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世子,开局定亲孙尚香 第203章

作者:老骥卧槽

  虎卫营开道,曹操的车辇停在门前。

  见到荀彧没出来迎接,而是荀攸在此,曹操脸色一沉。

  “文若呢?”

  “主公,叔父抱恙...”

  “罢了,我自己去见他。”

  曹操要好好跟荀彧谈一次,开诚布公,打开天窗说亮话乙.

第176章 君臣交心,曹、荀二人分道扬镳,丁夫人矢志替子复仇!

  曹操迈过荀家高高的门槛,大跨步进入府中。

  所过之处,众人无不拜倒在地。

  没有理会这些闲杂人等,曹操此番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奔着荀彧而来。

  穿廊过道,无需别人领路,曹操直接来到荀彧的书房。

  果不其然,荀彧就在这里,站在书桌前临帖挥毫。

  “文若,我来了。”曹操大摇大摆进来。

  荀彧抬头看了一眼,随意道:“主公稍坐,待我写完这一幅字。”

  “行。”曹操随便找个位置坐下。

  片刻后,荀攸亲自端着托盘来上茶。

  曹操接过茶盏,自顾自开始饮茶。

  荀攸担心会吵起来,默默退到房间角落,打算留下来。

  然而曹操不希望有外人在,哪怕是荀攸。

  在他和荀彧之间,荀攸照样是一个“外人。”

  “公达退下吧,记得把门带上。”曹操放下茶盏吩咐道。

  “喏...”荀攸无奈,只能领命而去,临走前还把书房门带上。

  这下,房间内就剩下君臣二人。

  荀彧写完之后,邀请道:“主公,帮我看看这幅字如何?”

  曹操当即起身,来到荀彧身边站定。

  字是好字,不过荀彧写的内容,对于曹操而言不算太友好。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啥意思呢?

  周文王坐拥天下的三分之二,但还能侍奉殷商,这便是“德”的最高境界。

  曹操当下也已经占据天下的三分之二,整个北方外加荆州,剩下的蜀中、江东加起来能算一分而已。

  荀彧的意思不言而喻,想用这个典故,来劝诫曹操,让曹操继续恪守人臣之道。

  “哈哈哈~”曹操突然放声大笑,重重拍打荀彧的肩膀,“文若知我啊!文若知我啊!”

  荀彧一脸懵,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正当荀彧以为,曹操是不是听进去劝谏时,曹操一句话把荀彧搞闷住了。

  “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

  “主公!”荀彧鼻子都要被气歪了,21没见过这么无赖的人。

  明明说的都是一个人,但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荀彧劝说曹操,哪怕你拥有三分之二天下,应当效仿周文王,要继续侍奉汉室。

  曹操回答荀彧,那我当周文王,潜台词我儿子是周武王。

  荀彧的重点在侍奉汉室之上,而曹操的重点放在王爵上。

  “好了,不说玩笑了。”曹操安慰荀彧,君臣二人来到案几前相对而坐。

  “文若,我也不藏着掖着。”曹操肃然道:“我打算称公,此事你怎么看?”

  “主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室。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表示反对,不宜如此。

  “文若非要如此?”曹操非常气愤。

  没想到他都亲自登门拜访,荀彧愣是一点面子不给,就是明着反对曹操称公。

  “主公非要如此?”荀彧反问道:“霍光、伊尹都不够,偏偏要学那王莽?臣不想主公一世英名,到头来遗臭万年,还请主公三思!”

  感受到荀彧言词中浓浓的关切,曹操不由心软下来。

  别说荀彧有顾虑,其实曹操心里也打鼓。

  从眼下往前数,篡位之人就王莽一个,而且篡的同样是大汉江山。

  而王莽的下场如何?世人众所周知。

  篡汉前,王莽简直就是活圣人。

  篡汉后,王莽直接遗臭万年,头盖骨现在还放在许都皇宫的宝库里,作为警醒世人所用。

  曹操不怕步王莽后尘?说不怕是假的,这玩意搁谁谁也发憷。

  有道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里,如何能不担忧?

  “唉~”曹操叹息道:“文若不知我苦衷,并非我一定要如何,是我不得不如此啊!”

  “吾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名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后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曹操年轻时绝对是个爱国青年,五色大棒杖毙大宦官蹇硕的叔叔。

  出任顿丘令、济南相时,打击地方豪气,为百姓主持公道。

  后来当骑都尉、典军校尉,因西边羌人总是作乱,曹操的志向就是当个征西将军。

  再后来,董卓作乱,曹操起义兵。

  尽管被西凉军打得满头包,甚至险些身死,若非曹洪让马,曹操或许早就凉凉。

  可在诸侯联军中,曹操是真心实意起兵,就是想跟董卓玩命。

  “主公!”荀彧激动道:“臣正是因此,才选择投奔主公辅佐,难道主公要变心吗?”

  “变心与否,已经不重要了。”曹操唏嘘道:“到了我这个位置,文若岂不知‘身不由己’?”

  “我已经不是一个人,我的身后有一群人,就算我不前进,他们也会推着我前进。”

  “舍弃兵权,还政汉室,归就封国,实不可也!”

  “为何?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不至于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文若,我的苦衷你难道不明白吗?”曹操诚恳道:“你劝我做伊尹、霍光,可他们又是什么下场呢?”

  “伊尹之事太远,众说纷纭,详情不得而知。”

  “可霍光之事不远,霍光死后,族人就被夷三族啊。”曹操看向荀彧,问道:“难道文若也想我落得如此下场?”

  “称公之事,老实说我也想,不想是假的,谁不想站的更高呢?”

  “但不称公,同样也是万万不行,不然我死无葬身之地,还会连累子孙后代。”

  “包括文若。”曹操继续道:“我若还政必然没好下场,你们这些喊我“主公”的臣下,同样也不会有好下场。”

  一旦汉室重新得权,肯定不仅仅杀曹操一人,曹、夏侯两族全都要死,喊曹操主公的臣子全都要被清洗,荀彧也别想例外。

  所以说,曹营上上下下,其实就荀彧一个人反对称公之事。

  “主公所言,臣...实在不敢苟同!”荀彧满脸失望。

  失望于当初敬仰的主公,如今也变得堕落,不再是那个一腔热血的曹孟德。

  曹操看着荀彧,同样是一脸失望。

  失望于曾经的绝对心腹、知己,不能丝毫理解他的苦衷,如今要与他渐行渐远,甚至于分道扬镳,站在他的对立面。

  “罢了...”

  曹操缓缓起身,转身朝外而去。

  荀彧见状伸手欲拦,可话到嘴边又不知如何开口。

  “文若就在家里好好养病吧。”

  曹操丢下一句话,拉开房门朝外而去。

  门外,荀攸一直在这儿等着,刚才他在听墙角。

  “主公,叔父他...”

  “公达,尚书令由你来担任,让麟儿跟着你。”曹操径直吩咐道。

  “喏。”荀攸长出一口气。

  只要这个位置还在荀家手里,就完全可以接受。

  曹操此时心中对荀彧并无杀意,也没趁机灭掉荀彧的心思,也不会去打压荀家。

  无他,世家被削得已经够狠,如今朝中世家只余颍川派系。

  在这种情况下,再摁死大哥大荀彧,重创荀家。

  对于曹操而言,有害无益,会导致局面失衡,世家彻底离心离德。

  眼下世家、宗室、外戚、寒门,相互纠缠,相互制约,局面稳定。

  其中任何一方势力,都不宜过分强大,但同样不能过分虚弱。

  荀彧不同意称公,不同意拉倒呗。

  看在往昔的功劳上,曹操也不会有杀心。

  撸掉官职,在家赋闲,位置交给荀攸,局面依旧稳定。

  之后晋爵称公,已经是既定事实。

  曹操早已今非昔比,被曹丕坑了一波,世家被大量清洗,眼下世家对曹操掣肘已经不大。

  何况说到底,曹营上下也就荀彧一个人反对,哪怕荀彧威望再高,他的意见也已经无关大局,左右不了其他人的想法。

  曹操今日前来,想着多年情分,做一下荀彧的思想工作,日后君臣继续通力合作。

  既然荀彧不识抬举,那就算了,随他去吧。

  在曹操离开后,荀攸立即赶往尚书台走马上任,想要快速落袋为安。

  和荀彧相比,荀攸的家族功利心很重,不想让荀家因此而落寞。

  郭嘉看到荀攸来了之后,直接撒手,都没打招呼,拔腿就往外跑,生怕被荀攸喊住帮忙一起处理。

  ...

  在甄宓这里苦练一番定力后,曹冲这才打算离开。

  临走前,还不忘带着俏脸通红的甄宓,前去跟曹丕告辞。

  进一步激发、引诱曹丕,加深曹丕对美人计的执念。

  “二哥,小弟先行告辞,日后再来看你。”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