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7章

作者:参娃

“刚刚有几个小子跑来报信儿,说是二姐回来。

爹娘都高兴极了,让我们出来迎迎。”苏安花抱住了姐姐右胳膊。

苏家姐妹感情很好,尤其是老五老六,从小就长在苏安瑛背上,所以见到姐姐回来,特别亲热。

许世彦被俩小姨子挤走,也没恼,只笑了笑,拎着东西跟在后头。

过桥往北拐,走到苏家大门外。

苏家就住在河边,三间土坯房。

房顶是用那种劈成手指粗细、一尺多长的木头苫盖而成,当地人称其为“苫房柈儿。”

大营人口多,苏家又在屯子中间,所以院子不算很大,用一人多高的木头夹了杖子。

两扇木门不带门斗,此刻大门敞开着,苏家老三苏安珍、老四苏安芬都站在院子里,一脸急切的向外张望。

一见到苏安瑛夫妻,两人立刻高兴起来,朝着屋里就喊。

“爹,娘,真的是我二姐和二姐夫回来了。”

话音刚落,苏家老爷子苏维忠和妻子韩彩娥就从屋里出来了,正好跟许世彦夫妻走了个迎面。

“爹,娘,我回来了。”苏安瑛见到爹娘,有点儿忍不住了,眼圈含泪。

“岳父、岳母,我陪着瑛子回来拜见二老。”许世彦上前行礼,这是上辈子欠的。

“哎,哎,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进屋,进屋。”

苏维忠看起来也挺激动,忙不迭招呼许世彦两口子进屋。

第十二章 蝲蛄豆腐

苏安瑛夫妻俩一大早就拎着不少东西回门,苏家众人都十分高兴,很是热情的招待了小两口。

“你看,也不知道你们这么早就回来,没准备啥。

今早晨咱就对付着吃一口,中午让你娘给你们做好吃的。”

六点来钟,正赶上吃早饭,苏维忠看着桌上的小碴子粥、咸菜大酱,就觉得有点儿寒碜。

新姑爷进门,第一顿饭哪能这么简陋?

“孩儿她娘,我记得咱家还有咸鸭蛋是吧?快,赶紧煮几个来。”

苏家住河边方便,就养了两只鸭子,下蛋也不舍得吃,多数都卖了。

留下几个腌上,就是为了待客用。

新姑爷进门是贵客,必须好好招待,韩氏二话没说,去坛子里摸出两个咸鸭蛋,放锅里煮熟了切开端上。

“尝尝,今年鸭蛋腌的好,流油呢。”

韩氏满面笑容的将鸭蛋直接放到许世彦和苏安瑛面前,招呼他们吃。

许世彦推辞再三,没犟过老丈人,最终只得用筷子戳了一些蛋黄,放到粥里吃。

至于苏安瑛,她哪里舍得吃咸鸭蛋?

见那头俩妹妹低着头偷偷往这边瞟,苏安瑛直接把自己那半个鸭蛋,分到了俩妹妹碗里。

“瑛子,你吃你的,不用理她们。”

韩氏见了刚要说俩小的,却见俩小的几口就把碗里的粥和咸鸭蛋全都扒拉进肚,气的韩氏直瞪俩闺女。

许世彦见状,也没吭声儿,只趁着旁人不注意,将自己那一份咸鸭蛋,都挖到了媳妇碗里。“吃吧。”

苏安瑛偷偷瞄了爹娘两眼,将咸鸭蛋又夹开一半放回许世彦碗里。

小两口对视一眼,笑着把碗里的粥喝了。

苏维忠早就瞧见闺女和女婿那点儿小动作了,也没点破,只笑着把饭吃完。

按说姑爷来了,苏维忠应该在家里陪客。

可苏维忠是生产队的队长,没有他分派差事,今天这活估计就干不明白。

许世彦看出了丈人的为难,于是主动提起,他上午要去亲戚家看看。

让老丈人该干啥就干啥,不必为了他耽误队里的事。

就这样,苏维忠吃过早饭急忙去生产队安排今天的活,许世彦则是领着媳妇,出门走亲戚。

许世彦的外祖母、两位舅舅、一位姨母等人都在大营。

来一回,别处不去也得看望一下外祖母。

一圈亲戚走下来就十点多了,等小夫妻俩再回到苏家时,见到好些人嘻嘻哈哈的不知道在忙活什么。

等走近了才看明白,原来是隔壁苏维忠的大嫂冯氏领着儿媳妇还有闺女过来了,正帮着韩氏在那儿处理蝲蛄呢。

“哎呦,瑛子和姑爷回来了啊?快进屋坐吧,大热天的转一圈儿怪累的。”

冯氏这人性情爽利热情好客,对苏安瑛很好。

“小玉,赶紧回家,给你姐夫摘点儿樱桃来。

再看看那盆桃树上的桃子有没有熟的,摘两个下来给你姐夫吃。”

“安民,进屋陪着你姐夫说话去,我们再忙活一会儿就成了,今中午给你们做蝲蛄豆腐吃。”

冯氏比韩氏更像是主人,般般样样都安排的很妥帖。

“赶巧了,昨天安民在汤河下游抓了不少蝲蛄回来,我嫌小就没煮给他们吃,做蝲蛄豆腐倒是正好。”

苏安民是冯氏跟苏维诚的三儿子,今年十五了,不爱读书,小学念完死活不肯再上初中。

成天上山下河的各处野,也是抓鱼摸虾的特别在行。

冯氏说的蝲蛄豆腐,算得上是东北一大特色菜了,住在江边河边的人家,多数都会做,却极少做。

蝲蛄,也称大头虾、东北鳌虾,跟小龙虾长得很像。

区别是蝲蛄身体呈青褐色,小龙虾为暗红色。蝲蛄的外壳没那么厚,小龙虾外壳厚实还有硬刺。

蝲蛄的第一对步足,也就是前面的鳌比较大,身体相同大小的蝲蛄和小龙虾放在一起比,蝲蛄的鳌比下龙虾的大很多。

两者的生活习性也有区别,蝲蛄生长在水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对水质要求极高,对化肥农药等敏感。

蝲蛄算是东北河鲜的一种了,其味道鲜美独特,在东北人的眼中,绝对是美食榜前三。

只可惜后世因为环境污染等原因,这种生物濒临灭绝,只有少数养殖的,价格极其昂贵。

至于蝲蛄豆腐,可绝对不是用蝲蛄跟豆腐一起炖出来。

将蝲蛄揭去壳儿,去掉尾部的沙线,然后放到石臼中捣碎,之后用纱布过滤出红褐色汁液备用。

锅里水烧开,将蝲蛄汁液倒进去,轻轻搅动,就会见到一朵朵粉红色的花从锅里浮起来。

加点盐调味,撒上切碎的韭菜,这道菜就做好了,有条件的还可以打个鸡蛋花。

红、黄、绿三种颜色混在一起格外漂亮,口感软嫩,就如同豆腐一般,所以才叫蝲蛄豆腐。

这道汤品融合了蝲蛄、韭菜的鲜味,不需要加任何调料去腥,喝一口,绝对是能把舌头都咽了的美味。

但是由于其制作工序太麻烦,尤其是这年月没有什么粉碎工具,纯手工捣碎,实在太费劲了,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极少去做。

要不是新姑爷回门,就算苏安民抓到再多的蝲蛄,冯氏也懒得做,顶多搁点儿盐煮一煮吃。

“伯娘,这蝲蛄豆腐太费事了,何必麻烦?

你看我这来一趟,倒劳烦着伯娘和嫂子、三弟都跟着受累。”

这么高规格的招待,是上辈子许世彦从来没经历过的。

那时候他结婚第二天就去大安煤矿上班了,根本没陪着苏安瑛回门。

苏家虽然不说,心里头肯定不高兴。

这辈子许世彦不仅陪着媳妇回门,还带了丰厚的回门礼,也算是给苏家涨了脸面。

苏维忠临出门的时候特地叮嘱,不管想什么办法,今中午必须弄一桌好菜来招待姑爷。

“咳,这算啥?新姑爷第一回登门,那可是贵客。

咱们家的规矩就这样儿,中午你大伯也过来,到时候你们爷几个好好喝几杯。”

冯氏爽朗的笑声,让人听了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第十三章 盛情款待

许世彦夫妻被冯氏撵着进屋休息,那头苏安玉摘了樱桃和盆桃,苏安民给姐夫倒了茶水,一起陪着聊天。

厨房里,冯氏跟韩氏等人一顿煎炒烹炸,各种香气直往外飘。

不管谁路过闻到了,都馋的口水直冒。

十一点,地里干活的苏维诚、苏维忠兄弟,还有苏安瑛的堂弟苏安邦一起回来。

东北这边的规矩,家里来客人了,必须得找亲朋好友过来陪客。

苏维诚是苏安瑛的大伯,这种场面必须得请他。

“哎呦弟妹,中午都做啥好吃的啊?大老远就闻到香味儿了,真馋人啊。”苏维诚一进门就大声问道。

“多着呢,大哥,安邦,快进屋洗手,马上就开饭。”韩氏笑呵呵的招呼众人。

许世彦也从屋里出来,跟苏维诚、苏安邦打招呼聊天,几个男人凑在一起,有无数话题可聊。

许世彦一改旁人眼中蔫吧老实不言不语的形象,虽不至于夸夸而谈,却也是每个话题都能恰到好处的聊几句。

男人在屋里聊天,女人在厨房赶紧收拾,不多时饭菜全都做好了。

东屋炕上摆一张炕桌,各种菜肴陆续端上来。

第一道大菜自然是小鸡炖蘑菇粉条。都说是姑爷进了门,小鸡断了魂儿,这话还真是不假。

韩氏也舍得,愣是把家里那只大公鸡杀了,炖上去年秋天采的榛蘑,再来点儿粉条。

用大汤碗盛了冒尖儿一碗摆在桌中央,香气随着热气往外飘。

再来一个豆角土豆炖咸肉,那肉自然是去年冬天杀猪的时候留的。

没舍得都吃了,用盐腌上放起来,今天也都拿出来用了。

酱炖小江鱼,不用说,这肯定是苏安民弄回来的。

用自家做的大酱炖出来,上面再撒点儿翠绿的葱花、红红的辣椒碎,酱香中透着鲜辣,绝对下饭神器。

煎酿豆腐,白白嫩嫩的豆腐里面放进去午餐肉的碎末做馅儿,两面煎成金黄。

再调汤汁勾芡,撒上葱花,看起来也格外有食欲。

红烧肉炖小白菜,翠绿的小白菜用红烧肉罐头炖出来,里面还放了点嫩呼呼的豆腐和细细的粉条。

木耳炒鸡蛋,里面切了不少葱白,配着黑色的木耳,金黄的鸡蛋,同样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最后压轴的自然是蝲蛄豆腐汤了,没用汤碗,直接搁白色搪瓷盆盛了端上来。

红、黄、绿的配色,鲜香扑鼻,引得人食指大动。

东北的六七月份,蔬菜种类属实不多,新鲜猪肉更是不用想,即便有肉票,也不可能跑大老远去县城里买肉。

人都说“四菜一汤,干部下乡。”

眼前这六菜一汤基本都是硬菜,还有金灿灿香喷喷的大黄米饭,那绝对是超高规格了。

也看得出韩氏跟冯氏真的是是费尽了心思,连许世彦拿来的罐头,也都被她们给做了菜,才凑出来这一桌的。

“来来,都上炕,世彦啊,坐你爹身边。这一桌子好菜,今中午可得好好喝两盅。瑛子,你也过来坐。”

这个时候,就看出陪客的作用了,没有陪客,气氛活跃不起来。

饭菜摆好,苏维诚招呼着许世彦脱鞋上炕,又让苏安民去烫了一壶酒,给众人全都满上。

苏安瑛忙摇摇头,“不了,大伯,我跟我娘还有大伯娘都在西屋吃。”

东北没有什么女人不上桌的规矩,但是男女一般不同桌,家里来客了,都是男女分开。

苏家也一样,东屋一桌都是男人,西屋炕上也摆一桌,韩氏、冯氏领着家里闺女媳妇们在这边吃。

当然,西屋的菜比不得东屋,只有四菜一汤,没有煎酿豆腐和木耳炒鸡蛋,小白菜里也不见红烧肉。

即便如此,那也是平日里见不着的好菜饭,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