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314章

作者:云烟遮掩流星

  不懂就问,朱樉很快摆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何物获利最大?”.

第674章 无法与其竞争

  吕布威却未回答,反而问:“可知白圭其人?”

  这朱樉哪能不知道:“**商相,天下巨商。”

  “不错,天下巨商。”吕布威直接忽略掉其官位,颇有些感慨地道:“与之相比,布威只是小商罢了。朱樉可知其经营何物?”

  白氏商铺朱樉倒算是常客,想了想便答:“粮食、日常杂货,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是的。”吕布威点头认同,脸上恢复其商人的精明:“珠宝,百倍之利;稼穑,十倍之利;日常杂物,倍利则可矣。

  然,珠宝万中居一而已,日常杂物却是人人必备,相形之下,虽仅倍利,其利又何止百倍于珠宝。”

  朱樉立即明白了吕布威的意思,却仍有些疑惑:“你的意思是,只有必须品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可是……”

  民众的生活必须品无非粮、盐、布匹、农具、生活器物之类,除了盐以外,周地倒是都能生产,可是量嘛,就远不能和随随便便就拥有百倍于周地人口的各国相比了。

  目前周地的粮食已经经过两次丰收,产量比各国上田还要高一些,虽然还有提升的空间,但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能够倍于各国就不错了。

  满足周地所需已经完全没有问题,可要以之谋利却远远不够。

  布匹方面也差不多,限于人手,苎麻等原料的种植面积已经无法再增加了,新式的纺织器械虽然不断在改进,那也只能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率,对于产量并没有多大帮助。

  至于农具和器物,同样限于人手和原料,在满足周地所需后不会再有多少富余。

  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底,朱樉对吕布威有些失望了,就像之前苏岱向自己建言强军一样,计策并没有错,却不符合周地的实际情况。

  吕布威显然志不在此,见朱樉表情发生了变化,并不受此影响,畅言道:“天下之事,农战而已。白圭有大国撑持自可以微利而成巨商,我们自然无法与其竞争。

  可还一桩利润相当的买卖,正适合我们插手,而且拥有绝对优势。”

  “你是说兵器、盾甲?”朱樉微微有些明白吕布威的意思了,可并不对此满意。

  周地缺铜,可铁也不丰富,品质还很差,否则也不会在他绞尽脑汁后钢的产量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至于皮革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

  计冉却明白了吕布威的意思,同样不看好,摇头道:“他说的是弩,老墨子恐怕不会干。”

  “不错。”吕布威站了起来:“公舒颁和墨子是天下闻名的制器大师,此二人亲手所制之弩一具便值十金。

  即使是由其弟子所制,仍然价值不菲。朱樉若能说动墨子大师,卖弩贩矢之利何其厚矣。”

  “这个……”朱樉颇有些犯难。在他那个时代,军火贸易是世界的大宗贸易之一,军工复合体甚至深度影响着最强的霸主之国。

  虽然没有墨家那种止息天下所有战争的境界,可朱樉也绝不是个好战份子,让他去充当这个时代的“军火贩子”,总觉得不是很光彩。

  小钱钱当然好,不过取之有道,目前赚钱的法子不少,他还没有踏足此途的想法。就算他有志于此,要说动墨家恐怕也不容易。

  墨家崇尚非攻,自己要是开口让他们制作用于战争的弩作为防守周地的利器还没什么,要是助他成为军火商,只怕目前相当融洽的师徒关系都会因此而破裂。

  要是惹得墨家弃周而去,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不过吕布威这个提议确实是可行的,一具弩在他的眼里结构并不复杂,制作成本更是极为低廉。

  弩矢就更不用说了,周地已经全面普及了新的标准化,再加上冲压机械越来越成熟,直接冲压而成的弩矢比起各国浇铸、打磨而成的弩矢简直就不在一个层面。

  如果天下各国都用周地制作的弩、矢,其市场之大简直难以想像。

  想了又想,朱樉还是决定放弃这个诱人的机会:“再议吧,暂时我还不能答应你。”

  计冉并没有朱樉这种负担,可他显然也知道朱樉的难处,随声附和道:“半年之内,你还是负责掏空两个周公的家底,这个方案日后再说。”

  吕布威微显失望。

  依附周室之后,他并不满足原来的取巧经营了,内心也期待与往日只能讨好巴结的那些拥有深厚背景而高高在上的大商世贾一决高下。

  在他看来,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经商上的水平实在不足一提,自己若是有他们同样的条件,完全可以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上。

  即使像白圭那样的经商奇才,吕布威也自认不会逊色多少,只要自己拥有相等的条件,未必不能更胜一筹。

  这也是他最终决定依附朱樉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实在是受够了身为平民商人的那种卑微与无奈。

  朱樉和计冉虽然都没有完全否定他的提案,可短时间内他是无法实现这一愿望了。既然无法改变,他也不再浪费力气,问明一些细节之处后便告辞而去。

  计冉也露出慵懒之态,对书珂道:“我那俸禄暂时发到老师那里,记得把前面补齐。”

  朱樉在一旁急了:“你又要跑?”

  计冉这个人最受不得束缚,他本以为这次主动要了差事后会有所改变,也确实像模像样的忙了几天,没想到今天这会一开,又恢复了之前的样子。

计冉却不以为然,淡淡道:“听说,于芫那小子在与盗跖激战时,庞涓突然出现,假借武卒的鼓号吓走了盗跖。”

  朱樉点了点头,不明所以:“你问这干嘛?我可将商贸之事全权交托给你了,你又搞了这么多事情,可别说走就走啊。”

  还真让朱樉猜中了,计冉还真是说走就走,边走边说:“我先去岳山玩几天,一个月内就会回来。你这点破事,还用得着我天天守在这里吗?好了好了,其他的话回来再说。”

  话音未落,计冉已经施然而去,恨得朱樉直咬牙.

第675章 不能独善其身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像计冉这种人,没有什么能够将其束缚,不过也正是这样,才成就其异于常人之才。

  吕布威和计冉先后离去,书珂终于忍不住了,拿出一摞与商人们签订的专卖协议和订单,眉头皱得都快挤出水了:“他倒是逍遥了,这么多订单,怎么可能完成得了。”

  朱樉接了过来,一边翻看一边说:“珂啊,我师兄这个人不能用平常的眼光去看,他的每一个举措必然有其用意,你……这,双面犁一万件,三铧犁五千件,桌椅三千套……”

  书珂冷哼一声,露出“你现在才知道”的表情:“刚才我简单统计了一下,以我们现在的生产速度,就算放下内需不管,一个月内也无法完成这堆订单的一半。”

  到底是一直在协助朱樉处理各种事务,书珂现在嘴里的新鲜词汇也是一个接一个。

  “呃。”朱樉手抚额头,既然书珂都已经进行了统计,他也无心再翻下去了。

  这么大的订单数量,说起来应该是一桩大喜事,一旦交易达成,国府又有了大笔进帐,自己甚至可以提前完清一批债务了。

  可正如书珂所说,生产速度跟不上了。

  五百多名专职工匠已经是朱樉经过无数次考量才抽出来的,全部都通过了墨家匠士考核。

  虽然也安排了不少学徒学进行培养,可这些人全都是“兼职”,第二轮冬季大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短期内根本没有再扩大生产规模的可能。

  “量虽大,但我们可以采用分批交货的方式缓解一下。可这是什么!”书珂抽出其中一些协议,手指敲的咚咚响:“周地都有的,何需商人运来换走我们生产的货物?

  木材,周围山上满山都是;铁锭倒也罢了,我们自己生产的确实不足,可煤石我们多得是啊!还有这些……”

  朱樉挥手止住怨声载道的书珂,相比之下,他更坚信计冉不会做无用之事,稍稍一想便明白过来:“这些并不是无用的。

  是的,我们不缺木头,煤石,可是你想想,我们现在采用轮流征发的方式耗了多少人力在上面?

  木头、煤石从山中采伐、运送到工坊,五个壮劳力才能供应一个工匠所需。现在商人们自己给我们送到工坊,由此而解脱出来的人手又可以让我们做多少事情?”

  “这倒也说得过去。”书珂并不笨,朱樉一点他便明白过来,可嘴里仍然不服:“那他大费周章去收集一些毫无用处的消息干什么?

  政务中心现在已经够忙了,哪里还抽得出人手专门记录这些东西。”

  朱樉笑了笑,丝毫没有不耐烦,语重心长地开导道:“珂,你要学会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我师兄最擅长的便是从细微之处探寻事物的本质,这些消息看似无用,可对他来说却未必。

  再说了,表面有用的消息,我们又能指望这些商人获取到吗?以前我们信息太过闭塞,埋着头搞建设,对天下发生的事茫然无知,这是很危险的事,周地到底不能独善其身。”

  书珂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好好好,你说的都有理。

  反正我就是个跑腿的,你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我也不能变出活人来,之前带的那些算士大多被你分配到各坊各社了,你总得让我有足够的人手做事啊。”

  人手,这还真是个大难题。

  每每遇到人手不足被卡住计划的时候,朱樉总会怀念自己原本那个时代。

  人口红利,那可是一项无可替代的优势,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根本别想成为世界工厂,更别说要建立起全球唯一的全产业生产链来。

  在没有真正进入人工智能化生产之前,人口确实是一项宝贵的资源。

  数量是一个因素,质量更是不容忽视的,朱樉之所以能够做成前面的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周地留存下来的近乎完整的技术人员体系。

  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墨家和颁门的一批高技术人才,终于让他完成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飞越。

  现在,似乎再度进入瓶颈。

  周地的生育状况已经大为改善,但单靠这点人口基数,再怎么生又能生出多少来?他也没办法变出大量的人口来,只能根据手里的实际情况进行铺排。

  “这样吧。”思虑再三,朱樉还是决定首先为书珂排忧解难。

  毕竟政务中心几乎等同于他的神经系统,诸多事务都需要他们传达指令并回馈信息:“之前我已经把大多数宗室女安排进了洛邑医院,宗室子们还在地里劳作呢。

  他们虽然没什么长处,可识写却没有问题,你去把他们召集起来,能用的全挑进政务中心,多点也没事,日后反正也能用到其他地方。”

  “我恐怕……”书珂不无担忧,别看现在的宗室子们已经和普通平民无异,可仅在一年前他们还是高高在上的王族,像他这种小吏能与他们说上两句也是莫大的荣耀。

  现在朱樉居然把这些人交给自己管理,书珂还真担心自己无法管住他们。

  朱樉站起身来,拍了拍书珂的肩膀,安慰道:“瞧你这点出息,现在你是官,他们是民,谁要敢跟你作对,发回去种地,保准一个个比谁都听话。

  你去忙你的,我还得收拾师兄留下来的烂摊子,嗯,不行,我要先告他一状,这天底下恐怕只有老师能伏得住他。走,高鹤,我们先去聃老师那里告状去。”

  朱樉还真是去告状,不过他还没开口,老聃在他施礼之后破开荒地主动发问:“你可知道辛研这娃子为什么给自己改名计冉吗?”

  辛研?朱樉愣了一下才想起这是计冉的本名,他之前还从未想过这一出,经老聃启发才觉得还真有些不对劲。

  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独尊儒术后那么讲究三纲无常,可是父母赐予的名字还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即使是那些赫赫有名的霸主,也要老老实实继续使用诸如小白、重耳之类“质朴”的名字。取表字是一回事,可自己给自己改名,仍然是一种极为禁忌的事.

第676章 非常贴切的注解

  朱樉哪里知道计冉为什么要给自己改名,只好恭恭敬敬地道:“还望老师相告。”

  老聃一改平常,耐心细致地讲道:“当年他们七个常在我面前交流自己对道的理解,辛研年纪最小,见解却极为独到,境界更不输于他人,对细微之事的敏锐更是七人之首。

  讨论得多了,便有一句时常挂在嘴边:天下之事,唯计冉耳。”

  这话倒颇符合计冉的行事作风,舍我其谁的傲气迎面而来。可稍一细想,朱樉随即发现自己理解错了:此计冉非彼计冉。

  夏国的语言文字体系与其他文明大相径庭,一个字所蕴含的意义非常复杂,“微言大义”便是其非常贴切的注解。

  也正因为如此,祖先留下那座辉煌的文学宝库也后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一篇文章、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汇、一个字到底表达的是哪种意思难以判定。

  单单一本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不同的注释版本就何以万计,而且每一种版本似乎都有其合理之处,真义到底是哪种根本无法确定。

  单这一个计字,其意思便非常复杂。它既有计算、计量、计数的意思,又能表示计策、谋划、主意,还可以表示计较、考察、审核。

  这还只是其被世人所熟知的方面,若是要真正诠释出完整的字意,只怕可以写出厚厚的一本书来。

  而“然”同样也不简单,它既可以是表示肯定的语气助词,又能表示转折,也具有形成、合适、相宜、明白等意思,还与燃字相通。

  如果要把这两个字不同的意思进行排列组合,合其衍生出来的种种意思就更不得了了。

  到底哪个“计冉”才是“计冉”呢?朱樉只好谦虚请教:“还请老师明示真义。”

  由于几个老师编订的新书都要交给他最终审稿、修改,而他要做的,便是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翻译成简单明了的大白话。

  方法也是照搬古人的,直接将翻译出来的句子读给对应的普通人听,只要他们明白大概的意思,那便算合格。

  他这个行为在大多数饱学之士眼里自然极为不堪,可周地目前拥有大量出身底层的工匠、农夫,他们却是朱樉的坚定拥护者。

  还真别说,经朱樉修订过后,农书、匠书、各类医学手册之类的周地新书,只要能识字的,几乎没有多少阅读障碍。

  这些新书贴近周地实际情况,实用价值极高,使得国府商城里的书铺生意开始好转,从完全由国府砸钱支撑渐渐开始收支平衡。

  这个意外收获让朱樉更不能拒绝这个兼职的“主编”了,凡经他编订的书往往都能大卖,察觉到这一规律后。

  慕名而来的新书已经堆了厚厚一摞,他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一一编订。可大家都认定了朱樉,宁愿等待也不愿假他人之手。

  在这样的熏陶下,朱樉现在的“文化”水平自然飞速提高,再不似之前那种只“认得”的状态了。可即使如此,他仍然不能得出计冉的真义。

  老聃并未拒绝,仍然不紧不慢地道:“计冉,是辛研对道的理解。他们当着我的面有三十二次讨论,每一次他的说辞都不一样,你想知道真义?

  每一次都是真义,每一次都不是真义,一成不变的怎么会是真义呢?”

  “那……”朱樉有些无所适从了,这与他所理解的科学精神有所违背,科学讲究确实,可重复验证。一个试验的结果如果每次都不一样,那绝对是不成功的,总有哪里出错了。

  “不要总是去追求完全弄明白一件事。”老聃别有深意地看着朱樉:“你不是要做水吗?水能容万物,可它又何曾完全理解万物。

  有些话,我有必要提前告诉你。你知道辛研为什么会钟情于山水吗?”

  朱樉仍困在计冉两个字的意思中,懵懵懂懂地回道:“师兄不贪慕名利权势,故而托身山水?”

  “你这话只对了一半。”老聃古井无波,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节奏:“对于立志寻道之人来说,世间的名利权势只是微末之途,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屑一顾。

  辛研这人悟性极高,天资太过聪慧,这世间确实没有多少东西能够入他的眼。可一旦心动,却会无视任何规则,不存任何顾忌,不择任何手段去达成。

  这很危险,当初我只好悄然施加影响,让他把心思转移到别处。”

  朱樉微有些意外地看着老聃,他的话说得平淡无奇,可事情却足以令朱樉惊讶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