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86章

作者:寡欢太叔

姚广孝讥笑道,“这才几日,就忘了你们三爷的话了。”

蓝玉大怒,作势要打。眼睛瞥一瞥,李景隆会意,赶紧拦住,“蓝大爷,不能打。您踢上一脚,还不要了他的命啊。这姚广孝,是皇后和三爷,放在侄儿家里的。”

“这次跟来,也是三爷的意思。伤了他,侄儿到了三爷那儿,没法交待。”

蓝玉“气”不减,嘴里依旧骂骂咧咧,“偷你娘的,老子是主帅,听你嘴里喷马尿。别看这是北平,就算是应天府,老子也照打不误。”

李景隆“安慰”着,“蓝大爷,您何必跟一个和尚置气呢。他一个出家人,连女人都没碰过。您消消气,饶他这一次。”

说完,李景隆也假装生气,“你还愣着干啥,快请永昌侯进城。”

第一百一十三章 蓝玉和朱棣

将蓝玉迎入府中,那人又匆匆忙忙去了朱棣那儿。将在城外驿站得的事儿,原原本本的,说给朱棣听。

朱棣听完,不禁轻笑道,“这蓝玉,迟早死在他这目中无人上。”

一同的徐增寿,听的云里雾里,“燕王,蓝玉这是啥意思。他为啥能叽哩哇啦,冲一个和尚动火。”

朱棣解释道,“他呀,就是借着姚广孝,告诉孤他才是主帅。凡事,得听他的。”

“那咱们听吗。”

“听呀,为啥不听。他要干啥,咱们就让他干。烧城掠民,这可是从开平王那儿就学来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头一回做主帅,蓝玉还能放过这机会?”

朱棣冷笑着,“孤就看不惯,他那跋扈的样子。”

实际上,朱棣十分不喜蓝玉。更多的,是因为蓝玉不止一次在朱标面前夸赞朱棣。但言末时,又总会加上一句。

“燕王大才,其勇不减魏公。然此,殿下须留意,多防之。”

(燕王这个人很厉害,很有才能,不输魏国公徐达。只是,殿下您需多多的留意,加以防范。)

(出自《明·逆臣录》)

就是因为这句话,蓝玉多次遭到朱标的训斥。但朱标,也从来没和朱元璋说过。只是,这一条,却在日后成了定蓝玉死罪的铁证。

“他带了多少人来。”朱棣突然想起什么。

“八万人。其中,火铳手一万两千人,火炮八百门。所带大军,多属大都督府。此为开平王遗军,骁勇善战,鲜有败绩。只是,这些人,只听蓝玉和常家的话。有时候,皇爷也使唤不动他们。”

徐增寿的话,又是可定罪蓝玉的一句。

大都督府的大军,多为常遇春所部不假。其中,又多是蓝玉儿郎兵,这更不是假。

但最后那句,却是强加上去的。

这些兵,几乎都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招募,交与常遇春打理。他们受帝后大恩,绝不似徐增寿说的那样。

显然,朱棣也不信,冷冷的说道,“大敌当前,又是国战,就别说这些有的没的。到底如何,有父皇圣裁,还轮不到咱们说话。咱们在这儿胡猜,于国无利,于军无利。”

在接到旨意时,朱棣也吃了一惊。

自打他到北平时,他就知道,朝廷与高丽(朝鲜)必有一战。

高丽(朝鲜)不平,朝廷打北元,就会畏手畏脚,不敢深入大漠。且倭寇之中,也有不少的高丽(朝鲜)人。

只是,朱棣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

看着地图,朱棣紧紧皱眉,“战线拉的太长了,万一兀良哈偷袭,咱们首尾难顾。又是冬天,这仗可不好打。”

徐增寿提醒一句,“燕王,正是冬天,鞑子的马没吃着肥草,跑不动,这很适合咱们。再说了,兀良哈也不敢倾巢而出。有晋王在宣大守着,他们若是倾巢而出,就是自寻死路。”

朱棣吃了一惊,“晋王也来了?”

再看地图,如果晋王朱棡也来了,阵仗似乎又太大了些。

“这看着,不像是老爷的作风。”

沉思许久,朱棣猛的一抬头,“去,把永昌侯给请来商议军务。记住,用请的。他是主帅,凡事还真得听他的。”

帐中,只剩朱棣一人。

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在这里好些天了。燕王妃带着儿子回了应天府,家里无人,还不比军中快活。

直到,朱元璋的旨意送到北平。

北平的大军,都是朱棣亲自招募的。他们虽然没太多的作战经验,但个个英勇。

刚刚,徐增寿的话,提醒到了朱棣。

大都督府的兵,只听蓝玉和常家的。那北平的兵,不也只是听他朱棣的。如今,两家合军一处,朱棣真怕北平的兵,不听蓝玉的。

而蓝玉,是圣封挂帅。且蓝玉是老将,军中资历,一定是要高于朱棣的。对战场的判断,朱棣也是自觉不如。

虽然看不惯蓝玉,朱棣还是承认,蓝玉带兵打仗的本事。

外头有了动静,朱棣也收起思绪,出去迎接,“见过永昌侯。”

蓝玉静静的看着朱棣,几个藩王之中,他同样的最欣赏朱棣。从朱棣的身上,蓝玉能看到常遇春的影子。

打起仗来不要命,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治军极严,在行军打仗时,又能与大军同住,

这样的性格,蓝玉最为喜欢。

可喜欢归喜欢,摆在面前的问题,也很现实。三位边塞藩王,只有朱棣是到了北平之后,才开始募兵。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在蓝玉看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燕王少礼,在京时,太子就曾多次夸赞燕王,千里驹也。虽是许久不见,今日再看,燕王仍不减少年锐气。怪不得,皇爷和太子,都那么的喜欢您。”

朱棣笑了笑,话出自蓝玉嘴,进了朱棣耳。说的是一个意思,听的又是别的一层意思了。

“父皇的旨意,命我们速战速决,在开春前后结束。问一问永昌侯您,您久经沙场,骁勇善战,这一仗,该怎么打。”

说完,朱棣起身,对蓝玉深深一拜,“孤听从永昌侯调遣!”

蓝玉身子闪开,不受这礼。

一来,他受不得。二来,他不想受。

脑子里想着来前,朱允熥教他的话,“皇爷虽点我为帅,却也未说燕王您为副。既然皇爷没说,那你我在阵前,就是一齐的。”

蓝玉也跟着拜下,“我愿受燕王调遣。”

朱棣沉默不语,直勾勾的盯着蓝玉。趁着蓝玉不留神,徐增寿凑到朱棣耳边,声音很小,“殿下,点您同去高丽的,是常家的常森。”

朱棣心中疑惑,有一种被惦记上的感觉。

蓝玉,却是已经到了地图前,看了一眼局势图,冒出了和朱棣一样的想法:战线拉的太长,容易腹背受敌。

帐外,李景隆带着姚广孝突然跑进来,朱棣脸色变得十分古怪。

姚广孝对朱棣行礼,“寺中一别,燕王别来无恙。”

第一百一十章 打出来的和平

“常茂啊。”朱元璋招呼一声。

听着朱元璋叫自己的名字,常茂赶紧几步跟上,强装镇静,“皇爷,臣在呢,您吩咐。”

朱元璋淡淡的开口,挑一挑眉毛,“咱问你,你在朝堂上,说的那些话,是谁教给你的。你平日里,斗大的字,不认得几个。让你多看书,你也不看,怎么就能说出那些个文绉绉的话来。”

“回皇爷,那就是臣自个儿想出来的。”常茂虽然心虚,但还是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话是原本臣想出来的,不过臣觉得,那太过粗鄙。于是,跑了趟吴王那儿,让吴王帮着臣,给加一加润笔。臣就想着,今日朝堂上,那么多的外蕃使臣,臣不能丢了大明朝面不是。”

在他说出高丽(朝鲜)李成桂生乱之后,武将勋贵们群情激奋,个个都如同饿了几年的野狼。

而常茂,他的心思却不在这儿。

按着朱允熥的吩咐,常茂自始至终,都在主意着文官那一圈子。

果然如朱允熥所说的那样,整个文官,除了为首的李善长,其余的人,似乎都不愿意加兵高丽(朝鲜)。

在他们而言,与各国修好,避免干戈,这要强于兵戎相见。

见着常茂时,他们就猜,这是不是吴王在背后鼓捣的。毕竟,这位七岁的吴王,是越来越尚武了。

文官们期待着,朱标能说一说话。可直到最后,朱标都是一言不发。

文官们失望了,在这次朝会上,他们似乎是成了失败者。他们却没想过,朱标虽主以仁义治国,但他毕竟是朱元璋一手教出来的。况且,在那个时候,朱标又怎么可能驳了朱元璋的面子。

“当真?”朱元璋的笑,让常茂瘆得慌,心里头发慌。

常茂咽了咽口水,“臣不敢欺瞒皇爷,这确实是吴王的意思。去之前,吴王和臣,把事儿都给说开了。臣也就是照葫芦画瓢,跟着说出来。”

朱元璋笑的更甚,“咱就说嘛,除了咱大孙,还有谁,能想出这些道道来。你虽然跟了你爹打了一辈子的仗,但论这脑袋瓜子,可还是不如咱大孙。”

“那是,臣哪能和吴王比呢。”常茂顺着朱元璋的话往下说。

对于高丽(朝鲜),朱元璋早有平定的意思。高丽(朝鲜)国王向蒙,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断绝与北元的一切往来,这是朱元璋的底线。

“走,去永安宫。”朱元璋加快脚步。

永安宫,朱允熥光着身子,常氏给他擦拭身子。这事儿,本该由宫女来做。但常氏,却还是觉着,自个儿上,比较安心。

毕竟,她只有一个儿子了。

外头,有了声音。常氏去看,连忙起身,“媳妇参见父皇,熥儿体热,媳妇心中担忧。得了母后准许,才到永安宫来照看熥儿,请父皇恕罪。”

永安宫,是朱元璋批阅折子的又一处。

这儿靠着坤宁宫,又背处阴凉,面而向阳,冬暖夏凉。每值酷暑严冬,朱元璋都喜欢在永安宫,阅章歇息。

堆满折子的地方,这儿除了几个宫女,其余宫中女眷,是不准到这儿来的。

朱元璋笑呵呵的摆手,“不妨事,不妨事。咱和太子上朝去了,皇后又有别的事。熥儿这儿,还真得有个人。光是这些太监,咱也不放心。你来了,咱也能安心许多。”

扭头去和常茂说,“常茂,你看你常家的丫头,就是知书达理,贤惠。”

常茂一笑,心里乐开了花,“回皇爷,这还是皇后教的好。天底下的人,谁不知道,皇后娘娘才是最贤惠的。”

这句话,说进了朱元璋的心里。他自然知道,常氏的贤,是马皇后教出来的。

“你去吧,看看你母后去。这儿有咱在,你安心去吧。”

常氏会意,收拾起东西来,有些恋恋不舍的看一眼朱允熥,想要吩咐几句,到嘴边的话,又给生生咽了回去。

朱允熥拖来锦被,把自己光着的下半身盖住,红着脸,“皇爷爷,孙儿就不起身给您行礼了。”

待常氏出去,宫女太监们也一块儿跟着出去。

这时候,朱元璋才坐在床边,一脸的认真,“大孙,咱问你,常茂那些话,是你教的?还有就是让你四叔,挂帅去打高丽,也是你的意思?”

朱允熥点一点头,“是孙儿教常茂说的。”

“那你可想过没有,一旦开战,咱们可是两面受敌。大军刚过九联,高丽和兀良哈,就都能追上来。到那时候,想抽身可没那么容易了。”朱元璋面露担忧,继续说着。

“而且,李成桂他就快成了。徐达说,不出两年,高丽就能撑不住。高丽亡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咱们为何还要出兵。”

朱允熥表情坚定,“皇爷爷,孙儿以为,打出来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

在记忆里,李成桂虽然受封,可很快他就被架空。而继任者,对大明阳奉阴违。靖难时,朱棣大军南下,北平空虚。朝鲜就出兵过江,最远打到凤凰城。

靖难之后,朱棣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收回凤凰城。

兵至鸭绿江边,朝鲜出了内乱。杀了反明的国王,重新立起李成桂的后人。从那时起,朝鲜才算真正成为大明朝的附属国。

“你咋和常十万一个样,就喜欢打仗,不愧是他外孙。”朱元璋笑道。

朱允熥也跟着笑,“皇爷爷,孙儿先是您的孙子,才是开平王的外孙啊。孙儿去福建,百姓深受倭寇所害。如今,高丽和倭寇,沆瀣一气。孙儿觉得,高丽不得不打。”

“也要让李成桂知道,高丽是大明朝帮着他打下来的。他若是不听话,大明朝也能再去打他!”

朱元璋握住朱允熥的手,又给松开,“咱点了蓝玉为帅,你身子骨好些了,就去看看他。有些话,得你去和他说,敲打敲打他。”

第一百一十四章 通透

与蓝玉不同,朱棣显得更要急躁许多。

坐在营中,坐立不安。时不时的,要起来到处都走一走,自己急躁的心,才能慢慢的平息下来。

“晋王到哪了。”少时,朱棣停下脚步。

徐增寿心中叹气,这已经不知道是朱棣问的第几次晋王到哪了。每隔半个多时辰,朱棣都要问一遍。徐增寿自己也有些不胜其烦,“回燕王,来报了很多次了,晋王今早到了保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