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30章

作者:参娃

“哎?咋回事啊?李大爷没烧火给咱们热饭么?”一到看参房子,去发现锅灶底下连个火星都没有,锅里也空着,众人都有点儿纳闷儿,老李头干嘛去了?

“哎呀,快来人,李大爷倒在柴禾垛后面了。”有人大声喊。

第五十二章 中风

众人听到喊声,立刻冲出屋子,来到柴禾垛后面。

就见到老李头半个身子倚在柴禾垛边,斜斜地歪在地上,双目紧闭。

“先别动他,我来看看。”许世彦两步上前,拨开李大爷身边的两人。

“现在不清楚李大爷怎么回事,不能胡乱动他,等下。”

许世彦一边说,一边上前来,给老李头检查身体。

老李头这时已经失去意识昏迷,身体抽搐,嘴角有涎状物流出。

翻开眼睑看看瞳孔,瞳孔缩小如针尖,并且两侧瞳孔大小不等。

呼吸带有明显鼾声,左侧身体反射消失,脉搏急促杂乱。

“快,赶紧去屋里,找个缝衣服针来。”

许世彦心中大致有个判断,立刻让人去找东西。

“再弄个毛巾,沾凉水拧干给我。”

按理应该用冰袋,可眼下还没上冻,哪里来的冰?只能用个湿毛巾了。

反正这时候气温挺低了,缸里的水冰凉,多少也能管用。

都知道许世彦会些医术,比村里那个赤脚医生还厉害,所以他的话也没人反驳,立刻就有人照着做。

“三哥,给,你要的针。”有人从屋里翻出来一根大号缝衣服针,递给许世彦。

“新针,我从针包里拿的。”

许世彦点点头,接过针,在老李头的鼻尖用力一刺,然后挤了几下,暗红的血珠冒了出来。

接着,许世彦又用针扎破老李头的耳垂、十个手指尖儿,都挤出了一些暗红色甚至有点儿发黑的血。

放血之后再试脉搏,感觉平稳了一些,不似方才那般急促。

正好这时候湿毛巾也递了过来,许世彦忙把毛巾敷到老李头的头上。

“套车吧,李大爷应该是中风了,得送去医院,咱村里治不了。”

中风,也称为脑血管意外,分为很多种。

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起病缓急不同、发病时症状也不同。

根据老李头的年龄、发病情形来看,应该是脑出血。所以许世彦采取了放血的紧急疗法。

但这只是无奈之下的办法,只能减缓症状,无法将人救醒,还是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

许世彦发话,那边立刻有人套了车,又在马车上铺了被褥,然后小心翼翼的将老李头抬上了马车。

“来俩人,跟我一起去。”许世彦第一个跳上了车,回头喊人。

却见有人往后退了几步,明显是不想跟着去医院。

也是,跟着去医院今下午的活就耽误了,人家舍不得工分。

自然,也有不在乎的,赵建设、杨春明两个二话不说直接就上了车。

杨春明抡起鞭子啪的一声,赶着马车就走。

山路崎岖颠簸,马车晃晃悠悠走的不快,许世彦担心老李头的头也跟着晃,会增加出血,便一直用双手扶着。

马车从前川返回村子,赵建设飞奔去队部,找到了他爹赵大海,从赵大海那里先拿了些钱。

主要是不敢惊动老李太太,生怕老太太一个受不了,也晕过去。

带好钱,三个人又赶着车,一路朝着西岗公社行去。

到了公社医院,医生护士立刻将人送去检查抢救,许世彦等人则是去办手续交费。

过了好长时间,抢救室的门打开,医生护士陆续出来。

“医生,请问一下病人怎么样了?”许世彦三人上前询问。

“病人年纪大血压高,可能是又摔了一下,造成脑部出血。

情况有些严重,幸好你们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又及时送来医院。

住院观察治疗吧,估计得一段时间。你们是病人家属?”

医生摘下口罩,向许世彦三人说明情况。

“不是家属,我们都是东江沿大队的,老人家没孩子,只有个老伴儿也六十岁了。”许世彦解释了一下。

“没家属?那这事儿不太好办。

这样吧,让你们大队给出一份证明,说明一下老人的情况,医院这边想办法照顾照顾吧。”

医生人不错,一听说老人没孩子,只有个老伴岁数也挺大了,立即表示可以照顾。

“老人最少也得在医院住个十天半月的,我们医院也忙,白天尽量让护士们多用点儿心,晚间最好你们队里能出个人照看一下。”

都是一个公社的,医生也知道,这时节生产队都忙着呢。

非亲非故的耽误了干活来陪床,估计谁也不乐意,所以才想出这个办法来。

许世彦几个也没别的办法,这要是一天两天的,谁都能豁出去不挣工分了,过来陪着照顾。

可要是十天半个月,那真是扛不住,毕竟谁家都是指着工分吃饭。

“建设,春明,你俩回村吧,跟赵大叔还有李大娘说一下,看看他们怎么安排。

我先在这儿照顾着。”没必要三个人都留下,许世彦打发了杨春明和赵建设离开。

赵建设跟杨春明两人赶着马车回了村子,跟赵大海还有老李太太说了。

老李太太一听丈夫昏迷不醒住院,吓得腿都软了,好歹这老太太体格还行,没说是吓出个好歹来。

稍微缓过劲儿之后,老李太太就赶紧收拾东西,她得去伺候丈夫。

赵大海自然不好拦着,再说了,老伴老伴,老了才是伴儿,旁人怎么照顾,也赶不上老伴儿用心。

“嫂子,你这岁数了,伺候我老李大哥也不容易。

这样吧,白天有你、有医生护士,你们照看着。

晚间我打发咱队里的小年轻儿过去,一人一天,咋地也能安排开。

咱坚持个十天半月的,等老李大哥身体好点儿了,接回家来慢慢养着。”

事到如今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老李太太自然是万分感激。

于是赵大海又打发了儿子赵建设赶车,带着公社的证明,送老李太太去公社医院。

老李太太去了公社医院,在医院附近找个人家,借了人家的锅灶做饭,伺候老李头。

前川参场那边一直都是老李头一个人,他这一病,队里也是抓了瞎,只得另外选人上山去看参。

原本想着,眼下离着下雪上冻也没多久,随便找个人上山来照看一段时间,等着落雪封冻人就可以下山,明年开春再安排人救醒。

可怎么也没想到,就在老李头生病的第三天晚间,参场就进去贼了。

第五十三章 找人看参

看参主要是防止有人偷人参,再一个也是防止有野猪、黑瞎子之类的动物进参场子祸害。

东江沿大队地处偏僻,前川参场平日里除了干活的人,很少有人过去,谁也没想到会有小偷。

老李头在山上看参多年,从来都没丢过人参,倒是野猪、黑瞎子什么的遇到过几回。

谁也没想到,老李头这刚出事住院,参场这边就进了贼丢了棒槌。

看参不算是个太累的活。

主要也就是每年开春人参出土之前,还有入秋到起参那段日子,防止有人来偷人参。

每天晚间都不能睡觉,要在参场子里溜达,也叫遛串儿。

夏季人参出土生长,地下的根浆气不足,一般不会丢。

到了冬季大雪封地以后,到处冻的邦邦硬,想挖也挖不动,那时候看参人可以放心下山。

正是觉得看参不算啥有难度的活,赵大海就从村里找了个五十来岁的老头。

让他去前川先顶一阵儿,等上冻以后就能回来了。

结果,这老头晚间在屋里睡觉的时候,房门被人从外面顶上了。

外头的狗也不知道吃了什么,都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明年做货的棒槌,被偷了近二十丈。

队里知道后十分震惊,立刻上报了公社,公社派下来公安助理,联合大队的民兵一起调查。

可是查来查去也没啥结果,这伙人干活干净利落,从林子里转了一圈便没了踪迹。

这时节还没落雪,想要循着脚印追都没办法。

东江沿平白损失二十丈棒槌,那个看参的老头,也吓得一溜烟回了家,再不敢上山看参了。

开玩笑,他这是捡了条命。

万一那些人心狠点儿,直接摸进屋动手解决了他。深山野外的,等旁人来发现,估计尸体都凉透了。

出来这事儿,大家伙儿都吓得不轻,赵大海挨个儿去找人上山,谁都不肯。

岁数大的怕出事,自己一个老头在山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别说是再来一伙小偷了,就像老李头那样儿,突然病倒了都没人管。

年轻的更不乐意去,看参给的工分不高,哪里比得上在队里干活?

就算过几天参地里没活了,年轻的还可以去金山林场,采伐抬木头,工钱高,比看参挣得多。

再说了,看参得一直住在山上,过了阳历年才能下山,太枯燥了,年轻人哪里能耐得下性子?

赵大海这个犯愁啊,离着参地冻透还得小仨月呢,这仨月山上可怎么办?

总不能他上山去吧?队里的工作谁来主持?

“三儿,算是叔求你了,你就帮叔这个忙吧。

去山上看一阵子,每天给你按满工分算,你在山上一应吃喝,算队里的。”

赵大海实在没辙了,找到许世彦,跟他商议。

之所以找许世彦,一个是许世彦年轻,上山出意外的几率低。

哪怕是有点儿小毛病,许世彦自己就能治,不至于出事。

另一个,也是许世彦干活确实一般,那种稳当细致的活还行。

像抬木头、采伐这些纯粹出大力的活,他都没干过。

“赵大叔,按说你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我要是不答应实在不应该。”许世彦有些为难。

上辈子他在山上看参多年,对这里面的诀窍那是门儿清,倒是不打怵。

“主要是瑛子,她怀着孩子呢。

你说我自己上山去看参了,留下她在家里啥活都得干,我不放心。”

许世彦放心不下苏安瑛,他上山一住就是两三个月,留下苏安瑛在家里,挑水劈柴这些活谁干?

苏安瑛要强,不肯求别人,可她怀着孩子呢,万一有点儿闪失怎么办?

“咳,那还有什么?实在不行,让瑛子也跟你一起上山呗,给她算半个工,这总行了吧?”

赵大海一听这话,倒是乐了,他还以为啥事儿呢。

“你俩上山,一应吃喝都算咱队里的,俩人都记工分。

左右你俩也是住着别人的房子,山上和村里实际上也没太大区别。你看,这样行么?”

赵大海也是真的没招儿了,眼下棒槌还没栽上呢,参籽也没撒,离着上冻还有挺长时间,那参地也不能一直留民兵守着啊。

相比于丢棒槌的损失,许世彦夫妻俩的工分也好,吃的粮食也罢,都不算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