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265章

作者:寡欢太叔

第328章 大同

登上大同城楼,这是朱允熥第一次,远眺整个漠北草原。

目光所及处,尽是白茫茫的一片。

偶尔的,会有几只野狼,在雪地里掠过。它们抬头警惕的看着四周,又迅速的钻进树林子里去,完全的没了踪影。

天地连接处,依稀的还能看见,一个老人,赶着一群羊,从视野里经过。

大同以南,尽是中原的繁华盛景。

而大同以北,则是一片萧条。若不是只隔了一道长城,着实是想不到。只几步的路,便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皇爷、三爷。您往那儿看。”

常升手指了一个方向,“那一道城墙,延绵近千里。直到那一头,与宣府相会。这便是咱们大明朝抵御外族的第一道防线,宣大一线。”

再指着另一个方向,“而那一道,便是大宁一线,由大同府到固原镇。您先前看到的宣大,是由晋王负责。而大宁一线,则是秦王负责。自打秦王离了西安,鞑子就一直往西北靠。”

越说到后面,常升越是有些心虚与不安。

谁都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皇帝,对于秦王,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放纵。只不过,后来实在是说不过去,便是有了后来的事。

谁都不喜秦王,可大同至宁夏一线,又离不开秦王。

虽说,先前朱允熥提了一嘴,有意让武将顶替藩王。但在武将到任之前,没人顶替秦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听着味儿不对,朱元璋冷哼一声,“这么,咱不该罚他,还得任由他乱来?”

“臣不敢。”常升赶紧表明自己的态度,“臣只是觉得,秦王纵然有错,却也不能抹去他对大明戍边的功绩。没秦王,就没有大明开国稳定的十几年。”

这个评价属实很高,却也不无道理。

再除去北伐时,北方绝大多数,都是由秦、晋、燕三位藩王镇守。

而朱棣,是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才去的北平就藩。在此之前,北方又是秦、晋两位藩王,苦苦支撑着。

自己的儿子被夸了,朱元璋难得的笑了笑,“大孙,你觉得他说的对吗。”

朱允熥笑道,“二叔英勇无畏,单论守土戍边而言,二叔是大明朝第一武将。因此,孙儿觉得,常升说的,不无道理。”

自己的这位二叔,除了有点犟,脾气再臭点,喜欢贪图享乐。

除此之外,论起打仗,秦王绝对是一把好手。对上那几个开国功勋,也不遑多让。

“既然这样,你就好好对他。”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柔和许多,似是哀求,又似是告诫,“他只要不做犯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他就一直都是你的叔叔。咱们朱家的事,可别让别人看了笑话。”

“孙儿知道了。”朱允熥点一点头。

如果真不是万不得已,又有谁会将屠刀,砍向自己的亲人呢。

他不是他那位二哥,在不合适的时间做不合适的事。

看见朱元璋走远,朱允熥赶紧跟上,“皇爷爷,您慢着些,孙儿都有些跟不上您了。”

“跟不上,步子就迈大些。”

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碗姜汤

第329章 一碗姜汤

刚刚迈出几步,朱允熥被常升拉住,“三爷,臣是不是说错什么话了。臣瞧着,皇爷的兴致,似乎是有些不高。”

朱允熥回过头,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的这个舅舅。

放在别的时候,自己的这位舅舅,可是精明的很。除了李景隆,很少见他在什么人面前吃过亏。

可唯独到了自己这里,就显得有些呆。

“你说的不是挺不错的嘛,皇爷爷原本心里装着不少的事。被你一句话,都给说的能笑出来了。”

常升立马喜笑颜开,“那臣就在皇爷面前多说几句...”

“行了,言多必失。”

朱允熥打断,“你得了空,去看看大同防务。还有,差个信得过的,去寻永昌侯踪迹。告诉他,这仗好好打。皇爷爷人就在大同府,等着他回来报喜呢。”

和朱元璋拉开距离,朱元璋有些不悦,“你俩嘀嘀咕咕啥呢,非得背着咱说?”

朱允熥赶紧追上去,“您说啥呢,皇爷爷。舅舅在和孙儿说, 是不是又说错了什么,瞧着您兴致不是很高。”

朱元璋哼哼几声,“有这功夫,多想想怎么为朝廷分忧。光想这些溜须拍马的,管个屁用。和李景隆呆在一块儿的时间久了,咋变得和他一样了。”

在城楼上站久了,朱元璋也觉得累。

左右侍从递过来一个小墩子,朱元璋一屁股坐下,盯着远处略有些红色的天边,若有所思。

他比任何人,都要想着蓝玉凯旋。

并不是朱元璋有多么的憎恨蒙古,而是他得给百姓们一个交代,给河南百姓一个交代。

城墙楼梯,宣大重兵,小心翼翼的端着一碗姜汤,“殿下,姜汤到了。”

朱允熥伸手接过来,用勺子轻轻的搅动,吹了一口,“皇爷爷,大同府送来了姜汤。刚刚天寒地冻的,一路上又舟车劳顿。喝一碗,暖暖身子。”

瞅了一眼,朱元璋别过头,“咱不喝,啥金贵身子,要喝这玩意儿。”

“咱一路上来的时候,路上可是不少的百姓。怎么,他们能冻得,咱就冻不得了?端走端走,有这个心思,不如想想怎么守土戍边,怎么造福百姓。”

朱允熥看了一眼脸色有些发白的宣大总督,邀请眼神示意他不必担心。

自己走到朱元璋身边,半蹲着下去,“皇爷爷,这姜汤可是大同府特地为您备上的。您若是不喝,这也没人敢喝了。您总是教育孙儿,不能浪费粮食...”

朱元璋瞅了一眼,嘴巴动了动,“给咱吧。”

“皇爷爷,您躺着就是了,孙儿喂您。”

朱元璋笑骂道,“咱又不是没长手,怎么要你来喂。再说了,这些专门伺候人的那么多,哪儿需要你了。”

嘴上这么说,可当勺子送到嘴边时,朱元璋还是笑呵呵的张开嘴。

旁边,常升看的真切,心里不由犯起了嘀咕:能和皇爷这么说话的,天底下恐怕也只有三爷了。

有人急匆匆的上来,被常升眼神制止。

“怎么了,你慌什么!”

第三百三十章 急变

第330章 急变

不止是常升,就连朱允熥,都冷冷的盯着这里。遇着事不怕,就怕遇着事还慌慌张张的。

慌张,解决不了任何事情,还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对此,朱允熥深有体会。

上一世时,在蓝玉案发后,自己的心态明显发生了变化。许多的事情,都变得畏手畏脚。恰恰就是这种心态,最终让出了储君的位置。

以至于,再后来被自己的亲叔叔灌了一葫芦的药。

来人不敢说话了,憋红了脸,半天也没蹦出一个字来。只是眼神,飘忽不定。

常升怒了,一巴掌打下去,“狗日的,你倒是说话呀。三爷让你别慌,又不是让你不说话。再这样,你这辈子都别说话了。”

“开国公,鞑子来了!”

“什么!”

常升一下子就惊了,眼中的迸射出异样的光芒。半张着嘴,盯着城下北边的方向。他看不到丝毫的动静,心里却知道,没人敢拿这事儿作假。

把人拉到一边,常升一改往日,“多少人。”

“数不清,少说也得有一万人。”

“大同有多少人。”

“一万六千人。”

常升哆嗦了一下,眯起眼睛。

一万对上一万六,看似人数占着优势。但大同大大小小,一共是十二座城门。

这十二座城门,都得派人去守。

如此一来,人数优势,就根本不起作用。

想了想,常升摆摆手,示意那人先下去。自己挪动脚步,到朱元璋边上,声细如蚊,“皇爷...”

朱元璋躺着,眼睛也不睁,“啥事,嘀嘀咕咕的。”

“皇爷,要不咱们去云州瞧瞧。”

朱元璋坐起来,挑一下眉,“云州,去云州干啥,咱们不是刚打云州过来嘛。说吧,啥事,这天塌不下来。是不是,有鞑子奔这儿来了。”

听不清刚刚两人说了什么,可朱元璋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慌里慌张的样子,再加上常升突然让他回去云州。如此种种,朱元璋也能猜出几分来了。

常升并不否认,一下子跪下,“皇爷,鞑子带着约摸一万人,直奔大同来了。臣斗胆,请皇爷移驾云州。待大同太平了,臣再去云州接驾。那时,再请皇爷,治臣大不敬之罪。”

朱元璋沉默一会儿,转头去问朱允熥,“大孙,咱问你,怕不怕。”

“孙儿是朱家的子孙,怎么会怕区区鞑寇。”朱允熥拍了拍胸脯,“孙儿还想和您请旨,出城去砍鞑子呢。”

“放屁!”

朱元璋骂了一句,“咱大明朝那么多能打仗的,用得着你出城?”

说完,朱元璋起身,看了一眼似乎十分太平的城楼下。沉吟片刻,“常升让咱们去云州,你说咱们该不该去。”

“不该去!”

朱元璋回过头,咬字道,“你听着,该去!别和咱扯那些大道理,什么与百姓同在,不怕啥的。你是不怕了,可将士们怕。他们怕咱们出事,怕他们护驾不周。”

“咱们不在,他们一万多人皆可出战。咱们在,他们就得分一半,来护着咱们。”

“孙儿知道了。”朱允熥点头。

第三百三十一章 口袋

第331章 口袋

听了这个,常升松了一口气,“皇爷,臣这就去准备车驾。”

“回来!咱可没说,要去云州。”

朱元璋叫住常升,走到城墙边,“咱打了一辈子的仗,杀了一辈子的人,除了陈友谅,还没有让咱发怵的呢。鞑子要来,咱就得跑?没这个理!”

“传旨给大同府,该怎么打,就怎么打。咱身边,留几个能伺候咱的就行了。其余的,都给拉出去打。咱倒要看看,没了他铁木真,蒙古人还能蹦跶的起来。”

顿时,常升哭丧着脸,“皇爷...”

朱元璋摆手打断,“去吧,就这么着。”

“皇爷,臣实在是不敢拿您的安危做冒险啊。这大同府,也没个能带兵打仗的。您若是有个什么闪失,臣实在是担待不起...”

“常升,你说啥呢!”朱允熥怒喝道。

“臣该死,臣该死。”

朱元璋笑道,“得了,他好歹是你舅舅。娘亲舅大的,别吼了。”

“你说,城中无将,那你是干啥的。别你爹英雄一世,儿子却是个狗熊。有你在,咱怕个啥。”

说完这些,朱元璋反而是回去再躺下。

“成了,就这么着,别再说了。”

常升带着宣大总兵下去了,朱允熥蹲在朱元璋身边,不由得好奇问道,“皇爷爷,您刚刚还说,咱们不该留下呢...”

朱元璋叹气道,“于军,咱不该留。于民,咱不该走。”

说话间,朱元璋目光变得深沉,若有所思,“倘若,现在在北边的,是你外公,他一定懂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