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442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她比你还要大了五六岁!如何能为你妻?!”

“阿母不也比阿父要年长吗?”

“这不一样,秦同之妹已经成过一次家,甚至还有个孩子,不妥。”

刘安撇了撇嘴,“我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臣的舍人毛苌告诉我仁者爱人的道理,他说,天下孤寡者,是过去的君王所嫌弃的,是如今贤明的君王所应该去爱护的,秦女失夫,为寡,他是很想让我去彰显仁君之风的……”

“这是什么道理?!他怎么不去彰显呢?!”

吕后勃然大怒,“好,你先回去吧,我会亲自为你安排婚事!”

“唯。”

刘安俯身行礼,走了几步,又担心的说道:“大母,请您千万不要因为这件事而惩罚毛苌啊,他并没有私心,他这么说,都是因为他是儒家的缘故,儒家的有道之士,就是这么说的……”

吕后的脸顿时更黑了。

如今刘安居住在皇宫之外,为了锻炼太子,刘长特意为他设立府邸,安排了诸多官吏,都是按着内朝的标准,同时也给了他一些权力,包括可以旁听政务,接见大臣等等,大汉在太子这一块的制度是有空缺的,刘长亲自补齐,并且规定了身为太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还详细的为太子安排了一众属官,负责方方面面。

陛下这安排,群臣看了都说好。

而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提出了该方案的晁错也因此升了爵,其乐融融。

当刘安在新唐王府内休息的时候,舍人冯唐急匆匆的赶来,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舍人毛苌因为失礼罪被罚,受杖刑。

“啊?”

刘安惊讶的看着冯唐,“毛苌为人本分,怎么会失礼呢?快准备车架,我要亲自去见他!”

毛苌着实被打的不轻,只是,他还年轻,扛得起这样的打,就是有些委屈,趴在床榻上,怀疑着人生,而刘安到来,毛苌自然是要起身迎接的,身为舍人,绝对不能趴着让太子进来啊,于是乎,刘安跪坐在毛长的面前,一脸诚恳,嘘寒问暖。

而毛苌咬着牙,痛苦的跪坐在刘安的面前,浑身都开始颤抖了。

“您是怎么犯下失礼之罪的呢?”

“臣禀告己名的时候,不够响亮……”

“唉,往后您可要记得这个教训啊,说话得大点声,可不能偷偷摸摸的,这次还只是因为声音太小,若是说错了什么,那就不只是失礼之罪了,还可能要掉脑袋呢!”

……

厚德殿内,刘长板着脸,翻看着手里的书。

赵佗笑呵呵的坐在他的对面,等着他看完书。

刘长是真的不待见这个老头,在得知他来拜见的时候,就给吕禄打了招呼,不要让这厮进来,就说自己有要事要处置,奈何,这厮老奸巨猾,居然说要在门外等候,如今寒冬逼近,天气越来越寒冷,吕禄也不敢让这么一个上了年纪的外王站在外头啊,进去禀告刘长,刘长也只能让他进来了。

刘长拿起了书,装模作样的读了起来。

只要自己表现出很忙碌的样子,这厮就会知难而退吧?

刘长不待见这厮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厮总是孩视自己!总是将刘长当作孩子来对待。

朕堂堂大丈夫,岂能被人当作孺子呢?

虽说自己这个年纪,在赵佗面前还真就是孺子,可这不代表这老头就可以哄孩子一样的哄自己吃肉!朕可是四个孩子的阿父!

跟其余大臣们不同,赵佗对刘长的态度是不同的,甚至连眼神都是,那种宠溺的眼神,刘长非常的不喜欢,大概也是因为这触及到了刘长最不愿意所回忆的一些事情。

“都说陛下博学多闻,勤奋好学,如今看来,确实如此啊……倒着读书,都能读的如此着迷……”

赵佗不由得感慨道。

刘长清了清嗓子,放下了手里的书。

“啊?是南越王啊?”

“您是什么时候来的?”

“在陛下吩咐吕禄勿让老贼入内的时候就来了。”

“咳咳,您来是有什么事吗?”

赵佗问道:“听闻陛下打算徙民实边?”

“是啊,朕确实有这个想法,大汉如今强盛,家家户户,人丁兴旺,按着尚书令晁错之言,光是在长安,就有四万余丁,没有可以继承的耕地,只能转商户,匠户,或者成为游侠……”

大汉的游侠文化,正是从余丁兴盛开始的,嫡长子继承者,不单是在皇室和诸侯国内,民间也同样流行,偶尔可能会出现偏爱次子的情况,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长子继承家里的一切,给余丁给一些东西就让他自立门户,对大户人家来说,给次子们分一些土地,牲畜,让他们自食其力,倒也可以。

可若是贫苦人家,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分配?

别说给土地给牲畜了,给只鸡都算是兄长大仁大义。

大汉的人口从文景开始迎来了一次大爆发,那些什么都没有的余丁就得想办法来养活自己了,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游侠了,在大汉,游侠对贵族子嗣是爱好,对底层百姓却是一种职业,他们寻常挣钱的办法是通过他人的供养,通常得先拜大哥,大哥吃肉,小弟们喝汤,若是混不到被贵族供养的地步,那就让寻常的商户或者有钱人来供养。

寻常百姓,他们是不动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仁义,主要就是农户动不得,毕竟剥削农户的事情一般是由贵族老爷们在负责,农户若是被游侠剥削了,那贵族老爷们去剥削谁呢??

你让贵族老爷们赏你饭吃可以,可你要去动他们的饭碗,你就是天下最大的游侠也没用,分分钟教你做人。

到了王朝末期,贵族老爷们换了个方式来剥削,就是把农户变成自家的农户,安心给自己务农,也不要种自家的土地了,到这个时候,游侠就可以随意去折腾农户了,不过一般到这个时候,农户也折腾不出什么东西来,若是你折腾的过了头,这些农户可能就得戴上黄色的头巾来跟你评评理。

在刘长说完之后,赵佗笑着问道:“那这个实边,可是往朔方,北地等地啊?”

“那是自然,实边不往边塞移,难道要往梁国移吗?”

“陛下可曾想过往南徙民?”

“往南??”

刘长茫然的看着赵佗,随即咧嘴笑了起来,“这又是为何啊?”

“陛下,南国之土地,大多为良土,有不少地方,都是一年多熟,若是精心栽培……成效难道不会比边塞之地更加巨大吗?”

刘长摇着头,“土地是不错,可处处山林,猛兽成群,还有那瘴气,朔方等地虽苦,可百姓过去好歹还能生活,若是送到了南国,那还能活命吗?那是直接送他们去赴死啊,还不如河西等地呢!”

“陛下,臣带着军队刚刚到达南越的时候,那里也是一片莽荒之地,就如陛下所说的,猛兽成群,处处山林,可是经过了这些年的开发,南越国以很少的耕地,就养活了数十万百姓,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如今大汉有口两千余万,可人都在北,南人仅有两百万。”

“南国地大物博,良地无数,如今贫苦,只是因为户籍太少的缘故,若是南国的人口能有一千万之数,大汉不知能多出多少粮仓,整个南国,都不再需要庙堂给与物资,纵然不如梁国,也能做到反哺其根。”

“陛下要开朔方,河西,短期内确实能开发不少的耕地,增加粮食,可最后也不过就是当今燕国的水准,能自饱,却做不到更多了,若是陛下能用心经营南国,或许南边多出几个梁国也不是难事,短期内的效益或许比不上开朔方北地河西,可若是论长久,大汉不能指望着以中原之物资来供养全国,南边大有可为!”

“如今南国的诸侯都以吴王为首,吴王为人贤明,治国的本领,是十个佗也不能媲美的。”

“在臣看来,如河西王,燕王,赵王之类,就是心甘情愿的为陛下先驱,只是因为局限与能力,不能报答陛下之恩德,若是陛下将这些年给与其他诸侯王的恩德稍微给与吴王,吴王定能百倍的报答……”

“天下诸侯,未有能如吴王者!”

赵佗对这位坑了自己的老四,还是非常推崇的。

“你说的道理,朕难道不知道吗?可开发朔方和开发南方,不是一样的,为了开发南国,就要牺牲那些迁徙的民众?朕是做不出这种事的!”

赵佗轻笑了起来,“陛下,若是将唐国的百姓直接迁徙到南越国,他们一定是受不了的,可是,如果将齐国的百姓迁徙到楚国,将楚国的百姓迁徙到吴国,将吴国的百姓迁徙到南越国,却不会有什么大碍……况且,对于迁徙民众,开发南国之事,臣颇有心得。”

“若是陛下愿意,臣可以前往南越国,协助吴王,为陛下操办这件事。”

刘长迟疑了起来,这些年里,庙堂的中心一直都是在北方,主要就是在西北,北,和东北这一块,也就是河西,唐,燕三国,尤其是最近的大部分动作,都是围绕东北所展开的,平马韩,干扶余,都是为了让燕国吞掉这些土地,以最快的时日将这片地区消化掉,将这些人都变成燕人,增强燕国本身的实力。

至于南,群臣都很少会在意,楚元王逝世之后,南边的地位更是低下,群臣提都不再提了,硬要说,就只能夸一夸吴王勤俭。

赵佗的这番话,让刘长确实有些动摇。

南边他是去过的,那边无论是气候,还是水源,确实都很适合耕作,就是那山林令人看着有些绝望……不过,面前这个老头,在开发南边的问题上说第二,除了不要脸的刘长,没有人敢说第一。

在这方面,这厮确实是一个好手,用了四十年的时日,将不毛之地变成了足以与中原稍微抗衡的大国,粮产一度暴增,甚至开始跟大汉做起了粮食进出口贸易。

“可是……你为什么对这件事如此上心呢?只是因为没有凭据的亲情??”

赵佗仰头笑了起来。

“我不是你的对手……既然不能拔剑与你争锋,那便做你手中之剑!”

“披荆斩棘,不负大丈夫之名!!!”

ps:其实我挺敬佩赵佗的,历史上他跟文帝通过书信,也是互相敬佩,每年都要两次派遣使臣去朝见皇帝,使得南越大治,当真是传奇人物。

第455章 大汉长公主

站在殿廊之中,刘长皱着眉头,看着外头那飘扬的雪花。

屋内传出曹姝的阵阵痛呼声。

刘长变得更加不安了,吐出了一口浓雾,神色更加严肃,他终于明白阿母为什么要叮嘱他小心了,大龄产妇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很危险的,何况,三十多岁的产妇哪怕在未来都算是高龄产妇了。

大概是因为阿母的那番话,刘长心里很是不安。

刘安那竖子本来要来陪着,却被刘长赶走了,让他安心去陪着大母。

而刘长则是在这里来回的踱步,那痛苦的呼喊声让他极为不忍,双拳不由得紧握在一起,又急忙松开,缓缓的呼吸,平复着自己的心情。

今年的雪有些大,哪怕是已经过了正月,这雪花还是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群臣都说这是祥瑞之兆。

而刘长却只是在想,这连日的大雪,是否又会造成雪灾。

赵佗已经离开了长安,他那开南之政,在庙堂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对,主要还是张苍,张苍非常认可赵佗的想法,他是经过认真统计核查的,大汉的人口八九成都在北方,北方的人口密集度非常高,有些地区高的有些吓人,存在着大量的没有耕地的百姓,只能被迫从事其他行业,生活质量很低。

尤其是关中地区的人口密集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都得想办法来解决。

而人口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小的。

在计算了很多因素之后,张苍也认为比起朔方河西等地,应当优先开发南国,并且,张苍认为,开发南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很漫长的时日,而如果要提前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其户籍,只要户籍足够,南国变梁国也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趁着如今农业技术迎来大发展,南国可以利用开发的耕地又会增加不少,而南越王和吴王都不是什么庸人,让他们来负责这件事,非常的妥当,没有任何问题。

有张苍做出了决定,其余大臣们自然也就不反对了。

赵佗再次前往南越,此刻,大概都已经到了楚,或许已经是见到了吴王。

在这段时日里,庙堂这里的农家倒是没有拿出什么新东西,反而是梁国那边的农家,又有了成果,前不久,梁王派了人前来,炫耀了一下农家最新的技术,唤作稻麦两熟技术,通俗来说,就是在同一片田里,在水稻收获之后就种麦,麦子收获之后就种水稻,合理的运用土地,增加产量,农民的收入。

刘长大喜,令人赠梁王华服珍宝黄金作为赏赐。

当刘恢穿戴上刘长所赠送的这些东西之后,就更像狗大户了,浑身金闪闪的,自带特效。

另外,就是戍边卒已经开始朝着开垦主力的方向出发,各部校尉到达,开始组织戍边卒进行开垦,秦同上奏庙堂,希望能优先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戍边卒这里来,因为戍边卒是轮换的,他们迟早要回去,若是他们能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等到他们各自返回家乡的时候,就能带动当地,起到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刘长再次大喜,对秦同也大加赏赐,并且让他来全权负责。

当然,伤心的事也不是没有。

在这年的寒冬,安国侯王陵逝世了。

老人走的很安详,并没有遭受什么病痛,吃完了饭菜,回内屋安静的睡了一觉,便没有再醒过来。

作为开国大臣之中的老大哥,王陵的逝世,却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张苍亲自发丧,开国大佬们纷纷悼念,就连吕后都为他而悲伤。

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王陵,张苍向来是非常恭敬的,他逝世,张苍同样很悲痛。

群臣在为他商议谥号的时候,认为他曾担任庙堂之相,又曾担任唐国之相,文成武功,可以给与文字的谥号,奈何,此刻的谥号还是非常珍贵的,毕竟是大臣们手里仅有的权力,在商谈之后,群臣认为王陵虽然两次为相,可文成不足,简单来说,就是文治方面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故而打消了原先的想法,给与了“武”。

文字不好拿,目前来说,只有一位酂文终侯萧何。

在历史上,在萧何之后,也只有留文成侯张良,汝阴文侯夏侯婴,这位能文是因为他在拥立文帝时立下大功,并且没有像周勃那样忘乎所以,周勃最后也拿到了武,最后就是我们的北平文侯张苍。

值得一提的是,某位锅侯的谥号为献。

安国侯也就因此成为了安国武侯,他的儿子已经逝世了,便由长孙王斿继承了爵位,成为了新一代的大汉安国侯。

刘长虽然不喜欢这个倔强且暴躁的老头,可面对又一位开国狠人的逝世,也不由得感伤。

朝中的开国大臣,已经是屈指可数了。

在感伤之余,刘长下令在未央宫长信殿外设立了一处忠信阁,令人绘画那些跟随阿父征战打天下的群臣,悬挂在这里,既是作为对这些人的表彰缅怀,也是对后来大臣们的一个激励。

从萧何开始,曹参,樊哙,卢绾,郦商,雍齿,靳歙,吕泽,吕释之,王陵,彭越,叔孙通等大臣纷纷入驻,好在见过他们的人并不少,负责绘画的人按着他们的子嗣,乃至其余人的描述,也能将他们画出来,再让众人观看,看画的像不像,当然,对还在世的大臣们,也进行绘画,只是没有挂起来,要挂也得等他们不在了。

长大王要挂彭越,这还是引起了群臣的反对,群臣认为彭越谋反,是没有资格挂上去的,可刘长却认为彭越并非谋反,乃是当时的皇帝不察,冤枉了彭越,执意要挂他,群臣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了,只是将他挂在了最靠后的位置上。

挂彭越并非是什么大事,因为长大王还令人给自己绘像,想把自己也给挂进去。

奈何,吕后勃然大怒,将他训斥了一顿,打消了他这个想法。

群臣倒是挺感动的,陛下总算是也干了件人事,虽然有些小插曲,但还在忍受范围之内。

除却为这些开国大臣们立庙,刘长还令人在长安为这些年为战事死的将士们立庙,名忠烈阁,令奉常负责相关事务。

大概是因为刘长在这段时日里办了人事,一阵婴儿的啼哭声,终于是打破了殿廊内的那股寂静。

刘长激动的走进了殿内,几个宫女挡在刘长面前,也根本拦不住。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