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第107章

作者:得一星火

  “嗯~,你这一说,似乎还真是呢。”

  “对对对,没错,这就是香的味道。”

  “那他们身上怎么会散发香的味道?”

  而在确定了香味是什么之后,众人又是疑惑起来。

  其中一个年龄较大,大概有个三四十岁的中年救民军,此时突然若有所失的开口。

  “你们说,这会不会是有人,在祭祀秦州战死同袍?”

  “啊~?祭祀?这...倒也有几分道理。

  可是,为什么只单单祭祀秦州的救民军?”

  “我想我大概知道原因所在了...”

  又有一人开口。

  “是什么?”

  “数量,死亡的数量...”

  “怎么说?”

  “在秦州战死的同袍,实在太多了,足有两百多人,这是我们救民军在融合天地位格之后,从未有过之伤亡。

  所以,首领便就进行了大型祭祀...”

  “啊~?好像确实有着几分道理...”

  “可是...难道我们就因为一次战死的数量少,所以就不被祭祀了吗?

  首领他们...”

  有人心中有的几分不忿与失落,他们同样都是首领的兵,首领怎么能偏心嘛。

  “呵呵,怎么可能?

  首领怎么可能忘了我们?无非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而已...”

  事实上,在提议建立这座秦州英烈祠的时候,王朝就已经想到了其他战死士兵。

  不管他的最终目的能不能达成,他都准备在各地建立英烈祠,用于供奉祭祀那些牺牲的救民军。

  而现在,他的目的既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那就更要大力推动了。

  只不过是秦州这里的英烈祠最早动工,最早建成而已。

  再过个三五日,十来天的时间,其他各处的英烈祠,也就将陆续建立完成。

  到时候,自然会有人对牺牲救民军进行祭祀。

  只不过,因为地方太多,王朝分身乏术,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一一主持了。

  顶多就是在他们完工祭祀的时候,王朝会抽取救民军灵魂的力量气息,通过灵力融入那些牌位姓名,使得双方产生联系而已。

  甚至王朝都已经决定,在之后的每一场战役,所有牺牲的救民军,都要在当地建立英烈祠祭祀。

  甚至,等到将来,他还准备在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所在的西安,建立一座更大的英烈祠,所有牺牲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的救民军,都会在其中拥有一席之位。

  每年都要着人进行大型祭祀。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以后英烈祠祭祀,那是必然不能少的。

  在进行完祭祀之后,王朝便就返回了临洮府,因为那里距离长城边关最近。

  而根据王朝在后世看到的历史资料,边军以及关外的后金鞑子,才应该是他今后的主要防备对象。

  至于大明内地的官兵,除了那几位有名将领以及他们率领的军队,其余之人以及军队,王朝大都不怎么放在眼里的。

  而这些人,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任职高位及领兵。

  至少在陕西这片是没有的。

  而在陕西东面,新任陕西巡抚、总督陕西兵事的李桥,似乎和那王二玩上了瘾,看样子是没有进攻救民军的意思了。

  至于南方的四川,唯一让他在意的,大概就是那位组建白杆兵的秦良玉了。

  只是,从四川石柱宣抚司到陕西山高路远,又没有崇祯调令,她大概率也是不会北上进攻他们的。

第106章 暗影,收拢国运

  现在的秦良玉,可能还不为崇祯所熟知呢。

  其真正进入崇祯眼中的时候,大概得等到崇祯三年,皇太极兵围顺天府,秦良玉率兵勤王的时候了。

  彼时的崇祯,可是对其大加赞赏,甚至为其做了四首诗。

  这时候就不一定了。

  毕竟,崇祯也才刚刚继位,不熟悉很正常。

  而秦良玉作为一位女子,更是在天启年间的时候,上书斥责朝堂诸公,甚至天启皇帝也都因此斥责了诸位大臣。

  恐怕朝堂上的那些大人,是不怎么会在崇祯那里提起她的了。

  如此,崇祯自然不可能提她北上剿匪。

  更何况,在南端的文县等地,也有王大虎率领大军坐镇,就算秦良玉真要北上,他也足以将其抵挡。

  反倒时任陕西行都司,甘肃镇骠骑将军的杨嘉谟,以及北方长城的边军,更值得王朝注意。

  自然而然的,王朝就需要返回临洮府坐镇,防止来自北方、西北方向的进攻了。

  ........

  在返回临洮府之后,王朝并没有第一时间,进攻兰州、金县,或是出兵陕西行都司。

  而是准备先安稳发展一段时间,在培养培养人才,多招募些农村社员。

  如此才能在之后,更快的消化占领区域。

  更何况,如今乃是冬日,天寒地冻的,也并不怎么适合出兵。

  甚至于领地的发展,也都只是修建道路、建立学校等等事宜。

  不过在同时,王朝还从军情司分出了一个部门。

  王朝命名为暗影,意为暗夜下的影子,用以暗中探听天下各地情报消息,乃至执行隐秘任务以及暗杀等等。

  至于军情司,更多的还是负责军事方面,探听敌对势力的军情,为己方军队传递消息等等。

  为此,王朝还专门演化出了数门神通。

  隐形:一级神通,可以隐去身形,初级可以持续一刻钟,后期可以持续一个小时,半个时辰的时间;

  入水:一级神通,可以潜入水中自如行动,持续时间同上;

  假形:一级神通,可以通过调整皮肤肌肉的变化,模仿成其他人,时间同上;

  射覆:一级神通,可以透过遮蔽物,看到其后的物体;

  追魂:一级神通,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力量气息,来追踪锁定敌人的范围,但是不能超过方圆一里。

  摄魄:一级神通,可以迷惑敌人意识,套取消息。

  最后一个,也是适用范围最广的一个神通。

  调禽:一级神通,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调教、操控飞禽。

  而且,如果长时间的调教培养,甚至能够达到长时间控制的效果,可以指挥飞鸟,完成一些相对复杂的行动。

  用来传递信息、探查敌情等等,那可以说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了。

  各个势力,也许会注意到最容易训练的信鸽,但却绝不会注意随便一只飞鸟。

  而如果是训练雄鹰,那作用可就更大了。

  不但其飞行高度更高,哪怕发现不对,也很难将之射杀。

  同时,它们也可以作为阻止对手,通过信鸽之类传递信息的手段。

  而在暗影成立的第一时间,王朝便就下达了一个命令,前往广东等地,寻找玉米、番薯等作物。

  另外就是探寻徐光启,以及其所著《农政全书》的消息。

  他记得这个时候的徐光启,似乎是在南直隶上海县老家的。

  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徐光启,有没有被崇祯重新启用。

  如果能够寻到这些高产作物,还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再配合育禾神通,救民军就将再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而如果能够将徐光启邀请过来,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了。

  由他以育禾神通培养农作物,必然可以培育出良种。

  更不用说,徐光启可还懂得火器、铸炮呢。

  虽说王朝以及救民军掌握了神通,但那可不是说火器,以及其他科学技术,就全都无用了。

  想想后世的种种科技武器,他们如今的神通又能算得了什么?

  而且,也许它们和神通结合,会产生许多不一样的火花呢?

  流水线法器作坊,神通符文炸弹、飞车等等。

  想一想,王朝还真有几分期待呢。

  当王朝安排好这些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天启七年12月30,即将进入崇祯元年。

  崇祯元年一月一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篇章。

  站在临洮府府城城墙之上,王朝遥望夜空,心神却是陷入了冥冥之中,以笼罩整个领地的灵力、国运为媒介,他似乎看到了整个领地。

  因为王朝大规模招募劳工,组织修路、建立学校等等,使得领地之内的百姓,全都收获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就算最后纳入统治的地区,也已经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少说也能赚上个两三百文,并且还能在工地吃喝。

  所以,他们在这新的一年里,可谓是过了一个往年不曾有过的富裕年,这让他们对于王朝,对于救民军,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归属感。

  一时之间,王朝便就通过灵性视觉,看到领地内各地拥有人烟的所在,全都升起了大量的明黄色光辉,使得各地国运渐渐强盛,并且不断的向外扩张,彼此连接成片。

  渐渐的,整个领地之内的国运,全都开始混为一体,再没有强弱明暗之分,似乎镇压了一切不臣。

  不过,王朝却是能清晰的感觉到,在领地的各处,依旧有着灰黑之气缠绕,只是在强盛的国运之下,被彻底的压制了而已,显得那般渺小不堪。

  如果,这是前世玄幻仙侠小说描述之中的世界,恐怕那些运朝之主,巴不得自己国家的国运再强上几分,最好将那些灰色的民怨之气彻底磨灭。

  不过,这里到底不同于真正的玄幻仙侠世界,王朝也并非想着建立什么运朝。

  至少目前来说,王朝并没有那方面的需求。

  反而是国运与民怨之气的纠缠,能够更加清晰的看清各地理政情况。

  所以,如今这般国运太盛,彻底压制了民怨之气的情况,反而是对于各地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妨碍。

  毕竟,王朝能够在强盛国运之下,感受到各地民怨之气。

  但是,其他人可就未必了。

  也许那些强烈的民怨,因为灰黑之气太过明显,他们可以清晰的察觉。

  但是,那些普通百姓的抱怨不满,可能就要淹没在强盛的国运之下了。

  也并不是说,王朝非要强行、必须为那些抱怨百姓说话,照顾到每一个人的不满情绪。

  但是,在能够做到的情况下,他却也绝对不介意,对麾下百姓报以更多善意。

  更何况,到时候处理事情的也不是他,而是那些地方官吏。

  王朝所需要做的,只是需要调整国运与民怨之间的平衡而已。

  国运可以占优,却也绝对不能彻底压倒一切,不能不允许百姓,在灵性层面的不同发声。

  嗯,就是那些民怨之气。

  而当民怨被解决的时候,他们就会与同等的国运,以灵力为媒介,瞬间转移到王朝意识空间。

  想到这里,王朝不禁便是念头一动,那覆盖领地的浩荡国运,立即就是开始迅速的向他汇聚。

  不过,王朝并没有将其收入意识空间,而是操控着无量的国运,一点点的没入头顶金色光球。

  渐渐的,那本来虚幻飘渺,夹杂着大量明黄色国运的金色光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运填充、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