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世子,开局定亲孙尚香 第340章

作者:老骥卧槽

  “别急!”曹操沉声道:“太子想出一个全新选官制度,你们先听完再说其他,合不合适具体讨论一番。”

  随后,曹操就将科举制一一讲述。

  世家文官都竖起耳朵,听得非常认真,生怕错漏一个字。

  等到曹操讲述完之后,荀攸立即发言询问:

  “敢问陛下,科举所考核的内容是什么?”

  这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考试没问题,但究竟考什么科目呢?

  “暂定为四书五经。”

  此言一出,世家文官全都面露喜色。

  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这是他们的长项啊!

  曹操、曹冲父子二人商议过后,最终还是决定四书五经最好。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诗经》、《周易》、《春秋》、《尚书》。

  这些书的内容都没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当做教材。

  其次,曹冲深恶痛绝的是儒教而并非儒家。

  而且儒家提倡忠君爱国,这没什么不好的。

  曹冲要恢复百家,并非是复古,恢复百家在先秦时期的状态。

  而是要以儒家为内核,再去发展其他百家。

  若将其比喻成一个大树,那儒家思想就是树干,百家是枝丫以及果实。

  以墨家为例子,一群受儒家教育的工匠,最终开花结果,得到科技果实。

  曹冲要的是各行各业发展,不被儒家阉割、压制,避免民众愚昧、麻木落后。

  但也不是肆意野蛮生长,如兼爱、非攻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绝对不允许再出现。

  在曹冲的设想中,四书五经是必修课,其他百家的书籍是选修课。

  例如学过四书五经后,有人对机械、机关术感兴趣,那就进阶学习《鲁班经》、《墨经》

  若对军事感兴趣,那进阶学习《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孟德新书》...

  简而言之,儒家思想依旧最契合封建统治,只要儒家不去压制其他各行各业就行。

  取儒家之思想,取百家之技术。

  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曹冲想要得到的结果,独属于大魏的百家争鸣。

  大魏毕竟是大一统王朝,所以在思想上必须也大一统。

  用儒家来统合天下人心,无疑最合适不过。

  汉武帝之所以独尊儒术,也是因为这一点。

  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独尊儒术显然走了极端路线,历朝历代层层加码,思想禁锢越来越严重。

  而曹冲想要改变的也正是这一点,恢复真正的孔孟之道,并且不压制其他学派发展。

  儒家务虚,提纲挈领,主张思想。

  百家务实,百花齐放,主张实干。

  世家文官的心情,就如同过山车一般,短短一会儿工夫就七上八下,大起大落。

  “嗡嗡嗡...”

  得知考试科目是四书五经后,百官开始激烈议论,比较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利弊,百官们发现貌似科举制要比察举制好太多。

  首先,在察举制之下,你是否有才华,你本人说了不算,需要别人说了算。

  毕竟察举制需要举主举荐,而不能毛遂自荐。

  倘若你十分有才却苦于无人举荐,自然就会被埋没。

  但科举制不然,倘若你有才华,直接报名参加科举,凭本事考上去即可,可谓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谁也不能阻拦你科举。

  这点无疑对寒门有极大好处,寒门学子有才华,但苦于没人举荐,往往没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但这点同样对世家也有好处,虽然察举制他们可以相互举荐,不愁晋升通道,但察举名额有限啊。

  郡国每年可举孝子、廉吏各一人。

  后来以人口为单位,每二十万人可举孝廉一人。

  倘若一个郡有百万人口,那就可以举孝廉五人。?;!

  .:

  不足二十万的郡固定只有一个名额。

  由此可见,举孝廉的名额有多稀缺,显然无法满足世家庞大的人口需求。

  但科举不同,没有报名人数限制,谁想参加谁报名。

  倘若家族有一百个年轻子弟有才华,在察举制度下,只能埋没其中大部分。

  而在科举制度下,一百个甚至可以同时科举出仕。

  世家不缺这种有才的后辈子弟,科举的好处明显大于察举的好处。

  “如何,你们对于太子想出的科举制度,可有什么异议?”曹操开口发问。

  “太子殿下聪慧绝伦,博古通今,此法当真妙不可言!”荀攸大赞特赞。

  “是极是极!”

  “太子殿下英明!”

  “此法一出,大魏定然人才井喷!”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赞美涌现,简直要把曹冲捧成圣人了。

  “好。”曹操抚须而笑,“既然都同意,大魏日后就施行科举制,今年进行首次科举,你们看放在什么时间段合适?”

  “既然是太子提议,想来太子定然有想法。”百官建议太子拿主意。

  “父皇,儿臣认为放在秋收之后比较合适。”曹冲开口道:“一来昭告天下,消息传播需要一定时间。”

  “二来,若有农家子弟想参加,只能在秋收农闲之后才有时间。”

  “其三,秋天乃收获的季节,百姓收获庄稼,朝廷收获人才,也算是应一个好兆头,不如唤作‘秋闱’。”

  “好好好。”曹操连连点头,“方方面面都考虑到,麟儿有心了。”

  下边的百官不以为然,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认字么?

  但既然太子提出来,百官也不会为这点小事驳面子,秋收就秋收,也确实是一个好兆头。

  “还有什么事情吗?”曹操随后问道:“无事那就退朝吧。”

  “父皇且慢。”

  “嗯?”曹操奇怪道:“麟儿还有事情?”

  上朝前父子二人早就商量过了,科举落实后就算万事大吉,不应该还有什么事情才对。

  “父皇,儿臣临时起意。”曹冲解释道:“既然有文举,何不同时开办武举呢?”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曹冲继续道:“不可重文轻武才对。”

  别说,这还真是一个严重问题。

  倘若人人知晓读书就能当官,自然会发展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文举、武举同时创立,百姓们就会知晓,不仅读书可以当官,习武同样可以,整个社会层面就不会出现重文轻武的风气。

  此前曹仁建议成立兵家,随后谈及科举之后,曹冲联想到武举。

  “正好朝廷要扩编虎豹骑,可以通过这次武举来甄选猛士。”

  “嗯~~~”曹操连连点头,“麟儿言之有理,文武并用,国家才不会瘸腿。”

  “拟圣旨,昭告天下。”曹操沉声道:“今年秋收之后,大魏举行文武科举,除商贾及其亲属外,凡身家清白、拥有大魏户籍者皆可报名参加。”

  商贾及其亲属,杜绝商人以及后代,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身家清白,这点很简单,要求无犯罪记录。

  拥有大魏户籍,也就是大魏公民。

  佃户、奴仆都没有户籍,所以不能参加。

  这点也是鼓励百姓当自耕农,莫要去给世家大族当佃户,否则就会失去科举的资格,生生世世不得翻身,只能子子孙孙为奴为婢。

  不仅如此,要求无犯罪记录,也是变相降低犯罪率。

  不然政审不过关,儿孙再有出息也不能当官。

  科举不仅仅是选官,更涉及方方面面,都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大朝会随即结束,各项事务开始紧锣密鼓筹办。

  ......

  太学。

  原丞相府所在地,占地面积够大,屋舍极多。

  让毌丘兴带着人简单改造一番,此地就成了大魏最高学府。

  曹冲坐在校长办公室里,眼下教育之事,就是重中之重。

  由于没了外战,有曹操坐镇朝中,曹冲基本上将所有精力都放在此事上。

  对于南匈奴的战斗已经结束,一万虎豹骑轻松灭掉对方。

  虽然没能全部杀干净,但也是毁灭性重创,想必南匈奴从此之后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报~~~”

  “启禀太子殿下,有人前来报名。”

  圣旨昭告天下,恢复诸子百家之后,民间涌现大量奇人异士,纷纷前来太学报名,都想要重振各家学派昔日的荣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期间,这些人隐藏在民间不敢露头,生怕遭受儒家的打压、灭绝,如今总算能够重见天日。

  不过如今太学里边,势力最大的还是儒家,毕竟基数在这儿摆着。

  加之科举考的又是四书五经,自然更加受青睐。

  太学内的大儒不计其数,相比之下其他学派就有些寒酸。

  虽说兵家同样势大,但武将们毕竟都有职务在身,不可能每天都蹲在太学里边。

  “哪家学派的人?”曹冲抬头随口问道。

  “回殿下,是医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侍者说着递上名帖。

  前来报名的人良莠不齐,曹冲会一一面试,看对方是否有资格在太学担任教员。

  曹冲随手接过名帖,翻开一看顿时面露惊喜之色,“竟是这位老先生,没想到能把他老人家吸引过来。”

  “老人家现在何处?”曹冲急忙询问。

  “回殿下,就在外边候着...”

  “嗨呀!”曹冲丢下名帖,急急忙忙起身,快步朝外而去乙.

第272章 医圣张仲景,农家子弟来访!

  走出办公室,曹冲就看到庭院内站着一名老者。

  衣着朴素,鹤发童颜,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让人捉摸不透真实年纪。

  “可是仲景先生?”曹冲来到近前行礼发问。

  “正是老夫,劳烦通报太子殿下。”张仲景点头说道。

  “小子便是,咱们入内一叙。”曹冲伸手请张仲景进屋。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