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584章

作者:飞花逐叶

  作为内阁大臣,陈锦昀一直与三位嫡皇子保持着距离,可在近期情况发生了转变。

  比如眼下,这位大学士竟主动给太子提建议。

  叠好名单,朱景源徐徐说道:“你告诉陈阁老,说其他的我都同意,唯贾赦一定要任武职!”

  这里他已改变说法,只要求是武职而未定具体职务。

  “是!”这名学士无奈答道。

  当此人退下之后,又有一名宦官进了殿内,却是来跟他禀告朱景洪的情况。

  他在襄王府,自然也安插了眼线,一些基础的情况都知道。

  今日所禀告的内容,和以往天基本没啥区别,朱景源问了几句便让这宦官退下。

  “父皇是真要冷藏老十三?”朱景源低声呢喃,语气仍不太确定。

  这是元春走了进来,刚才的话她听见了,于是说道:“殿下,咱们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

  朱景源抬起头,看见已到面前的妻子,于是笑着起身:“你说得对,只要咱们在变强,就不怕别人威胁!”

  “老十三犯了禁忌,被削了俸禄还被禁足,如今威胁倒是不大了……”

  听到这话,朱景源摇了摇头,说道:“只要他没被废,威胁就不会小!”

  (本章完)

第642章 何枝可依

  转眼又是几天过去,朝廷与准噶尔的第三轮谈判结束。

  最后一次谈判,乃是由太子亲自主持,以表明朝廷对谈判的重视。

  朝廷给出了和谈的“底线”,那就是准噶尔退出吐鲁番一线,双方以天山山脉为界限。

  朱咸铭当然不是真想和谈,而是打算借此机会占地盘,在吐鲁番站稳脚跟后再寻机开战。

  准噶尔人使团里也有高人,他们咬死的底线是割让哈密,双方互不相让注定要谈崩。

  第一次独立处置这种军国大事,太子就把差事“办砸了”,这让他心里既难受又慌张。

  反倒是皇帝这边,知道和谈很可能不成,所以没有过多苛责太子。

  听了太子禀告之后,朱咸铭就没再深究此事,而是拿出了兵部的一份题本。

  近期侍卫亲军和京营,以及各地方都司都有人事调整,这份题本是兵部近期上呈的第三份推荐名单。

  在这份名单上,空缺的官位有五个,而兵部推荐官员有十五人,同时附上了这些官员的基本信息。

  “让太子看看!”

  听到皇帝的吩咐,程英将题本接过后,送到了太子本人手中。

  朱景源摊开来看,在广西都指挥使拟任名单上,看到了贾赦的名字。

  这一刻,他的心更慌了!

  “兵部推荐贾赦任职广西都司,内阁那边对此审阅过了,此事你怎么看?”

  听到皇帝的问题,朱景源思索了一会儿,方才答道:“回禀父皇,儿臣以为……此议可允!”

  朱咸铭知道贾赦出仕,背后是太子推波助澜,所以他要听听太子的意见。

  为维持某种“平衡”,朱咸铭朱咸铭不但要打压襄王府,还要适当加强太子和睿王两家。

  在这个背景下,如果太子所言有理,一个边地都指挥使的位置,朱咸铭还是可以给与。

  “理由!”朱咸铭平静问道。

  太子内心是忐忑的,好在他对此已有准备,思索之后开口答道:“其一,贾赦忠心耿耿,其常言久食君禄而未报圣恩,心中……

  “其二,贾赦出身武勋之家,少时得国公教导,其才能足以胜任……”

  从忠诚和能力两个方面,太子介绍了贾赦很合格,一番阐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思索之后,朱咸铭说道:“他久未领兵,骤然主持广西之事,只怕一时也难以周全!”

  “便让他去广西,做個都指挥同知吧!”

  都指挥使位从三品,都指挥同知为正四品,看起来差一级却是个大坎。

  贾赦去做都指挥同知,那么原来位置上的人,便该理所应当官升一级。

  “你意下如何?”

  “父皇圣明!”太子连忙答道。

  虽然对这一结果不太满意,但好歹算是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朱景源当然不敢犹豫。

  “你回去吧!”

  “儿臣告退!”

  太子转身离开后,朱咸铭起身走向了里间。

  在里间靠东位置,此时立了一张大的屏风,上面贴了一张横竖皆有书尺的纸,纸上写了很多的字。

  细看之下,纸上写的是侍卫亲军和京营,正五品以上将领的信息。

  其中大概有五分之一的将领,名字已被朱咸铭给标了红,如果朱景洪在此便知被圈的人,都是跟着他一起打过仗。

  各地的都司的官职,在朱咸铭看来远不如侍卫亲军和京营重要,所以贾赦的都指挥同知可以给。

  如今京营里面,这么多将领与朱景洪有瓜葛,就逼得朱咸铭不得不出手。

  此前戴权给的名单,内外罗列了有两百余人,眼下被圈的人就在名单之内,人数仅有其一半不到。

  这五分之一的将领,人数其实已称得上极多,全部撤换当然不现实,至少不能是一蹴而就。

  所以,先要把关键节点的人换了,外放和调职都可以,至于罢官则要慎重。

  “程英?”

  “奴才在!”程英立马出现。

  看着屏风上的一个个人名,朱咸铭问道:“老十三题诗题了没?”

  “题了!”

  这个问题,隔两天朱咸铭就要问一次,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

  今日得知已经题了,便让他立即来了兴趣。

  “讲来听听!”

  从袖中抽出了一张纸条,程英念道:“上林春光好,圣人携贤至……”

  见皇帝没说话,程英方继续念道:“孺子侍御前,牵马执旌忙。

  原野狮虎啸,父子威难挡。

  齐心逐猛兽,猎归尝橘香。”

  能在皇帝身边当值,程英也是内书堂里卷出来的人物,以往跟着翰林学士们读书,其本人文学水平其实不低。

  所以朱景洪这诗,连他都觉得一言难尽。

  只见朱咸铭笑了笑,随后说道:“倒也不错,至少都是五个字!”

  诗虽写得差,意思却很明白,朱咸铭还算满意,所以没有就此多说。

  “不管怎么说,他至少能写了,可见王培安没偷懒!”

  转过身去,朱咸铭继续看着官员信息,同时说道:“派人去传他,我有事跟他说!”

  “是!”

  大概半个时辰后,王培安来到了乾清宫,然而皇帝却已去了坤宁宫。

  王培安只能等候,这一等又是半个时辰过去,当太阳西斜之时皇帝才返回。

  皇后又恢复了些,让朱咸铭心安了许多,所以看起来心情还是不错。

  暖阁之内,王培安终于等到召见。

  朱咸铭先问了朱景洪的学业,王培安当然是如实作答。

  “所以你认为,这小子还挺聪明?”朱咸铭诧异道。

  王培安诚恳道:“殿下举一反三之能,实叫微臣叹服!”

  清楚王培安的品性,所以朱咸铭知道,这位真不是在奉承。

  “只是……”

  “有话你就直说!”朱咸铭平静说道。

  “只是殿下他……心思不在经义之上,否则如能潜心进学,日后定能有所成就!”

  听到这些话,朱咸铭遂笑问道:“不喜欢经义,那他喜欢什么?给自己府里塞女人?还是舞刀弄枪?”

  “殿下好史,历代各次大战,殿下都问了不少!”

  点了点头后,朱咸铭方问道:“现在朕有两个差遣给你,一是留在王府教书,或是再去西北监军,你有何打算?”

  朱咸铭以为,自己对王培安足够了解,所以料定他会选第二条。

  哪知王培安犹豫了,在郑重思索之后,便听他答道:“回禀陛下,臣愿继续为襄王殿下授课!”

  愣了一下,朱咸铭方提醒道:“你是个想做事的人,待在襄王府可难施展抱负!”

  “回陛下,西北局面依然澄清,一年半载不会出错,臣去与不去都是如此!”

  这句话,其实是王培安的保证,他确实是有信心,在过去将近两年时间里,把陕甘之地暂时理清了。

  在此过程中,陕甘之地被罢免、下狱、问罪乃至抄家的人,前后加起来至少有四五十人。

  而他王培安,因此成了名满天下的清官,属于是清流之中最纯正的清流。

  当然,他王培安能获得这一切,全靠了皇帝大力支持,否则即使他将大明律倒背如流,只怕也拉不下几个人来。

  所以对皇帝,王培安是真心的敬重,更感激他的“知遇之恩”。

  此时朱咸铭也笑了,随后他说道:“只是伱在襄王府教书,着实太屈才了些!”

  “陛下所言,臣以为谬矣!”

  当面指出皇帝说错了,在这皇权强势到无边的时代,不得不说需要格外的勇气。

  “你很大胆,就不怕朕治你的罪?”朱咸铭依旧平静。

  然而王培安一样平静,只听他说道:“忠言逆耳,陛下圣明,当不会因言降罪!”

  身边奉承的话实在太多,朱咸铭从来都是无视。

  然而,这些话从王培安口中道出,却让朱咸铭极为受用,毕竟此人真正的忠直之人。

  “那你说说,朕谬在何处?”朱咸铭笑着问道。

  “回奏陛下,在臣看来……襄王殿下实为璞玉,世人不知皆以其为顽石!”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臣以为只要善加引导,襄王殿下必成大器,亦可为朝廷再添新功!”

  “臣若能不负教导之责,则不负陛下不负朝廷,又岂能说是屈才了!”

  “呵呵……只怕全京城,也就你是这么想!”

  叹了口气,朱咸铭方说道:“也罢……既然他愿听你讲,你也愿意继续教,朕就不强人所难了!”

  “谢陛下!”王培安拜倒。

  “回去吧!”朱咸铭吩咐道。

  “微臣告退!”

  其实叫王培安过来,朱咸铭是真想把他派去西北,那边的战事实在太过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

  也就王培安这样的直人,才能铁面无私的监督,才能让朱咸铭真的安心。

  可人家既然不愿去,且是为了教导朱景洪,朱咸铭便愿意成全。

  转眼又是几天时间过去,三月初八这天朱景渊又得嘉奖,只因其遥控市舶司又送了二百万银子回京。

  近期朱景渊很风光,圣眷之隆独步朝野,便再度引得许多人来投。

  至于朱景洪这位襄王,则称得上毫无存在感,甚至比不得王妃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