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贪狼星 第145章

作者:三悔人生

“他觉得走陆路速度太慢,害怕耽误您和吴王殿下的正事儿,所以在收到吴王殿下的命令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出发了。”

“我等是因为要等待吴王殿下调配土豆,再加上洋流的关系,所以才会在这个时候出发。”

“你们的钱带了多少,够用吗?”朱瞻壑并没有管李成梁的那些解释,直接问道。

“啊……”李成梁懵了一下,朱瞻壑这话乍一听有点儿关心的意味,让他有些反应不过来。

“按照以往的经验是够用的,不知道世子殿下您……有安排吗?”

“我想让你们帮着收粮食,以稻谷和小麦为主,尽量多收,有问题吗?”

朱瞻壑看了看正在装船的劳工,又看向了李成梁。

“这事儿很重要,你应该知道土豆这种粮食的出现会意味着什么,所以以后稻麦都会是抢手货,就算是作为酿酒,他们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我需要你们尽可能的多收粮食。”

“这个没问题!”李成梁大松一口气,当下就拍着胸脯保证。

“世子殿下您是金身贵体,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些商贾每次外出都会多带一些钱,就是害怕出现什么意外。”

“不瞒殿下,德里苏丹的粮价,尤其是稻米是很便宜的,此前替世子殿下您送土豆的时候我们就曾经买过一些粮食,然后回大明倒卖。”

“这事儿我们有经验,再加上因为德里苏丹得到了土豆之后粮价明显降低了一些,所以应该没什么问题。”

“如果说把这些船装满的话可能会有些困难,但一半估计是没有问题的。”

“那就好。”朱瞻壑微微点头,显然是比较满意的。

“尽可能的多收,我也不会让你们白干甚至是贴钱,等粮食运回来了我会以德里苏丹那边的价格收购,另外会多给你们一成,算作是辛苦钱。”

看着李成梁想要开口,朱瞻壑摆摆手,打断了他想要开口的意图。

“也不用推辞,商贾本就是赚钱的,你们不用因为害怕就不收钱。”

“我朱瞻壑的名声虽然不怎么好,但对于给我做事的人是不会亏待的。”

“眼下你们赚的可能不多,但细水长流,只要你们守规矩,以后吴王府就会一直用你们,这钱是赚不完的。”

“多谢世子殿下赏识!”李成梁当即就兴奋地躬身。

其实,商人真的不缺钱,他们之所以既有钱还不停的赚钱,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也做不了什么。

大明虽然没有奴隶制度,但却有良籍和贱籍的区分。

在大明本土,像青楼女子之类的都是贱籍,之前从倭国送到大明的那批倭国女人也是贱籍。

除了这些,商人也是贱籍。

贱籍不只是身份的差别,更是世世代代的事情,因为在大明,只要你是贱籍,那你的子女除非攀上高枝儿,不然的话永远都是贱籍。

而贱籍,是不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的。

所以,作为贱籍的商人,除了赚钱,也就只能赚钱了。

眼下有希望攀上朱瞻壑这根高枝儿,李成梁自然是兴奋无比的。

说个痴心妄想的,攀上朱瞻壑这根高枝儿,就代表着他们有了接触顶层的机会,而且不像其他商人要偷偷摸摸的接触那些官员,李成梁等人可以光明正大的。

这万一家里的哪个女儿或者是侄女儿外甥女儿的被朱瞻壑或者是朱瞻壑的弟弟看上了,他们家就有可能脱离贱籍的。

就算是不做这种痴心妄想,只谈现实,他们也可以通过朱瞻壑这条线,达到大明商人达不到的高度。

“行了,表忠心的话就不用说了,把事情做好比什么都强。”朱瞻壑摆了摆手,转身准备离开。

“要是没钱的话就去吴王府,我会让人给你批钱,但是收粮食这事儿你们要好好的做,不能懈怠。”

“是!”

看着朱瞻壑离开的背影,李成梁满心激动。

……

上了马车,祝三凤很自然地坐到了车厢门口,开始给朱瞻壑驾车,同时也轻声开口。

“世子殿下,您……真正的目的应该不是粮食吧?”

朱瞻壑微微一笑。

祝三凤很聪慧,这是她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也是成为和钱勇简笑并列的人。

她虽然不知道朱瞻壑到底是在布什么局,但她却能够感觉到朱瞻壑的目的并不是稻麦,最起码不仅仅只是粮食。

的确,朱瞻壑还真不是为了稻麦,最起码不像是他和李成梁说的那样,为了酿酒而选择稻麦。

之前的土豆计划是想让中亚和欧洲先陷入虚假繁荣,最后等待晚疫霉菌病爆发,让帖木儿、奥斯曼乃至神圣罗马帝国瞬间陷入衰弱,给大明进入的机会。

但是,正所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朱瞻壑也打算另外找几个篮子。

首先就是收购敌方的本土作物。

就好像朱瞻壑的借口一样,就算是大明未来铺开红薯,朱瞻壑也制定了税收的计划,也就是通过税收不收红薯等粮食的方法来保证稻麦的种植量。

帖木儿也是一样。

就算是为了皇室和贵族的享受,他们肯定也会种一些像麦子之类的作物,毕竟百姓喜欢土豆,但皇室和贵族不一定喜欢。

所以,朱瞻壑就打算通过酿酒的借口,尽可能的收购敌人手中的稻麦这种古老但却稳定没有弊端的粮种。

这样一来,等到土豆晚疫霉菌病爆发的时候,他们就算是想要恢复也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真的就是生命。

“三凤。”朱瞻壑闭起双眼,靠在车厢上,轻轻开口。

“帖木儿帝国的那一千人,你打算怎么处理?”

祝三凤闻言,手中的马鞭都停在了半空。

……

暹罗,素可泰。

其实现在已经不能称作是暹罗的素可泰了,应该称作是大明的素可泰,而且大明的诏令马上也会下,这暹罗马上就会改为香洲府。

暹罗这个王朝,在皇室被灭之后,很快就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皇孙殿下,从满剌加运来的各种香料和木材都已经到了,您看要怎么处理?”

沐晟看着面前的朱瞻圻,汇报着今天的事情。

其实,如果是让朱瞻壑骑在沐晟的头上,沐晟是一点意见都没有,毕竟能力在那里摆着。

技不如人,该受着的你就得受着。

但是让朱瞻圻负责统领暹罗的事情,这沐晟是不服气的。

可没办法,这是朱瞻壑在离开暹罗之前下的命令,沐晟也知道是为什么,无非就是让朱瞻圻锻炼一下,让他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够解决的。

“按照原来的规矩登记在册,然后送到应天。”朱瞻圻头也不抬,眼神一直在手中的册子上。

“木材的情况怎么样了?”

自朱瞻壑走后,朱瞻圻其实是真的一刻都没有放松,但他所做的事情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

昆扎西已经按照简笑的吩咐带兵走了,暹罗这边就是在收拾烂摊子罢了,主要的事情就只有两件。

第一,是防备满剌加。

和历史上一样,满剌加的国王今年亲自来大明朝贡,眼下还没到郑和船队启航送诸国使臣回国的时间,所以满剌加国王也还在应天。

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候,因为一个没有头的苍蝇或许会严格执行之前的命令,但却做不好很好的变通。

第二,就是修复素可泰。

之前朱瞻壑从来都是只管破坏,修复这种事情和他没什么关系,但是这次不同。

马来半岛太过狭长,不适合长久的驻扎,退而求其次的话就只能选择素可泰了,一是距离还算是合适,二就是这里有暹罗留下来的基础。

修复总是比建造一个新的要更快也更省。

除此之外,修复素可泰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朱瞻壑打算让自家老爹举家搬到这里来。

搬到这里之后,能够更好的统治这新打下来的地方,还有就是能防着点儿别人。

历史上,仁宣之治的确是建功颇多,但你不得不承认,朱瞻基是一个狠角色。

能把自己的二叔给闷成瓦罐鸡,你说他是杀伐果断斩除后患也好,说他是愤懑之余的冲动也罢,作为朱高煦嫡长子的朱瞻壑不可能不防着点儿。

哪怕,历史上的朱高煦的确是过分了。

第二百一十九章 :多看书,是好事儿

回到家,朱瞻壑把一切都丢到了一边,直接去找了自家老爹。

“爹,倭国那边送来的黄金您都收起来了?”

“嗯,收起来了。”朱高煦点了点头,看向儿子,没有任何的犹豫。

“你要用吗?”

“要用的。”朱瞻壑点头,然后从桌上拖过来纸笔。

“在升龙城的时候我遇到了正在装船出发的李成梁他们,我告诉他们开始在德里苏丹那边收这些粮食,您得准备好钱。”

“收这些做什么?”朱高煦拿过儿子写的单子,一脸的奇怪。

朱高煦和世人的想法都差不多,都认为朱瞻壑费劲巴拉的让钱勇等人为大明找到了高产的新粮,旧的粮食就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一个人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就比如现在的人,他们会幻想飞天、幻想登月,但却想不到飞出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

认知的框架局限了他们的思维,在粮食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

“这个您就别管了,反正是有用。”朱瞻壑笑着给自己倒了杯茶一饮而尽。

“反正我肯定不做赔本的买卖,您想啊,现在整个大明都在期待高产的新粮,稻麦这些粮食肯定会受到挤压的,甚至是没什么人种植。”

“新粮高产是没错,但稻麦能酿酒啊,到时候这价格不得飞涨?”

朱高煦闻言挑了挑眉,没有说话。

他虽然想不明白自己儿子要收购这些旧粮食有什么用,但他知道自己的儿子绝对不会无的放矢,肯定是有理由的。

“那行,等下次李成梁他们回来之后我就给他们批钱,不过按理来说,咱们又不是让他们帮咱白干活,都是给钱的,他们应该也不缺才是。”

朱高煦想了想,最终想到了一个问题。

“你……要不要考虑一下,再召几个商队一起?”

“召商队?”朱瞻壑眉头一皱,陷入了沉思。

其实,李成梁他们综合来说,在朱瞻壑能用的人之中,已经算是规模最大、家底儿最丰厚的了。

剩下的商人,要么是在朱瞻壑规划好的韭菜园子里,要么就是规模太小,想要发展起来的话需要很长时间的那种。

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壑一直都没有去想商人的事情,也一直在用李成梁三人。

不过他现在发现,自己父亲的话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思路。

“您忙!”

朱瞻壑甩下一句话,转头就冲出了父亲的书房。

……

其实对于现在的云南来说,能做的事情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很少。

没过几天,吴王府传出来的一个消息就传遍了云南。

吴王府,开始免费发放新粮的种子!

没错!免费!

……

但凡是关系到粮食的,那基本上就没有小事儿,云南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应天,甚至是大半个大明。

如今的云南,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东宫,文华殿。

“殿下,我们要怎么应对?”

金幼孜和杨士奇站在朱高炽的面前,脸上的表情都很统一:极为的复杂。

有很多人都没有发现,但金幼孜和杨士奇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打从朱高煦一家就藩之后,太子党看似毫无威胁了,但实际上情况并没有变好,还变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