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贪狼星 第70章

作者:三悔人生

“不过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怎么办?”朱瞻壑翻了个白眼,又瘫了下来。

“我现在啊,就是已经就藩的汉王世子,是一个混吃等死的皇孙,是一个背着杀神这种污名的纨绔子弟。”

“当然是混吃混喝等死呗。”

朱高煦看着儿子那不着调的样子,无声的笑了起来。

现在的他,虽然仍旧没有放弃争的心思,但相比在应天的时候已经少了很多了。

自己的儿子刚从前线下来,朱高煦想的不是功劳什么的,一是他知道自己已经就藩了,功劳什么的基本不沾边。

二来,他也希望自己儿子轻松一些,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背负的实在是太多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永乐年间大事纪

朱瞻壑就真的如同他自己说的那样才从前线抽身的吗?

是,也不完全是。

的确,他没有瞎说,他是真的因为他说的那些退下来的,不过只是一部分而已。

汉王一脉原本就是文臣的敌人,在朱瞻壑屡次冒头之后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了,眼下要是冒头,那文臣肯定是不干的。

其次,自己都说了去就藩,要是抓住一件事情就吭哧吭哧地玩儿命干,那肯定会让老爷子有想法,所以这得张弛有度。

事情解决大半,让沐晟去收底。

这个底不是那么好收,但相比最开始的时候已经轻松一大半了,这种程度是最好的。

沐晟没有朱瞻壑的决心,这个底他肯定收不好,到时候老爷子还得找朱瞻壑,这么一来,朱瞻壑是既出了一份力,让老爷子那边有感觉,还能让沐晟心存感激。

其中这第二点是最重要的,毕竟是在云南,搞不定沐家,以后所有的事情基本就都免谈了。

不过除了沐家,还有一件事是朱瞻壑退下来的原因。

在交趾嘚瑟了这么长时间,时间马上就要到九月份了,有一个人,要回来了。

内宫监太监、市舶司总监事、远洋宝船队指挥使:郑和。

郑和回来,那是肯定要走马六甲海峡的,到时候说不定也会看到还在燃烧的交趾,到时候这事儿说不定就会被他给记上。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要走马六甲海峡的,所以这交趾一带他会经常路过,朱瞻壑可不想被他给盯上。

再说了,当初朱瞻壑可是在市舶司埋了钉子的,到现在都没有被拔出来,朱瞻壑可不想功亏一篑。

虽然,老爷子可能从一开始就发现了,但有些事情没人提和有人提那根本就是两码事。

……

应天府,户部。

夏原吉已经忙飞了。

本来今年一切都挺好的,朱瞻壑去年抄了扬州一带一大批官员的家,那些脏银虽然对于整个大明来说不算什么,但是架不住还有商人啊。

不管什么时候,商人都是除了朝廷最富有的存在,甚至还有比朝廷更富有的,所以朱瞻壑当初抄家所得给户部缓了一大口血。

那时候的夏原吉真的是春风得意,真的是手里有钱什么都不慌,再加上北征时缴获的那些牛羊和驽马也一直都在有序的售卖,户部算是真的过上了好日子。

那段时间的夏原吉真的就只能永远一句话来形容:户部什么时候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不过,朱瞻壑走了,夏原吉的好日子也没了。

今年夏天,耕牛代养的事情结束了,因为朱瞻壑硬生生的是杀出来了,所以倒是没有多少官员贵族敢动耕牛的心思。

有肯定是有,但是不多,对于锦衣卫来说处理起来就是小事儿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户部又支出了一大笔钱,虽然这笔钱本来就是该出的,但对于夏原吉这个守财奴来说,户部每拿出一文钱他都很心痛。

甚至,他都曾经希望那些贪官胆子大一点,把那些耕牛全给黑了,到时候又能抄一批,户部就又有一大笔钱入账了。

当然了,他也就是想想而已,良知夏原吉还是有的,况且对于他来说,大明越来越好,他才越来越轻松。

再说了,除了朱瞻壑这个奇葩之外,还有谁敢这么干?

要是真这么干的话,怕是也就只有纪纲了,然后等完事儿之后朱棣再把纪纲给提溜出来砍了,以泄众人之愤。

这可是有先例的。

毛骧,大明朝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是洪武朝时期商人的,主要的业绩是主持并且发动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株连好几万,大大加强了明朝的皇权集权统治。

对于朱家来说,毛骧可谓是功勋卓著。

然后,毛骧就被拖出来宰了,平息了一些朝野上下的不满。

锦衣卫的第二任指挥使名叫蒋瓛(huàn),主要业绩是主持并且发动了同样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株连过万,为朱允炆和朱棣先后两位皇帝都扫清了障碍,同样是功勋卓著。

然后,蒋瓛也被杀了,是被秘密处决的,至于理由?不清楚!

反正死肯定是死了,而且透透的,军中的怨气平息了不少。

锦衣卫的第三人指挥使就是现在的纪纲了,历史上的他主要业绩是诛杀建文旧臣,给朱棣的登基扫清了不少的障碍。

最后,纪纲也被宰了,理由是意图谋反,被朱棣身边的太监打了小报告。

所以说啊,看似历代锦衣卫指挥使都不得善终,但实际上跟人没啥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

只要是个人,都会跟这个位置反冲的。

也不对,有个人例外,就是纪纲之后的接任者,大明第四任的锦衣卫指挥使塞哈智。

这个人是纪纲死后通过正常递补升迁上来的,这个人没有什么出色的业绩,是个人间清醒,除了保命之外没有任何追求。

对于这个人,朱瞻壑的评价是差评!

能够安享晚年的锦衣卫指挥使不是好的指挥使。

再怎么说,耕牛代养的事情最后有了点波折,但也算是顺利结束了的,不管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是纪纲还是未来的塞哈智,锦衣卫都不会出动的。

对于夏原吉来说那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户部又拿出去了一大笔钱,不对……

算上那个意外的话,应该是两笔钱!

再然后就不用多说了,瓦剌越境,朱棣派兵二十万北伐。

战争从来都是个巨大的钞票粉碎机,哦不对,在这个时代来说应该是铜钱和金银粉碎机,一场战争涉及到的武器装备、战马、粮草和运输等等都是跟钱挂钩的。

除此之外,今年的倭寇扰边一事也让户部大出血了。

毕竟,百姓上交赋税就是为了让朝廷保护他们的,现在被倭寇烧杀抢掠,朝廷自然是要拿钱去赈济的,不然的话谁还会服从你的统治?

“夏尚书……”

夏原吉正烦着呢,户部一个官员走了过来。

“刚刚陛下派人传来口谕,说是远洋宝船队已经抵达太仓刘家港了,不日就会进京。”

“据远洋宝船队指挥使汇报,此次远洋宝船队先后经过了三十几个国家,有不少的国家都遣使前来朝贡,陛下让户部做好准备。”

夏原吉闻言只感觉两眼一黑。

第一百二十五章 :郑和的话

迁都顺天、编写永乐大典和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是永乐时期朱棣做过的,而且是一直在做的最烧钱的三件事。

前两件事很好理解,王朝迁都是大事儿,肯定很花钱,永乐大典又是千古第一奇书。

从一开始,朱棣给编写永乐大典的官员定下的宗旨就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想也知道,这样的书需要查阅大量的典籍,还要走访几乎大明所有的地方,需要用到的人也不知凡几,不可能不烧钱。

这两件事都没什么争议,不过关于郑和下西洋一事,有很多人都持有不同意见。

很多人都觉得,郑和下西洋不是纯纯的宣扬国威去的,还带着商业的性质,中原的丝绸和茶叶都是畅销货,不可能不赚钱。

但实际上,郑和下西洋还真的很烧钱,最起码前期很烧钱。

首先,制造宝船就是个很烧钱的事情,作为同时期排水量最大、载重量最高、载人数最多的船,制造起来是真的特别费钱。

其次,大明有大量的从属国,但除了朝鲜这种特别近甚至是直接接壤的之外,其他大多数都是名义上的从属国。

其实想也知道,有很多的从属国终大明一朝都没有除了宝船队以外的人去过,没有点儿好处,人家凭什么做你的从属国。

你既够不着人家,人家还得每年进贡,谁会做这种赔本的买卖?

是,宝船队能到,而且宝船队的战斗力还不低,在下西洋的途中打过好几次胜仗,但宝船队的往返周期有多长?

两年是打底的,三年是正常的,更长的都有,要是存心了想躲还躲不掉吗?

所以,这些从属国每次都会随着宝船队进贡,大明的皇帝也会给他们赏赐。

这个赏赐,最起码也是和进贡的价值是持平的,甚至还会多,不然的话没有多少人愿意低人一头还年年花钱做从属国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高炽一继位就叫停了下西洋的原因,因为朱高炽一直以来想的都是与民休息,下西洋不符合他的观点。

而且这还不止。

宝船队每次都会带回来一些各国使臣,安排这些使臣的食宿都得花钱,还得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更别说朱棣还会在宫中设宴,招待这些使臣了。

所以,夏原吉一听这件事就感觉两眼发黑。

……

应天府,皇宫,奉天殿。

奉天殿通常来说是不会启用的,只有在遇到极为重要且正式的事情时才会启用。

比如册封储君、接见使臣等等。

平日里上早朝都是在奉天殿前面的奉天门,由此可见这奉天殿的规制得有多高了。

这次郑和远洋归来,带回来了大量他国使臣,在这种场合,朱棣自然是要在奉天殿接见那些使臣的。

奉天殿内,朱棣高坐于龙椅之上,太子朱高炽站在下首,静静地等待着。

或许,能让朱棣提前到场等待的,可能也就只有远洋归来的郑和了。

“内宫监太监、市舶司总监事、远洋宝船队指挥使郑和,奉旨觐见!”

蓦然,奉天殿外的太监高声喊了起来,一时之间奉天殿内的所有人都站直了身体,就连朱棣也都坐直了,不约而同地看向了门口的方向。

良久之后,郑和昂首阔步地走入这奉天殿。

“臣郑和,叩见皇上,皇上圣躬安!”

郑和一袭白衣,身披黑色披风,走路时身后的披风随着气流而动,让殿内众多官员看了都为之感叹。

在宦官中,能走到郑和这个地位的人,以前没有,以后怕是也没有了。

“朕安!”朱棣大手一挥,甚至站了起来,亲自下阶来到了郑和面前,太子朱高炽紧随其后。

“一别两年,马宝你又沧桑了一些。”

看着面前的郑和,朱棣突然有些感叹。

“陛下言重了,这都是臣该做的。”郑和低下了头,躬身说道。

在宦官这个群体中,别的朝台不知道,但在明朝,能以臣自称的,怕是也只有郑和一人了。

“起来。”朱棣亲自扶起了郑和,拍着其肩膀,朗声说道。

“马宝,在朕还是燕王的时候就给朕牵马,靖难时是朕右军前锋,要说征战,绝对不在一代名将之下!”

“这些年率领宝船队远赴重洋,劈波斩浪,让我大明之国威名扬海外,是我大明的功臣!”

“陛下谬赞。”郑和拱起双手,弯下身子。

“靠着皇上的天威,亦是靠着大明的国运昌盛,正逢盛世,郑和岂敢爱惜自己残躯?”

“嗯,说得好啊!”朱棣重重的拍了拍郑和的肩膀。

“好了,私话咱们等去了后宫再说,现在还是先接见各国使臣吧,莫要怠慢了人家。”

“老大!”

“儿臣在。”

朱棣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转身回了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上。

“辛苦了。”朱高炽站回了自己的位置,郑和也跟在他的身后。

“太子殿下哪里的话?这都是马宝应该做的。”没有朱棣,郑和的语气也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