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399章

作者:一品御猫

  贾琮也点了点头,钱庄、票号,这玩意薛家也有开设。想来以薛蝌的手段,他不屑去干什么借势吞并他人产业之事。

  只听薛蝌解释道:“这银票都是大同小异,各家的钱庄、票号也都是大差不差,唯一的区别就是保费、利率的不同。”

  他拿起桌上的银票,笑了笑说:“银票是个好东西,可以让行商之人在南来北往时不必辛苦的拉着银子……但有一点,这些钱庄并不互通。若是以前,行商之人往往是固定几个地方,兑换起来也算方便。但如今朝廷开海,商业的繁荣已经让这些银票不足以支撑行商之人不断开拓商路。”

  “所以,你是想开设遍布整个大夏的钱庄?”

  虽是姻亲,但贾琮立马警觉了起来。

  薛蝌若只是求他办些小事,只要不违法乱纪,他也就顺手给办了。

  但这个,绝对不行!

  薛蝌看到了贾琮变得凝重警惕的脸色,立马摆手解释起来:“不,我确实想过,但此事太大,薛家还不想被龙禁卫上门抄家!”

  他不是傻子,薛家的确已经改换门庭,成了官宦家族。但薛蝌很清楚,这件事只有朝廷牵头,他薛家只需小小的入上那么一股,就足以让薛家有了成为世家的资本了。

  用他脑中的点子,再加上薛家的银子,小小入一股跟着朝廷喝点汤,应该可以吧。

  当然,前提是他能说动贾琮,君侯府的开府建衙之权,就是最好的路子。

  听完了薛蝌的解释,贾琮脸上的凝重去了三分。

  “此事之前我就想过,但涉及银子的事,我不是很精通。不过你的这个想法很好,银子的流通的确抑制了国朝商业的发展。这样,明日你有没有空?你来我家一趟,我带你去见见姑父。”

  银行就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银票说白了就是最初的纸币,开设全国甚至是全球性的银行,是促进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不能让行商之人拉着一车车货物与银子,奔波于各地之间吧。

  不说路途上的辛苦,光是安全性就制约了商业流通。

  薛蝌闻言大喜,果然,跟贾琮说此事是最为正确之事。

  “说来我也是头疼了许久,前几日家里的掌柜们来京城报账,成都那边的铺子将去年的营收银子往京里送,没想到还没出川,就差点被贼人截了去。后来换成了蜀地的银票,送来京城后,一万两银子被收取了五百两的保费……”

  “这么高的保费?”

  贺崇别的不懂,但五百两银子他却明白是多少。

  五百两,足够让一户农家十年的生活安稳无忧。

  薛蝌无奈道:“钱庄的保费,是按银两的多少以及兑换的距离来算的。相比请押镖的镖局,钱庄还算便宜了。”

  “你们在说什么呢?”

  这时三位姑娘已经从二楼走了下来,来到了内堂。

  宝钗见堂弟满脸的无奈,便开口问道:“是家里的生意遇到了难处吗?”

  薛蝌起身迎了宝钗三人坐下,奉上茶点后,又将之前的事重新说了一遍。

  “原来是这事~”

  宝钗听完后就将目光转向了贾琮:“琮哥儿可还记得很早前,你给我说的那个银行,还有存款利息的事?我觉得当下就是个好机会!”

  这事还是好几年前,贾琮吐槽他去钱庄存银子,不但没有利息,还得给钱庄付手续费的事。

  当初他对钱庄的事不怎么熟悉,还专门请教了家中有钱庄生意的宝钗。

  后来无意间跟宝钗说起过前世银行的盈利手段,让宝钗大开了眼见。可惜当时的薛家正值风雨飘摇,哪有时间去搞什么金融产业,这件事就被抛之脑后。

  不想今日又说起了此事,宝钗当即就想起了曾经的想法。

  “以户部银库为基础,只要把那个银行办起来,有朝廷背书,存钱又给利息,绝对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吸引大量的存银。”

  宝钗对于经济之道,绝对是稳压在座的众人,包括贾琮。

  她已经在短时间内,想到了如何去建立完善的官办钱庄体系了。

  贺崇还是第一次见到闪光的妻子,整个人都惊呆了。

  黛玉好笑的戳了戳贾琮,用眼神示意他去看呆呆的贺崇……

  贾琮赞了一句:“宝姐姐是天生的户部尚书!”

  “这倒是,宝姐姐跟着我在礼部有些屈才了……”

  黛玉歪歪头,突然开口跟宝钗说道:“宝姐姐愿不愿意去户部效力?”

  啊?

  “殿下说笑了,宝妹妹一介女子,哪能……”

  话说一半,贺崇突然停了下来。

  他眼神柔和而又心疼的看了一眼妻子,咬了咬牙,起身向黛玉作揖拜道:“若殿下真能让拙荆去户部任职,贺家感激不尽!”

  宝钗现如今还是黛玉的公主府麾下女官,虽在朝廷的命官品秩之中,但在很多眼里,妻子的官职不过是皇帝宠女儿,顺便赏赐给臣子的添头罢了,跟宫里的女史女官没什么差别。

  但若是离开了公主府,去了户部就不同了……

  宝钗的优秀,别人不知,他贺崇清楚的很。

  祖父大人曾说,贺家儿郎加一起,都不及他舍了老脸跑去求了那道赐婚圣旨带回家的孙媳妇。

  虽然被祖父大人如此的嫌弃,但贺崇还是想让妻子真正走上前台,让那些曾经嘲笑过宝钗的人知道,谁说女子不如男的!

  宝钗被丈夫的举动给惊到了,眼中充满了感激以及浓浓的爱意。

  她正要开口,却见黛玉先一步笑说:“宝姐姐哪里来的拙?贺家姐夫这是说了个好大的笑话。实际上我早就有过这个想法,义务教育司的差事限制了宝姐姐的。若宝姐姐能去户部,也算是帮了爹爹一把。”

  “这倒是,这两年户部的公务翻了倍的增长,姑父已经好一次去陛下那里要人了。但朝中的情况你们也清楚,科举选出来的人,当官没问题,理财嘛……也就那样。”

  国朝的科举制度,一开始可以算是最为合适的选官制度。

  但随着大夏的发展,如今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不提别的,光是一个理财人才的缺乏,就足够户部捉襟见肘了。

  反倒是民间的各家豪商巨贾,足以在理财上吊打朝廷管理财赋的官吏。

  贾琮直截了当的拍板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别的不好说,户部那边,陛下都头疼许久了。前些日子还跟我说,想要重新革新明算科的举业制度,可惜至今没个头绪。宝姐姐理财之名名传京城,陛下绝对会同意的!”

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夏特色帝国主义

  皇帝老爷被迫摆烂,可真是苦了太子殿下了。

  不但年节时都没办法休息,还得扔下娇滴滴的新婚妻子,苦巴巴的坐在勤政殿处理近乎摆满大殿的各类奏章。

  贾琮来的时候,龙案上的奏章几乎淹没了太子爷的脑瓜子,一旁的内侍正将几碟快要放凉的菜放在火炉上加热,看来饭菜端来有段时间了。

  刘弘确实很忙,他老子这会正在后宫享受着难得的温柔乡,内阁除了留守的大学士外,整个朝廷的公务全部压到了他这里。

  他也想回东宫享受享受,可现实不允许啊~

  “太子哥,歇一歇吧。你看这糖葫芦又大又圆,来尝尝……”

  刘弘抬头时,糖葫芦都快怼到他嘴里了。

  他将手中的笔放下,捶了捶快要僵硬的后腰,这才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边嚼边跟贾琮抱怨起来。

  “累死我了,也不知道朝中的大臣们怎么想的,明知道父皇不会看这些折子,还非要送进宫来。你瞧瞧这些,全部都是反对革新官制的。”

  刘弘用空闲的手指着堆积在龙案旁的好一大堆奏章,瞟了一眼木头人似的内侍,又对贾琮继续说道:“呐,另一堆都是反对父皇给你开府建衙之权的,还有不少是找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弹劾你的。”

  哈?

  贾琮的兴趣被刘弘顺利的勾了起来,一屁股坐在旁边的太师椅上,冲内侍喊道:“那谁,把弹劾我的奏折都翻开,本侯瞅瞅。”

  反对皇帝老爷给他过于大的权力,这个贾琮能理解,但弹劾他就过分了。

  刘弘给内侍使了个眼色,方才还当木头人的內侍立马将那一大堆的折子送到贾琮的面前,并极有眼色的摆上了笔墨和茶点。

  贾琮也不疑有他,翻开摆在最上面的一本就看了起来。

  “咦?不是弹劾我的?不过这人对于革新官制的说法倒是有点意思……”

  贾琮的脸上先是露出诧异之色,随即又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模样,提起笔在折子上批阅了起来。

  他一边批阅还一边跟太子说道:“四哥,这人的谏言虽有些书生意气,但也有许多可取之处,等会你也看看……”

  等了半天也不见太子回应,贾琮落下最后一笔后,疑惑的抬起头来,朝着龙案方向看去。

  只见龙案上的那一大堆折子,正被内侍悄无声息的往他这边搬。而方才还忙的没时间用膳的太子爷,正美滋滋的品着小酒,享受着桌上的美食。

  贾琮一拍脑瓜子,懊恼的说道:“我真是蠢,竟然又上了四哥你的当!”

  “你哪里蠢?你要是蠢,父皇能给你开府建衙之权?”

  刘弘冲贾琮挤挤眼,一指桌上的酒菜说道:“要不,你也来吃点?”

  贾琮摇了摇头,将手中的折子递给内侍:“我就不吃了,方才在逛街的时候遇到了贺崇他们夫妇,在酒楼吃过了。四哥一会看看这份折子,我觉得有必要让都察院的人看看。”

  听到贾琮这么说,刘弘也来了兴趣。

  他把筷子放了下来,翻开内侍送过来的折子。

  只见这份折子竟然是顺天府治下,涿州知州杨思农上的。

  堂堂皇太子,自然不会认识一个从五品的知州。

  但这杨思农还有另外一重身份,皇贵妃杨氏的亲侄子,恩荫入国子监后,于元祐三年求了恩典,去了陕甘边陲担任县令。

  任职三年大计上上,原本当时就可以调回京畿富庶之地,却因其主动留任,直到今年年初才晋升涿州知州。

  此人才华一般,学识一般,能力也不算上佳。

  但这个人有一股韧劲,吃得了苦,能因推广土豆、玉米,与农人同吃同住。

  杨思农硬是凭借着这股韧劲,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将干旱的边陲小县,只用三年时间就打造成为塞外江南,不但实现了粮食自给,还有余量支援周边州县。

  就凭这一点,二圣都对其刮目相看。

  皇贵妃杨氏都没想到,娘家那群废物中,竟然还出了个如此特殊的人才。

  “臣,涿州知州杨思农请圣安。臣闻陛下欲革新官制……府县权力甚重,政事、法纪近乎集于一人之手,佐贰之人难以制衡主官,易滋生贪腐、擅专之祸。故臣以为,革新官制,首在中枢,重在地方。地方之权集于布政使、知府、县令一人,则地方之民能否得之安宁,全赖于陛下所派之官是否廉洁奉公……”

  杨思农的谏言倒也简单,他就是凭借他自己的经历眼界,看出了地方大权集于主官一人之手,对于百姓来说,专权之制,全凭主官的品质如何,少有制衡之法,确实是千年以来的痼疾问题。

  刘弘没有当即就说出他的看法,而是先看了一眼贾琮的批语。

  “何止政、法,财赋之权亦是地方主官执掌,中枢减赋,地方擅自加赋之事层出不穷……故,地方之官制革新,首在分权,重在监察。当分行政、司法、监察三权,布政使司总掌民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狱事,另设监察司,监察地方官吏,有直奏御前之权……”

  原本贾琮想直接从前世“借鉴”比较成熟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之策,但此时民智未开,搞前世西方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

  还是退而求其次,先将监察权提出来,在地方上建立监察司,与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形成行政、司法、监察三权分立。

  这算是大夏特色帝国主义的三权分立,没毛病!

  当然,这只是贾琮的想法,能不能通过皇帝老爷还有内阁的同意,这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刘弘还是很看好贾琮的“三权分立”之策。

  虽然此时的大夏已经有了龙禁卫这个监察衙门,但龙禁卫是只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天然跟朝中的文武不对付。

  如果可以将都察院的品级提高到六部等同,然后在地方设立都察院的直属机构,比如贾琮谏言的监察司,那么,这样的监督机构,应该不会被朝臣那么抵制……吧!

  刘弘对此有信心但信心并不是那么足,谁没事会愿意头上多个爹。

  “依你的意思,是想让都察院在地方设置下属的衙门,以制衡布政使司?”

  贾琮摇了摇头,伸出了两根手指。

  “不只是布政使司,监察司的职责,应当是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对提刑按察使司、地方州县的案件审理判决进行监督,并有权对案件有异议的地方进行质询监督……”

  说白了这个监察司,就是前世的检察院,监督司法、清查贪腐等等。

  贾琮对这些了解的不是很多,只能依照自己快要模糊的记忆,尽量去完善他对监察司的设置规划。

  刘弘很认真的倾听了贾琮的看法,最后饭也不吃了,提笔在纸上刷刷的写着。

  两人就这样一人说一人写,耗费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最终写了一份厚厚的札子,并让内侍送去了后宫皇帝处。

  “终于完了,四哥,咱们歇一歇~”

  贾琮瘫在椅子上不愿意动弹,刘弘揉着酸痛无比的右手腕,瞧着殿中的两大堆奏章,无奈苦笑起来。

  他也想歇着,可这些折子要么是内阁无权批阅,要么是内阁认为必须是直送御前的重要奏章。

  今天若是歇了,除夕、正旦那两日还过不过年了。

  而且这会殿中正有个极好的帮手,岂能放过这个好机会!

  想到此处,刘弘的脸上挂满了苦涩与疲倦,跟贾琮幽怨的抱怨说:“别提了,父皇把朝里的事都扔给了我,我已经好几天没怎么睡了。你瞧瞧我这眼圈……”

  贾琮瞅了一眼太子爷的脸,的确是有着重重的黑眼圈,看起来疲惫而又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