边商量事情一边等着地方上的奏报。

这也是他点头的,不然的话,地方官员根本不可能走电报线路给朝廷上奏报,甚至如果不是李世民的点头,他们恐怕连知道这东西的资格都没有。

如今李世民放开这个口子,一方面确实是为了信息的快速流通,同时也是一个威慑,让那帮子在地方上当大爷当习惯了的人知道,朕随时随地都能收到地方上的信息。

甚至以后会出现地方官员当天在地方上闹出什么事情,第二天李世民或者朝堂的斥责电报就已经到了案头的情况出现。

有这么一种威慑在,哪怕没有言明,想必那帮子人精也会明白里面的意思的。

第一个以工代赈项目,李世民谨慎的选择在了陇右,那边不仅仅是这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还是地方豪族势力纠葛最为严重的地方。

选择这个地方开展以工代赈项目,一方面自然是为了救灾赈济灾民,而底下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要在地方豪族势力影响最大的地方狠狠地展示一把朝堂以及皇室的实力。

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实实在在的粮食和银钱更能体现实力的地方了,那么只要粮食到手并且宣传到位。

那么,都不用去说什么地方宗族的坏话,他们慢慢就会明白大唐的强大的。

只有大唐,只有他李世民治下的大唐,才能在这天灾不断的年月拿出粮食和银钱,让这灾区重换青天。

第642章 陇右灾区的现状

陇右这地方吧,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也正因为这原因,所以导致这边的民风稍微有点彪悍,山贼、马匪、流寇不断出没,但却始终没法压垮这边汉子的脊梁。

他们信奉的是天塌下来当被盖,与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双手去搏一把。

所以,官府在当地其实是没有什么威信的,因为这边的人总觉着官府屁用不顶,除了会拉人服徭役收税以外,似乎也干不好什么其他事情了。

与其相信官府那帮子白面书生,还不如相信地方上的那几个大族,毕竟乡里乡亲的,大家祖祖辈辈都认识总不担心人忽然就换了。

至于官府,以前是大隋的杨家,如今是大唐的李家,谁知道什么时候就又换了?

而且这里离边境可没多远,时不时的还有突厥死狗过来打秋风呢,要防备的太多了。

但是,不知不觉当中,从去年开始似乎官府在当地人眼中有点不一样了。

尤其是今年,首先给家家户户送上了鸡鸭幼崽,然后明确说了这东西就是秦王殿下给你们的,你们好好养,不仅仅产的蛋能卖钱,而且将来这些鸡鸭长大以后还能卖一笔钱。

同时官府来的人虽然态度不好,但还是瓮声瓮气的告诉他们了,秦王殿下说了,今年不仅仅有旱灾还有蝗灾,所以你们这些泥腿子现在就赶紧屯点粮食,然后没事儿的,就把鸡鸭放到地里去吃点虫卵什么的,到时候就能好受点。

对于这种小地方的人来说,皇帝、王爷什么的,那就是一个虚无缥缈、高高在上如同神佛一般只知其名不知其人的代号而已。

虽然民间关于张诺这位秦王殿下的故事已经传得跟神佛没什么区别了,但落到自己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他们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家村里的长者或者跟着地方豪族的脚步走。

也不知道这边的豪族是要跟张诺对着干还是怎么了,明明朝堂那边都已经说明了,可这边却嗤之以鼻,认为这时候的粮食正是青黄不接,粮价最高的时候,这时候屯粮,怕是自己要做粮食买卖坑钱哦,不买,反正现在有粮食吃,饿不死。

好嘛,这个态度一出来,当地的百姓顿时就觉着,恐怕这就是真相了,如今家里还有点口粮,勉强还能度日,这要是把家里压箱底的一点钱都拿出来买粮食了,恐怕今年一年就白干了。

于是,所有人撇着嘴把鸡鸭收下了,但绝大多数人却都把屯粮这个事给丢到了一边,反而乐呵呵的看着村里偶有的几个真胆子小屯了粮食的人家,就等着看笑话呢。

可等着等着就发现不对了,今年的雨水似乎真有点少啊,这时候已经有人稍稍有点坐不住了,期期艾艾的冲到当地的大户家里打听去了。

可等来的答复还是该怎么样怎么样。

可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所有人都坐不住了,这尼玛显然就是最最典型的旱灾啊,今年的收成完全不用指望了。

但是这些家里已经断顿了的,他们这会儿就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原本还欢迎大家上门喝碗水的大户家里,此时也是大门紧闭了,就怕其他人过去借粮。

毕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嘛,这要是口子一开,谁知道大家伙会不会蜂拥而至,到时候恐怕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呢。

而随着旱情越来越严重,好多人也是在家里直抽自己大嘴巴子呢,之前官府的人就说了,秦王殿下早就料到今年有大旱了,让早做准备,偏偏自己傻了吧唧的不相信,这下好了,有钱都买不到粮食了。

但人嘛,好死不如赖活着,自己贱命一条可家里婆娘娃娃可不能就这么饿死了啊。

没有其他办法了,那就逃荒吧。

这也是一种早就流传了好些年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了,那就是要饭,一家人一起上路,一路要过去,反正每个地方都有些大户会在灾荒年节出来弄个粥铺什么的施粥的,一路要饭过去的话,说不定就能撑下来呢。

整个陇右在今年夏天都显得死气沉沉的,除了那越发烦人的蝉鸣以外,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

但就在这个时候,官府的人上门了,说出来的话简直让人没法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

还是以前那副瓮声瓮气没什么好话的态度,甚至比以前还恶劣了一些,大有一副你们爱信不信老子说完就走的态度。

“你们这帮贱皮子给老子听好了,陛下已经安排人从长安、洛阳那边安排粮食过来了,秦王殿下都跟着捐了银钱,就是不想你们这帮子贱皮子饿死!”

“但是这粮食银钱也不是白拿的,都给老子去干活,家里的老人孩子也有一份口粮,但是你们自己的口粮,你们带着自家婆娘去挣去,反正秦王殿下定的规矩就是干得多拿得多!”

“只要你们这帮贱皮子好好干活,不但今年的灾年能挺过去,说不定你们还能挣上一笔过年的钱!都特么听清楚没有!”

所有人都静静地看着这位衙门里出来的捕快,但却一言不发!

不是不相信,而是不敢相信啊,这灾荒年月可不仅仅是他们一个地方受灾啊,这到处受灾的时候,怎么还能拿出粮食、银钱出来呢?

而且那秦王殿下,居然还捐了银钱出来,那他老人家是得有多有钱啊,家里怕是有座金山吧。

这问题刚提出来,那捕快就不屑的笑了几声,

“你们这帮子贱皮子是真特么没见识,说其他的老子不知道,但秦王殿下老子倒是知道一点,老子的大哥,那也是军中的好汉,一身武艺不用说,早些年得罪人在军伍里面混不下去了。”

“可秦王殿下一声招呼,老子的大哥跟着秦王殿下把整个高丽都打下来了,当年大隋朝百万人都死干净了,结果还屁事没有,秦王殿下呢,二十万人把高丽打了个彻彻底底!”

“而且老子的大哥送回来几十贯钱,都是秦王殿下给的,你们说秦王殿下有没有钱?”

第643章 灾区新气象

这人吧,就是这样,还是觉着眼巴前的东西最真实,之前说什么陛下、秦王的太遥远,可要说这捕快的大哥都跟着秦王殿下打仗还挣了几十贯钱,那当地人就知道了,哦,那秦王殿下他老人家是真的家里有金山,还不止一座金山咧。

这就是百姓最最朴实的价值观,连跟着打仗的大头兵都能跟着挣好几十贯钱,那这秦王老人家怕是真的特别有钱哦。

尤其是听到好些个知道捕快底细的人悄咪咪的说着他大哥家之前怎么不如意,如今却给住上了大房子,还把爹娘都接过去照顾了,日子越过越好了什么的。

有这么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的话,这些百姓总算心里有点底气了,毕竟但凡有点办法的话,谁乐意出去要饭啊。

要知道往常年月也不是没有受灾的时候,那些外出逃荒的,基本上至少有一半就那么死在了外面,最终埋骨他乡就这么成了孤魂野鬼。

如今好了,有了官府搞的这个什么什么工作的话,工钱不工钱的先不说,至少这家里人都不用饿死了,但现在就看什么时候开始了。

于是,整个陇右的人都在翘首期盼着,这个打着皇帝和秦王旗号的工程什么时候开始。

不得不说,这人啊,有了盼头以后,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原本颓废、萎靡的汉子,如今一个个望眼欲穿的等着官府的通知。

结果没两三天呢,就有里正哐哐哐的敲着锣在村里喊话了,说官府招人的来了,赈灾的也来了。

一听这消息,村里老少爷们谁还在家里待得住啊,乌央乌央的就往外冲啊。

结果到了村头一看,贼特么实在,就是一车车的粮食直接停在村口了,然后还是之前那个脸色不大好看的捕快,陪着几个一看就不是本地人的官员身边,低声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