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217章

作者:参娃

结果一听,俩闺女招工当工人了,可把苏维忠高兴的够呛。

“嗯呢,二姐夫不是带人搞啥研究加工么?今年创汇三百多万,所以场子要增加蜜片车间,还有个饮品厂。

参场工人不够用了,就从家属里面招工。

花儿是历家给出的力,破格招工,我是走正规程序。

反正我俩都招工通过了,这不是回来迁花儿的户口么?”苏安芳赶紧给解释了一下,省的老爹不懂。

“哎呦,那这要是说起来,你俩还是跟着你二姐夫沾光儿了啊。”

苏维忠一拍大腿,他家这个二女婿啊,能耐可大了去,家里也是跟着沾了不少光儿啊。

“哎呀,你先别说沾光不沾光儿的事儿了。

咱家跟着二姑爷沾光儿还是一点儿半点儿啊?那些等以后再说。

赶紧,领着孩子去乡里,快点儿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迁出来,让孩子们赶紧把工作落实了。”

韩彩娥见丈夫光高兴,就催着苏维忠,赶紧领闺女办正事要紧。

“对,对,赶紧赶紧,先去迁户口。”

苏维忠一拍脑袋,赶紧穿鞋下地,领着俩闺女从家里出来,往乡里走。

自打撤销公社改大营乡之后,乡政府就搬到了仙人桥这边。

要说起仙人桥,也是有一段典故。

一九一零年前后,屯子西头有一棵长满青苔的风倒木,横倒在汤河上。

当时人们过河没有桥,只能从这倒木上走,行走艰难。

当时就有人说,“这独木桥凡人不敢走,得仙人才能顺利通过。”因此得名仙人桥。

三六年建屯的时候,就沿用了这个地名。

五八年修浑白铁路的时候,仙人桥设了个站点儿,铁路局的人在这施工。

后来,县属的鹿场、粮库、油库等也都相继坐落于此,所以乡政府也在这边。

从大营村到仙人桥乡,走路得半个钟头左右。

苏维忠领着俩闺女一路向东走,有瞧见的就觉得奇怪,苏安芳跟苏安花不是都在东岗么?咋这时候回来了?

有那好信儿的就打听,这一打听不要紧,正中苏维忠下怀。

“哎呀,我家俩闺女都招工进国营一参场,当了工人,这不是回来迁户口么?”苏维忠故意大声说着。

以前都笑话他没儿子,绝户,现在看看?六个闺女咋了?

大闺女是老师,二闺女家里有养殖场,老五老六这回还招工当了工人。

那些嘲笑他没儿子的,他们家的儿子当工人了没有?

周围的人听了,有的真心替苏维忠高兴,也有的羡慕眼红,各种反应不一而足。

苏维忠可不管这些人想啥,反正他现在就觉得特别开心。

舒坦,于是笑呵呵领着闺女去乡里迁了户口和粮食关系。

苏安芳、苏安花两个着急回东岗落实户口和工作,没时间留下陪父母。

迁完户口,正好上午那趟快车也快到了,二人塞给老爹一些钱,就急忙去仙人桥车站。

买了火车票,坐火车返回东岗,直接去场部人事科,办理了招工和落户手续。

就此,姐妹俩便成了一参场的正式工人。

招收的新工人,在职工俱乐部那边,进行岗前培训。

许世彦带着技术科的人,给这些人讲课,主要讲的就是相关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等事宜。

至于说蜜片生产,那个其实没太大难度,许世彦带着人,已经研究出来人参切片机。

只要有人往上放人参,刀片就会自动将人参切成薄片,每一片的厚度都完全一致,可以保证蜜片的品质。

当然,这种必须严格按照规章操作,万一弄不好,容易伤了人,所以才要做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培训与考核。

通过的可以上岗,不通过的,给一次机会重新学习,要是还学不会,那就只能安排到加工厂那边打杂,或者,干脆不要了。

“不要觉得,我是在跟你们开玩笑,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这个关系到每个人。

我再强调一次,女工都剪短头发,五号头,进车间必须穿白色工作服,戴帽子、口罩。

男的,一律平头,也是一样,戴口罩、帽子。

谁要是让安全和卫生巡逻员抓到了不符合规范,那你就可以回家了。”

许世彦可没那个工夫跟这些人废话,规章制度定好了,所有人都得遵守,不遵守的可以走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上大学

新招收的工人集中学习培训十天,九月初,参场开始起参,工人正式开始上班生产。

今年一参场的棒槌,产量依旧不错,这些还都是只追了一遍豆饼水,另外加两遍叶面肥。

明年起参那些,才是底肥加追肥,估计明年的产量会更高。

人参起出来直接运到加工厂,机器刷参洗去泥沙之后,有专人往外挑选适合做蜜片的参。

要求是单棵重一两半到二两半,主体圆润没有多余分叉。

挑选好的人参,送到蜜片车间,先切掉人参芦头,然后上机器切成一定厚度的薄片。

芦头和参须,都返回加工厂,参须蒸熟加工出售,芦头可提取皂甙。

切好的参片,要浸渍在上好的椴树蜜中一定时间。

然后从蜜中捞出,上蒸参罐,四十五度一定压力下蒸制。

蒸过的参片,再浸入几种中药配置的药液中一定时间。

捞出来与蜂蜜重新混合在一起,装入容器中保存,待一定时间后,才可分装发货。

所以别看是小小一片人参,所需要的工序属实不少。

虽然没有许世彦说的几十道工序那么夸张,但十几道还是有的。

蜜片车间要求干净无尘,车间工作人员一律穿白色工作服,戴白色帽子、口罩,手上戴专用橡胶手套。

女工剪短发,一个是为了防止长发卷入机器造成意外伤害,另一个就是防止头发掉落,影响产品质量。

经过培训通过考核的工人,在熟悉了操作程序后,上手还是挺快的。

蜜片车间很快步入正轨,而许世彦,也得赶紧收拾行李,他得去省城上学了。

跟许世彦一起去省城读书的,还有两个人,历诚容和秘书肖鹏。

这俩人,是去省师范大学,专门学习外语。

之前去参加春交会那次,林启越发现不懂外语,身边没有可信翻译属实不方便。

一参场既然想往出口创汇方面发展,那就必须有自己的外语专业人才,要不然很容易掉坑里。

所以林启越特地跟上级申请,安排俩人去师范大学的外语专业去学习。

没辙,省里没有专门的外国语大学,就只能去师范大学了。

十九号早晨,周桂兰亲手擀了面条,叫许世彦一家子过来吃。

“迎宾饺子送行面,出门之前吃面条,一切都顺顺当当。三儿,多吃点儿啊。”

周桂兰一边给儿子盛面条,一边念叨着。

“哎,知道了,妈。”许世彦接过母亲递过来的一大碗面条。

“妈,你也坐下吃吧,一大早就起来忙活,怪累的。”

苏安瑛见婆婆给丈夫盛完面条,又要给其他人盛,忙接了过来。

“世彦出门,你给他盛就行,其他人我来。”

婆婆忙活一早晨了,盛个饭哪能还让婆婆来啊。

周桂兰擀的面条是一绝,鸡蛋、碱、盐来和面,擀的薄切的细,但面条下锅不断,根根分明格外筋道。

许世彦出门去念书学习,所以煮的是清汤面。

周桂兰说,这样吃了才脑子清楚,能好好学习。

浑汤面黏糊,吃了学习犯糊涂,所以必须是清汤面。

别看是清汤面,却一点儿也不简单。

清水煮出来,盛到碗里,浇一勺大骨头熬出来的骨头汤,再来上点儿拆骨肉、油炸花生、咸菜碎、葱花、香菜。

清亮亮的汤汁上面飘着油花,冒着香气,这面条,敞开了吃能造三大碗。

许海源几个,都馋的直流口水,接过来碗就开造,“奶奶,你做的面条真好吃,太棒了。”

面条塞满嘴了,还不忘了夸一下奶奶,朝着奶奶比个大拇指。

那俩小的,也跟着学,“棒、棒、好吃。”一边说,一边伸出大拇指。

直把周桂兰乐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儿了,“喜欢吃啊,得空奶奶再给做。

都慢慢吃啊,还有呢,吃完饭,你们俩赶紧上学去,都好好学习啊,你看,爸爸都要去上大学了。”

许海源和许瑾萍重重点头,“爸爸,你要好好学习哦,不可以偷懒。等我们长大了,也要考大学。”

“好,爸爸一定会好好学习的,给你们做个好榜样。”

许世彦笑了,伸手捏一下儿子闺女的小脸蛋。

“你们在家要乖,听奶奶话,不许给奶奶捣乱。”

几个娃齐声应答,保证都乖乖的不捣乱。

吃过早饭,许海源和许瑾萍背着书包去上学,许世彦也把行李都收拾检查一遍,确定没问题。

正好这时候,门外有汽车按喇叭的动静,不用说,肯定是参场派车,送许世彦去火车站。

许世彦赶紧往外拿行李,苏安瑛帮着拎了俩兜子,送出大门外。

果然瞧见两辆吉普车停在大门外,历诚容跳下车,帮许世彦往车上放行李,还不忘了扭头跟苏安花说两句话。

行李都装上车,许世彦回头看了看家里人,“爹,妈,我走了,不用惦记我。

瑛子,家里就暂时交给你了,养殖场那边多留意,有事我就往那边打电话。”

养殖场那边,前阵子申请了电话,刚安装好没几天,主要是为了接下来联系方便。

许世彦坐上吉普车,朝着家人摆摆手,车子发动,载着几个人离开东岗,一路向北。

许成厚夫妻站在大门外,看着吉普车顷刻间跑的没了影子,既高兴又不舍。

“老许大哥,干啥呢一大早晨?”

有人路过,见许家人都站在大门外朝北看,觉得奇怪就问。

“儿子去省城上大学了,刚刚场子来车接的。”许成厚回头,半是卖弄半是感叹的说道。

“不管多大岁数了,儿子一出去,我就惦记着。孩子嘛,多大了也是孩子。”

“那是那是。哎呦,还是老许大哥有福啊,五个儿子里头,俩念大学的,真不错啊。”

本来就是好信儿瞎打听,结果却被许成厚炫耀了一拨。

那人咂吧咂吧嘴,摇摇头,赶紧走了。不走干嘛?听许成厚在这儿显摆啊?

瞧见那人急匆匆走了,周桂兰没忍住,给了丈夫一个白眼儿。

“成天瞎显摆,可是你儿子出息了哈,把你给美的。

不是当初你嫌弃儿子没出息,成天骂他的时候了?”

老太太早就看许成厚不顺眼了,今天故意打击他。

许成厚闹了个大红脸,“你看你,哪壶不开提哪壶,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就别提了吧?”

第三百五十六章 专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