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第25章

作者:蓝白的天

徐增寿有些尴尬的笑了笑,说道:

“殿下,那不能怪我啊,我爹问我我可是一个字都没说的,但皇上来问,那就不一样了啊。”

“行行行,你都有理。”

朱启话音刚落,就瞧见徐增寿凑了过来,小声说道:

“殿下不要生气,跟殿下透露一个消息,殿下就要跟着我爹去北疆大同去了。”

朱启还以为是什么呢,当即说道:“这事我早知道了。”

“啊?原来殿下都知道了啊,那我和李景隆和李祺三人也要跟着去的消息,殿下你也知道了?”

“啊?”朱启一愣,说道:“这个我不知道啊,但怎么你们三个也要跟着来啊?”

徐增寿立马挺起胸膛,说道:

“殿下可不要看我们这个样子,读书写字我们或许没什么厉害之处,但平日里讲武演练,咱们可是都没有落下来过的,我骑马射箭,三十步以内就没失误过!”

看着徐增寿牛逼轰轰的样子,至于说他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厉害,朱启就不清楚了,但他显然对于北上的事情很上心,打听了不少。

朱启就没什么情报了,一方面是没有刻意去打听,另外一方面也是马上要离开应天府,跟着徐达去大同练兵去,这应天府的生意总得安排下,比如把《西游记》抄完,交给何掌柜。

另外就是工匠们那边已经有了大进展,但其中还有些细节问题需要处理,按照工匠总管陈初五的话来说,只需在给两个月,这个油墨印刷机就可以问世了!

当然,他们不是发明创造,只是根据辽王殿下的图纸制作,但想要量产却有点困难,很多零部件以现有技术,也做不出来模具,只能手工制作了。

可惜的是,朱启马上就要走了,也没办法第一时间看到最终的完成品了,嘱咐工匠们多打造几台油墨印刷机,自己有大用处,剩下的,就只能等自己回来以后再说了。

至于徐增寿他们为啥也要跟着,朱启想想也就明白了,这是朱元璋在有意培养年轻一辈呢。

“那你知道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吗?”

朱启对着徐增寿问道。

徐增寿回答道:

“兵部的文书通告都已经下来了,粮草辎重也都备齐,不出意外,五月中旬咱们应该就要走了。”

那也没几天了。

朱启和徐增寿在这里说着话,门口朱棣就急匆匆的进来了,脸上尽是喜色,一进门就对着朱启说道:

“三哥!三哥!”

朱启瞧见朱棣一副兴冲冲的模样,询问他有什么喜事,朱棣满脸写着高兴,说道:

“爹答应了,这次去大同练兵,我也可以跟三哥一起!”

好家伙,李景隆,李祺,徐增寿三个人都来,连朱棣也要跟着来。

“亲兄弟”都到齐了啊!

第四十三章 辽王殿下的练兵之法

洪武七年,五月。

自岭北之战失败已有两年过去,明朝名将李文忠率领明军在北方重新站稳了脚跟,明朝与北元,再次以长城为分界线,进入僵持阶段。

徐达奉命再次北上,却不是为了集合天下兵马北伐元廷,而是为了整顿军备,固守关隘,训练军队,以待时机有变。

朱元璋虽然未提,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明朝已经从军事主动,暂时转为了怀柔安抚,被动防御的策略。

至于这个策略能实行多久,北元气数是否已尽,这个问题谁都说不好,不少将领们的心中也是忍不住感叹一句,北元终究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啊。

就连李景隆,李祺,徐增寿这等勋贵子弟,一到了军中,听到那些将官们平日里谈论国家大事,还有北方草原上,那个被皇帝称呼为奇男子的王保保的北元名将的种种事迹,也是不免忧国忧民了起来。

就连朱棣也是整日跟在朱启的身边,念叨着:

“这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之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

“待我上了战场,定要会会那王保保!”

“三哥,听说北元最近经常南下侵犯,哎,我真是恨不得亲自提刀上阵,守卫我大明疆土啊!”

总之很是热血啊。

不过朱启倒是没有丝毫担忧,更不觉得北元在朱元璋,徐达,李文忠,蓝玉等等一众神将的虎视眈眈之下,还能继续蹦跶多久。

所以每当他们在自己耳朵边上念叨着这些事情的时候,朱启总是微微一笑,顿时化身后世键政侠,开始侃侃而谈。

谈的当然都是自己在网上看到的各种花样分析,北元纵然死而不僵,依旧占据包括辽东,云南部分省份在内的大片领土,但北元终究已经是气数已尽,北元皇帝威严尽丧,内乱不止,就算是王保保,之前不也是割据一方,直到如今场面,方才稍微有点团结而已。

反光我大明,乃是锐意新朝,将士军民一心,又收复了山西高地,燕云十六州等要冲之地,只要坚持军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等待时机成熟之时,便是一举剿灭北元之时!

至于说北元动不动就南下扫荡之事,只要做好情报工作,每当敌军入境侵犯,便坚壁清野,守护坚城,而后击退来敌,让其无功而返,多来几次,此消彼长之间,实力对比自然是向我大明倾斜。

实乃立于不败之地啊!

朱启说的这些话,实际上也确实是朱元璋在第二次北伐失败之后的战略方针。

《明太祖实录》记载:“御边之道,固当示以威武,尤必守以持重。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

说的就是这个战略方针,事实证明,这样的戍边策略是正确无比的,北元确实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在王保保死后,就连抵御明朝大军清缴都无法做到了。

总之一句话,彻底击败北元,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而已。

那朱棣他们现在才多大啊,听朱启这一套套的,说的那是有理有据,一个个的也是信服无比。

尤其是朱棣,看朱启的眼神那就是崇拜之情,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而李景隆一听辽王殿下这一分析,再加上之前都说辽王殿下是不亚于徐达的年轻将才,李景隆完全当真的听了,此时也是赶紧请教说道:

“听殿下一言真是收获良多,那若是放眼于一军之兵,又该如何治理呢?”

我特么要是懂还会被安排来跟着徐达身后学习吗?我特么早就被安排去收复辽东,横扫漠北,封狼居胥了!

不过高大伟岸的形象还是要有的,男人一旦吹起牛逼,那就停不下来了,一看周围人等的崇拜目光,朱启也是呵呵一笑:

“御兵一道我也不甚了解,也就知道些许皮毛而已,既然你们问起,便于你们分享一些好了……”

朱启便开始将后世军队里面的那一套拿出来吹起来了,比如规定到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洗澡,吃饭也要控制时间,就连铺被子,都要求统一样式,总之一句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必须要做到整齐划一。

又比如除了训练之外,还要经常开开会,开会说啥呢,主要就是解释一下当今天下大势,还有未来走向,朝廷政策,未来的军事方略。

还有站军姿,走踏步……

朱启那是想到啥吹啥,反正在兵部的文书上,朱启获得的军职是征虏左副将军,徐达自然就是征虏大将军了,他这个副将也不需要领兵,就一直跟着徐达就完事了。

征虏大将军这是明朝独有的将军重号,并不固定,但凡是遇到需要统兵的情况,一些名将就会顶上将军号,上阵出发。

朱启看来,他和朱棣以及这一群勋贵子弟们,都是来学习的,又不用真的带兵,哪里想到那么多哦,其实他也压根没想的,先吹了再说。

其实朱启哪里会带兵啊,当个背景板或者橡皮图章啥的他没问题,但要是去让他领兵作战什么的,朱启心里就没底了,最主要的是他对于兵法韬略并不熟悉,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别到时候自己这个一将还没成,害的别人万骨枯那就不好了。

打仗这种事情要么就是讲究天赋,比如朱棣这样的,要么就是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下来,徐达就是两者都占,所以人家是天下第一名将啊。

他对自己了解的很透彻,所以说完之后,也就笑了笑来了个结尾:

“呵,不过是些不成熟的想法罢了,与现如今的练兵之法大为不同,能不能有效,还得试了才知道呢。”

朱启说完了没当回事,但李景隆,李祺,徐增寿还有朱棣那可是听得认认真真的啊,在他们看来,朱启就是未来第二个徐达。

你看这辽王殿下分析大局的时候头头是道,着眼练兵的时候,还能说出这么多的细节,每一个点都跟别人练兵不一样,不用说的,这肯定是辽王殿下独创的练兵之法啊!

朱启却不知道,他和朱棣是不用带兵,学习如何为将帅统将才是关键,但徐增寿,李祺和李景隆,那可是来学习如何带兵的啊,兵部虽然没有给类似征虏副将军这样的官职给他们,但徐达给了他们每人两百号人,用以训练。

说不得以后还要拉出来演练比试一番的。

李祺,李景隆和徐增寿正愁着没有合适的具体点的练兵之法呢,别人教他们的都是大而化之的东西,哪里像辽王殿下这样的指导,连被子怎么叠的都给你安排到位了。

不说了,回去就用这套方法练兵去,到时候演练比试,咱们肯定比别人强!

第四十四章 摸鱼和训练

洪武七年,七月。

经过两个月的行军,征虏大将军徐达,率领若干征虏副将军,抵达了山西太原。

山西,控山带河,四塞之国,天下之肩背。而山西之肩背,北方之存亡,天下之安定,又皆系于太原。

山西乃是四通八达之地,自古要冲之地,东可进北平,河间,西可入河套,关中,南可驱洛阳,再加上山西地处高处,俯瞰中原,自古就是兵家兵争之地。

王保保就是因为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之中,与徐达对质在陇右地区之时,常遇春趁机夺取了山西,继而席卷华北,打的那叫一个天下无敌手,这才有了一举将北元干出华北的战果。

此时的山西自然就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徐达的任务是整顿具备,训练军队,准备防御,便继续北上前往大同,着手一线防御事宜。

但大同府周围已经可以时不时的见到北元骑兵,所以徐达并未让朱启等人也跟着来大同,而是留他们在太原,训练新兵。

明朝是卫所制搭配募兵制,卫所的形式有点类似唐初时候的府兵制度,士兵都是半农半兵,打仗的时候征招起来,平时就在家种田,自给自足,称之为军,也就是军户。

但明朝除了军户之外,也是有兵丁的,营兵就是募兵而来的兵丁。

军与兵的区分就在于,军是世袭的,全是军户,兵是临时召集起来,是不是军户无所谓,而且兵是要吃粮饷的,不像军户自带粮食,还给朝廷缴纳粮食,而且兵是不带家属的,有点类似现代的职业兵的形式。

朱启他们训练的,就是新招募起来的营兵。

不过朱启倒是不用下基层,去跟那些兵丁们接触,也不存在每天同吃同睡,然后一起训练之类的狗血事情。

徐达还不至于让皇子去干这个,朱启的任务就是统帅将领,看着他们练兵,有什么问题给协调一下就好了。

而朱启本人也对军营生活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来,留在太原城里的时候,也是没事画画,这里逛逛那里看看,总之就是一个字——使劲玩!

朱棣干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甚至还有次瞒着身份,下军营去跟兵丁们肉搏摔跤,当然,他一个十四岁的小弟弟,肯定是摔不过人家二十几岁的壮汉的。

说实话,看到朱棣如此热血男儿的模样,朱启也很羡慕,也在睡着以后,想像自己如同大多数的小说男主角一样,天天混军营,威望大涨,三两个月就带着一群新兵蛋子直插草原,封狼居胥!

不过睡醒以后也就不想了,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何况还有如此之多的旷世名将,自己还是不要多此一举,拖别人后腿比较好。

如此一想,朱启摸鱼摸得更加心安理得了起来。

朱启能摸鱼,甚至连朱棣都可以摸鱼,因为他们是王爷,徐达又不在身边,真就没人可以管,但徐增寿,李祺和李景隆三人可摸不了鱼啊。

他们三个都被分配到了具体的练兵任务,因为三个都是年轻人,带的兵人数也不多,一人两百来号人,相当带着两哨营兵。

明朝时候,一般是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

到了太原之后,三人便开始按照之前路上,朱启吹的牛逼那样,开始练起兵来……

———————

太原,兵营。

王季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儿子,本是山西祁县人,原先是民户,但北元骑兵把他家的田给烧了,没了粮食,也就只能应召入伍,来太原集合当营兵来了,也算是有口铁饭碗吃了。

刚来太远没多久,便听说来率领自己的,是一个勋贵子弟,名叫徐增寿,大将军徐达的儿子,隶属征虏副将军辽王朱启管辖!

好家伙,王季这辈子也没见到过这么多的大人物啊,又是大将军的儿子,又是王爷殿下的,初来军营的王季,忍不住有点小激动。

刚到军营之中,便是分床铺,领生活日用品等等,这些自然是不用多说。

伍长是个忠厚老实的中年汉子,自称耿老汉,之前当过兵,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跟着打过仗,不过岭北之战就没去了,听耿老汉说,若是岭北之战去了,这个时候恐怕也跟其他的汉家儿郎一样,埋骨漠北了。

岭北之战王季也是听了县里的读书人说的,说是徐达大将军此生唯一一败,那王保保如何如何厉害等等。

作为平头老百姓,王季自然也是不明觉厉,但终归觉得那样的大战离得自己似乎有点距离的样子。

来参军,到底是想吃饱肚子而已。

在军营里待了两天,也没别的特殊的事情可做,就是学习军规,令旗指令,听号角,战鼓,还有听队长说什么叫阵型,蛇形阵,雁形阵,圆阵等等这些,就连伍长和什长都是站在边上乖乖听着的。

那队长真是威风啊。

而后第三天,那位叫做徐增寿的年轻小伙子终于出现了,王季看着对方和自己一般大小,年纪轻轻的样子,手里还拿着一张纸在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

王季当然是不认识字的,也看不懂更看不到上面写的都是些啥。

那叫做徐增寿的年轻小将拿着纸条子训了一番话,诸如“尔等都是拱卫我大明的壮士”“应当刻苦训练,有朝一日报效朝廷”等等,说的王季是一顿心慌,该不会刚来就要上战场了吧?

好在是没有上战场的,只是年轻小将拿着纸张,念了一大堆的新规矩,和王季前两天学习的军规大有不同。

比如几时几刻营中要敲锣起床,起床后一分钟内穿好衣服,一分钟内叠好被子,一分钟内那好所有洗漱物品列队整齐,如若有一人完不成,就如何如何惩罚。

不仅王季听得发愣,边上的两个哨官也是犹豫了一下问道:

“将军,何为一分钟啊?”

徐增寿拍了拍脑门子,笑道:

“这是殿下发明的新词汇,你们就看这个漏刻就好了。”

徐增寿拿出了一个漏刻来,沙子漏完的时间刚好是一分钟左右,朱启亲自帮忙调的。

古时候就有漏刻了,类似西方的沙漏,只是样式不太一样罢了,不是上下两个球,而是交错开来的上下两个桶,但原理都是一样的,最早的漏刻发明与西周时期,《周礼》上就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