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264章

作者:寡欢太叔

一边说,朱允熥一边把战报,在朱元璋面前展开铺平,“皇爷爷,兀良哈那边,可一共也没多少人。永昌侯这一次,可是一下子拿下了八万。这往后,兀良哈可不敢再那么蹦跶了。”

细细去看,朱元璋连日来紧绷的神情,也终于是舒展开。

这样的捷报,足以向朝中的那帮老骨头证明,北伐没错。

若是迟迟不伐,待到了春天。那兀良哈的这八万人,就是入大明境,杀大明民,抢大明钱。真的到那个时候,再出兵征讨,一切可就是晚了。

目光落在一处,朱元璋不禁诧异道,“咱咋瞧着,这一仗,看着是二丫头出力最多呢。”

朱允熥哑然失笑,他手里还有单独的一份蓝玉给他的亲笔信。上头说了,李景隆几乎全军覆没。而蓝玉恰好救援及时,才没酿成大祸。

这种小动作,自然是瞒不过朱元璋的。

“说说吧,咋回事。”

朱允熥从腰间抽出蓝玉的亲笔信,“皇爷爷,这还有一份,是上不得台面的,您也给瞧瞧。”

朱元璋伸手接过,在朱允熥的脑袋上敲打一下,“你才多大,就学会和你皇爷爷藏东西了。你才吃过多少饭,什么事能瞒得过咱。”

看完,朱元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不悦,“这二丫头,打仗不行,倒还有把骨气。他跟他爹,带兵打仗的本事没学来。反倒是把溜须拍马、人情世故那套给学来了。”

看完这些,朱元璋明显是心情好了不少。

背着手,独自走到门口,看着天上飘起的星星点点几片的桃花。

“又打春了,不晓得今年收成怎么样。”

朱允熥垂下头,他也不知道。

可看着这天,打春之后,一场雨也没。瞧着这架势,又是有了旱情的样子。他不能说,只得安慰道,“老天爷不至于那么不开眼,今年的收成,一定能比去年要好。”

去年,河南几乎是颗粒无收。

今年,怎么着也要好上许多。不然,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都撑不住。

第三百二十五章 接着打

第325章 接着打

“皇爷爷...”

朱允熥再走近些,叫了一声。斜着脑袋,蹭着阳光,去看朱元璋有些不清晰的轮廓。

算命的都说,朱元璋有大富大贵之相。

这样的“有福”之人,只有朱允熥知道,上一世的朱元璋经历了什么。

幼年丧父,继而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次再一次巨大的打击,摧毁着这个老人的一切。

精神,还有肉体。

因此,朱允熥对朱元璋,从无恨意。

“说吧,咱听着呢。”

朱元璋耳朵动了动,抬起眼皮,“把那玩意儿收好了,自打徐达病了,咱多少年没这么扬眉吐气了。”

朱允熥笑道,“是,待会儿孙儿就差人,让他们给收好。”

顿了顿,朱允熥继续说道,“皇爷爷,永昌侯来问,兀良哈已经元气大伤。几年里,都不能对朝廷产生威胁。如此境况之下,还要不要继续北上。”

之所以这么问,蓝玉也是担心,兀良哈会狗急跳墙,与另外蒙古瓦剌、鞑靼两部联合。

届时,朝廷联一打一的战略,就会失败。

“你咋想。”朱元璋直接反问。

朱允熥思索片刻,把要说的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孙儿觉得,绝不能养寇自重。打虎,就要打到要害。兀良哈知道疼了,却还是不服。他若是服,就不会跑了。因此,孙儿以为,继续北上,一网打尽。”

对于朱允熥的回答,朱元璋丝毫不觉得意外。

这次北伐,本就是朱允熥一手推动的。如今,当初最终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换做是谁,都不能在这个时候,来一手见好就收。

“继续打?”

朱允熥重重的点头,“继续打。”

“不仅要打兀良哈,还要带着鞑靼、瓦剌一块儿打。把他们打服了,让他们向大明称臣。到那时候,朝廷派军驻扎,派官管辖,绝不可照例羁縻。”

羁縻,即朝廷在无力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时。可由当地有威望有权力的大家,帮着朝廷管理。

这么做,方便管理,却也造成了许多地方只识里长不识君的场面。

而要对一个地方,进行长期管辖,就必须要有朝廷派中央官员去管理。这个官员,可以品级不高,但一定要熥权力大。

取消羁縻,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改土归流。

在印象里,朱棣打下云南,设立贵州行省之后。由于长时间的羁縻统治,以至于仅仅是十多年,一些部族就开始脱离朝廷。

“都已经到这儿了,那就打吧。咱那么大的功夫,也不是让他打到一半撤军回来的。”

朱元璋敲定了主意,“命蓝玉为龙虎将军,北伐军主帅。所有长城沿线所部,皆受蓝玉节制。告诉那帮人,别和咱说些有的没的。他们若是觉得行,他们自己上也行。他们不上,就少他娘的那么多话。”

“再有,把封蓝玉为梁国公的旨意,送去给蓝玉。告诉蓝玉,他打好了,脱古斯被擒时,他就是梁国公。打不好,咱降他为永昌伯爵!”

第三百二十六章 北上

第326章 北上

不知怎么,朱元璋突然的要决意北上。

去到大同,看一看大明朝的边疆。

那儿,是大明的九边重镇中最重要的一处所在。大同至宣府一线,这便是最为著名的宣大。

再往前倒上三百年,这片土地,都一直没有汉人踏足。

“皇爷,咱们都收拾好了,就等着您说话呢。”常升帮着朱元璋收拾东西,将一团粗布,塞进包裹里。

这衣服,上头打着不少的补丁。

却一直在朱元璋身边,无论去哪儿,朱元璋都必须带着。

常升知道,这一件麻布衣,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给朱元璋做的一件御寒的衣服。天气冷时,朱元璋都会穿在身上。外头,再套一件龙袍。

这位已经坐拥天下的老皇帝,最缺的其实就是亲情。

“夏义呢。”朱元璋突然问道。

常升动作一僵,眼神不自觉的朝门外的朱允熥去瞟,又被一声暴喝吓了一跳。

“咱在问你话,你看别人做什么!”

常升赶紧收回目光,跪在朱元璋面前,“皇爷,夏义一直被软禁在一处民宅。每日,都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没您的旨意,臣等不敢擅做主张。”

说着时,常升的头低的很深。他知道,这个做法,朱元璋很不满意。

果然,对面传来了阴冷的质疑声,“一个贪官,却还得朝廷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他的面子,可真是比咱这个皇帝还要大。说吧,这是不是吴王的主意。”

常升连忙否认,“这是臣的意思,臣也只是安抚他,免得寻了短见。”

“一个贪官,寻了便寻了。”

朱元璋脸色微微好转,“起来吧,甭动不动就跪,成什么样子了。咱知道,你们拉在两头,不好做事。既然吴王这么吩咐了,你们就照吴王说的去做吧。”

“你爹那时候,可比你硬气多了。他可敢,和咱红着脖子吵...”

提到常遇春,朱元璋有些意动,“可惜啊,你爹走的早。这一晃,二十多年了。也不晓得,你爹在下头,过得怎么样。”

常升笑道,“臣爹要是知道大明朝现在的盛世景象,定然笑出声来。您都说了,他敢和您红着脖子吵架。那到了下头,那些小鬼阎王,哪儿敢和他争一个高低来。”

“杀才!”朱元璋笑着骂了一句。

走到院子里,四下看看。

这座院子,可是住了不短的时间。在河南的几个月,住的全是这里。

朱元璋转头吩咐道,“这宅子,还给百姓吧。咱住了这么久,也该付些银子给人家。多给些,别显得咱们朝廷,那么抠抠搜搜的。虽说这在赵宋时,是个不错的院子。可到了大明朝,咱也不能不让百姓住。”

“还有...”

说到了夏义,朱元璋的脸色,一下子冷峻下来,“还有那个夏义,让毛镶把他给带京城去。至于罪名,随便让毛镶编排一个。吴王好说话,咱可不好说话。河南承宣布政使陈新,戴罪留任。”

常升领命,把写好的旨意,送到外头发出去。

第三百二十七章 修祠

第327章 修祠

从河南开封,到山西太原,再转太原。

这一路上,可谓是触目惊心。

三省受灾,却还要维持着繁重的税收。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有蒙古鞑子的侵扰。实在难以想象,去年的秋天,百姓是怎么过来的。

灵州一变之后,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北平,各处都在恐慌,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灵州。

百姓们,一边支持着朝廷大举北上,一边又不希望承担起如此重的赋税。

国与民,永远都是一体的。

朱允熥不由的沉重起来,垂下头,低声说道,“皇爷爷,这几年的灾,过去了就好了。”

事实上,朱允熥知道,这次的灾,持续了很久。

起码到了永乐时,朱棣还得抽出空子,来亲自主持赈灾。最后,朱棣实在是分身乏术。索性,都给扔给了朱高炽。

朱元璋不由得摇摇头,“这啥时候,能是个头啊。”

进了山西地界时,就要比在河南,好上许多。山西虽也有旱情,却因为地处黄河与汾水,整个省又修建了大量灌溉渠。因此地里的庄稼,也没那么不见长。

再走些,天上又飘了小雪。

越往北,雪就越大。

常升递进来一个兽皮,“皇爷,三爷。这地方,又下雪了。您把轿帘盖着些,免得有邪风吹进去。咱们带的御医不多,可别染了风寒。”

接过兽皮,朱允熥披在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拽出一个角,“你也盖上,咱小时候冻的习惯了,也不怕冷。若不是年纪大了,连这兽皮也用不上。”

朱允熥笑着拉过,只盖了一点点,“皇爷爷,您还是多盖些。不然,回了京城,父亲又要责骂孙儿了。这哪有,爷爷给孙子让的道理。”

“他敢!”朱元璋眼睛一瞪,“你盖好,他不敢说你。”

掀起轿帘一角,冷风一下子灌了进来。

朱允熥也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他看着外头飘起的雪花,脑子里想的全是北方的将士们。他们可没有这些兽皮,没有御寒的轿子。

“心疼那边了?”朱元璋笑了笑,继续说道。

“咱也心疼,可又能咋办呢。他们不去,遭罪的就是百姓了。就比如前些年的倭寇,若不是汤和组建了水师。咱们大明的百姓,连海都不敢下了。”

这说的在理,也都是实话。

打仗,不指望当兵的,难不成指望百姓不成。

“皇爷爷...”

朱允熥突然伏在朱元璋的腿上,“皇爷爷,孙儿想求您件事。”

“说吧,咱耳朵不聋,听着呢。”

朱元璋挑一下眼皮,哼哼道,“可说好了,只一条。太过离谱的,咱可不答应。咱现在,可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来了。”

“这些年,咱任着你来。你是把咱大明朝,补上一个窟窿再拆了一个窟窿。你拆掉的那个窟窿,还得咱和你爹给你补上。”

朱允熥不由得讪笑,“皇爷爷,待永昌侯他们回来,咱们在城郊,给他们修一座祠吧。他们为大明战死沙场,总得有个安葬他们的地方。这钱,就从孙儿那儿去扣。”

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