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第34章

作者:蓝白的天

————

(谢谢大家的票票,我更新都有劲许多!我们三江还差一点点,大家帮忙宣传一下,拜托了!记得要追读啊!)

第六十三章 同路的徐妙云

朱启也知道大哥是将这件棘手的事情托付给值得信任的人,也就是自己。

谁让自己在凤阳的时候,直接把平阳侯给抄家杀头了呢?这件事情虽然明面上没说,但私底下里,可是震惊朝野,大家都知道辽王殿下是个不会徇私枉法的狠人。

平阳侯是谁啊?又有免死铁券,又是朱元璋的养子,算起来还是辽王殿下的兄长,辽王殿下那是眉头不带皱一下的,说杀就杀了。

当然了,罪名是谋逆造反,家里搜出龙袍铁证如山啊,免死铁券也免不了谋逆造反的大罪啊。

至于说平阳侯是不是真的谋逆造反,那就说不好了,明面上反正是没人会去他讨论的,人都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也不可能有人跳出来鸣不平,怕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哦?

虽然朱标的拜托合情合理,但朱启还是决定挣扎一下,说道:

“大哥,虽然定远离得很近,但我这一走少说十天半个月的回不来,之前我就半个月没回去皇宫了,现在又是十几天不回去,父皇问起来……”

朱标立马摆手说道:

“放心,父皇那边为兄帮你搞定,哎,为兄也是迫不得已,若是为兄有确凿证据,这时候肯定就安排去抓人了,也不会劳烦三弟你跑一趟的,为了父皇,为了老朱家,三弟你就辛苦一趟吧。”

朱标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要是再推辞可就不像亲兄弟了,朱启也只能口说“这都是我身为大明亲王应该做得事情。”

随后朱启就询问起了这朱桓的一些具体情况来了。

说起这朱桓,朱启没什么印象也确实不怪他,因为这人确实没什么存在感,能在定远当知县,也不是靠的功劳,纯粹是他的老爹朱六九啊!

说起朱六九,朱启陡然一下子就想起来了,这朱六九是和朱元璋隔了很远的远房堂兄,因为在朱元璋年轻时候,有过近乎救命之恩的恩情,所以朱元璋都是喊他亲六哥,虽未封王,也却给的是亲王待遇,他的儿子,也就是朱桓,凭着这层关系,坐上了定远知县的位置。

朱启那是万万没想到,这朱桓竟然是朱六九的儿子,难怪太子朱标都感到如此棘手呢,这事情要是不调查清楚,就禀告朱元璋的话,那这个年确实是过不安生。

其实朱启知道,朱标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在保护举报人呢,万一查出来这朱桓无罪,以朱元璋和朱六九的关系,这举报人十之八九可能会被认为是栽赃诬陷,普通百姓还好,朱元璋不会追责,但若是朝堂官员,这样弹劾皇亲国戚,恐怕以后的仕途就有点影响了。

朱启想到这一点,就以为朱标不打算说,也没有问,却没想到朱标将朱桓介绍完了以后,开始详细说起事情的始末。

原来是一个叫做郑士元的监察御史,弹劾举报的朱桓,但因为朱标现在可以提前看到各种公文政务,便喊了那郑士元询问是否有罪证,郑士元也说暂时没有,但悠悠众口是堵不住,定远民间已多有议论,虽然郑士元说的言之凿凿,但朱标和郑士元不熟,只知道他是洪武四年中的进士,期间也没什么特殊的功绩和履历,又看他年轻,怕他是为了博取名声才举报的,所以还是决定先暗自调查一下。

但朱启一听就不淡定了,郑士元啊!这可是洪武年间在民间很有贤名的一个清官啊!他妻子死后,因为家里没钱安葬,五个儿子央求卖身葬母,最后还是找同僚借钱办的丧事。

他自己死的时候,民众夹道送葬,是真正得民心的好官。

不过后来牵扯到空印案,仕途大受影响,官职一直都不大,所以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并不如包拯,海瑞那般的响亮。

不过洪武七年的郑士元显然还没什么名气,但这脾气还是一如历史上一般的耿直,因为民众们的议论而弹劾皇亲国戚,虽说老百姓都议论的坏蛋,十之八九是错不了,但这胆子也确实忒大了点。

朱标说完了事情原本始末,朱启又多了一个去定远的理由了,他本身虽然很想摸鱼,但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名臣,还是非常尊敬的,郑士元这样的清廉好官,尤其如此,自己走这一趟,也算是帮郑士元一把了。

这事情自然是要保密的,而且这一次是不能带上朱棣了,自己一个人跑了,太子朱标还好说,但朱棣跟着一起去定远,就不好解释了。

朱启也只能独自一人上路了。

至于出应天府的理由,朱标都帮朱启想好了,就说有几个技术了得的匠人,朱启爱才心切,便在朱标的允许之下,前往拜访。

大家都知道辽王殿下雇佣了很多匠人,就喜欢捣鼓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样的理由倒也说得过去。

朱启虽然摸鱼,但行动力还是很强的,第二天便收拾好了东西,带了二三十号的侍卫,他自己假装成权贵家的公子,侍卫们则是家丁打扮,就收拾好了行李,在朱棣恋恋不舍的眼神下离开了皇城。

不得不说,有了太子朱标的支持,那真是干啥事都方便,身为藩王的自己,离开应天府这种事情都能得到允许,可想而知朱元璋是给了朱标多大的权利。

怕是只有那一把龙椅还没给了吧?

朱启原本以为这一次自己走的是静悄悄的,却没想到刚出皇城,就瞧见徐增寿带着仆从丫鬟来给自己送行呢。

朱启也是大为惊讶,毕竟自己出去的理由普普通通,实在是没有什么送行的理由,却没想到徐增寿看到自己就一脸苦逼的模样,说了:

“殿下,你此行要离开应天府,小弟我带了一些丫鬟仆从,让他们跟着殿下同行,路上也能照顾殿下的饮食起居啊。”

徐增寿苦逼的说完,朱启就一脸迷惑,自己可是带着侍卫呢,有啥不放心的啊?但看到从徐增寿身后走出来的丽人儿,朱启那是恍然大悟。

好家伙,这不就是丫鬟打扮的徐妙云吗!

只见到徐妙云对着自己眨巴眨巴了眼睛,朱启那是二话不说就拉到自己身边,干咳两声说道:

“也不用太多,一个丫鬟就可以了,本王谢过你的贤弟的好意啊!”

徐增寿脸色就更苦逼了,凑上前来小声说道:

“我爹还没回来,我娘回娘家省亲去了,我这妹子我实在是摁不住了,拼死拼活要来找殿下,殿下你可千万别把这事情说出去让我爹知道了,不然我小命不保。”

看着徐增寿的目标,朱启嘿嘿直笑。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那我辽王是这种人吗?

当即说道:

“啊?哪有什么你妹啊?分明就是你府上的丫鬟啊。”

说罢,边上的徐妙云也是俏脸一红,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说话了。

朱启心中那个得意啊,这“俏丫鬟”终究是到了我辽王帐下了啊!

——————

(求推荐票!求追读!)

第六十四章 百姓畏之如虎的知县老爷

这定远县离得应天府也就三百里不到的路程,正常坐马车,也就两天的路程而已,因为离得凤阳很近的缘故,原先贫穷落后的定远县,如今也是繁华地带。

朱元璋大力发展凤阳周边的经济可是铁了心的,十万富户迁过来,可不是开玩笑的。

只是当朱启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便可以看到新翻修的宽敞官道上,往来人群却并不是很多,而且鲜有看到商贾打扮的人带着货物进城的。

明朝虽然有户籍制度,将百姓绑在当地州府,但不要以为老百姓们就不会出门了,像什么赶集,庙会之类的也是颇为热闹的,定远县作为紧挨着凤阳的县城,人口自然也是很多的,经济繁华有市场,自然就容易聚集商贾。

朱启也只能当做是快过年了,商人们也要过年呗。

马车里除了朱启之外,还有一个徐妙云,不过现在徐妙云作着丫鬟打扮,对外也是自称奴婢的。

毕竟让别人知道还未成婚就跑来和未婚夫一起出远门,胆大的徐妙云或许无所谓,但朱启还是要留一份心的,别到时候被朱元璋吊起来打。

徐妙云凑在窗户边上,眼睛直瞧着远处的城门,边上的高锦骑马过来,她才将帘子放下坐好,就听高锦在马车外面大声说道:

“公子,前面就是定远县了,咱们是去馆驿还是民宿?”

高锦所说的民宿,自然不是朱启那个世界上的特色旅馆,而是民间私营的旅馆酒肆的意思,至于公子称呼自然是隐藏身份所以这么喊。

明朝时候分为公营的馆驿又称为驿站,和私营的民宿,都是可以吃饭住店的地方。

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驿站就好像电影里面破破烂烂的样子,其实各个地方的驿站,都有专门的团队管理,设施和档次方面,要求是很高的。

以为驿站主要是用来接待往来官员和差役的,一般老百姓是进不去的,无论是服务水平还是装修设施,都比一般的民宿要好上很多。

具体可以将驿站当做是,最低三星级以上水平的连锁酒店就好了。

“住民宿吧。”

朱启回答说道。

高锦应了一声,很快就带着队伍进城去了。

朱启此行明面上好像是去拜访知名工匠,但其实是去调查定远知县朱桓的贪污腐败的罪证,带着护卫大张旗鼓的去馆驿,难免打草惊蛇。

说起来这种调查贪腐的事情,朱启还是头一次办呢,之前处理平阳侯那次,是直接给他撞见平阳侯横行乡里,而后略施小计,让老百姓们勇敢的踊跃揭发,这才人证物证具在的。

但那是因为平阳侯上来就被自己关押起来了,在找了一大帮子的托,抬起了社会舆论,才让凤阳老百姓们有胆子来举报的。

这次调查朱桓肯定是没办法这么用了,自己总不能上去就把他抓起来吧?这年头还没有锦衣卫呢,就算自己是亲王皇子,也没有直接缉拿朝廷命官的权利,更不要说这朱桓算起来还是自己的远房堂兄,是自己的长辈呢。

于情于理都不能直接拿人,退一万步说,万一这朱桓是被郑士元冤枉呢?虽然朱启觉得,按照郑士元在历史上的评价,郑士元的检举多半是真的。

想要调查罪证,最简单的方法自然就是在街头巷尾询问一下老百姓们的看法了。

朱启带着徐妙云等人进了城,很快问了一家最好的酒家,名为同福客栈。

不过这客栈里面没有风韵犹存的佟掌柜,也没有身手敏捷脸皮白的跑堂,但生意还是很不错的,正值农闲时候,店里面都是来吃饭喝酒的,就是住宿的房间少了些,让朱启没有想到,他要定十间客房,竟然没有,只有八间了,而且是整个酒肆里,就只有八间。

掌柜的是个四五十岁的胖胖的男人,看上去就跟弥勒佛一样,按他的说法,平时都是吃饭喝酒的多点,住宿的几乎没几个,空余的客房都改成了包间吃饭用了,也就只有八间客房了。

朱启心里奇怪,按理说定远县规模不小啊,往来商贾都需要住宿才对,这同福客栈还是定远县最好的,为什么只备了八间客房啊?

只是他刚刚问出来,掌柜的只顾着摆手,也不多说。

眼见着问不出来什么东西,朱启除了支付正常住宿伙食费之外,还额外丢了十两银子算是小费,随后继续问了一句:

“听说这定远县的知县,是皇亲国戚啊?”

朱启无意之间问了一句,但那掌柜的却突然皱起眉头,赶忙把十两银子恭恭敬敬的给送回来,说道:

“这我不太清楚啊,我就做小本买卖,跟官面上也不打交道的,知县老爷更是不知道何许人也了,你们要是来打听这些的,上别家打听去。”

那掌柜的说完这番话,也没管朱启还要说话的意思,招呼着边上的店小二带着朱启一众人等上楼住下。

朱启看着掌柜的快步离开去了后堂,心中若有所思,边上的徐妙云则是皱着眉头说道:

“公子,这同福客栈是定远县最好的客栈,照这个样子来看,交的商税肯定不少,怎么可能不知道知县是何人呢,看来这定远知县,真的有点问题啊。”

朱启点了点头,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若是定远知县照常办公的话,老百姓们纵然不说他好话,也不至于提都不敢提,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定远知县朱桓,为祸乡里早已让人害怕的名字都不敢提了。

朱启带着一众人等到了房间之中,随后便让高锦等人出去打探消息。

高锦等人速度很快,出去不足半个时辰就回来了,但带回来的消息,却让朱启心里不住的往下沉。

那就是……没有消息!

高锦带着侍卫们问了一圈,有的百姓听到是大厅知县老爷的,摆了摆手不愿说话,还有的直接脸色苍白的掉头就走,更多的则是看到他们一副生面孔,连话都不搭理的。

就连拿出钱来给百姓,那些百姓收了钱,一听是询问知县老爷,立马就带着钱跑了!

一看百姓们的态度,朱启就更加确信了,这定远县分明就是凤阳第二啊!

但老百姓们心中害怕,不愿配合,想要找人证都难,更别提物证了。

边上的徐妙云倒是心生一计,对着朱启说道:

“公子,既然百姓们不愿说,那我们就主动出击好了,这定远县外来商户很少,定然是有其原因所在,咱们不如就办做外来商户,去这县城里走一圈,奴婢觉得,多少能有点收获的。”

朱启一愣,一拍手,这是个好办法啊!

他随后看向了人高马大的高锦,问了一句:

“会卖炊饼不?”

“啊?”

——————

(求推荐票求月票!)

第六十五章 定远县的朱元璋

朱启想要让高锦假扮商贩上街摆摊,可不是买点货物炊饼,扛着扁担上去游街叫卖就可以的。

明初时候因为天下未定,对城镇内的管理还是极为严格的,《明会典》上记录,在城镇之中,“凡侵占道路,而起盖房屋,及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复旧”;“其穿墙而出污秽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也就是说,你乱搭乱建可不是警告你拆除就完事的,而是要吃板子的,乱扔垃圾倒脏水,鞭笞四十。

除了这些规定,对于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

不过禁止摆摊设点的地方,一般也就在官府衙门周围,其余地方倒是没太多讲究了。

此时正是十一月梅市,定远县街道上都挺热闹,开着的店铺之中,都有百姓出入购买商品,街道两排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金银首饰的,有卖小吃甜品的,布帛锦缎的,还有一些手艺人在那边拉糖人,一个个稀奇古怪的糖人引来了一群孩童们的驻足围观。

一方面是好玩,一方面是馋的。

而在这热闹街道后面的箱子里,一个穿着普通百姓衣裳的高大汉子,此时挑着扁担,却有点拘谨。

这汉子不是别人,正是朱启的侍卫高锦,挑的也全是炊饼,又厚布盖着的,这扁担连带着炊饼和厚布,都是从卖饼郎那边全套买过来的。

给那卖饼郎乐的啊,拿着银子直拍自己脸,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呢。

高锦试探性的问了一句“你家县老……”,话还没说完,那卖饼郎就跑了,得了,看来定远县百姓是真的半个字都不会提自家的知县老爷的。

看到百姓们这个态度,朱启就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这就带着高锦找了个地方躲起来,瞧见有官差在附近,对着高锦示意了一下。

“公子,那我去了啊。”

高锦挑着扁担,对着巷子里的朱启说了一句,朱启点了点头,便目送着高锦走出了小巷。

随后就见到高锦挑着扁担,沿街一边走,一边高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