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312章

作者:参娃

源源、萍萍,你俩人小手没有劲儿,掐不动的话,就用剪子啊。

早晨出门的时候,你奶不是特意给你俩带了剪子么?”

对于大人来说,直接上手掐最快。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人小没力气,小手又嫩,这要是上手掐,就算能掐断,估计没掐几朵,就该累的手指头疼了。

所以早晨出来的时候,周桂兰特地给俩孩子带了剪子,让他们用剪子往下剪。

费点儿劲就费劲吧,总比孩子手疼强。

“哎,知道了,爷爷。”

俩孩子脆声答应了,然后就拎着筐拿着剪子,从池串一头开始,跪在池帮子上干活。

参棚下,是一尺多高的参苗,青紫色的主茎上头,轮生五片掌状复叶,在往上,就是一朵红艳艳的人参果。

许家这棒槌侍弄的很精心,栽参时候用的底肥,今年春天追了豆饼水,夏天还喷施了叶面肥。

所以这参叶子长的特别好,绿的发黑那种。

参籽的朵儿也大,都跟许瑾萍那拳头差不多。

一朵朵红艳艳的参果,饱满圆润泛着光泽,看起来就格外稀罕人。

许海源和许瑾萍都拿着剪刀,小心翼翼的将参果一朵一朵剪下来,放到筐里。

等着筐装满了,就拎着去池串头上,倒在编织袋里头。

池面子宽,一个人不能全都够着,所以就得俩人一组面对面干活。

许瑾萍人小胳膊短,肯定够不到中间,许成厚就往里伸伸手。

祖孙俩配合的还不错,虽然干活比不上许世安他们快,反正过一会儿,也能拎一筐参果倒在编织袋里。

累了,就歇会儿,然后接着再干。

到中午的时候,许成厚跟许瑾萍这一串二十来丈,也干了大半儿。

天气热,中午大家也没去看参小房,就在地头上,拿出来带的干粮和水,随便儿啃一口。

黄树庆、冯斌、孙宇这几个,也都上山来了,大家伙儿凑一起,互相换着饭菜吃。

对于黄树庆等这种不太爱学习的孩子来说,上山干活,比在家看书有意思多了。

许世安和小儿子一上午就把自家的参籽都掐完了,下午帮着许成厚他们,所以没到三点,活就干完了。

于是开着车拉着人和参籽,直接下山,把许成厚祖孙三个送回家,再开车回养殖场。

许成厚爷孙三个回到家,时间还早,于是赶紧把参果从编织袋里倒出来,把一粒一粒红色参果从花托上撸下来。

红透的一碰就掉,很容易,偶尔有朵半青不熟的,就一粒一粒摘下来,其实这种多数都是瘪子。

撸下来一粒一粒红色的肾形小果,还需要将外面薄薄的果皮搓碎了,用水洗净。

许成厚领着孙子,将小果装入编织袋,然后让许海源他们穿着鞋在袋子上踩。

踩了一会儿,就见到编织袋下面流出些红褐色的汁水,那就是果肉被踩碎了,流出来的果汁。

据说这个果汁也可以入药,三参场正在研究人参果冲剂。

当然,一般的参农都不怎么在乎,都是跟许成厚这样,直接踩碎了随便流到水沟里。

孩子们踩一阵,将编织袋翻一下抖搂抖搂,继续踩。

等到里面流出来的汁水越来越少了,往里面倒些水,扎紧口袋再踩一会儿,然后倒进大盆里,用清水冲洗。

成熟的好种子,会沉在水底,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都是瘪子,多数都是要漂出去。

就这样,搓洗之后再漂洗,最终留下雪白的参籽,捞出来,倒在已经铺好了纱布的叉子上,沥干水分。

参籽要晒干,但是不能在阳光下暴晒。

要所以白天太阳毒的时候要放在阴凉的地方,早晚太阳没那么烈的时候再端出来。

如果晾晒不及时,种子仁就粉了。

如果被太阳暴晒,就容易烤坏了,也不会发芽,所以这东西格外娇贵。

晾干的参籽,如果当年直接发参籽,这叫发水籽。

由于参籽没有经过休眠期,所以发芽率不高,而且容易烂。

要是妥善保管放一年,来年夏天发参籽,这叫发干籽。

干籽出芽率高,保苗率也高,要比水籽好很多。

许世彦不缺参籽用,自然不肯发水籽。

这参籽晾干后放起来就行,等着明年夏天发干籽,秋天播种就行。

第五百零七章 天公不作美

这边,许成厚领着孙子把参籽洗好摊到叉子上晾着,然后吃饭休息。

另一边,许世彦和历诚容带着俩翻译,陪着几个外国客商,坐火车到了到了二道白河镇。

这年月,从西坡到北坡的环保公路还没修呢,只有各个林场之间的运柴道。

这运柴道都是为了采伐,以及往山下运送木材修的。

为了方便运输,都是哪里有伐区就往哪里修,常常是拐大弯儿。

山路崎岖,开车走太费事而且还危险,倒不如坐火车更方便还安全。

二道白河镇归属于安图管辖。

别看是相邻的两个县城,二道白河距离松江河也不算太远,却又是另一番风情。

这边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数都是朝族同胞。

所以这边朝族风情浓厚,大街上,尤其是女性多数都穿着颜色艳丽的服装,上衣短小,下面搭配大长裙子。

好多人说话也不是汉语,而是朝族语言。

甚至一些报纸杂志都是朝族文字,就连街路两边的招牌,也多数都是两种文字。

别看都是黄皮肤人,看着面相也差不多,可仔细打量的话,还是有一些区别。

老外瞅着这边挺好奇,少不得要问一下。

历诚容在省城学了两年外语,普通的对话没问题,这种问题要回答就稍微费力一些。

好在有专业的翻译,许世彦就讲了一下关于朝族的发展变迁。

老外听了倒是挺感兴趣,接连发问。

许世彦把他知道的,能说的都说了,一些敏感话题,他自然不会说。

按理,到了这种少数民族聚居地,少不得要体验一下少数民族区域的特色风情,最起码要品尝一下特色美食。

朝族美食还是不少的,打糕、米肠、酱木里汤、大冷面,但最出名的,还是狗肉。

许世彦不吃狗肉,但凡打猎的人都不吃,狗对于他们来说,是伙伴。

而且许世彦担心,欧美有不少国家是禁止食用狗肉的。

他也不知道这几位吃不吃,自然不敢擅自决定,所以特地让翻译问了一下。

果然,那几个老外一听吃狗肉,都拒绝了。

不吃狗肉,这边也没啥西餐厅,那就只能随便吃点了。

好在那几个老外只是不吃狗肉,其他的菜倒是能吃。

天热,每人点一份冷面,再来份烤牛肉、打糕、米肠等,搭配着朝族咸菜,也就这样了。

冷面是用白面混苞米面或者荞麦面、淀粉等制作,用机器现压出来,入锅中煮熟捞出。

用冷水过凉后,加入冰凉爽口的汤汁,还有牛肉片、黄瓜丝、西红柿片、鸡蛋、辣白菜、辣酱等配菜。

汤汁酸甜可口,冰凉舒爽,酱牛肉片也很有滋味,大热天吃了确实挺舒服。

这年月外国人还是很少见的,周围不少人看着他们。

许世彦只能笑着朝那些人点点头,示意人间不要对着那几个老外指指点点。

但是这个很难禁止,许世彦也没辙。

毕竟这里就是一个偏远小镇,不是什么大城市,这个真避免不了。

吃过了饭,少不得要找个住的地方。

这里不是县城,目前来说,旅游业也没有发展到后世那么发达的程度,高档宾馆肯定没有,只有朝族旅店。

这边居住的屋子也很有特色,门是拉门,屋里是地炕,进屋就脱鞋。

两个人一间房,许世彦跟历诚容住一起,晚间睡在地炕上,倒也挺不错。

“希望明天能是个响晴的天儿,咱们上去能看到天池。”

临睡觉之前,历诚容这么说道。

刚才他特地去打听了,说是最近几天都是晴天,好不容易来一趟,谁都想上去看看天池。

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外面阴沉沉的,雨倒是没下,但是起了雾。

许世彦一看外面这样的天,也只能叹气,估计这一次是白来了。

吃过早饭,去指定的地方坐车。

这年月登长白山跟后世不一样,没有啥环保车、倒站车。

只有大客,把人送到山下登山点,然后游客自己爬上上去。

门票也不贵,五块钱一个人。

既然来了,不管阴天晴天,总得上去看看。

于是一行人坐上大客车,沿着山间的公路,缓慢上坡,向山上进发。

坐在车上,只能看见连续不断的山林树木迎面而来,又没完没了地向车后面闪过去。

许世彦和历诚容这样从小生活在山林间的人,根本不觉得如何。

但是那些外地的客人,却觉得稀奇,不时的指着车窗外的景色发出阵阵惊呼声。

也有的人,在小声引论,都在盼着天气能转晴,最起码别下雨。

坐车点距离登山点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随着车子越走越高,外面的雾霭也越来越浓了。

当车子开到登山点的时候,雾霭已然变成了毛毛细雨。

登山点附近,有旅店和饭店,还有专门煮温泉鸡蛋的地方,建设的还算不错。

只是此刻,却都笼在了迷蒙的雨雾之中。

向前远远看去,高高悬挂的天池瀑布,也笼罩在雨雾之中,下方水汽蒸腾,更加显得朦胧神秘。

来之前,许世彦倒是预备了雨衣,这时候赶紧都拿出来,每个人都穿上。

如今这时候登山,要沿着聚龙温泉群往上,从瀑布侧边那条石阶长廊走上去。

一直走到乘槎河,沿着河水边上下到天池水边。

瀑布旁边的走廊石阶陡峭难行,有不少地方恨不得要手脚并用,那真的是要爬上去。

晴天的时候登山都很难,更不要说这下雨天了,那石阶上有青苔,雨天很滑,登山极危险。

不少游客直接就钻进了旅店去,才不肯在这样的天气下冒险登山。

这种情况下,许世彦自然不肯让那几个老外再登山。

可他们却都很固执,非得要上去不可,无奈之下,许世彦也只能陪着往前走了。

刚过了温泉,再往前走,就能听见瀑布奔腾涌流的水声。

瀑布下来的水,微微泛着淡蓝的颜色,卷起泡沫,从一座小桥下汹涌呼啸而过。

再往前走了一小段,脚下就开始不好走走了。

而这个时候,雨似乎也大了许多,几个老外也开始犹豫,是否还要继续往前走。

就在这个时候,远处光秃秃的山坡上,呼啦一声滚下来不少的砂石。

这长白山原本就是个休眠火山,山的主体就是火山灰,质地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