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贪狼星 第121章

作者:三悔人生

其次就是新粮的事情。

朱棣选择听从了自己孙子朱瞻壑的建议,先将玉米给放了出去,红薯则是被留在了户部,由朝廷自行育种。

朱瞻壑并没有和朱棣明说自己的想法,只是说后续还有别的计划,朱棣也没有逼迫朱瞻壑说出来,默默地选择了听孙子的建议。

玉米的产量虽然没有办法和土豆红薯相比,但比起稻麦来说,只要是不遇到灾荒之年和特别贫瘠的土地,比稻麦的产量多上一番还是能做到的,遇到好地的话还会更多。

大明百姓对朝廷的这个做法有些微词,但是不多,因为任谁都知道这粮食的种子现在还不多,所以很快就平息了。

第三就是赔偿的事情。

在今年的除夕晚宴上,朱瞻壑对朝鲜、暹罗和瓦剌的使臣发难,让他们对此前的事情做出赔偿。

五月初三,随着草原互市的开启,瓦剌的第一批赔偿到了。

马只有三百匹,这个比较正常,朱棣也没有说什么,因为马在这个时代是战略资源,而且打从一开始朱棣就没想着能有多少马。

牛和羊比较多,牛一万头,羊十万头。

这是最主要的,也是大明最重视的,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大量的皮毛和一些奇珍,相比之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乾清宫内,朱棣坐在龙椅上翻看着面前的奏疏,而朱高炽则坐在朱棣的下首,也同样在翻看奏折。

杨荣等一众文官站在下面,低着头等待着。

“看来,还是瞻壑的法子管用。”

朱棣丝毫不在意下面杨荣等人的表情,径自对着旁边的朱高炽说道。

“效果肯定是有,不过能做到瞻壑这个份儿上的还是少。”朱高炽坐在朱棣的下首,一边翻看着朱棣递过来的折子一边说道。

“其实瞻壑已经相当于是把肉揉碎了嚼烂了喂到嘴边的,这要是再做不好,那怕是我这个大伯也没脸见他了。”

朱高炽这话说得,杨荣等一众文官都是心下一颤。

以前朱瞻壑在搅风搅雨的时候他们就觉得文人的地位将会受到打压,眼下看朱高炽的意思,好像对朱瞻壑的办法很有感觉,这要是……

想到这里,杨荣等人的身体都颤抖了一下,因为他们似乎已经能够看见未来文人会受到何种的打压了。

然而,令他们胆战心惊的还不止如此。

“今年会试的成绩出来了没有?”朱棣推开了面前的折子,很是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

“已经出来了。”朱高炽从面前挑出了一张折子,站起身递到了朱棣的面前。

“这是三甲的名单,一甲和二甲还需要等到父皇您亲自为那些士子进行过殿试之后方能决定。”

“纪纲。”朱棣眼皮都没抬一下,开口就把下面的纪纲给叫了上来。

“拿去调查一下家世和性格这些,一个月之内朕要看到结果。”

“是!”

朱棣的话让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升起了疑虑,因为以往虽然也有这道程序,但那都是属于谁都知道但是谁都没见过的那种。

因为在以往,这都是皇帝直派锦衣卫执行的,根本就不会过他们这些文官的耳朵。

但是今年……

“胡家的女儿进京了没有?”朱棣突如其来的话打断了杨荣等人的思考,也让他们的心中泛起了一丝欣喜。

胡家的女儿,指的是胡善祥,原本还有一个胡善淑的,但是在除夕晚宴的那一天朱瞻壑婉拒了朱高炽的提议,这就让原本进京的胡家姐妹二人变成了胡善祥一人。

现在谈起胡家的女儿,那显然就是在指胡善祥了。

只要胡善祥进京,那么就代表着皇太孙的大婚就提上日程了,经过一年到两年左右的准备,大礼就会进行。

皇太孙大婚,这对于天生偏向太子党的文官来说是好事儿,代表着他们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然而,今天的文官似乎是注定了要在心情上大起大落。

“对了,父皇。”递上了折子之后,朱高炽好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开口说道。

“今天中午,户部夏原吉来报,说是户部多了一笔税收……”

“税收?”朱棣皱起了眉头,原本眯起来的眼睛的也睁开了。

“现在只是开春,既没有入夏更谈不上秋收,何来的税收?”

“是云南来的……”说这话的时候,就连朱高炽也变得小心翼翼了起来。

“云南……是……老二吗?”朱棣叹了口气,言语之间充满了失意。

“是……”朱高炽低下了头,声若蚊蝇。

自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立国开始就定下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祖训。

这条祖训代表着各地藩王就只有护卫所,并没有插手封地事务的权利,更没有从各行各业获得收入的可能,全都由朝廷发钱养着。

既然没有收入,那自然就没有税收了。

现在的吴王朱高煦一脉算是特殊,朱棣给了他们很多一般藩王所以没有的权利。

比如真正的封地,比如茶马互市的权利,再比如朱瞻壑插手商业的行为。

原本这只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歉意,也是一个爷爷对孙子的歉意,但现在他们缴税了,那就代表着公事公办。

不想欠自己人情,朱棣怎么可能不失落?

但相比于朱棣,这事儿对文官们的冲击力才是最大的。

其实如果是就事论事的话,这对于文官来说是好事儿,一来是多了税收,二来这也证明对藩王的掌控力到位了。

但如果主角换成朱高煦和朱瞻壑父子俩,那这事儿就得说一说了。

不管是哪个文官,他们都从不相信朱瞻壑是个无的放矢的人,更不相信朱瞻壑会闲着没事儿把到手的钱拱手送给朝廷。

要知道,在明面上,现在的朝廷是朱棣这个皇帝的,顺着明面下来的话,朝廷迟早都会是朱高炽的。

所以,在文官看来,朱瞻壑的这种行为就等同于资敌,谁会这么做?

如果是别人的话,文官们可能还会觉得是这人脑子抽了一下所做出来的蠢事,但主角换成朱瞻壑……

如果说朱瞻壑没有点儿预谋的话,那他们是说什么都不会信的。

文官们到现在仍旧记得,北征过后,在草原上和朱瞻壑针锋相对甚至是互相对骂的文官就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制衡。

考成法和即时替补已经基本被落实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了,最起码直接受大明统治的地方都开始实行了,文官们因此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以前随便摸鱼的工作变成了定时定量,做不好就会被一直在你身边虎视眈眈的替补给顶下去。

文官的头上就好像是悬了一柄利剑,时时刻刻都有削掉他们顶上乌纱的可能。

而现在,朱瞻壑主动缴税,那该不会是……

如果朱瞻壑在这里并且能够洞悉这些人的想法的话,那他一定会拍案叫绝。

因为这些人的想法还真是差不多都蒙对了,朱棣接下来的话也验证了文官们的想法。

“纪纲。”退到一旁的纪纲被再次点到。

“臣在。”

“朕让你做的事情如何了?”朱棣重新眯起了眼。

“回陛下!”纪纲再次站了出来,低着头汇报道。

“历经四个月,北至顺天府,东到扬杭两府,南到广西广东,西到巴蜀和西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都已经丈量完毕!”

说着,纪纲从袖兜中掏出了一封奏疏,由总管太监递交了上去。

“好。”朱棣打开奏折浅看了一眼,然后就从旁边抽出了另一封奏折,将其与纪纲上呈的那封放到了一起。

“派人给夏原吉送去,告诉他,三天之内给朕拿出一个章程出来,而且具体的数字也要算清楚了!”

“是……”小鼻涕躬身退出了乾清宫。

杨荣等人面面相觑,都从他们同僚的脸上看到了不安的表情。

现在的文官就如同惊弓之鸟,一听到朱瞻壑的名字就会有应激反应,但事情是朱棣定下了的,甚至都不经过他们的手,他们也不敢问。

然而,朱高炽的下一句话让他们的心里更加不安了。

“父皇,一切都按照瞻壑的建议进行吗?”朱高炽看着自己的父亲,面色凝重。

改变税收的制度,这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慎之又慎的事情,再好的制度在被应用下去之前都会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对比和试验,像现如今大明这样的,还真是不多。

而且,这还只是朱瞻壑计划中的第一步,下一步才是真正惊天动地的。

“没错。”朱棣双眼睁开,周身散发着慑人的气息。

“传令下去,三天后,大明上下开始采用新的税收制度!”

朱棣一语惊起千层浪,让杨荣等人险些站不住。

第一百九十二章 :新税制下隐藏的暗流

交趾的火又烧起来了。

对于这件事,云南的百姓们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还极为欢迎。

原因很简单,就两个字:资源。

虽然因为和陈季扩交战多年的缘故导致云南的损失也不小,人口更是达不到饱和的地步,但对于百姓们来说,大量的人迁居交趾,腾出了大量的田地。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对他们是好事儿,最起码不用担心子辈和孙辈没有田地种,虽然距离他们还有些遥远,但好的改变谁不愿意看到呢?

要说沐晟也是莽,汉王的改封诏书和圣旨一下,沐晟就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什么事情都敢做。

大火是没有办法有效控制的,所以在之前和陈季扩交战的时候大火不光是烧了交趾,南掌也是损失惨重,占婆国倒是因为有河流的缘故没什么太大的损失。

占婆国损失不大,再加上招惹一个杀神实在是不值,所以就没有说话,而南掌因为之前朱瞻壑乘船进入澜沧江的事情,索性也不说话了。

这次暹罗和南掌联军十四万,却被沐晟三万人吓退,沐晟一直将他们赶出了之前大火影响的区域,然后放了把火。

目标直指南掌还完好的地方。

回到云南的朱瞻壑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已经懵逼了。

他想过沐家人会在那封诏书和圣旨的催动下变得听自己话一些,但没想到沐晟竟然一步达标,甚至还超额了。

要知道,朱瞻壑都还没准备开始放火呢,因为他在等一个理由,一个能让他名正言顺的进攻暹罗和南掌的理由。

现在,理由还不够呢,沐晟就冲上去了?

然而,让朱瞻壑惊讶的还不只是这个消息。

“啥玩意儿?”朱瞻壑一脸惊诧地看着自己的父亲,还下意识的掏了掏耳朵,似乎是觉得刚才没听清楚。

“这不是好事儿吗?你这么惊讶做什么?”朱高煦有些不理解。

在他看来,自己儿子提出来的摊丁入亩法被实行,那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好事儿,甚至他都没有多加思考。

这是这六年来对儿子的信任让他养成的习惯。

“好事儿是好事儿,但就现在来说,还不是什么好事儿。”朱瞻壑笑了笑。

他在大古剌司的时候老爷子下达了更改税制的命令,现在过去了一个半月了,想来这消息也都传开了,甚至已经实行个差不多了。

要知道,这种事情就得打突袭,要是间隔的时间长了,不需要多久,十天八天的就能让那些官员们想到各种钻空子的办法。

比如说,现在最大的空子。

“你就是没想过这个问题,这里面的漏洞太明显了,其实只要稍微想想就能明白的。”

朱瞻壑的本意是没什么嘲讽的意思的,但这话说出来之后,就算是他没那个意思也有些不对味儿了。

不过,好在朱高煦也早就习惯了,并没有在意。

“什么漏洞?增加税收还减小百姓的压力,这不是好事儿?能有什么漏洞?”

“要不说当初我劝您别跟大伯斗呢,您真是斗不过他,主要是您不愿意动脑子。”

朱瞻壑笑了笑,将老爷子八百里加急送到云南,但因为他在大古剌司所以没能看到的折子取了过来。

“百姓手里有田地,那是在太祖高皇帝立国及其之后不久的时间内的,后来随着大明逐渐趋于稳定,钱财也开始慢慢的朝着商人和官员手中转移。”

“没钱,再加上官员和商人本就心存不良,最后导致土地也慢慢的被他们所收购,百姓们就变成了佃户。”

“而在咱们大明,官绅是不需要缴税的。”

听朱瞻壑这么一分析,朱高煦才如梦方醒。

的确,这就是最大的漏洞了,在不解决官绅不需要缴税的问题之前就实行摊丁入亩法,最终只会导致商人缴纳的赋税增加。

百姓的手中基本上是没有土地的,所以基本上不需要缴税;官绅手中的土地比商人要多得多,但也不需要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