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371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安倒是不客气,一把拿走,还不忘了问:“还有吗?”

勃就很乖巧了,拿了零嘴,甜甜的感谢了姑母。

刘乐开心的抱着勃,“没想到啊,长还能有你这么乖巧的孩子!”

刘安一愣,“姑母……其实我也很乖的。”

“是吗?那你整日缠着我,索要府邸是什么意思啊?给你阿父一个府邸还不够,我还得给你一个啊?”

“不是,姑母……我并非是索要,只是想让阿母送我一个……我如今年幼,无法报答,等阿父……等我年纪大了,我就收集全天下的金,用金来为您打造一个府邸!”

刘乐忍不住笑了起来,看着一旁的刘长,“阿父若是还在,肯定会很喜欢他。”

“喜不喜欢我不知道,但是一定不会少挨揍……”

刘乐大手一挥,“好,这件事我做主,有你这句话,我就知足了,我给你送一套府邸!”

“多谢姑母!!!”

刘安乐开了花。

刘乐随即又看向了刘勃,问道:“你呢?你有没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啊?”

刘勃思索了许久,摇了摇头,“姑母,我什么都不缺。”

“哈哈哈,来,让让我抱一会!”

刘长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姊啊,你这几天就不要走了,暂时留在这里,帮着我照看阿母和这几个竖子吧……朕得去济南郡一趟。”

“啊?你去济南做什么?”

“就是有位大贤,朕想要亲自见一见他,跟他学习学问……”

刘乐眯着双眼,“学问??我看你就是想过去玩吧?”

“大姊!朕一心为国,怎么能说是玩呢?”

“长啊,你现在可是皇帝啊,你怎么能说走就走呢?你若是走了,那庙堂大事该怎么办呢?”

刘长不在意,“不是有三公九卿嘛?朕担心什么呢?若不是这厮年幼……朕现在就去西域追匈奴了!”

刘长说着话,又瞪了一眼刘安,刘安却只觉得莫名其妙,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刘乐迟疑了许久,方才问道:“你煞费苦心的设立内外朝,就是为了方便你外出??”

“是啊!朕等待这一天都不知道等待了多久,大姊,朕这谋略,比起留侯又如何啊?”

看着面前这位恬不知耻的弟弟,刘乐一时间都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留侯哪里比得上你啊,你这谋略,但凡有一点能运用在这国事啊,阿父都要乐的从长陵跳出来了……”

“我也知道这件事,听闻那位伏公是有道德的贤人,你可不要去祸害人家!”

“自然不会……朕还想带这个竖子去的,他不肯。”

“我治黄老,去跟着一个儒生读书算怎么回事?就这些儒生,我现在也就年幼,等我壮,非要往他们的冠里……”

刘长要去济南,也并非是临时起意,他也是想要巡察一下中原的情况。

汉初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如果你狠狠揣上一脚,即刻就会冲出一大群壮汉来教你做人。

可如今,那些壮汉们大多都不在了,中原的官吏们换代情况很是频繁,大概有七八成的地方大员,都已经是二代,乃至三代的爵位世袭者,这些人无论是才能,还是操守,都远不如他们的父祖,疏于管教,生长在荣华富贵之中,这就让他们很难再去追赶父祖的脚步。

刘长就是要时不时出去敲打他们一番,绣衣虽然有用,可不能全能的,别的不说,绣衣里难道就不会有人作奸犯科吗?无论是任何位置,任何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这是无法避免的。

刘长所制定的地方御史制度越来越成熟,到如今,刘长在各郡都安排了监察官,被称为郡刺史。这些人没有什么权力,不能命令地方官吏,可他们负责随时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直接上书给刘长,而阻挡刺史上书,篡改刺史的上书,谋杀刺史等行为,在大汉是形同谋反的行为,是要被斩首的。

放在过去,那就是要车裂,刘长上位后,听从吴王的劝谏,废除了不少残酷的肉刑,连带着烹杀车裂这样的刑法都被免掉。

连带着剁手砍脚挖鼻子等等肉刑也连带着废除,取代的是更长时日的刑期,犯罪的拉去修皇陵,驰道,去矿场,这并不比肉刑要好多少,毕竟,这些罪犯享受的待遇跟豪族还是不同的,日夜操劳,被累死的几率并不低。

刘长觉得,与其砍掉他们的手脚让他们成为废人,倒不如让他们为大汉发光发热,添砖加瓦。

说回这个刺史制度,这些刺史在名义上归于御史府,可是实际上只对皇帝负责,为皇帝监察天下各地的情况。

刘长时期,官员们过的确实苦,各种监督极多,朝中又多酷吏,官吏们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的,可谓是“上厉而下弛”。

刘长也并非是要一个人过去,他要带上袁盎,他们两人决定用心学习,刘长负责用心,袁盎负责学习。

如今各地的驰道修补工作都进行的不错,某位厉王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如今只有赵,楚,巴蜀这三地的驰道还在修补之中,其余地方大多能正常的运行,只用了五六年就能完成,这还得多感谢秦王,秦王的恩德使得大汉受益无穷。

他设立的制度,大汉拿来改个名字就能用,他修建的建筑,大汉修修补补也能接着用。

甚至,某位厉王还能当仁不让的将这些功劳都占为己用,强行要求史官记载自己的功德,“修建长城抵御外敌,设立驰道通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司马喜对此很是不满:长城都修建了多少年了,人家秦王都是在各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您就派人加固了一下,这就成了您的??还有那驰道就更加过分了,完全就是秦驰道修补了一下啊,至于车同轨,书同文……唉,您是真的敢说啊。

司马喜虽然不愿意如此记录,可架不住法家的鹰犬们就好这一套。

张不疑带头上奏,表示要祭祀上天,诉说陛下的功德。

愣是将这些都按在了刘长的身上,而郅都一听,当时就表示了对张不疑的不满,陛下这种仁德,怎么能只局限在祭祀上呢?于是乎,他连夜召集文士们,在通文府内书写陛下在这方面的功德,写足了整整一个邸报。

刘长看到之后,人都有些懵,原来朕这么厉害啊??

而晁错对他们的行为勃然大怒,我家陛下难道就只有这么一点功劳吗?

于是乎,晁错提笔就写,写了一篇《圣赋》,不只是秦王,连带着刘盈,吕后,乃至高皇帝时的政绩都被按在了刘长的头上,就差点说高皇帝取得天下是因为刘长的缘故了,不,晁错还真的就是这么写的,他在这篇赋中暗示,高皇帝能取得天下就是因为得到上苍的启发,说他能在将来生下一位圣天子。

张释之勃然大怒,这不是不要脸吗?陛下最大的功德难道不是在文化之上吗?于是乎,这位仁兄弄出了一篇论,其中居然说百家得以幸存是因为当今陛下的缘故,恨不得将诸子百家的功德都按在自家陛下的头上。

无论你是法家什么学派的,舔皇帝似乎都是必修课。

而此刻,这位保全了诸子学派,修长城,开驰道,无所不能,几乎将所有人的功劳都往自己身上按的圣天子,正在道路边上赤手跟野猪搏斗。

刚刚出了长安,在经过一片密林的时候,这里的环境顿时勾起了刘长的打猎欲望。

奈何,他的射术不太令人恭维,红了眼的刘长就决定赤手跟野猪搏斗,他非要试试自己跟野猪到底是谁更加强壮。

第390章 巫蛊之祸

坐在车上,刘长把玩着手里的野猪牙。

“朕听闻这东西可以做成号角,也不知是不是真的……”

刘长笑呵呵的询问道。

吕禄还没有回答呢,袁盎便开口说道:“陛下既读圣贤之书,应知莫非命也,顺受其正,陛下欲为正命者也,非正命者也?”

刘长迟疑了许久,缓缓放下了手里的野猪牙。

他没有回答,清了清嗓子,问道:“禄!你觉得呢?”

吕禄“惊讶”的回过头来,“啊?陛下,臣正在专心驾车,您问的是什么?”

刘长不屑的看着他,随即诚恳的望着袁盎,“你说的对啊!朕的身边就是缺少你这样敢劝谏的大臣,朕一定将你的劝谏记住,你放心吧!”

袁盎看到陛下这么好说话,也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点了点头,便继续看向了前方。

群贤和虚假的群贤用典是不一样的,像真正的群贤用典,都是简单明了,如武王吐肉,商汤放鸟,定三个法,抽水打鱼,你一听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能精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通俗易懂,这多好啊,而虚假的群贤用典故,总是从字缝里去掏,你不但要会读书,还能得背诵下来,而且这些典故可能会出自任何一个地方。

想要接上这些典故,你就得对典故的出处非常的熟悉,能背诵下来才能应答。

故而这个时代的虚假的群贤们辩论,寻常人坐在一旁,那可真是什么都听不懂,一般人也不配上去跟他们辩论,你连人家说什么都听不懂,那你还辩论个什么呢?

而袁盎用的这个典故,当然就是出自《孟子》,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经过了这么一遭,刘长都不怎么跟袁盎说话了。

他跟吕禄聊的十分开心。

“那始皇帝当真是不如朕啊,他修建驰道,用了十余年,动用了多少人力方才完成,看看朕,朕只用了数年,征发的百姓也没有多少,就办成了他办不成的事情!”

“那您为什么还要派人去看护他的皇陵,还为他修缮皇陵呢?”

吕禄也是很奇怪,始皇帝的皇陵在很长时日里都是一片废墟,项羽一把大火将地面建筑都烧了个干净,剩下高大如山的封冢,而刘邦很不待见始皇帝,在大汉,反对暴秦是属于zzzq,是不能例外的,谁敢说秦好,那就不要待在大汉了,去陪始皇帝吧。

汉朝对始皇帝的皇陵是完全无视的,没有派人去看守,没有拜祭,更没有去修缮它……其实不只是在大汉,往后的时日里,始皇帝的评价也一直不高,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重启肉刑的皇帝开国之后,设立帝王庙,有十八位君王,其中有刘邦和刘秀,甚至都有忽必烈,却没有始皇帝。

到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十全老人的时期,帝王庙里所供奉的皇帝已经达到了一百八十八人,两汉有名有姓的君王基本全部入选,连带着三国时的汉昭烈帝也一同入选,就连大明的君王都基本上全部入选,他们连前朝君王都全部供奉了起来,还是没有供奉始皇帝。

而刘长在不久前,竟派人去修缮了始皇陵上的地面建筑,又找到当初的秦国公室之人,让他们去看守皇陵,允许他们进行祭祀。

刘长的这番行为,让群臣都有些看不懂。

您作为皇帝,怎么能带头搞这种不正确的行为呢?

刘长却不甚在意,法家在这种时候不敢说话,他们身上那秦国余孽的刻印还没有完全消失,在这种敏感的事情上,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儒家的反应倒是很让刘长意外,他本以为,以儒家对嬴政的痛恨程度,定然会全力反对。

可反对的只是儒家中的几个派系,其余派系居然很支持刘长的这种行为,还认为给君王设立祭祀就是礼,哪怕这是一个暴君,那也是君王,当初周灭商,却没有断绝商的祭祀,陛下的这种行为,不就是先王之贤举吗?

可吕禄知道,自家陛下是从来不在意什么礼法的,他也不是很理解刘长的这个举动。

刘长却感慨道:“先前时日里,听闻廷尉抓住了一群贼,这些人是想要挖始皇帝的陵,被当地的亭长所抓住的。”

“朕想,若是让一个灭六国的大丈夫被小人所欺,那就是朕的失职了!”

“况且,这厮也挺厉害的,哈哈哈,兽人恩泽,总不能让他暴尸荒野吧?天下的那些小人都说朕是暴君,万一将来大汉也跟商周秦那样灭亡了,希望也会有人为朕重设祭祀,修缮皇陵吧!”

吕禄大惊,急忙说道:“陛下!大汉的江山永固,千秋万载,不可说这般不吉利的话啊!!”

“哈哈哈,都是放屁!”

刘长肆意大笑。

而听着如此“离经叛道”的话,袁盎却一句话都没有说,这个人,平时不怎么爱说话,刘长口嗨几句,他也完全不会理会,不像当初叔孙通安排的那些监察礼仪的人,可刘长若是付诸于行动,那他就会全力劝阻了,至于给始皇帝修缮皇陵之类的事情,别看外面争议很大,可刘长身边却没有什么其他声音。

法家都不愿意开口,有人曾来求见袁盎,希望他以自己的身份来劝说刘长。

袁盎回答道:“国家的兴盛是因为百姓,当初秦国拥有那么多的军队,都不能阻止自己的灭亡,如今他已经灭亡了,祭拜一个死去的人又能有什么呢?陛下行仁政,大汉怀黎民之心,纵然秦国的百万军队再次出现,也可以轻易击溃他!”

袁盎虽然跟栾布一个派,可他的学问主张似乎更偏向孟子。

不过,儒家这些年派系诸多,互相融合,也说不出谁像谁了,都沾点彼此的东西,甚至是其他学派的东西,无法考证。

因为有驰道的缘故,刘长行路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很快,刘长就已经出现在了梁国。

对刘长的到来,梁王是非常开心的,他一直都在想着这个弟弟,梁国距离长安最近,可他却不能随意串门。梁王也得知了刘长有了双子的事情,很是遗憾的表示,为什么不将你的儿子都带来呢?

在宴席上,刘长坐在上位,打量着梁国的群臣。

张偃就坐在群臣之中,整个人都脱去了原先的稚气,安静的坐在群臣之中,不急不慢的吃了一口热茶。

刘长是彻底对这些人失望了,梁国似乎是有种什么魔力,无论刘长派谁前来,都会被弄成黄老学派的忠实拥护者。

要不要把郅都派过来当国相呢?

“长……陛下啊,来,不要发呆,吃,这都是你爱吃的……我知道你要来,特意给你准备的,哈哈哈~~”

刘恢笑着,各种好吃的都堆满了刘长面前的案。

刘长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兄长啊,你可少吃点吧……你这都胖成什么样了……你还知道自己的脚长什么样子吗?”

“我最近也跟着大家练习剑法,可还是如此……没有什么变化啊。”

“多吃些菜,少食其他,大概就有用了。”

宴席结束后,刘恢带着刘长去休息,刘长却将张偃也带到了身边。

看着这位从内而外都在释放着黄老慵懒气息的犹子,刘长失望的说道;“朕当初让你前来梁国的时候,曾对你说了什么?你还记得吗?”

张偃迟疑了片刻,说道:“记得……”

“那你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不是让你督促群臣的吗?”

“不是……陛下……”

“叫舅父!”

“舅父啊……这梁国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啊……什么都做不了……我督促什么啊……”

张偃的眼里也满是绝望。

“算了,算了,你就安心在这里干吧……”

刘长挥了挥手,“朕也不派人了……”

刘长又在梁国待了四五天,跟着兄长在各地狩猎,刘恢倒是挺开心的,就是他骑的战马有些受不了。

刘长离开梁国,朝着济南继续前进。

……

“她是什么时候死的?”

张释之走进了内屋,抬起头来,认真的观察着屋内的装饰。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