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别死 第167章

作者:李夏蝉

  那小子的建议未尝不值得思考。

  王守仁是个人才,最起码军事之才在西南这场战争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弘治皇帝迟迟没有给王守仁加封,因为暂时他还没想好该怎么给王守仁封赏,封赏太高了,对王守仁不是好事,百官们会颇有微词。

  封赏太低了,不足以凸显王守仁的功劳。

  可说到底他只是个才步入官场不到一年的进士,若是升迁太快,定会在朝中树敌,弘治皇帝不想毁了这么一块苗子。

  不过刚才朱厚照的提议倒是让弘治皇帝有了想法。

  改土归流的难题不是政策的制定,而是人才的择取,派谁去西南坐镇这是重中之重。

  朝中的官吏肯定不愿意接受这一份苦差,用天子的意志强加到他们身上,他们未必会执行的好,此去西南,得选个正确的人才。

  那就只能从新科进士中选择。

  王守仁无疑是理想的人选,但单一个王守仁肯定不够,西南还需要其他官吏一同协助王守仁治理。

  去年这一批进士,不知谁会愿意前往,弘治皇帝只能先命人去散布消息,先看一看百官和这群新科进士的反应再做抉择。

  ……

  当陈策出现在王府的时候,王华和王守仁都热情出来迎接陈策。

  王华知道陈策无事不登三宝殿,直接开口道:“陈公子这次前来所为何事?”

  陈策也没瞒着王华,道:“西南要改革。”

  啊?

  王华压根就没听说过西南要改革的事,张家国舅才在西南打了胜仗,当然,这事自家儿子是首功。

  按理说西南被镇压之后,接下来应该就是安抚了。

  毕竟这些年来大明对西南土司的政策都是如此,先打一棒子然后给个甜头,如此保证西南的安稳。

  也没听上面的人说要改革啊,为什么陈策说的如此笃定?

  要知道他王华可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虽然算不上中流砥柱,但也是弘治皇帝的经筵讲官,上层要改革西南的事,为什么自己一点风声没听到?

  这就罢了,为什么陈策却说的如此言之凿凿?看样子不像说笑,陈策也是个沉稳的人,不会做这种无聊的吹嘘事。

  除非——改革和他有关系!

  王华不动声色的问陈策道:“如何改革?”

  陈策简单的道:“改土归流,后续朝廷要派流官去治理西南。”

  王华狐疑的盯着陈策,又看了看王守仁,猛地开口道:“所以你想让王守仁去西南?”

  陈策点头:“嗯。”

  王华果断摇头:“不可!”

  自家儿子才在西南打了胜仗,前途不可限量,虽然弘治皇帝没授予官职,那是因为资历还不够,只要在兵部熬一段时间,升个主事板上钉钉,为什么要去西南做这种危险的事?

  西南情况复杂,土司盘踞在那里百年了,势力根深蒂固宗族盘根错节,哪里是派个大明的官过去就能打开局面?

  若是处理不得当,极有可能会死在西南。

  王华怎么可能让自己儿子去西南冒险?

  陈策想了想,道:“王大人,我理解你。”

  “为什么王守仁自凯旋归来一直没升迁官职?”

  “资历不够,木秀于林。”

  “去西南不同,他在西南历练数年,再归来时则可光明正大的被升迁,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

  “我这么说会流于俗套,做官为了什么?不仅仅为了升迁,读书人说治国安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还有很高很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做官的志向。”

  “西南固然难以治理,但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心既理,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

  陈策看着王守仁,拱手道:“王大人,此事你可以和伱父亲好好商量商量,我觉得你该去一趟西南。”

  “你想好了再来找我,告辞了。”

  陈策冲王守仁和王华微微颔首,然后背着手离去。

  王守仁在品味陈策刚才说的话,心既理,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遵从本心……

  这些年他一直在研究格物心学,从孟子到陈献章到湛若水,王守仁一直还没彻底想明白,还没彻底悟道,仿佛就差那么一点点,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

  他抬眸看着王华,显然心里已经有了选择。

  王华气咻咻的道:“你不许听他的蛊惑!”

  这个陈策,简直就是个妖孽,他竟能将自家儿子的心思拿捏的死死的!

  “你知道西南是什么地方吗?要死人的!”

  “那么复杂的形势和局面,你一个毛头小子能应付过来?”

  “上百年土司家族的势力盘踞,十余万土民土司混居,他们仇视汉人,你去治理,治理什么?”

  “谁会听你的?他们若想害你,只需动动手,你就可能死在西南!”

  王华很着急,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性格执拗古怪,可这是他亲儿子啊,他这个做父亲的,怎可能明知前方有危险,还让儿子去?

  “皇上真要派你去西南,那就让父亲先去!父亲给你劈开荆棘,你再过去!”

  王守仁沉默了一会儿,低声开口,对王华道:“父亲,儿子长大了。”

  王华愣住了。

  王守仁道:“这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啊,如果大明的每个人都在想着趋利避害,将一大堆问题留给后人去解决,那这个国家还有救吗?”

  “我不想做圣人,但我想对得起自己的本心,或许在西南,我更能明白我想要什么,我想去西南。”

  王华呆呆的看着王守仁,那一举一动,都酷像自己,这是自己亲儿子啊,做父亲的谁忍心看儿子去受苦!

  “老夫并非不让你去西南,西南险恶,老夫想给你……扫平障碍啊!”

  王守仁微笑道:“父亲守护我二十来年,替我扫平了太多障碍,儿子不孝,要离开父亲几年了。”

  “父亲,让我去吧。”

  王华看着王守仁坚定的眼神,嘴角微微抽搐,站在原地良久,最终颤抖的伸出手,然后朝院门那边摆了摆。

  他望着王守仁离开的背影,浑浊的双目泪水唰的就流了下来,喃喃道:“才重聚多久呀,又要走了……”

  (本章完)

第269章 举人也能为官了?

  唐寅和文徵明四人已经抵达了北平,同来的还有一名河南信阳举人。

  ……

  槐花胡同内,王守仁找到了陈策。

  陈策知道他一定会说服自己的父亲,也一定会来找自己。

  其实陈策心里挺对不起王守仁的,他故意用心学的内容引导王守仁来找自己。

  他完全可以不用去西南受苦,可西南要有个主心骨,陈策认为只有王守仁去西南,才能镇住西南,改变西南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就如你父亲说的那般,此去西南,困难重重。”

  “那里势力盘根错节,土司控制着土民,土民排斥汉人,可也就是因为如此,才更能历练你,才能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加上一些沉重的东西。”

  王守仁点点头。

  明明陈策只是一名商人,一名市井小民,可王守仁却无比信服陈策,将他的话奉为圭臬。

  “莫要急于求成,事情一点点做,人一点点处理,分化、用计、施恩、推恩……治西南首治人。”

  “先将人治好了,才能开展抱负,劝农课桑,兴修水利,举办学堂,准许科举等等,这些恩惠不要急于抛出来,让土民们一点点沐浴皇恩。”

  “特事特办,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事给我来信,我会帮伱。”

  “我也会祈求沐王府那边派遣一支军队入住西南土司境内,确保你们在土族内的安全。”

  王守仁将陈策的话一一记在心底,点头道:“好!”

  “会有人随你一同过去协助你,西南若太平,会让大明受益百年。”

  陈策和王守仁一直聊到傍晚太阳西落,王守仁才离开。

  等王守仁回到府邸,却发现王华有些发呆。

  “父亲,怎么了?”

  王华叹口气,道:“他又说中了,朝廷已经传出消息来,要择人才前去西南,要对西南进行改革……皇上是在试探究竟有没有人愿意去西南,故意放出来的消息。”

  “他,果真提前就知道了消息。”

  现在你要说陈策和上面没有关系,王华也不信了,就是不知道陈策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会左右天子的决策,这实在令王华百思不得其解。

  王守仁淡淡哦了一声,问道:“有人愿意去西南么?”

  王华苦笑道:“你说呢?这个风声才传出去,百官都唯恐避之不及,谁愿去西南?”

  “痴儿,你为何这么傻?”

  王守仁微笑道:“他们以不去西南而幸,我以不去西南幸而悲。”

  王华:“……”

  说不过你。

  ……

  日落西斜,唐寅风尘仆仆的找到陈策,拜谒道:“公子这么着急叫我回来,有什么重要事么?”

  这次陈策不仅去信将唐寅叫回北平,还将文徵明三人一同给叫了过来,想来有事相告。

  陈策对唐寅道:“你帮我约一下文徵明几人,明日我们去王务弼府,我已给王务弼下了拜帖。”

  “好!”

  唐寅似乎想起什么,道:“对了公子,徵明还带了一名朋友,你不介意吧。”

  陈策微微想了一下,道:“没事,一同带过去吧,明日再见。”

  “好!”

  ……

  何景明作为复古派的代表人物,此次随着唐寅等人一同来到了京师。

  和唐寅等人受约不同,何景明此次来京,是拜访自己的好友李梦阳。

  李梦阳现任户部主事,前几年因连丧父母,一直在老家守制,去年才入京担任户部主事职。

  听闻明日吴中四才子会在王务弼府小聚,他也打算去一趟,顺便和何景明叙旧。

  王务弼现在还是刑部的一名观正进士,并无实权,寻日也比较闲暇。

  翌日一早,唐寅等人早早便来到王府。

  一行人已经许久没聚过,此次见面众人都格外开心,只是可惜徐经去了东南,无暇归来相聚。

  李梦阳和何景明相谈甚欢,这里应当就属李梦阳官职最高,几人先谈了一番复古诗文,李梦阳和何景明都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念,反对当今八股馆阁体,两人自然有聊不完的话题。

  直到陈策到来,众人的谈话才终止。

  王务弼和唐寅等人亲自来迎接陈策,倒是李梦阳有些疑惑的看着何景明,有些不明所以,不知这名年轻人是谁,为何让他们如此推崇。

  何景明简单的介绍了陈策,无外乎就是唐寅的绘画老师之类的。

  他对陈策的了解也不深,还是路上唐寅介绍的,只是听说陈策学问很深。

  李梦阳恍然,旋即也带着何景明过去对陈策打招呼。

  陈策听闻李梦阳是户部主事,拱手道:“见过李大人。”

  李梦阳和何景明的名号他也听过,明中叶绕不开的两个人物,开历史倒车的典型。

  虽说现在明朝的诗文确实没唐宋秦汉那么发达,但李梦阳一味的否定文化发展,总想恢复古制,不免落于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