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702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不是……你先给我找官吏啊!!”

“我被抢了!!!”

朱蒙激动的拉着对方的手。

医者不悦的扯出了自己的手,“朱蒙对吧?我认识你,你就休要给我胡说八道,老老实实躺在这里,若是不愿意,那就滚出去!自己去找官衙!!”

朱蒙只觉得淤血堵在了喉咙,脸色通红,这是什么世道啊,我被人抢,被人打,这医者居然都不愿意为我报官??

他没有再说话,只想着等自己的小弟们进来时再让他们去报官。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两人走进了这里。

那医者急忙行礼拜见,那两人也回礼。

朱蒙一看到那两人,顿时大叫了起来:“就是你!就是你!!你个强盗!!还我的佩剑!!”

医者冷哼了一声,对着季布说道:“您休要理会这厮,也不必赔偿,这厮向来都是如此,欺软怕硬,您打伤了他也无所谓,县衙定然秉公处置……”

季布感谢了医者的好意,随即坐在了朱蒙的身边,看着他。

“我看中了你的佩剑,所以我要将佩剑带走,我可以给你很多的钱财,土地,让你一辈子都衣食无忧,你将佩剑给我,如何?”

朱蒙打量着面前的老人,狐疑的问道:“你有那么多的钱吗?”

“当然有……这些都是建成钱庄的凭证……你若是将佩剑给我,我就给你衣食无忧的生活。”

朱蒙看向老人掏出的那些东西,他当然是认识这个的。

他沉默了许久,方才说道:“那把佩剑,是我大父留给我的。”

“我不能拿来卖钱。”

季布摇着头,“我只是觉得这把佩剑不错,这把佩剑并不值钱,我给你的钱,可以打造几百把,你现在过的也不好,若是有了这些钱财,就能过上好日子……何以不卖呢?”

朱蒙还是摇着头,“我家道中落,没有能继承父祖之威名,但是这把佩剑,我是不能弄丢的……您就是给再多的钱,我也不能卖。”

季布忽然笑了起来,点了点头头。

“好,既然如此,那这把剑,就先由我来保管了,等你有资格佩戴的时候,我再还给你。”

朱蒙有些生气,“买不了就要抢吗?你是什么人,有什么资格来替我保管呢?你拿着剑跑了,我去哪里找你??”

“说为你保管,我就一定不会私吞,我叫季布,等你觉得可以佩这把长剑的时候,可以来找我。”

“季……”

朱蒙瞪圆了双眼,他的声音都颤抖了起来,“季……季公。”

季布的名声在游侠里很是响亮,甚至比朱家还要响亮,从楚国到燕国,没有人会不知道季布,这是游侠里的传奇人物,朱蒙此刻只觉得浑身颤抖,脑子都是有些晕乎乎的,也是在这一刻,他猛地明白对方为什么要抢走他的佩剑了,他的脸色变得赤红,再也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脸。

“您……您说的对,我不配再佩戴这把佩剑,请您拿去吧。”

“我与你大父,乃是多年的好友……你阿父将我当作长辈来对待……唉,看到你这般模样,我实在不知该说些什么……你大父虽然也是游侠,却从不曾欺负他人,一生都在惩恶扬善,为人救急,自己生活的很贫苦,拿出财产来救济贫苦的人,不顾及自己的性命,行侠仗义……为什么到了你这里,就变成了欺行霸市的恶徒呢?”

“这把佩剑,曾砍下多少奸贼和盗贼的头颅?曾保护了多少贤人?你怎么可以拿着它来对着良善人家呢?”

朱蒙挣扎着起身,跪在了季布的面前,他低着头,想要说些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口,只是流着泪。

“我错矣。”

季布平静的看着他,解下了自己的佩剑,递给了他。

“这把剑且先给你保管,等你觉得自己有资格的时候,来找我,拿回你大父的佩剑吧。”

“记住,游侠的剑,是不能对准良善之人的。”

当季布离开的时候,朱蒙看着放在自己面前的佩剑,踉踉跄跄的站起身来,一旁的医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不由得感慨了起来,朱蒙擦了擦眼泪,很是郑重的收起了佩剑,朝着那医者行礼,“多谢阁下的救治……我准备要离开了,钱我会派人送过来。”

“哈哈,算了,我也没用多少药,这就算是我自己帮你的……好好做人,莫要辜负了季公的好心。”

“我知道了……我回家之后,就解散那些兄弟们,我准备回齐国。”

“先祭祀了父祖,然后去求学……早日拿回佩剑。”

“好!!!”

“还不急着去齐国,你的伤还没好全!”

……

刘长坐着车,看着身边的季布,打量了一番,“您将佩剑送给那个游侠头子了?”

“只是交给他保管,让他拿去防身而已。”

“您那佩剑多值钱啊,要是我,直接拿上就跑。”

吕禄驾着车,再次摇起了头。

季布认真的说道:“此人虽然一时走上了歧途,但是我看他还是有些羞耻之心,若是勤苦向学,将来未必不能成为国家之栋梁。”

一行人缓缓朝着都城走去,刚刚接近都城的时候,梁国士卒早已排开了架势,梁王刘恢站在道路边上,踮起脚尖,正苦苦等待着自家的兄弟。

“长!!!”

“陛下!!”

刘恢看到远处的马车,先是高兴的大呼,随即又急忙改口。

刘长大笑着,兄弟两人相见,刘长拍了拍刘恢那圆滚滚的肚皮,兄弟俩人也不管什么礼法,直接勾肩搭背,甚是开心,而梁国的夫人们自然也是急忙去迎接皇后等人。兄弟俩此刻走在最前头,刘恢很是开心,“早听说你要来,我在这里等了很久很久,你怎么现在才来呢?我足足等了你八天啊……难道是道路上遇到了什么事吗?”

“哦,半路上看到有几千个游侠想要抢劫一个老人,被我出手击退了,我独自上前,打的他们落花流水……”

“哦,遇到了十几个游侠是吧?”

刘恢还是很了解弟弟的,直接省去了夸张的成分。

“游侠的问题确实是困扰了梁国很久,不只是梁国,就是周围那些郡县,也是为游侠的问题而头痛……对了,那个晁错,不就是在治游侠吗?还是你的舍人最狠啊,一直都隐忍着不出手,一出手就是重创游侠群体,将县内游侠连根拔起,连我这里都有了传闻……大量的游侠都开始从那边逃往梁国……你的舍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

“恩??还有这事?”

“你不知道啊?晁错最近可是办了不少事啊,连郡守都被惊动,还给我写信……说若是遇到紧急情况,希望能得到寡人的帮助。”

第725章 只能骂一骂好人

刘长人高马大的坐在上位,左右手位置上分别坐着梁王刘恢以及梁相靳亭。

正所谓物随其主,这梁国就跟梁王一样,体大身宽,大腹便便,慵懒笨拙。

就连梁国的官员,大多都是如此,是张相最喜欢的办事之地。

地方改制已经在各地都快要完成了,在这里才完成了一半,上一任梁相,就是因为怠慢政务的原因被罢免,由靳亭来接替他的位置,可这靳亭也好不到哪里去,梁国带着一种强大的同化能力,无论是谁,只要来到这个地方,画风都会走歪。

刘长此刻看着面前那些官员们,心里正在默默沉思着。

或许该让晁错来这里担任国相。

刘长所能想到的唯一可以让梁国官员们动起来的,也只有晁错一个人了,晁错总不能被这些人给同化掉吧,他那急切的性子,用来带动这里是最合适的。

不过嘛,还是先让他在县里熬一熬,让他做出点事情来。

“五哥啊……我在县里与人发生了争执,直到我离开,当地的县衙都没有派人来询问,甚至连个巡逻的甲士都没有……而如今你又给我说正在操办改制之事,就是连那赵王都已经完成了改制,你怎么连三哥都不如呢??”

刘恢也有些羞愧,随即指着面前的靳亭,“这些事都是国相在负责的!”

靳亭的笑容有些僵硬。

看到自家大王如此轻易的卖掉了自己,他也只好独自将黑锅背起来,朝着皇帝附身行礼,说道:“陛下,这都是臣的过错!臣治国不力!请治罪!”

刘长有些无奈的说道:“五哥啊,作为君王,怎么能将过错都丢给大臣来承担呢?君王是要有担当的,错了就认,随即改过,你这样的行为,实在不是贤明的君王所能做出来的事情啊!”

吕禄实在没想到,有一天还能从自家陛下嘴里听到这话。

来,我盯着您,您继续说!!!

刘恢解释道:“改制之后,我就不曾再参与治国,大事已经交给了诸多大臣来操办,你方才说的事情,我确实都不知情啊。”

“没想到啊,连五哥都学坏了,当初还是那般憨厚朴实的人,是不是跟如意通了太多书信?”

靳亭主动开口,“陛下,这确实与大王无关,主要是……梁国的情况,并不是一天内就形成的,若是说源头,能追溯到当初张相那会,梁国得天独厚,本来就不需要多做什么,若是干预太多,反而是不美,因此就有了这样的陋习,结果发展到如今,想要改变已经是很难了,臣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他又小心翼翼的说道:“陛下……只是臣有几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说!”

“庙堂为什么不许我们征辟国内的贤才呢?”

“这政令让臣很是困扰,目前国内有不少贤才,臣却无法征辟,导致有贤才遗落,失去了大量的人才……梁国诸贤,多半都不能为庙堂效力。”

刘长大手一挥,“庙堂这么做,自然是有着庙堂自己的想法,想要出仕,各地都有考核,这些所谓的名士们倚老卖老,觉得考核是羞辱他们,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愿意出仕,认为这是对朕的报复?呵呵,朕身边贤才如云,还缺他们这些人?若是怀着这样的心思,那就让他们遗失在野外!就这些无视国家大利的名士们,朕没有烧毁他们的书籍,没有将他们活埋,他们都该感谢朕的仁慈!”

“也就朕是个明君,做不出太残酷的事情,否则非将他们都给埋喽!!”

靳亭说的是如今一个很普遍的对抗行为。

庙堂取缔了征辟制,这对那些在家里养望的名士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

在秦末乱世那会,天下出现了很多的名士,这些人当时大多都是躲避战乱,偷偷教导弟子,好让传承不中断,到了汉朝,这些人发现,躲在地方上教导他人,或者什么都不干,也能得到很大的名声,性质就渐渐从躲避战乱变成了养成名望,他们大多数人什么都不干,往家里一钻,然后弄出一副隐士的派头来,就等着庙堂的征辟。

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从汉初崛起,一直兴盛到大汉灭亡。

名士们整日高谈阔论,征辟他们的人需要他们的名声,对他们也是好生招待,而发展到最后,甚至变成了名士拒接征辟,拒绝的次数越多,名声就越大,弄到最后甚至是由庙堂三公来进行征辟,汉朝灭亡之后,这些名士们转身就变成了狂生,还是高谈阔论,还是养着名望,唯一不同的就是搬去了南边。

靳亭的神色有些苦涩,“梁国人多,而每年参与考核的人数非常的少,大多还是些外来的,本地人少之又少……”

“梁国的名士本来就多,这些人鼓吹考核对贤才不够尊重,还想要带动其他人拒绝参与考核。”

“这些士子们整日胡说八道,在报纸上说些谩骂制度的话……臣想在梁国内做事,都是遇到了不少的麻烦。”

刘长听闻,顿时火冒三丈。

“为什么不上书告知庙堂呢?!”

“臣上书了啊……今年内已经上书三次……可庙堂在忙着改制的事情,不曾回复。”

“这些犬入的,自己没有能力参与考核,怕失去自己的利益,就想要损害庙堂的利益?!不当人子!!”

“国尉何在?!”

吕禄大惊,急忙挡在了刘长的面前,“陛下!请勿动怒,这件事还是要以缓和的办法来解决,这些人虽然无状,但是在地方上都有很大的名声,弟子无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若是直接杀了他们,对陛下的名声不利啊!”

“呵呵,谁说朕要杀了他们?朕要埋了他们!!!”

刘恢也拉住了刘长的手,“长啊,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不能坏了你自己的名声啊。”

靳亭倒是没有多劝,或许是这些时日里被那些名士弄得有些憋屈,看到陛下要对他们动手,他反而有些迫不及待。

“呵,征辟之事,不少人都是念念不忘啊,那些当官的都想要得到私臣,而那些没什么本事的都想要一飞冲天……两者一拍即合,考核被他们说的一文不值,若只是不愿与参与考核,那朕也不会理会这些虫豸,但是对朕的政策出言不逊,还教唆年轻后生不要参与,那朕就无法容忍了!!”

“国尉?!”

“臣在!!”

梁国尉肥如侯蔡戎猛地起身,朝着刘长的方向附身行礼。

自从这国太尉被改成了国尉,这官职凭空少了些霸气,可是依旧是掌管着一国之兵政,是不可小视的大官。

看到刘恢和吕禄还想要再劝说,刘长愤愤不平的说道:“对这样的人,是不能容忍的,若是连朕都对他们采取了容忍,那以后等安,迁他们上位的时候,又该如何治理这些人呢?他在民间有名望,乃公在夏国还是大力神呢!!”

“他们今日敢联合起来攻击庙堂的政策,说不定明日就敢效仿古圣来举荐新皇帝上位了!!”

刘长此番话一出,吕禄和刘恢顿时就不敢多说什么了。

刘长眯着双眼,冷冷说道:“蔡戎,你现在就带着人去请梁国内的名士们来王宫,就说是皇帝有请……若是愿意来的,上马车,不愿意来的,上囚车!!”

“唯!!!”

蔡戎领命,转身就离开了这里。

刘长捏了捏拳头,发出一阵劈里啪啦的声响,“想来这些名士都是很有学问的,正好,朕学问也不低,该与他们辩论辩论……”

梁国作为绝对的中原地区,这里的人大多都比较傲。

这里的傲跟唐国的那种傲还不太一样。

梁国具有很强的排外心理,在民间,哪怕是一个居住了三代的人,也会被其余人冠以各种外号,在他们的名字前头加个楚,齐,乃至其他郡县的名,表示他们是外来的,并非是本地人。而在士子的团体里,这种排外情况也很明显,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梁国内部的郡与郡之间,县与县之间的互相敌视也很普遍。

梁国的基本盘就是过去春秋战国时的魏国,这么一说,大家也就知道了,这里盛产人才,不过没一个人才是能自己留下来的。在排挤贤才,给敌人输送人才等方面,魏国可以骄傲的说一句,我绝不弱于那楚国!

梁国因为富裕,故而这里的士人是比较多的,中原两个学术氛围最浓郁的地方,一个是齐,一个就是梁。

目前来说,齐国的名士和士子要更多。

但是人家的名士和士子都是积极参与考核的,是能办正事的,自从开辟了考核制后,做官最多的就是齐国人了,他们甚至前往外地去参与考核,导致季布一路巡视过去,听到的官吏口音几乎都是齐音。

刘长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同样是两个人才大国,面对同样的制度,最后所产生的情绪如此不同,截然相反。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