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第217章

作者:得一星火

  “......”

  叶昌明闻言,看了看城外炮火连天的清军大营,不禁怪异的转头看向祖大寿。

  你确定你现在要出城夹击清军?

  “呃,呵呵,玩笑,玩笑,就是太过震惊了而已...”

  感受到叶昌明的目光,祖大寿也是猛的反应过来,他们现在出城,那不是去夹击清军,那根本就是去送死去了。

  而且还是被友军的火炮炸死的。

  一时之间,祖大寿不禁感觉讪讪,实在是刚才太过震惊,有些没有反应过来。

  略微顿了顿,祖大寿这才是再次感慨着说道:

  “早听说我救民军火器甲天下,却未曾想竟是如此犀利。

  远隔数十里的距离,却依旧可以轻松命中。

  威力更是难以想象。

  在近距离爆炸之下,恐怕就是拥有浑厚的真气,身着宝甲,也是难以抵御...”

  “那是,天王曾经说过,在我救民军的枪炮之下,那能征善战的蒙古骑兵,也是可以变得能歌善舞的...”

  “能征善战...能歌善舞...”

  祖大寿口中呢喃,看着城外几乎被犁了一遍的清军大营,不禁便是脸色一阵变幻,最终却还是释然的苦笑着点头。

  “呵呵,确实如此!”

  有了如此强大的火枪火炮之后,骑兵的作用,就要大大的降低了,其更大的作用,大概也就体现在远距离的奔袭与转移上了。

  至于战斗...

  看看眼前就知道了,都还没有看到敌人的影子呢,就已经被消灭殆尽了。

  而就在两人交谈的这段时间,城下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之声,也终于是渐渐停止,转而响起了另外一种声音。

  “啪啪啪...”

  伴随着清脆的枪声,一批批侥幸存活清军倒下,一群身穿灰衣的救援军突然出现。

  看着城下一边倒的杀戮,祖大寿再次忍不住干涩的咽了咽口水,心中一个念头浮现而出。

  “天下定矣!”

  甚至,这辽东大片地区,也将很快被收复。

  等到下午时分,祖大寿派兵协助救援军打扫战场,迎接救民军进城的时候,心中依旧是有些恍惚。

  锦州之围,就这样被解了。

  在解了锦州之围以后,五千救民军迅速的分散开来,再次收复了大凌河堡,义州卫、大清堡等地。

  重新站在大凌河堡,祖大寿不禁满面复杂之色。

  想当初,他就是在此处失陷降清的。

  如今,却是在救民军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这里。

  不过,救民军的收复行动,也就到此为止了。

  实在是救民军这次扩张太快,一下子覆灭大明,吞并了太多地方,人手严重不足。

  能够分出两万进入关外,已经是考虑到关外情况特殊了。

  但是随着接管的地方越来越多,救民军的数量渐渐分散,已经不足以支持继续扩张了。

  总不能,到时候就用几十个人守城吧?

  他们虽然要比普通人强出许多。

  但是,却也没有达到无视人数差距的地步。

  如果数万清军攻城,几十个人无论如何也是没法抵挡的。

  所以,哪怕王朝也想快点收复辽东,但是却也不得不暂停进攻。

  另一边,在彻底占领整顿了京城之后,众人又一次的纷纷上书王朝,请求王朝建国称帝。

  这一次,众人并未进行私下串联,而是按照自己心意上书。

  这一回,王朝并没有拒绝。

  一时之间,武昌、王智渊等人皆是不由的大喜过望,开始商讨建国事宜。

  只是,众人在商讨年号与国号的时候,却总是感到有些不尽如人意。

  前前后后一个多月的时间,也都并没有确定下来。

  最终,众人还是将问题摆到了王朝面前。

  看着面前众人列出的年号,王朝同样也是忍不住的犯了选择困难症。

  对于国号的确定,不仅是对一个名称的选择,更是对国家身份的界定,文化传承的延续,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

  这一决策,将深刻影响国家形象,以及在这个世界的定位,所以众人方才是讨论来讨论去,一直都是犹豫不决。

  摆放在王朝眼前的众多备选名称中,诸如“乾”、“坤”、“华”、“夏”等词汇,都有被众人拿出来讨论过。

  而这每个词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象征。

  例如,“乾”暗示刚毅与力量,代表着国家的坚定为民之意和强大实力;

  “坤”象征柔韧性与包容性,体现了国家的开放态度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华”代表中华文化的繁荣,彰显了华夏源远流长的历史;

  “夏”则是对古代文明的致敬,表达了国家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辈的敬仰等等。

  这些国号的提出,不只是众人争论纷纷,就是王朝也都是有些犹豫不定,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更好。

  在纪年体系方面,年号的制定,同样承载着对新时代的展望和民众的愿景。

  “圣皇”这一称谓在众人的讨论中,被频繁提及,大都中意于此称号。

  它不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和平、繁荣与福祉的追求。

  它同样也体现了,广大百姓对于王朝的崇敬和信任,也表达了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最终,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王朝这才招来众人。

  东暖阁,在众人见礼之后,王朝直接开口说道:

  “诸位,国号之事,关系重大。

  我们觉得我们既要传承先人的智慧,也要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我华夏自古以来便是天朝上国,此乃天意,也是民心所向。

  如今,我在经过思索之后,欲直接以‘天朝’为名,以彰显我华夏之伟大。

  你们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心中皆是一惊。

  他们没有想到王朝会提出如此大胆的想法。

  天朝?这也可以成为国号的吗?

  不过想想,这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谁规定国号,就必须是以秦汉唐明为准了?

  再说了,如今天王临朝,神通显世,救民军治下,几无饥饿百姓,这是往日梦中,也不曾有过的盛世景象。

  这与那传说中的仙界,也没有多少差别了吧?

  更不用说,凡被王朝册封者,都能够调动一地国运,拥有远超想象的神通,这与那传说中的仙官仙吏,又有什么区别吗?

  并且,听说天王还在编纂法术课程。

  那在以后,是不是人人都可学习法术了?

  那是不是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所有百姓,都将掌握神通术法?都是神仙中人?

  这么一想的话,以天为名,还真的是恰如其分呢。

  越是思索,他们越是能够品味其中深意。

  是啊,以如今救民军,以及王朝所展现出来的力量,为何不能以天朝为名?

  “天王圣明!”

  武昌踏步而出,神色激动的躬身一拜。

  其余众人见此,也是不由得起身下拜,口中大声高呼。

  “天王圣明!”

  “诸位请起...”

  王朝笑着让众人起身之后,便就继续说道:

  “至于年号,我觉得也不用特意取什么年号...”

  “这...”

  王朝话语未落,武昌便就有些坐不住了,立即便要起身反驳。

  然而,他还没有站起身呢,王朝已经挥手制止,继续说道:

  “我觉得吧,我们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的,天干地支辅以皇帝年号的纪年方式。

  直接就从老祖宗那里算起。

  黄帝乃三皇五帝之交,是我华夏之始祖,我们完全可以用黄帝纪年嘛,时间从那里而起。

  也更能彰显我华夏之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众人听着王朝的讲述,纷纷陷入沉思之中,这确实有着几分道理。

  以黄帝历纪年,这样做不仅能够彰显华夏的伟大与辉煌,还能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当然了,一些推算不准,不够方便的地方,也是可以参考西历进行改进的。

  再又经过大半天的讨论之后,众人终于是决定,新国号就选用“天朝”了,旨在凸显天朝的伟大地位。

  同时决定弃用传统的年号纪年,转而采纳以黄帝命名的历法,即黄帝历。

  此举意在彰显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增强华夏百姓的民族自豪感。

第212章 立国,境界的提升

  崇祯十年十一月,王朝定国号,定纪年历法...

  而在得到王朝的命令之后,钦天监以及一些对于史学有所研究的儒生,立即就是埋首古史典籍之中,想要确定如今具体年月。

  而在他们细致翻阅之后,便也渐渐有所发现。

  《史记》记载: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

  《汉书》记载:

  “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

  《后汉书·律历中》当中记载:

  “太初历冬至日在牵牛初者,牵牛中星也。古黄帝、夏、殷、周、鲁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也……案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有元。光、晃所据,则殷历元也。”

  《后汉书·律历下》有

  “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之分尚矣,乃有皇牺。皇牺之有天下也,未有书计。历载弥久,暨於黄帝,班示文章,重黎记注,象应著名,始终相验,准度追元,乃立历数。天难谌斯,是以五、三迄于来今,各有改作,不通用。故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而颛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

  另,根据《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其后逐次叠加,至明崇祯十年,计4333年。

  与此同时,广东、广西以及福建三省大部,也已被纳入了救民军治下。

  整体上而言,整个大明天下,皆已被救民军统治。

  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意味着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